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胜鬘义记

    无尽明应身无穷智□□□者。明法身无
    尽也。一切法常住者。十力无畏等法也。心
    过恶身四种者。释所以得常立心无诸恼身
    无生老病死也。知一切尔炎者。汉言境界。
    摄持一切法者。是万善也。除众过恶者。达
    知法总备诸善法。具此三义故得常也。我
    久安立汝一偈。是佛说。我以作功德。复是
    胜?说前请护身此护法。即为说授记者。既
    有敬美之功。又复礼请。乞如来欲令修行
    万善故便记之焉。自在王者。记其因中之胜
    果。常作自在天王者也。无量阿僧只佛者。记
    应待修行也。号普光者。记名字也。如来正遍
    知者。记德号也。无有恶趣者。记国土弟子也。
    略记五事
    受十大受者。是第二经名也。上受是人下受
    是法。人有能受。法有可受故。受为名也。十名
    摄万故名为大也。于万为略。于一为广也。十
    受大泮凡有二种。一者自行二者化人。初五
    受及第十受是自行。中间四受是化人也。复
    有二义。一别二总。九别十总也。以不爱染心
    者。不舍疏逐亲。无厌足心者乐常说法。无碍
    心者。有请便说。彼彼处者。在在所也。应折伏
    者。威力制之也。应摄受者。濡语化之。令法
    久住者。二法调众生。佛法得久住天人充满
    者。善趣增益也。为此二利不舍而化之。忘失
    法者。则忘失大乘人法。总以凡有五义。一
    名正法欲。二名摄受正法。三名欲作大乘。四
    名波罗蜜。五名大乘造善之始。必得好欲之
    心有欲心已便摄受在已摄在已已欲持作大
    乘。作大乘已知能到果已知有运载。胜?自
    明必能具行成就五义。是以称言终不忘失。
    欲明行人失善。是故从始失终。从终失始。中
    间次第明其失义。忘失法者明则忘失大乘
    者。此明失始忘终。所以不言欲者。以摄受之
    名在十受中故。明已则举之。不决定大乘者
    则不能得摄受欲者。此明失终忘始。中间总
    失。是次第失善五义。则失出世诸圣胜果。随
    生入死永为凡夫。过之免甚事。若于是也。善
    是真理故曰正法。可要在已故曰摄受也。随
    所乐入者。不能反流随受三有身曰乐。越凡
    夫地者。背圣受生。何能超越过凡夫地也。无
    量大过者。失圣人之胜利。得凡夫之卑贱故
    名大过也。无量福利者。众善圣果也。修行十
    受则便得之失。十受者。则入凡夫故两明也。
    现为我证者。名虽有十统摄万善。女人卑弱
    谓不能行。如来虽知余人有疑。自非现证无
    以云也。非义饶益者。恶果报也。雨众天华出
    妙音声者。华声二瑞应。其所取现华明必行
    十受现声必成菩提也。同其所行者。断疑见
    利愿同胜?行十受也
    发三大愿者。第三经名也。初以十名摄于万
    善。此以三名尽摄众也。将欲归一。是以损之
    求善属己。始宜言受要期永劫故名为愿也。
    初是自行。二是外化。三是护法也。以此善
    根者。是十受善也。得正法智者。智者知万善
    之可崇也。如一切色悉入空界者。青黄朱紫
    空界所摄。五戒诸善三愿所含。三愿如空诸
    善如色也
    承佛威神说调伏大愿者。第四经名也。一名
    摄万。须承旨乃晓。名虽无二犹未即实。将明
    一乘之道。非易可宣也。常不轻善曰调。不
    生诸恶曰伏。一名摄众曰大。永劫不舍曰愿
    也。真实无异者。所说合理。又能必行也。所谓
    摄受正法者。出经名也。更无别法故。言所
    谓有始有终故。有摄受愿之二名也。久种善
    根者乃能解汝所说者。隐一名。而知万善者
    非久殖不悟也。今说当说者。三世如来皆说
    万善。此明胜?说。同诸佛欲令人信故积美
    也。不得边际者。善理无穷说何可尽。智慧辨
    才亦无边际者。此明如来智能遍知辨不可
    尽。非智□解穷也。有大功德有大利益者。善
    是功德人是利益也。得道尘数善缚炽盛无
    边际义显于此矣
    更复演说者。上已明体。今欲美况。此果之第
    二义也。得一切佛法者。是果法也。八万四千
    法门者。是因法也。雨众色雨者。此譬正法。能
    出众善雨有青黄之色。善有万种之异。上雨
    是法。下雨被人。及种种宝者。是果也。雨无量
    福报者。合果也。及无量善根者。合因也。有大
    水聚者。此明正法能有成益也。大千界藏者。
    喻大乘也。四百亿者。喻二因二果也。大界藏
    者。合大千界也。神通力者。是无漏因也。如意
    自在者。是有漏善因也。或果之能非可得亡
    也。安隐快乐者。是有漏果也。出世间安乐者。
    是无漏果也。合四百亿说也。劫成讫皆于中
    者。创基有善。皆出正法五戒十善是别。摄受
    正法总称。故能出愿。又如大地者。此喻人也。
    持法之人。能载负众生故如地也。人天善根
    讫授与大乘。此明持法之人。能以众生有漏
    无漏善法因果也。为世法母者。能以诸善生
    人天圣果也。明教师之能讫之。于此又如大
    地有四宝藏者。此喻明受法人也。一切众生
    如大地。四种之人如四藏也。前喻明人有能
    化之功。此喻明人有能受之义。如是摄受正
    法讫善男子善女人。举前能化之人。建立大
    地者。举前负载之人。能得四种大宝者。举
    前持正法也。授而与之者。与三归五戒乃至
    菩萨戒。及说诸善因果也。如授七宝于藏中
    者也。如是得大宝众生者。举受法人也。皆由
    摄受正法讫男子女人。举能化之人也。得此
    希有功德者。结与授法人也。此明法是宝义
    也。大宝藏者即是摄受正法者。此明人是藏
    义。应有人字略而不说。明受法弟子义讫此
    矣。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此是第三明法法相
    即。初句是能摄受之心。第二句还举之。无异
    正法者。此明心不异法。无异摄受正法者。此
    明法不异心。正法即是摄受正法者。此明正
    法即心也。以知不异故可印可。亦应以心印
    法不异既可印可知矣。无异波罗蜜者。出正
    法也。上虽玄说未识其体。是故就事更分明
    之。文不异义无异于上也。所以就六明其义
    者。此经大意。明菩萨行六波罗蜜是其所行
    也。摄受正法男子女人者。此明教师也。应以
    施成熟者。见有众生可教行施也。以施成熟
    者。前者人受行法也。布施法也。乃至舍身枝
    节者。头目髓脑也。始行之家从易至难。初舍
    一糸一缕。中舍衣食国城。后舍妻子身命。越
    于初中故言乃至。自下五度类皆如是。将护
    彼意者。能舍糸缕教舍糸缕。乃至能舍身
    命教命舍之也。若未能舍身之。以命便教舍
    者。必不能行无成人之美不名将护也。彼所
    成熟众生建立正法者。受行舍法也。是名檀
    波罗蜜者。明即义也。能受是心行舍是法二
    义虽异其体不殊。即一之义晓然。可知一切
    论者凡有五义论。一内明论。善解佛法经论
    也。二外明论。善解外道经出记论也。三因明
    论。善解诸法相因而有也。四声明论。善解诸
    方言音有异也。五工巧论。善解机关木人幻
    化咒术也。一切工巧者。知机关幻化也。乃至
    诸事者善知所作之事好恶之所以也。承佛
    威神更说大义者。第四明人法相即。人之与
    法其体应异。今明即一要须仰摧也。摄受正
    法。此一句明法也。摄受正法者。此一句明人
    也。无异摄受正法。此明人不异法。无异摄受
    正法者。此明法不异人。摄受正法善男子善
    女人即是摄受正法。上句是人。下句是法。以
    人即法也。亦应以法即人义同前章。所以人
    法得相即者。五阴诸入乃至种智一一体别。
    是为法也。五阴诸入总为人也。总别异故有
    人法之殊。以别为总故得即一也。舍三分善
    男子者。明行善之人即是法也。故知正法非
    恶无记也。生死后际等者。未来之世生死无
    穷。愿得圣果与其齐量也。虽老病死记如来
    法身者。就极处为言佛有圣人之名故有人
    义。体是善理故有法义也。又一解仰求佛果
    能舍三分。是法也。余二分类如此。如是舍三
    善男子者。举上人也。摄受正法者。即是法也。
    结人即法也。世尊又善男子女人者。第五明
    其护法。朋党诤讼者。四众之人。各随亲旧
    更总是非作诸恶也。破坏离散者。不令诤讼
    也。或以善化。或以威力化之也。以不谄曲者。
    正类用直何曲之。为不欺诳者。恶则言恶作。
    善言善何虚诳之也。不幻伪者。引譬况也。不
    如幻或伪而不实也。爱乐正法者。欲令正法
    久住于世。摄受正法者。能持之也。入法朋
    中者。化诤讼人也。同行善人也。之所授记者。
    说行善人。为佛所记诤讼之恶何可不舍也。
    亦悉知见者。略明如来有此五德。应知弟子
    必能护法也。未足之地是以求证也。大精进
    力起随喜心者。第六如来成其所说。?バ兄?br> 善复名精进。欣其能示故名随喜也。如大力
    士者。此喻正法有大德力也。少卑身分者。用
    于少力卑人身也。如少善力令魔怖畏也。我
    不见余一善法者。若以五戒求天人果报。四
    谛因缘求二乘果。不勉生死魔所不畏。若知
    万善皆归于佛?ゲ蛔哉摺4艘灰簧颇懿滥?br> 也。牛王喻者。以大胜小。山王喻者。以久胜
    始。亦可不必取于新旧。但能舍三便胜不舍
    也。当以摄受三正法开示众生者。此是如来
    劝诫。胜?从今至佛说法教化令人修善。应
    用正法也。如是大利者。说益人义。一切众
    生皆离诸恶也。如是大福者。具足万善也。如
    是大果者。能成佛果也。所得义利不得边际
    者。说便缚与行不可尽也
    汝今更说者。第五经名也。名真理正非学地
    所及。要须佛敕乃敢说之守体改名言受说
    也。摄受正法者摩诃衍者。既蒙命旨。岂容不
    言。令所言者。必愿称理。理广言大无所不苞
    一乘之义。始得显矣。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
    闻缘觉出世间善法者。从此讫受具足故者。
    明于因入也。将明于入也。先说于善出。若从
    此出还入是也。达池如大乘。八河如四因四
    果也。四人因善皆入大乘也。正法往者。佛
    法住世劫数多少也。正法灭者。正法灭已至
    像法也。像法灭已佛法都灭也。为大乘故说
    者。法住法灭即是大乘欲令二乘解知不异
    也。波罗提木叉三法也。比丘四法义一名异。
    同能遮恶为义一。比尼木叉为异名也。又一
    新解同是大乘名为义一。木叉比尼二乘所行
    为异名也。即大乘学者明义一也。善理同归
    无大小别法也。依佛出家五法也。而受具足
    亦法也。何以故者。何以二乘木叉比尼即大
    乘也。下释以佛得成出家故知木叉即大乘
    也。次何故者。何以二乘无有别法可依出家
    也。释意以依佛法知无别法。若二乘人别自
    有法。云何乃依大乘佛法也。阿罗汉归依于
    佛法讫去涅??界远明于果入。昔言二乘有
    究竟法考寻其实方须仰求广涉修涂向佛究
    竟。是以二果入一乘也。有恐怖者。昔言无
    举众恶悉除犹有怖惧知恶未尽也。何以故
    者。何以有怖也。于一切无行者。释有怖意也。
    虽无分段生死恶行犹住怖地知未尽也。如
    人执剑者。引事为况也。天魔如人生死如剑
    二乘如已也。无究竟乐者。二乘犹恐怖之苦
    所得乐者少分未足也。何以故者。何以非是
    究竟乐者。世尊依不求依。释所以非是究竟
    之意。世尊无畏以物作依。自不求出依二乘
    有畏求依如来不能以物作依处也。如众生
    无依彼彼恐怖者。引喻以况之也。人不依王。
    子不依父。人天五道不依于佛。终曰有畏处
    处无欢也。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者。明二乘
    四智未是究竟。以不究故入一乘也。变易犹
    存。云何得言无生智乎。有余梵行成故不纯
    者。未得如来大般涅??名余梵行。二乘涅??
    恶犹未尽不得名为纯净法也。释非究竟无
    余智也。即不究竟当有所作者。方须修行不
    得名为尽智也。不度彼故当有所断者。无明
    住地此结须除不得名为无作智也。阿?酬?br> 人略明二智。尽智无生智也。此经四智者无
    有异也。彼以因果合说为二。此以因果别故
    为四也。不成就一切功德者。释有生句。有
    量功德者。释不纯句。不思议功德者释有所
    作句。有余过者释当有所断句也。言阿罗汉
    辟支佛讫第一义乘解释所以入一乘意文义
    区别凡有八种。一明生死未除。二明烦恼不
    尽。三明受生法异。四明所知未周。五明所得
    未足。六明所断不同。七明二智玄殊。八明三
    宝别也。从言阿罗汉辟支佛讫故说不受后
    有明生死未除。二乘之人虽无分段。犹有法
    身变易生死灭。此变易非一乘不能。是故应
    入一乘中也。从非尽一切烦恼讫最为大力
    说烦恼不尽。二乘之人虽断三界四住烦恼。
    犹有无明住地烦恼。若欲断者。功由一乘有
    而须除故知入也。从世尊又如取缘讫即是
    无明住地说受生法。二乘之人虽无四取。有
    漏善业犹有无明住地为缘。无漏善业以之
    为因。生其法行变易生死。除此生死一乘之
    力故复入也。从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
    菩萨讫修有余道说所知不周。二乘之人虽
    知三界四谛法。总未知三界外四真谛。若知
    彼谛一乘乃究故复入也。一乘也。从是名得
    少分涅??讫一味等味谓解脱味所得未足。
    二乘之人经教言得无余涅??所得实。是有
    余少分得无余者。由行于一乘故知复入一
    乘中也。从世尊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讫一
    向记。说明所断不同。二乘之人已断三界四
    住烦恼成阿罗汉果。菩萨断除无明住地永
    尽究竟得成佛果。声闻辟支趣必佛地故复入
    也。从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讫无边不断。
    说二智玄殊。二乘之智知分段死尽。如来能
    知变易死尽。分段死尽非究竟智。一切死尽
    名究竟智。二人自知修学一乘仰求佛智故复
    入也。从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讫第一义。
    明三宝各别。二乘所依三宝所体别。复是无
    常菩萨所依三宝一体。又复是常。二乘之人
    必依体一常住宝修行一乘求常住体故复入
    也。观察解脱者。自见勉离四住烦恼。分段死
    生四智。究竟者我生已尽行立作辨不受后
    有此四智也。分段死者尽故得此四名也。苏
    息处者。无分段死故曰苏息也。为余不了义
    说者。昔言二乘无余究竟。此是方便引物之
    释也。分段死者。三界结缚不得自由。寿命长
    短界地同也。不思议者。法身无缚随意住生
    变化无方下愚不恻也。虚伪众生者。不知四
    谛无无漏真智也。意生身者。知变神化念念
    不信也。以分段死故者。以下应有无字也。我
    生已尽者。无分段死受四智名也。明义讫故
    是以结之烦恼有二种者。一是四住。二是无
    明住地烦恼也。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者。自
    此以下字名烦恼义有其五名四住地。二名
    起烦恼。三名恒沙。四名为上。五名无明住地。
    名虽有五体实有二。四住已起。是名异体一。
    无明住地是其二也。恒沙以上二总通有体界
    别故有其四。名永劫未除故名为住。能生后
    心名之为地。经心现在用名之为起。体众念
    名恒沙。能感诸法名之为上也。非心起故名
    不相应。寻不睹故名无始。不识真理称曰无
    明。旷劫来有字之为住。能生不绝故名为地
    也。亦以体多名为恒沙。或诸法故名之为上
    也。无明住地者。是烦恼习也。?障八地至
    于十地名为无明。法身大士但断不起名不
    相应。四住地后断名之为住。以微在故还能
    生?故名为地也。又一解云。是三界四住地
    结过去世者。不可迳心起现在用也。又复一
    解言。众生之始必有神虑。虑有明昧。法有?
    细。?细之法悉皆应知。以心昧故遂得及?。
    一切?法非心所缘性。此不知名为无明。不
    经心虑名不相应也。最为大力者大有二种。
    一以难断。二是或本所以授之。欲令人厌也。
    此三地者三乘地也。彼三种意生身者。未来
    无量也。过现已有曰此。方将未受曰彼也。不
    同以异明受生前也。八地所断者。所以说断
    者。明佛已断故。受生三人未除故有生死也。
    画然无处佛地得名也。无漏不尽者。三人虽
    能无去结。漏未得。即尽故下文出之。即是
    无明住地也。于彼彼法者。是无边圣谛也。犹
    在分外。又非是一也。所应断者者。是无明住
    地也。名有余过解脱者。无分段死所得之处
    未能永除也。有余清净者。虽四住未断无明
    住地烦恼也。成就有余功德者。虽得十智诸
    善功德未得种智等也。知有余苦乃至有余
    道者。先明所得三事。有余次便说其所知不
    周也。是名得少涅??者。灭除四住分段生死
    得名涅??体未满足名为少分。知一切苦者。
    ?法苦也。三谛同尔。所以明知者。智所周
    悉所得涅??必是满足也。无常坏世间者。生
    死果报也。无常病世间者。生死因也。得常住
    涅??者。得佛满足究竟涅??也。于无覆护世
    间者。不免四魔也。无依世间者。生死之人不
    可依也。何以故者。何以如来能护可依也。法
    无优劣者。十力无畏同无高下。智慧等者。种
    智无生智自然智无差别也。清净等者。同无
    烦恼也。解脱等者无生死。三昧等昧者满足
    之地无胜如之异也。谓解脱味者。无累处齐
    故言等也。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将欲
    明断先说其过。不得一味者。不得佛解脱味
    也。是一过也。应断不断者。无明诸惑未得灭
    除。是二过也。应得不得者。不得万善也。是三
    过也。应证不证者。不得证成佛法身。是四过
    也。是故无明住地积聚者。集上众过也。又没
    无明体有众多也。生一切修道者。修诸无漏
    也。此明能断之智也。断烦恼上烦恼者。此说
    所断也。上烦恼者。或障神虑不合明净也。止
    是四依立止观境之智。禅是四禅诸定。正受
    是四正受。方便是涉求之智。智是实智。果是
    人天三果。道果得是人天三乘之因有或果
    力故。与得名力是十力。无畏是四无畏也。一
    切皆是无明住地之所建立者。此明烦恼相
    生之由。此经大意。以无明住地是众结之原。
    凡生之法先细后?。断结之道先?后细。以
    此二义得知无明住地生四住地也。无明住地
    自相生者。金刚所断以之为细。下至八地所
    断为?。是以一豪有生下也。一切上烦恼起
    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者。上烦恼者通
    在四住及无明住地。于四住地远故为缘。于
    无明住地近故为因也。心不相应无始无明地
    者。欲明断故称其名字。所持所建立者。称说
    其过也。一切烦恼四住恒沙起与无明也。上
    烦恼者。或诸法略说二除则五悉灭也。所得
    诸法通达无阂者。善解一切诸法理也。离一
    切过恶者。无烦恼生死者也。得一切功德者。
    万善备具也。法王法主者。无明住地既断灭
    已则能具备。此三种义也。既具三义即得成
    佛。?法为王。胜物为主也。而得自在者。独足
    超胜不为物屈也。我生已尽讫不受后有。此
    明如来具足四义。无余究竟至极圆满。非如
    二乘有余不足。是故世尊讫一向记说。结明
    上来佛是究竟二乘未足。当理无虚定实之
    说始可得称无畏之言也。不受后有智有二
    种者。此明二果。如来之智俱得名为不受后
    有也。谓如来以无上调御者。此下说师子吼
    明如来智也。十号之中略说二也。降伏心过
    四魔者。除恶悉尽也。得如来法身者。所得满
    足也。一切尔炎者。是境界也。此明所知诸法
    因备。于上更无所作者。在佛地已更不修万
    善也。无所得地者。至足究竟更无所求也。无
    阂智观者。是一切智也。不由于他者。是法悉
    知没何所谘也。度生死畏者。明二乘人不受
    后有智也。除分段生死故名为度。不更受生
    者。名不受后有也。次第得解脱乐者。分段除
    已次得有余涅??也。又一解二乘微乐与如
    来乐作次第也。得不受后有观者。是智人异
    名也。第一苏息者。始得免难。初分段死。第一
    少乐未得常去大乐也。又一解二乘自谓第
    一胜法也。处涅??地者。说苏息处地。彼先所
    得地者。如来初说四谛之时教。二乘断三界
    四住结尽舍后边身得无余涅??。昔来明此
    谓为实名先所得地及至明处。犹有念念变
    易生死便自觉知。是有余地应当得无上菩
    提也。何以故者。胜?释其应解之意。三乘既
    一穷自行之何容不知也。即是佛乘者。此明
    自智得佛之意。即是涅??界者。道尊超胜名
    曰菩提。众累悉除名为涅??。备应众求种曰
    法身三义虽异其体一也。则究竟一乘者。得
    佛法身乘力便息。故知二乘未是极称也。无
    异如来无异法身者。此明如来法身一也。得
    究竟法身者究竟一乘者。举二句欲明无边
    不断也。佛体常住应现十方名曰无边 无念
    念尽灭故名不断也。如来无有限齐时住后
    际等住者。此二明法体常。无限大悲无限安
    慰世间者。此二句明化被无穷。是名善说如
    来者。称说如来化被无穷者得佛之实故名
    为善。若说如来化尽双树者失佛之实不得
    名善也 无尽法常住法者。称说如来体。是
    常住者。亦得为佛实得为善也。若说如来寿
    尽双树丈六身者不名为善也。一切世间之
    所依者。法身常而能实被知依此者为最真
    实也。二乘昔来归依丈六应现化佛以之为
    实。今说法身常住之佛为大士。故知二乘未
    归真佛也。是故未度世间者。生死未除也。无
    依世间者。善未满足故无依也。与后际等作
    无尽归依者。如来法身尽未际。常与众生作
    归依。处常住归依处常住归依者。谓如来等
    正觉者。是法身佛也。出真依体明常住佛宝
    讫于此也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
    者。此明昔说法僧不真万善为法宝。三乘人
    以为僧宝。此明是二乘。昔来所依也。非究
    竟归依者。未乞常住一体法僧也。名少分者。
    虽曰无常是圣故可暂依也。何以故者。何以
    少分者也。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者。释法是
    少分。与究竟作因故知少分也。于上更无说
    一乘道法得究竟法事者。于佛地上更无所
    求也。三乘众者有恐怖者。释僧是少分。生死
    未除烦恼未尽。求出众恶修行万善向无上
    道故名少分也。是故二依境是有限。依辨结
    法僧是少分也。可尽之法可舍之圣名有限
    也。若有众生如来调伏。明为二乘说。于昔
    日三归之如来初现化也。邪众生令信三宝
    也。归依如来者丈六佛也。得法津泽者。受行
    佛教也。生信乐心者。信有善法及圣人也。归
    依僧者受持二归也。一乘为法三乘圣为僧
    也。是三归依者称法僧也。举此二归明于归
    佛也。非此二归依是归依如来者。上称此非
    者。欲明昔归法僧之人。归于丈六不知归于
    法身如来也。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者。
    法身常住名第一义天也。若知归此真归佛
    也。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者。此
    二归依法僧之人者。知归依法身即归一体
    佛法僧也。何以故者。以归佛便得法僧也。无
    异二归依者。体既无别归一得二也。如来即
    三归依者。大觉名佛。可轨名法。体常和顺
    故名为僧也。佛地圆满故。备此三学地未足
    别体受名也。二乘知昧为说?显体别三归
    菩萨知明为说法身体一三宝也。何以故者。
    何以体一而有三名也。说一乘道法者。释所
    以三意乘体是一随人说三也。所以引此凡
    有二意。一以证义。二以归宗也。如来四无畏
    者。此明如来达解无碍故。能随人于一说三。
    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者。此明如来不
    妄说法人好不同方便说法人好不同方便说
    三了。即是大乘者。乘名虽三体实一大也。无
    有二乘者无二乘法。入于一乘者。既无别法。
    岂得不入此章之称。无归此文一乘者。即第
    一义乘者。唯或法身更无异趣也
    声闻缘觉初观圣谛者。第六经名也。圣谛之
    始也。将明谛有精?。先辨智有明昧。谛既精
    ?。学亦有渐。始观?谛名之为初也。以一
    智断诸住地者。一切断结智同一无碍故名
    一智也。又一解观一灭谛断结智也。以一智
    四断知功德作证者。一切证结尽智同一解
    脱名也。又一解观一灭谛证结智也。亦善知
    也。此四法义者。分明了了见四真谛也。又一
    解欲观灭谛须先观四也。无有出世间上上
    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者。明佛智满足无
    渐增进。世间有二。一分段身。二变易法。如
    来已离名之为出大士。二乘在凡夫上如来
    复胜故名上上也。舍苦观习乃至舍灭观道
    境智异时故名为渐。如来一智圆照诸法不
    名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者。前明非渐。此
    明圆照也。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者。此明断
    结不同。二乘种智大解灭一切。或非声闻缘
    觉讫第一义智。此明二乘不断无明住地烦
    恼。始观三界?四圣谛不得第一种智之名
    也。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者。此明佛智也。
    唯观无作更不虑作故言无二。四住无明一
    切都尽名诸住地也。非声闻缘觉境界者。佛
    地幽微非二乘所及也。不思议空智者。法身
    难测不思议也。众患悉除为空智也。是究竟
    智者。累尽智周寂然无事二义以讫。是以结
    之。初圣谛智者。二乘之人见理不周除患未
    尽。方须涉求向无上道结二乘智也。圣义者
    讫名之为圣。此明二乘圣名未真。功德薄少
    故言有量少分也。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者。
    已明圣名未真。今明知谛未尽也。无作无边
    二乘未解也。非声闻功德者。尽道是善能生
    善也。初始觉知者。始成佛时方得知尽也。开
    示演说者为未知者说使解也。说甚深义微
    细难知者。有为诸法事相众多。随类?细可
    有其二。一者?显。二者微细。三界结缚名
    之为?。此法受切名为?。苦能生名习。断处
    名灭。观知名道。为二乘人说此四也。不系三
    界八住乘法身以上至金刚心所观诸法名之
    为细也 此法受切名为细。苦能生名习。断处
    名灭。观智名道。佛地无为亦入灭谛。理深义
    远自非大士无由得知。不以空无微细也。非
    思量境界者。不以二乘可思议智作境界也。
    是智者所知者除四住结智惠憎明乃能解
    也。一切世间所不能信者。转回六趣者。不能
    知有无作谛也。此说如来甚深之藏者。佛性
    之异名。体不改变为性。备含众德为藏。灭谛
    所摄故以释之也。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者。
    第七经名也。唯佛明了耳
    若于无量烦恼者。第八经始也。诸烦恼积聚
    为藏也。所缠如来藏者。众生佛性也。法身亦
    无疑惑者。如来佛性者能信或累众生有大
    明之性者必能信知无或之解者。有大明也。
    于说如来藏讫及方便者。于二性无疑者。必
    能方便为人说也。此则信解说二圣者。解有
    二性。能解二种谛也。知作谛者名众生佛性。
    解无作谛得如来佛性。既知性有二种。必能
    知谛有二种也。如是难知难解者。此下解释
    二种谛义也。作圣谛义无作圣谛义者。可学
    名作。不可学名无作。教无教之异名。是说有
    量四圣谛者。三界因果各有定期名为有量
    也。非因他能知一切苦说一切道。此一解由
    于教教得知三界少分四谛也。非是自解智
    慧之力知于一切无作四谛也。有有为生死
    者无为生死者。谛既有有生死亦然。凡夫轮
    转未断烦恼名为有也。二乘已断三界四住
    名无为也。涅??亦二种有余及无余者。分段
    生身名有余也。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讫受
    灭道得法身者。智慧转明自解力多师承义
    少。究竟明见四谛理尽也。如来说四圣谛者。
    名同理顺故。守其四随法?细故有其八也。
    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者。无作之理。唯佛能
    尽。非是二乘所能究也。何以故者。何二乘
    不于无得究竟也。非下中上法得涅??者。释
    所以也。二乘若得无作究竟所得涅??应同
    佛。无余无下中上。若以声闻为下。缘觉为
    中。佛为上者。故知二乘不得同佛观无作谛
    也。何以如来说事究竟。此明如来。何以故能
    于无作究竟以一切如来者诸佛也。知一切
    未来苦者。知一切法也。未来难知。二世易解。
    是以不别一切烦恼所摄受一切集者。四住
    恒沙起及无明为一切也。一切尽是集谛法
    也。灭一切意生身阴。一切苦灭作证者。意
    生身尽分段亦除在后灭故。就之立言也。非
    坏法故名为共灭者。非是分段意生变易无
    常破坏念念生灭也。所言苦灭者是常住灭
    也。无始者不始生也。无作者非造作也。无作
    者非造作也。无起者动也。无尽者无终灭也。
    离尽者无尽相也。常住者湛然也。自性清净
    者无诸恶也。离一切烦恼藏者略说一患也。
    过于恒沙不离者此明佛性也。未免生死也。
    不脱者未免烦恼也。不异者未与世间超然
    殊别也。不思议佛法者是佛性也。明佛性讫
    说如来法身者。行满恶除种智现用。此明法
    身也。不离烦恼藏明如来藏者。此明性也。众
    生佛性未是累表也。所以在法身文中说众
    生佛性也。欲明众生佛性如来佛性体同无
    异。所以众生当有如来已有故有种也。如来
    藏智者如来佛性也。是如来空智者无生生
    烦恼一切相累。直举前句为明此义。如来藏
    者。复举此句者。欲明三乘行人未见未得也
    有二种者第九经名也。如来藏者众生佛性。
    是一种也。空智者如来佛性。是二种也。空如
    来藏者。若离说一切烦恼藏。此解空智也。
    不空如来讫不思议佛性法。此明众生佛性
    也。此二者此上二种性空智诸大声闻者。无
    四住分段为空智也。菩萨有大心闻一乘也。
    能信如来者。大士明智能信佛说二种佛性
    也。一切阿罗汉说境界转二乘之人。虽无四
    住分段生死。于四无作谛未能照了。于二种
    佛性亦未能解也。本所不见者。二乘大殊。能
    解无作谛二种佛性也。本所不得者。无无作
    在心而行也。未得佛性用在已也。一切苦灭
    唯佛得证者。众苦悉除。唯佛能尔也。湛然常
    存此可名为真灭谛。修一切苦道者。此结道
    谛也。断烦恼尽须具智慧。道谛满足者无过
    佛地
    三是无常一是常者。第十经名也。非第一义
    谛者。以常住者为第一义。三谛无常故言非

    一苦灭谛离有为相者。第十一经名也。过一
    切众生心识所缘者。凡夫无智。何能得知也。
    亦非阿罗汉辟支佛智慧境界者。二乘智劣
    未能解了。譬如生盲者。以凡夫作况。未有无
    漏观灭智也。不见众色青黄赤白如灭谛也。
    七日婴儿者。唯二乘也。得无漏智如婴儿之
    目开也。不见日轮者。虽知作灭未达无作。如
    盲见无明未分曰非曰异。凡夫识者二见颠
    倒者。此明凡夫如盲意也。一计断常二有四
    倒也。则是清净者。此明二乘见灭不圆也。边
    见者释二见也。计断计常不无中道也。于五
    受阴者。列生见处也。我见者以五阴为我也。
    妄相计着实非真我妄计为实也。生二见者。
    于此我上生二见心。是名边见者。以此二见
    名为边见也。所谓常见断见者。列二见名也。
    见诸行无常者。释断见也。见五阴暂死便谓
    永灭。非正见者实非寂灭故言非也。见涅??
    常者。五阴暂有便谓常存。以为涅??也。非
    正见者。无常言常。是以言非也。妄相见故者。
    皆是虚妄非真见也。于身诸根者。五阴六情
    也。分别思惟者。知是五阴六情也。现在佛见
    坏也。于现五阴见死坏也。于有相续者。此死
    彼生也。不见者或生他方或得圣道。不见此
    故便言永灭也。起断之由因于此也。于心相
    续者。欲明常见先明心体。是无常也。人天六
    道心心相续。此灭彼生念念不住。愚?不解
    者。无明凡夫不知相续也。不知刹那间意识
    境界者。不知心是念念生灭也。起于常见者。
    不知念念计以为常也。若过若不及者。心实
    无常便言是常。过于心实者心灭更生不见
    后续。便谓一心常存不改名不及也。阴虽未
    尽便谓已尽过阴实也。灭已更生而不能见
    名不及也。又一解心是无常计为是常名为
    过也。五阴相续不知更生名不及也。又一解
    五阴相续。便谓永灭过相续理也。心体念念
    此灭彼生不知后念。便谓一常名为不及也。
    又一解计断常人。皆是过失不及之事也。颠
    倒者称名欲释之。经少字众生。于五受阴无
    常常相讫不净净相倒四倒也。一切阿罗汉
    者。释二乘人见灭谛不圆也。于一切境界无
    作灭谛谛以种智为境界。及如来法身者。法
    身无为之入灭谛也。本所不见者。二乘昔来
    始习观作未能观于无作灭也。或有众生信
    佛语故说净波罗蜜。此明菩萨能信解知无
    作灭也。是名正见者。法身之体常乐我净。作
    如是解可为真正也。真子者见正理而成圣
    弟子中真也。得法余财者。于无常三乘言教
    之中。乃得闻于常住大乘也。将知此经必在
    法华涅??经前也。世尊净智者。此明二乘必
    能解知无作灭谛。无四住烦恼得为净也。尚
    非境界者。二乘始于断三界四住犹有结业
    后边身存。尔时未能观无作谛也。况四依智
    也。观四作谛生死智也。以上况下耳。何以故
    者。何以作谛智不智无作谛也。三乘初业不
    愚于彼义当觉当得者。释所以不知者也。舍
    后边身得变易法身。便得知生死未尽观谛
    不周。更应观谛修诸善行向佛涅??。如来方
    便引至此处令其生解。昔未来知今始解悟
    故名为初解。自在心名不愚也。未则圆解故
    言当觉。将来必成无为法身名当得也。为彼
    故世尊说四依者。为二乘人解无作谛。是以
    先为说作四谛也。此四依者是世间法者。还
    欲结成常住一依也。四谛有为不免三世也。
    此句总漫未有所执甄一依也。一切依上者。
    还昔上句出灭谛也。苦习道谛为一切也。灭
    谛为一依也。无作无为胜三言上也。一切依
    上者。直举前句。出世间上上者。作灭圣谛在
    凡夫上无作复胜称为上上也。第一义依者。
    常住湛然。所谓灭谛者列名也
    生死者依如来藏者。第十二经名也。有为生
    灭生死也。无为常存为藏也。此明众生俱有
    二法藏。方明显生死将除义不久存故依藏
    也。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者。非始造终
    成□知端者也。有如来藏故说本生死是名
    善说者。若言众生有藏生死此说为善也。生
    死生死者。前列后称也。诸受根者。释生者死
    五阴六情一时灭坏也。次第不受根起者。自
    死之后未更受生是名生死者。解生者死讫
    故结之。生死者欲明死者。更受后生故先
    列也。此二法是如来藏者。凡夫众生有生有
    死名为颠倒也。此章之初说诸众生俱有二
    法。意在于此。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者。言如
    来藏。是生死者此是世间愚人之言。非是圣
    语也。又复一义世间诸法可说生藏。是出世
    无为之法无生死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
    根者。还明死者更变后生也。生者之死死者
    更生三世。兹云无常之事现也。非如来藏有
    生有死者。藏体湛然无六情诸根。真实常住
    非生死法也。离有相常住不变者。藏体如是
    故无生死。是依是时是建立者。超然像表者
    如来藏也。如来能以众生作归依处。坚持独
    立物不能俎也。不离不断讫不思议佛法明
    众生佛性也。断脱异外讫是如来藏明如来
    佛性。烦恼为断。无生死为脱。出三界为异。非
    念念故非有为。以上四绝为外也。外字应在
    后。有为法下一段藏体真实讫之此也。若无
    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者。此明佛性
    有益。于人佛性之体常乐我净。生死之法苦
    恼众多受之。既久生厌患心求觅乐法。欲以
    自安由有佛性得生此心也。何以故者。何以
    有众苦也。于此六识及心法智者。释有多苦
    也。心是主故名为法智也。刹那不住者。念念
    成形苦则众多也。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
    涅??者。势极则及理数使然。此明佛性能生
    厌苦心也。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也。
    非三世摄。前际为未来不起为现在灭为过
    去。体是常存令人乐求。世尊如来藏者非我
    非众生非命非人者。此明佛性常寂真实不
    如外道所计。我人众生寿命虚妄常也。如来
    藏者堕身见众生者。计断常人也。以五阴为
    我复名身见也。颠倒众生者。是四倒人也。空
    乱意众生。是二乘人也。无四住分段为空谓
    为小乘涅??为乱也。非其境界者。上三种人
    或累未除。不以佛性为境界也
    是法界藏者。是第十三章经名也。十方不共
    慈悲等也。法身藏者佛性身也。出世间上上
    藏者。无为常住也。自性清净藏者。体非惑累
    也。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者。烦恼可尽故
    言言客。障心不明为染也。刹那善心非烦恼
    所染者。烦恼以?惑为体。心以虑解为体。虽
    曰同处恒自失承也。又一解。善心以住烦恼
    始生初不同时向得相染也。然有烦恼有烦
    恼染心者。虽不同时未能相免假名之道故
    有染也。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迮事既尔达
    理可知。众生虽有清净佛性。未免烦恼名为
    染也。难可了知者。净不应染染不应净说言
    清净有言有染言隐理玄非是学地所能解
    也。如实知见者。佛具五眼。一切种智众善
    所归达解诸法乃能知耳。问于佛时。谘佛取
    定以之为问。如是如是者。向谘今可明其不
    谬也。唯信佛语者。大士利智得后受行。二乘
    智劣信而未解。随信信增上者。上品信忍也。
    随顺法智者。顺忍人也。而得究竟者。具上二
    忍信有佛性不没退转也。观察诸法施六根
    也。若知学地有此观智。当知佛地必有佛性
    大明智也。观察业报者。若知学地有因有果。
    亦能解知有佛性果万善因也。观察阿罗汉
    眼者。小乘经云。罗汉无眼。今见有眼。知非究
    竟必有佛性常觉不眠也。观察心自在乐者。
    得自在者。心则受乐。三禅之中亦有乐根。故
    知必有佛性之乐也。观察圣自在通者。若三
    乘圣人学地常有自在神通。故知佛地必有
    佛性大神通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染信佛
    性不退转者。则能具修万善向佛也。因信如
    来者。得如是大利益不谤染义者。因由信佛
    语知有佛性。复得解知大乘之道不没言非

    更有余大利益者。第十四经名也。佛去世后
    降伏恶人。令法等流一切信行也。离自毁伤
    者。不谤大乘也。生大功德者。生大乘法也。自
    成就甚深法智者。无生忍人也。随顺法智者。
    顺忍人也。仰惟世尊唯佛所知者。信忍人也。
    此三忍人闻佛性大乘则能受行也。诸余众
    生者。此下明于非法人也。坚着妄说者。说有
    三乘因果各别也。违背正法者。不顺一乘也。
    习诸外道者。修学外道经记论也。腐败种子
    者。无力能成佛法身也。其若?髦植荒苌??br> 也。王力天龙鬼神力者。斯力能??假诸国王
    护法天神摧伏之也。顶礼佛足者。诸佛可之
    也。第十五经无别文。自总上所说以为多也。
    过眼境界者。目不及处也。具足念佛者。十力
    无畏相好光明内外诸德也
                  慧掌蕴

    胜?义记一卷

     正始元年二月十四日写讫 用纸十一张
     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宝献共玄济上人校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