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维摩经疏

    故若在果中自□□□□□□□□□□□
    □□□□□□□□□伏故降魔如是今就
    利他□□□魔菩萨自降。多用神通下制外
    道。法外妄计斯称外道。此亦妨于自行外化。
    并须制伏。但随行别用法不同。自行因中正
    见降伏。正见道理不从邪。故自行果中无畏
    降伏外道。邪智难佛无德。如来有德于彼不
    怯能降伏。故自行如是。化他纯用四辨降伏。
    四无碍辨广知法义能难论。故今就化他四
    辨摧邪名制外道。上来利他
    下明自利。于中初先明其断德。心常安下明
    其行德。前断德中悉已清净明其摄治。永离
    盖等彰其离障。又悉清净明离恶业。正习斯
    亡名悉己净。永离盖缠明无烦恼。盖谓五盖。
    贪欲嗔恚睡眠悼悔及疑是也。广如别章。亦
    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为盖。盖众生故。盖
    净心故。缠谓十缠。无渐无愧睡悔悭嫉悼眠
    忿及覆是其十也。亦如别章。亦可。一切诸烦
    恼结通名为缠。缠众生故缠缚心故。于此盖
    缠止习斯亡故云永离
    下行德中文别有二。一随德别叹。二布施下
    随位别叹。前随德中心常安住无碍解脱空
    解脱也。亦可。安住一切法界无碍解脱。此即
    十地解脱大也。念谓正念。念门不同。或说三
    种。念佛法僧。或说四种。身受心法。又如地
    论上。念同法功德求义亦是四也。或说六种。
    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如涅??释。或说八种。如
    龙树说。前六种上更加二种。一念出入息。系
    心住于数息法门。二者念死。常修死相。或
    说十种如大智论摩诃衍品说。前八种上更
    加二种。一者念灭。念彼涅??无为寂灭起意
    趣求。二者念身。自念己身无常苦空无我不
    净修行厌离。或说十一。如地经说。念菩萨行。
    念波罗蜜。念十地。念不怀力。念无畏。念不共
    法乃至不离。念一切智。广则无量菩萨悉念。
    定者。所谓九次第定。八禅灭尽是九定也。亦
    可。一切所得三昧悉名为定。此即十地三昧
    大也。言总持者。陀罗尼大。此即十地陀罗尼
    大。言辨才者。四无碍辨。知法辨了名之为辨。
    又说。辨了亦名为辨。言辞才巧故名为才。念
    念常现故云不断。又说无间亦云不断。上来
    第一随德别叹。人言此叹地前功德。当应不
    然。叹地前行多不举此胜上功德
    自下第二随位别叹。谓叹初地至十地德。何
    故须然。菩萨住于一地之中普摄一切诸地
    功德。故历诸位而以叹之。言布施者初地功
    德。言持戒者二地功德。言忍辱者三地功德。
    言精进者四地功德。言禅定者五地功德。言
    智慧者六地功德。六度之义广如别章。此应
    具论。今且释名。言布施者以已财事分布与
    他。名之为布。?芬鸦萑恕D恐???Q猿纸?br> 者。胡语尸罗。此方正翻名曰清凉。三业炎
    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号。此
    清凉行有能防止禁思之义。故复名戒。坚守
    曰持。言忍辱者。他人加恶名之为辱。于能
    安说之为忍。言精进者。练心于法名之为精。
    精心务达说以为进。言禅定者。禅那胡语。此
    翻名为思惟修。习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
    惟修。又亦名为功德丛林。此乃从其所生为
    名。能生多德。是故名为功德丛林。言智慧者。
    照见名智。观达称慧。此六经中名波罗蜜。是
    外国语。此翻名度。又亦翻之名到彼岸。所言
    度者。地持论中说有三义。一者时度。此之六
    行种性已上度三阿僧只方始成满。二者果
    度。此六能得大菩提果。三自性清净度。此六
    能得破舍情相到法实际。具此三义故名为
    度。言到岸者。如龙树说。解有三义。一能舍
    离生死此岸到于无上涅??彼岸。同前果度。
    二能舍离生死涅??有相此岸到于平等无相
    彼岸。与前自性度义相似。三能舍离六弊此
    岸到于六度究竟彼岸名到彼岸。因修至成故
    名始修为能到矣。具此三义名到彼岸。此六
    同时随位。且分坛寄初地。乃至彼若在第六
    地。如地经说。及方便力无不具足七地功德。
    七地修习十方便慧发起胜行名方便力无不
    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八地功德。逮谓及
    也。亦曰至也。无所得者。无生理中无净可
    得。此诸菩萨破去情相到无得处。是故名为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犹是经中无生法忍。由
    逮无得是故便成不起法忍。不见净法可生
    起故。已能随等九地功德。已能随顺转不退
    轮是九地中说成就矣。谓能随生转妙法轮。
    文堪化益名曰已能。化顺物机名为随顺。说
    授名转。不退轮者。经中或说三业为轮。或
    复宣说佛法为轮。今此所论名法为轮。如彼
    转轮圣王轮宝。能摧刚??转下众生上升虚
    空。佛法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
    上入佛道。故名为转。一得永住故云不退。善
    解法相是九地中智成就也。知众生根是九
    地中入行成就
    盖诸大众得无畏下十地功德。盖诸大众得
    无所畏。利他功德十地学穷故。盖大众起说
    不怯故得无畏功德。已下自利功德。功德智
    慧以修其心。妙德严心。功者是其功德庄严。
    智者是其智慧庄严。此二庄严广如别章。此
    应具论。然今且可释其名字。具功德者亦名
    福德。福谓福利。善能资[门@壬]福利行人故名为
    福。此福是其善行家德故名福德。如清冷等
    是水家德。功谓功能。善有资[门@壬]利益之功故
    名为功。此功还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言智
    慧者。依如?酬肌>龆厦?恰6灾钊坦省H粢莱?br> 实。无著名智。想别识故通相以论。知法名智。
    观达称惠。此智与惠通释一物。随义别分。非
    无差异。异相如何。依如地持。知世谛者名之
    为智。知第一义说以为惠。故彼文言。于一切
    法部分知者名智波罗蜜。于第一义开觉名波
    若波罗蜜。涅??亦然。若依地论。证第一义名
    随智了达教法名随惠者皆得无伤。此二经中
    为庄严。亦名律仪。亦曰助法。亦复说之为菩
    提具。言庄严者。如涅??说。能严行人故曰庄
    严。又复诸行共相庄饰亦曰庄严。如庄严具
    众宝间错。言律仪者。如地持说。此二内调故
    名为律。合法称仪。言助法者。望果为言。资顺
    菩提故云助法。能为佛因故复说之为菩提
    具。依此二行修练己心。故曰修心。相好已
    下胜相庄身。表德名相。帷情称好。用此庄形
    故曰严身。相好严身过余世报名色第一。不
    假余营故舍世间所有饰好
    自下第三彰德殊胜故名高远。于中先举名
    称高远。显德殊胜名闻上彻名为高远。如何
    ?于须弥。?谓过也。须弥胡语。此名好高山
    亦名安明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
    然。四宝所成。六万诸山而为眷属
    深信坚下辨德显名。于中有三。一明其信。二
    深入缘下彰其解。三无有量下显其行。此三
    分中皆自利利他。就初分中深信坚固犹若
    金刚。是其自利。决定名信。信门不同。或说为
    二。如地经说。信菩萨行及诸佛法。或分为三。
    信佛法僧。或说四种。信佛法僧及与信戒。如
    成实说。或说八种。如地持说。信佛法僧即以
    为三。信佛菩萨神通之力通前为四。信种种
    因果是其世谛。信真实义是其真谛。通前为
    六。得义为七。得方便八。无上菩萨名为得义。
    一切菩萨所修学道名得方便。随别细分亦
    可无量。?@厚曰深。难坏称坚。此是法说。犹若
    金刚喻以显之。下明利他。法宝普照而雨甘
    露明其能益。法宝普照惠法教人。闻思修等
    三惠之法名之为法。此法可珍。又能照曜故
    说为宝。随机等示故名为普。开晓物心除其
    ?障说之为照。而雨甘露功德教人世间。甘
    露能除憔渴。功德善法能[门@壬]行人故名甘露。
    授人称雨。此明能益。于众言音微妙第一彰
    其能说。说前法时能宣吐也。谓于世俗言音
    之中最为第一
    第二解中深入缘起断邪见等。是其自利。入
    深缘起明能摄治。观穷曰深。解顺名入。言缘
    起者。谓十二缘。经名因缘亦称缘起亦曰缘
    集。籍因托缘诸法得生故名因缘。法籍缘起故
    曰缘起。法从缘集故称缘集。名字是何。谓从
    无明乃至老死。云何深入因缘之法。唯真不
    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得集起。于中开合
    广略不定。或分为二。唯真与妄。据妄统摄十
    二因缘。皆妄心起名之为妄。据真统收。皆真
    心起说以为真。或以为三。一事缘起。十二因
    缘皆是六种事识所为。二妄缘起。据妄统摄
    十二因缘。皆是七识妄想心作。如蔑所见。故
    经说言三界虚妄皆一心作。妄心作矣。三真
    缘起。据真统摄十二因缘。皆真心作。如波水
    作此。如地经六地中说。故彼经言。十二因缘
    皆一心作。谓何黎耶真心作矣。细分有六。于
    前事识因缘之中义别有二。一事相因缘三
    世流转。非我我所。如?酬妓怠6?榧僖蛟怠J?br> 二因缘皆是名用虚假之有。无有自性。如成
    实说。于前妄识因缘之中义别亦二。一妄相
    因缘。十二因缘是实幻虚妄相有之。如化如
    炎。无相为相。相即无相。不但无性。相亦叵
    得。二妄想因缘。十二因缘皆妄心起。心外无
    法。如蔑所睹。但是心见。心外无法。于前真识
    因缘之中义别亦二。一真用因缘。如来藏性
    不染而染。起十二缘。故经说言。如来藏性是
    其一切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犹如
    彼见变现众趣。又经亦言。即此法界轮转五
    道名曰众生。此等皆是真用因缘。二真体因
    缘。如来藏性是因缘体。名曰因缘。而此体中
    无因缘相。良以真实如来藏性是缘体故。经
    中宣说十二因缘以为佛性。见十二缘名为
    见佛见法见僧因缘。如是此诸诸菩萨皆能
    穷达。故曰深入。此明摄治
    下明离障。断诸邪见正使永亡。五见非一。说
    以为诸法。外推求名为邪见。见实除舍目之
    为断。有无二遍无复余习。残气亦尽。由证因
    缘非有无性。故便有无二边之见。永无余习
    下明利他。演法无畏如师子吼。自心不怯。其
    所讲说乃如雷震。说我益物。又冥无畏说
    □□□ 讲如雷震。语能生善。前中初言演
    法无畏。法说利他。依大智论。菩萨别有四种
    无畏。一总持无畏。于法广知不畏屈?u。二知
    根无畏。明了诸根随而授化不惧违失。三断
    疑无畏。随问能决不惧不堪。四答难无畏。随
    难能通不惧屈滞。如师子吼。喻以显之。后
    中讲说法说利他。如雷喻显。天雷一动卉蛰
    生永。法音一阐道根竞长。故取为喻
    第三行中初无有量已过量者。明其自行。行
    德深广无有分限故曰无量。非是世人算数
    能及故曰过量。又非世人算数能及名为无
    量。超出世人算数之限故曰过量。集众法下
    明其利他。集众法宝如海。道师摄化方便法
    如珍宝。门别非一。名众法宝。道人趣求名集。
    法宝如海。导师喻以显之。海中导师道人采
    宝。菩萨如是道人求法故取为喻。了达已下
    化德成就。先知法药后知众生。知法药中了
    达诸法知世谛也。了达深法知真谛也。知众
    生中善知众生往来所趣知过未也。知过去
    因名为知往。知未来果名来。所趣及心所行
    知现在也。知其现在心行善恶而教化之
    上叹自分下叹胜进。于中先明修法身行。先
    无量功德皆成就下修净土行。此二之中各
    自利他。修法身中先明自利。开闭已下明其
    利他。前自利中近无等等明修至。果佛比余
    生名为无等。佛佛道齐故复言等。克证不遥
    故名为近。佛自在惠辨出无等。佛智无碍故
    曰自在。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显自在惠。言十
    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
    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十漏尽力。义如别章。此应具论。四
    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能说
    障道。四能说尽善道。备如后释。所言十八不
    共法者。?酬夹?凳?λ奈尬反蠓侨?畲?br> 以为十八。依大品经。别有名字。三业无失无
    异相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是其初六。欲无
    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
    知见无减。是其中六。三业随智慧行了达三
    世。是其后六。亦如后解
    下利他中开闭一切诸恶趣门。自无恶因。三
    途修罗是其恶趣。诸业烦恼通人趣入名恶
    趣门。圣道遮防称曰开闭。而生道以现其
    身随物现授。三涂人天是其五道。若分修罗
    道别有六。初入名生。终出名现。为大医下随
    生摄益。为大医王疗治众病。总明化益。能治
    曰医。自在称王。医王中胜故名为大。下别
    显之。应病与药量宣授法。贪教不净。?教慈
    心。如是等也。令得服行劝物修习。令得服者。
    教起闻思摄受法也。令得行者。教使依法起
    修行也
    下净土中先明自利无量功德皆悉成就。净
    土因成如下文说。无量佛土皆已严净。净土
    果就自报离染名之为净。又用自在亦名为
    净。净满法界故曰无量。下明利他。其见闻者
    无不蒙益。亲近益也。见形闻名皆得益矣。诸
    有所作亦不唐捐。顺行益也。捐谓捐弃。无有
    顺行虚然唐弃。名不唐捐。上来别叹
    如是一切功德具足总以结叹。言皆具者。解
    有两义。一就人以论。所列菩萨齐具前德故
    云皆具。二就德而辨。于前德中无德不备故
    云皆具。次列其名。菩萨众多文中且列五十
    二人。菩萨之名皆依德立。言等观者。多观真
    谛平等法也。不等观者。多观世谛差别法也。
    等不等者。二谛通观。此约惠别定。自在王
    依定立称。此前约行。其法自在及与法相约
    法以别如是等也。如是菩萨三万二千
    第五总结。上列圣众。下列凡众。于中初先列
    其天众。次列鬼神。后列人众。鬼神是其天之
    辅从。次天以列天中。初先列其梵众。次列帝
    释。后列余天。梵中初言万梵天王列数辨众。
    此皆应是初禅梵王。尸弃列名。此云顶髻盖。
    乃是其编发梵王。下言螺发。应是其人。从余
    天下辨其来处。此言稍略。若具应言从余四
    天上下来也。诣佛所至听法所作。就帝释中
    复万二千举其数也。天帝辨众帝犹主矣。刀
    利天主名为天帝。亦从余天还彰来处。在会
    所至下列余天。通言并余大威力者。辨前
    兼后故说为并。谓欲界中余天也。次列鬼神
    龙。是畜生。于中具有四生差别。有大神德能
    来听法故今列之。夜叉是其轻健鬼也。干闼
    婆者是天乐神。亦鬼道摄阿修罗者。人传释
    言。名不酒神。不知是非。或云劣天。依如??br> 昙。修罗唯鬼。依法念经。有鬼有畜。如彼罗
    [目*侯]阿修罗王是师子儿。体是畜生。依伽那经。
    有天鬼畜三种差别。修罗凡有五地之别。一
    在地上众相山中。如地经说。势力最下。二须
    弥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
    名曰罗[目*侯]。统领无量阿修罗众。三罗[目*侯]下复
    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勇健。四勇
    健下复过二万五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华
    ?。五华?下复过二万一千由旬修罗王。名
    ?衬χ识嘀?A煳蘖堪⑿蘼拗凇?衬χ?副?br> 从天生。故名劣天。劫初成时有诸天女来海
    中洗。水触其身遂失精气。流在水中成一肉
    卵。迳八千岁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九头。头
    有千眼。有九百九十九口。口有四爪。爪上出
    火犹如霹雳。二十四手。九百九十九脚。此女
    后时在海浮戏。水精入体生一肉卵。迳八千
    岁生?衬χ识唷S芯磐贰M酚星а邸?谥谐龌稹?br> 有九百九十九手脚。唯有八其形四倍大于
    须弥。纯食淤[泥/土]及与藕根。多与天诤。如法念
    说。迦楼罗者。是其鸟神。于中有其金翘之鸟。
    纯食诸龙。有四生别。其化生者食四生龙。其
    胎生者食三生龙。除其化生。其卵生者食二
    生龙。除化除胎。其湿生者唯食湿生。此四天
    下有一化生如楼罗王。名曰正音。寿八千岁。
    日别?n食天龙王五百小龙。?四天下周而
    复始次第食之。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复能
    食。饥火所烧。耸翅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
    而复上来。往还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轮
    山顶上命终。以食诸龙身肉毒气遂发猛火。
    其难陀龙王及跋难陀恐烧宝山遂降大雨。
    ?v如车轴。以灭其火。身肉消散。唯有心在。
    大如人膝。纯清流离。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
    释得之为?中珠。紧那罗者。此名疑神。体是
    畜生。形状似人。面极端正。顶有一角。人见生
    疑。不知为人为鬼为畜。故名疑神。此二是其
    天之乐神。摩[目*侯]罗伽是腹行神。世人相传是
    奔神也。下列人众。比丘如上。尼犹女也。忧婆
    塞者名为善宿。怀善宿德。亦云近住。近善而
    住。亦名清信士。优婆姨者。优婆如前。姨犹女
    也。上来第二列其徒众
    彼时佛下第三大段明其佛众云集所为。于
    中初明佛与诸众围?说法。说何等法。文中
    不辨。不知说何。下明如来于众独胜。譬如须
    弥显于大海。喻说显胜。高显独出在于大海
    名显。于海弊于诸众合以显胜也
    上来由序。自下约对不思议德悉为正宗。如
    胜?经叹佛功德正宗所收。此亦应然。无劳
    致疑。此正宗中文别有二。一因宝积献盖如
    来显示不思议德令人愿求。二宝积说已白
    佛已下因宝积启请如来宣说净土因果令人
    习学。前即是其法身因果。后即是其净土因
    果。初之一段望前为正。望后仍有起发之义。
    故亦名序由。其盖中现十方国。起后所说净
    土因果故得名序。于中有三。一宝积等献盖
    为由。第二如来合盖现变。三宝积等观之敬
    叹以显愿求。初中尔时献盖时也。当尔佛在
    ?罗园时。次举献人。?骋?氤浅銎渖?ΑS?br> 长者子标别其人。名曰宝积[厂@干]其名讳。与五
    百等兼列其众。下明献盖时。盖诸佛献奉方
    共便供养佛。正明献盖
    第二如来现变之中光合为一。次广令大后。
    于盖中广有所现。前合一中佛之威神明合所
    由。此不思议解脱之力说为威神。约通而辨。
    是幻通力非余通等。通有几种而言非余通。
    有四种。一如意通。运变自身大音普遍。二者
    幻通。转变外事。三法智通。通达诸法。四圣
    自在通。能于苦中生其乐相。于乐法中生于
    苦想。苦乐法中生不苦不乐想。如是一切不
    随缘变名圣自在。今转外事故是幻通。何故
    悉受合之为一。为令施者众望满足故悉受
    之。为成一用故合为一。佛初成道受四王钵
    合之为一。又为显示不思议力故合为一。次
    广令大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经中说。一四
    天下有一须弥四大海水铁围。围?以为一
    界。数之至千名小千世界。小千为一数复至
    千名中千界。中千为一数复至千名为三千
    大千世界。此三千界同时成坏故合为一名
    世界刹。数此至于恒河沙数名世界性。此性
    为一数复至于恒河沙数名世界海。海复为
    一数之至恒河沙数名世界种。种复为一数
    之至恒河沙数名一佛界。依如华严。如是转
    增凡有十重。最后名为世界须弥。今言三千。
    一刹为言。下明所现。所现有二。一现此界。二
    又十方下现他方事。现此之秽令人同厌。现
    他方净使人同欣。现此界中事别有五。一现
    地相广长悉现。二现诸山。三现众水。四现日
    月星辰等事。五现诸天龙神宫等事。现他方
    事言少可知
    自下第三明宝积等睹前神变敬叹发心。于
    中初先明诸大众赞叹礼敬。尔时一切大众
    举敬叹人。睹佛神力敬叹所由。叹未曾有口
    业叹也。合多为一。广小令大。盖中普现诸事。
    昔所未见。名为未有。合掌礼佛身业敬也。观
    佛无厌故曰不舍。下明宝积说偈广叹。先举
    叹人。佛前叹处。偈讼叹相。何故偈叹。解有
    两义。一偈言要略。少字之中能摄多义。宝积
    令欲以其略言广摄佛德故须偈讼。二偈言
    美妙诸赞叹者多以偈讼。宝积今欲赞美佛
    德故须偈讼
    下出叹辞。辞中合有三十六行。四句为偈。有
    十八偈。人科种种。合判为五。初有两行。以为
    初段。叹美佛德。次有两行。为第二段。讼叹
    向前所现之事。法王法力超群生下有十三
    行。为第三段。重叹余德。今奉世尊此微盖下
    有四行偈。为第四段。讼叹向前所现之事。大
    圣法王众所归下有十五行。为第五段。广叹
    余德
    就初段中初先正叹。后故稽首总以结敬。就
    正叹中分别不同。乃有三种。一叹身叹德。二
    门分别。初句叹身。余文叹德。就叹身中遍叹
    佛眼。何故而然。六根身中眼根为首。就始遍
    叹。余略不论。又人身中头最为上。头中眼
    胜。就胜遍叹。又人相见先目相睹。随见先叹
    故遍叹眼。言目净者。叹其眼净净。有二种。一
    者青白分明色无?浊名之为净。二照嘱分
    明说之为净。言修广者。叹其眼相。修谓长也
    广犹阔也。如青莲者。类以叹之。如有二种。
    一净如清莲喻前净也。二形如青莲喻前修
    广。下叹德中叹三学。行心净已度诸禅定者。
    叹佛定行。如来定心毕竟离染。名之为净。超
    出余人一切正受名度诸禅。久积净业称无
    量者。叹佛戒行。戒名净业。佛修曩劫故云久
    积。以佛久积纯净业故名称无量。举称无量
    彰业净矣。道众以寂叹佛惠行。由惠明胜故
    能利人举能利他。彰惠胜矣。由前见佛为众
    说法。故叹道众。寂是涅??。导众入中。又寂是
    真谛。导人趣入。故经说言。一切世谛若于如
    来悉名第一义。为令众生得第一义说世谛
    故。第二约就身戒心惠四门分别。目净一句
    叹佛身净。心净一句叹佛心净。此二一对身
    心分别。久积净业依身叹戒。导众以寂依心
    叹惠。此二一对福智分别。此则涅??修身修
    戒修心修惠四种果也。第三约就叹身叹德
    叹名叹德四门分别。目净一句赞叹佛身。心
    净已度久积净业叹佛行德。心净行体。净业
    行德。此二自德称无量者叹佛名。称导众以
    寂重叹佛德。此二化德。下总结。敬佛备前德
    故我稽首。此初段竟
    下次讼前所现神变。既见大圣以神变者。讼
    叹向前合盖之事。既谓已也。以犹用也。前已
    见佛用神通力合盖为一。故云既见以神变
    矣。普现已下讼前盖中所现事也。向前盖中
    通现此土及他方事。今此遍讼他方之事。此
    土之事在后别讼。普现十方无量土者。现其
    化处。其中诸佛现其化主。演说法者。现其化
    相。于是一切悉见闻者。由佛普现。于是会中
    一切大众悉见十方无量佛土。及见彼佛闻
    其说也
    自下第三重叹余德。有十三行。相从为三。初
    有五行叹佛说巧。次有六行叹佛化。能下有
    两行叹佛心等。就初段中前之三行叹说世谛
    不违第一。后之两偈叹说第一不违世谛。前
    中初行明说益人。中间一行明说合法。末后
    一行牒以结敬。就初行中法王法力起群生者
    叹佛说德殊胜过人。佛于诸法德胜自在故名
    法王。知法有余称曰法力。此德过人名超群
    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者。说能益物。法能资润
    名为法财。常以法财能常说也。言施一切能
    广益也。第二行中能善分别诸法相者。巧说
    世谛。于第一义而不动者。不违真谛。第三行
    中以于诸法得自在者。牒初行中法王法力。自
    在犹是王之义也。是故稽首此法王者。就之
    结敬。就下两行明说真谛不违世谛。于中初
    行说真不违有果。后行说真不违有因。说法
    不有亦不无者。能说真谛。此明法空为真谛
    矣。真谛离相亦复离性名为不有。而有实性
    故曰不无。如地持说。又复真谛约对名有无
    约对名就实亡对名非有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者。不违世谛。就真虽说非有非无。随世恒说
    从因得果故云以因诸法生矣。所谓以其善恶
    因缘苦乐法生。无我无造及无受者。能说真
    谛。此明生空为真谛矣。真中无有我人可得
    名为无我。以无我故无人作因。名为无造。无
    人受果。名无受者。善恶诸业亦不亡者。真中
    虽无世谛。恒有用之牵果故曰不亡。自下第
    二叹其化能。初先别叹。当礼法海总以结敬。
    前中初先叹其化。始以斯妙法济群生下叹
    其化。终又复前叹小乘法化。后则叹其大乘
    法化。复就前中初先别叹三宝。于下总以结
    之。别中初明佛宝现世。始在佛树力降魔者。
    成佛方便佛依树成。所依之树或名佛树。或
    称道树。或复说之为菩提树。树下成佛名为
    佛树。树下得道说为道树。树下证得菩提之
    果。是故亦名为菩提树。将成托此故云始在。
    魔于尔时恐佛道成而来恼乱。菩萨即入胜
    意慈定。神力伏魔名力降魔。又以慈力令魔
    摧伏名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者。正明成
    佛。得甘露灭明证灭谛。世间甘露能除?骺省?br> 灭谛涅??能除渴爱。是故约喻名甘露灭。随
    化现证故名为得。言觉道成明得道谛。觉者
    是佛。道是菩提。克就云成前得。此成言左右
    耳。次明法宝。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转
    下明化正法。摧耶邪中以无心意无受行者。
    自无所著以谓由也。由无心意无受行等。便
    能灭配能说为异言。无心意无妄心体。此言
    略少。若具应言无心意识。心意识等有何差
    别。依如?酬肌>鸵皇率端嬉逡苑帧R灞鹞迕拧?br> 所谓名义业世施设。名者名心名意名识。义
    者集起是其心义。思量是意。别知是识。业者
    远知名之为心。知未来法说之为远。从来未
    起与身俱故。前知是意知过去法。续知是识
    知现在法。此乃约对三世境界以别其业。世
    者。约就三世心体以别三种。未来说心。过去
    说意。现在说识。言施设者。界施设心。谓七心
    界。入施设意。所谓意入。阴施设识。若依慢
    伽七识名心。集起本故。意识名意。司诸尘故。
    五识名识。了现境故。今依后门识之。一字偈
    迮不论证实除舍。是以言无无受行者无妄
    心用。谓无受果行因心也。亦可。初言无心意
    者。无识阴也。言无受者。无受阴也。言无行
    者。无行阴也。略不说想。以偈迮故。此句明其
    自无所著。而悉摧伏诸外道者。能破邪执伏
    外之相。广如经说。下明化正。三转法轮正明
    所说。此名四谛以为法轮。从喻名之。如转
    轮王所有轮宝能能摧刚??转下众生上升虚
    空。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
    上入圣道。故说为轮。圣说授人目之为转。转
    别有三。一示相转。如说三苦及八苦等是其
    苦谛。业烦恼等是其集谛。苦集尽处名为灭
    谛。戒定惠等是其道谛。如是一切。二者劝
    转。苦汝当知。集汝当断。灭汝当证。道汝当
    修。三者证转。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
    证。道我已修。三转如是。初转何处。波罗榛国
    仙人鹿苑。本为谁转。?x陈如等。于大千者出
    其说处。于大千界百亿阎浮同时转也。其轮
    本来常清净者。叹其所说不同情取故言常
    净。问曰。灭道常净可尔。苦集染法云何言净。
    观此破染能净名净。又此法相不同情取故
    亦名净。下明僧宝。天人得道此为证者。约人
    显法。六道俱益至论得圣。唯天与人故遍举
    之。寻说悟圣名为得道。以此证成佛说不虚
    名此为证。又证如来所说清净亦名为证。上
    来别举三宝。于是现世间者总以结之。上明
    化始。下明化终。又复前明小乘法化。下明大
    乘。于中三句。前二教人令得涅??后一化人
    令出生死。前两句中以斯妙法济群生者。用
    法教人。所谓以此大乘妙法济度众生。一受
    不退常寂然者。明受有益。一约在心名为一
    受。道行坚固称曰不退。永证涅??名常寂
    然。度老病死大医王者。叹佛化人出生死也。
    教断集因不受来苦。是故名为度老病死。亦
    教度生。遏迮不说。以老病死苦遇?重为是
    偏举。佛能教人除斯苦患名大医王。上来别
    叹。当礼法海得无边者。总以结敬。佛具多法
    名为法海。化德广多名德无边
    自下第三叹佛心等。初先正叹。孰闻已下结
    成可敬。前正叹中先叹如来不为缘动。于善
    已下赞叹如来于缘平等。此二之中各有法
    喻。前中初言毁誉不动。法说以叹。缘有违
    顺。毁违誉顺。佛心平等不为其动。此言略
    少。若具论之。缘有八种。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是其八也。利衰二种约身以说财。荣润已名
    之为利。杀缚事等说以为衰。毁誉称讥就口
    而辨。遇恶骂辱名之为毁。过善谈赞目之为
    誉。当恶而道名之曰讥。当善而论谓之为称。
    苦乐就心。此之八种名世八法。在世同有。亦
    名八风。能动人心。如来于此悉皆不动。偈言
    要迮且举毁誉。如须弥者喻显不动。后中初
    言于善不善等以慈者。法说以叹。顺己名善。
    违己不善。佛皆慈之心等如空。喻说明等。上
    来别叹。下结可敬。孰谓谁也。闻如是人中之
    宝而不尊敬而不归承
    次下四行是第四段重讼前事。今奉世尊此
    征盖者。讼已向前盖中事也。于中现我三千
    界者。讼前遍覆三千世界广长悉现。诸天龙
    神所居宫者。讼前天宫龙神等宫悉现盖中。
    悉现世间诸所有者。讼前须弥铁围山等。十
    力哀现是化变者。须荷佛恩。佛具十力。由十
    力尊哀愍我等现此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
    者。讼前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我今稽首
    三界尊者。结已归敬
    自下第五广叹余德。行别十五。相从为三段。
    初有两行叹佛身业。中间六行叹佛口业。后
    之七行叹佛意业。就身业中。大圣法王众所
    归者。叹佛人高。净心观佛靡不欣者。叹佛身
    妙靡犹无也。以佛身妙净心观者无不欣庆。
    除邪谤人。各见世尊在其前者。叹佛化巧。以
    化巧故有感斯现。佛以过去业得此妙身相。
    无心于彼此而能应一切。斯则神力不共法
    者。结叹显胜。亦得名为结叹显异。他无此力
    故云不共法。就叹口中初有两行。赞叹如来
    随音异说。佛以一音演说法者。发言不异。众
    生随类各得解者。悟解不同。泛解有二。一约
    真说一。如来真实常法螺声相名为一音。众
    生于中种种异解。如一真身种种异现。如来
    真实常寂之声名法螺音。恒有恒无名常寂
    声。于净耳者无时不闻名为恒有。有非新发。
    无净身者无时暂闻。名为恒无。无非始性。二
    就应说一。于中有二。一约方言以说一音。如
    未或时作一胡音。众生于中解种种语。余亦
    如是。二约法说一。如来或时说一布施名为
    一音。众生于中解种种法。余亦如是。今此所
    论就应辨一等。就应中此偈约就方言以说
    一音。众生于中解种种语故云随类各得解
    矣。皆谓世尊同其语者。谓偏同己。斯则神力
    结叹显胜。次有两行。赞叹如来随法异说。佛
    以一音演说法者。发言不异。众生各各随所
    解者。悟解不同。如来或时对一众生说一种
    法名一音说。众生于中解种种义名各各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者。起行异也。斯则神力结
    叹显胜。下有两行赞叹如来随心异说。佛以
    一音演说法者。发言不殊此亦是其随法一
    矣。或有恐怖或欢喜等生心各以取说一法。
    有人专谓说己罪过当堕恶道。所以恐怖。有
    人专谓说己善业当生善处。所以欢喜。有人
    专谓呵己过非。所以厌离。有人专谓教己善
    义闻法生信。所以断疑。斯则神力结叹显胜。
    下叹意中。初四行偈叹佛德备。后三行偈叹
    佛解具。前四行中初两行偈叹佛智德。后两
    行偈叹佛断德。此二之中各自利利他之别。
    前智德中。稽首十力大精进者。叹佛十力力。
    由?コ晒侍揪??;?准旱梦匏?氛摺L痉?br> 四无畏。先成在己故云己得。稽首住于不共
    者。叹佛十八不共法也。此叹自德。向前文中
    先举其德后结稽首。今此文中先彰稽首后
    出其德。文之左右。稽首一切大道师者。叹其
    利他。下断德中先叹自德。稽首能断众结缚
    者。除其灭障。稽首已到于彼岸者。明证灭果。
    涅??彼岸随证名到。亦可。前言能断结缚离
    生死因能到彼岸出生死果。下明利他。稽首
    能度诸世间者。谓能度于众生世间出生死
    因离生死果。能教众生出生死果度生死因
    得有余灭。稽首永离生死道者。得无余灭。上
    明得备下明解具。悉知众生来去相者。明能
    知人。来谓未来。去是过去。以偈迮故不说
    现在。下明知法。善于诸法得解脱者。总明知
    法。于诸法中心无偏著名得解脱。下别显之。
    不着世间如莲华者。于有不染此明离爱。常
    善入于空寂行者。于空能解。此明离见。达诸
    法相无?碍者。于法能知。此明离痴。稽首如
    空无所依者。于空能证。明离妄相。如空平等
    更无所依。佛亦如是。证心平等无所取着。故
    无所依。献盖至此望前为正望。后仍有起发
    之义。故亦名序
    自下一段唯是正宗。因宝积请如来正显净
    土因果。于中有二。从初乃至随其心净则佛
    土净以为初段。尔时舍利承佛威神下为第
    二段。此二段中总相?分。初段偏明净土之
    因。设使举果对以显因。后段偏明净土之果。
    以实细论。初段因于宝积启请具明净土因
    之与果。后段因于舍利疑念拂疑显净以成
    前义。前中有四。一宝积等启请为由。二如来
    赞叹敕听许说。三宝积等奉教听受。四佛广
    为说。初中宝积标列请人。说此偈已结前起
    后。白佛世尊启告所请。皆已发心由己所愿。
    前睹如来合盖现变显不思议。生心愿求名
    为发心。诸人齐发故云皆发。发之已意故言
    已发。阿耨菩提是外国语。此名无上正真正
    道。阿之言无。耨多罗名上。三名为王。藐之言
    真。三复名正。菩提称道。?デ蟠说烂??⑿摹?br> 菩提心义后当具论。何故道此心为行本。明
    已有本唯须修行生后请也。愿闻得下正宣
    请辞。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彰己所求。求闻当
    果。愿闻得佛。求闻正果。愿闻土净。求闻依
    果。此成依果约以辨。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
    佛土行者。诸说土因。唯是敬辞。亦是专义。
    专求如来说净土行故言唯愿。前就果德彰
    己愿闻。略不请说。此就行中唯明请说不彰
    愿闻。言之隐显道理齐通
    自下第二如来叹问敕听许说。先叹。次敕。后
    许宣说。叹中善哉是总叹也。善犹好也。所请
    事好故名为善哉。是助辞。乃能为诸菩萨问
    于如来净土之行。出其善事。乃者是其。□越
    之辞。无量众生皆不能问。至汝方堪故曰乃
    能。前两句中据后以叹。是故偏言为诸菩萨
    问净土行。若就前句。应言乃能愿闻得佛国
    土清净。略不云耳。谛听善思敕诫辞。谛谓审
    谛。善谓委善。谛听得善思得义故并敕之。念
    能坚持文义不失。故复教念当为汝说于是
    宝积及五百等是第三段奉教听受
    自下第四佛为广说。于中应先解净土义。然
    后释文义。如别章。文中有二。一约大悲随有
    之行宣说众生以为佛土。二直心不约就出
    世恒菩提行说直心等而为佛土。前中有三
    段。一总说众生以为佛土。二所以下释前众
    生为佛土义。取土为生故名众生以为佛土。
    三所以下转释为众生取佛土义。初中众生
    是佛土者。缘中说土。土因悲得。悲由生起。以
    有众生菩萨起悲。悲故得土。故名众生为佛
    土耳。无限大悲等众生界情无分限故。名一
    切众生之类悉为佛土。第二释中所以者何。
    问前起后。土是己报。所以乃说他众生类为
    我佛土下对释之。释意如何。菩萨取土原为
    众生。得土生由故名众生而为佛土。文中四
    句。前二为于地前众生。后二为于地上众生。
    前两句中化。始调终化者。化于种性已前令
    生信解。调者调于种性。已上令起行修。亦
    可。化者化令生善。善心先无今忽令有。故
    名为化。言调伏者。调令离过。离过顺法。故名
    调伏。菩萨随所化生而耳佛土者。为依净土
    化人生善故取佛土。如弥陀界一生其中永
    善不退。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者。为依净
    土调人离恶故取佛土。如弥陀界一生其中
    永离诸过。后两句中。入佛惠者。趣入佛果起
    菩萨根修起行因。亦可。入惠定惠庄严起菩
    萨根。是福庄严。文中初言随诸众生。应以何
    国入佛惠者。随物所宜故言应。以为依净土
    摄诸菩萨修惠庄严故取佛土。初地已上皆
    入三世诸佛智地。为教众生入是智地故取
    佛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者。应以
    如前为依净土摄诸菩萨修福庄严故取净
    土。菩萨所行能为佛本。就人以彰名菩萨根
    亦可。菩萨行中相起初为后本名菩萨根。但
    诸众生藉处不同起道各异。是故并言应以
    何国菩萨为之取种种土。问曰。所取为真为
    应。体即是真用相是应。应必依真故现应而
    取真土
    自下第三转释为众生取佛土义。先问后解。
    所以者何问也。问有两意。一问菩萨得土自
    安。所以偏言为众生者何。二问观空破相之
    惠能治染过可得净土为众生。是其取有之
    心。所以能得净土者何下对释之两意别解。
    菩萨取于净因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解初意
    也。虽得自安。取土之意原为益生故。说为生
    而取土耳。譬如有人下释后意也。释意如何。
    净土是其功德之果。唯空不成故为众生能
    得净土。先喻后合。喻中譬如有人欲于空地
    造立宫室随意无碍。顺举其得人喻菩萨。修
    起净土名造宫室。依空修惠依有起悲名为
    空地。用此求土得变不难名为无碍。若于虚
    空终不能成。举失显得。舍有纯空无得土义。
    终不能成下合显法。先合前得菩萨合人。辨
    法同喻故曰如是。为成就众生故合于地也。
    空略不合。愿取佛国合造宫室。随意无碍略
    而不合。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合后失也。纯
    空不成故言非矣也
    自下第二明其出世顺菩提行为净土因。于
    中有二。一明行体。二如是宝积随其直心则
    能发下明其行修次第成义。就前段中有十
    七句。一一句中皆先举因。对上诸中愿说菩
    萨净土之行。后举其果。对上请中愿闻得佛
    国土清净。文中皆言菩萨成佛。对前请中
    愿闻得佛。不谄众生来生国等。对前愿闻
    得佛国土清净。此义须知。文中有二。一修
    善法起净土行。二说除难下明离恶法舍秽
    土行。前修善中三句分别。一约因分别。相从
    为三。一起行心。二布施下明所起行。三回
    向下明转行心。二就果分别。泛论土果有三
    庄严。一事庄严。谓众宝等。二法庄严。风铃树
    等皆宣法音。三人庄严。胜善众生居住其中。
    今此文中从初乃至三十七品是净土来。明
    人庄严。皆说善人来生其国回向一句。明事
    庄严及法庄严。故下文言得一切具足功德。
    国土理实齐通。语之隐显。三随文释。就因土
    中先解初段起行之心。心行别有三。一是直
    心。二是深心。三大乘心。此大乘心下光严
    中名菩提心。下光严中更有一种名发行心。
    此中略无起行之意名发行心。初言宝积当
    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者。对果辨因。对前唯愿
    说净土行。净妙之果虚心不得故须宣说。直
    心为因。直心有二。如涅??说。一自行直。起行
    不虚。二化他直利物不围。由此能得净土之
    果。世尊因中而与果名。故说直心以为净土。
    其犹世人说食为命。余行皆尔。菩萨成佛时
    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明因得果。亦得名为举
    果显因。此即对上愿闻得佛国土清净。菩萨
    成佛是得佛也。不谄来生是净土也。不谄犹
    是直心别称。菩萨自直安能使他直心众生
    来生其国。解有四义。一以直心净业之力自
    然感彼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如屠杀人自然
    还感屠杀众生来生其家。二由自直心令他
    直心众生乐见爱好亲近。故令不谄众生来
    生。三自直教他所敬众生还来归从。故令不
    谄众生来生。四由直心得妙净土。以土妙故
    物皆乐往修直往生。故令不谄众生来生。余
    行悉尔。第二深心对果辨因。信乐?@至名曰
    深心故。地论言。其深心者谓信乐等。菩萨
    成等明因得果。言具足功德众生来生者。深
    心是其诸行之因。能生诸德。以是力故还令
    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发言大乘心是菩
    萨净土者。对果辨因。此乃是其求佛之心名
    大乘心。行能运通目之为乘。乘中莫加谓之
    为大。诸佛菩萨名为大人。大人所乘名为大
    乘。求此之意名大乘心。有经亦言名菩提心。
    皆得无伤。由是得土故名净土得果。可知上
    来明其起行之心
    下次明其心所起行。于中有二。一明行体。二
    三十七下行熟成道。前行体中。六度自利。四
    无量下明其利他。就自利中布施是菩萨净
    土举因。菩萨成佛时明因得果。一切能舍犹
    是布施。由自施故感彼众生来生其国。持戒
    举因。菩萨成下明因得果。行十善道满愿众
    生来生其国者。十善是戒行。十善道戒行具
    也。言满愿者戒心极也。以自持戒故令十善
    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举因。菩萨成
    下明因得果。经文不同。有经直言三十二相
    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此直举果。是义云何。修
    忍离?得端政报。菩萨自修忍辱之行得相
    好果。未来还有修行忍辱得相众生来生其
    国。有经说言。三十二相柔和众生来生其
    国。此通因说。柔和犹是忍之别称。菩萨自修
    忍辱柔和得相好果。未来还有如是众生来
    生其国。三十二相如涅??说。地持亦有。诸行
    皆得。且就忍论。精进举因。菩萨成下明因得
    果。?バ抟磺杏淌蔷??l?ň僖颉F腥??br> 下明因得果。摄心不乱犹是禅定。智惠举因。
    菩萨成下明因得果。正定众生来生国者。种
    性已上名正定聚。惠行成者住正定聚。住正
    定聚者惠行成就。由自修惠正定不退。还令
    如是众生来生。下利他中。初四无量明利他
    心。第二四摄明利他行。第三方便明利他
    智。就利他心中四无量心是菩萨土。对果辨
    因。慈悲喜舍是四无量义。如后释。菩萨成下
    明因得果。爱怜名慈。恻怆曰悲。庆悦名喜。亡
    怀称舍。心无存着故曰亡怀。利他行中四摄
    举因。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其四也。义如别
    别章。此应具论。今且释名。布施如上。因其
    布施录物。初从道名布施摄。此与檀度有何
    差别。用同体义分。直尔与财名为檀度。因其
    与则录人从道名布施摄。美辞可?名为爱
    语。因其爱言录物从道名爱语摄。言利益者
    经论之中亦名利行。通释一物。于中别分。事
    中饶润名为利益。化之起道说为利行。因其
    利行录人道从名利益摄。言同事者。经论之
    中亦名同事。亦名同行。亦名同利。通释是
    一。于中别分。事中共同名为同事。行中同修
    名为同行。成德共同名为同利。初下次中第
    三是上因同录生名为事摄同行摄等。菩萨
    成下明因得果。解脱所摄众生生者。自以四
    摄摄取众生令解脱故。未来成时还有出世
    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利他智中。方便是菩萨
    举因。化智善巧名为菩萨成方便。方便无量
    此应宣说四无碍惠为方便矣。故下宣说于
    一切法无碍众生来生其国。得果可知。上来
    明行。下次明其道行成熟。虚通说为道矣。道
    行众多今此略举三十七品。三十七品净土
    者是菩萨对果辨因。义如后释。菩萨成下明
    因得果。念处正?ド褡愀??醯乐谏?瓷?br> 国者。还是其道众生来生。念谓四念。身受心
    法是其四也。?ノ剿?ァN瓷?疃窳钇洳簧??br> 已生令灭。未生诸善令其得生。已生令其广。
    是其四也。言神足者。四如意足。欲定精进定
    念定惠定是其四也。根谓五根。信进念定惠
    是其五也。力谓五力。名同五根。觉谓七觉。念
    择精进猗喜定舍是其七也。道谓八道。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其八也。以自修故令此众生来生其国。上来
    明行下。明回向转行之心。以回向力令前诸
    行舍远诸有趣向涅??。故名转行。回向举因。
    回向用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向有
    三。一菩提回向。用己善根成大菩提。二众
    生回向。己善根回施众生。三实际回向。用己
    善根回求实际。广如别章。此应具论。菩萨成
    时明因得果。亦得名为举果显因。言得具足
    功德国者。上来诸句明人庄严。故说善人来
    生其国。此句明事及法庄严。故说具足功德
    国土。众宝庄严及诸佛法名为具足功德因
    矣。上来修善起净土行
    下明离过舍秽土行。所得国土无诸秽恶。于
    中三旬。初说除难教他离过。后二自离前教
    他中说除八难已下是净土者对果辨因。教
    他除难为土因矣。何者八难。三涂为三。人中
    有四。一是生盲生聋等难。二是世智辨聪之
    难。谓恶邪见。三是佛前佛后之难。无佛法时。
    四郁单越难。四中初一就苦说难。第二就恶。
    此二当体。第三就时。四□□□□□□八长
    寿天难。谓色无色界在此无有初入圣□□
    □□□□□□人修治舍离此难故名说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