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法华义记卷第三

    不自觉知喻佛亦如是。七偈半。颂合云喻。
    离三涂苦。生于人天。名世间乐。修行断结。名
    涅??乐。为大众说。八偈颂合注两喻。明亡相
    心中。不存彼此。信不信异。利钝差别。等为
    说也。而无解卷。一切众生以下。九偈半。颂受
    润喻人天圣王。释梵诸王。受润处少。除患复
    微。益物亦□□□□草。声闻二乘。受润既
    多。除患亦胜。益物处强。名中药草。柱下菩
    萨。闻说大乘。一□□□□过声闻百千劫行。
    深伏烦恼。识众生机。随缘益物。名上药草。初
    住尽。六住有多[利-禾+扁]荫。名为小树。七住至十地。
    广有利益。名为大树。所禀各异者。明受润不
    同。佛以此喻。一偈半释疑。明如来智惠。如大
    海水。为人演说。迦叶所知。如一?v也。我雨法
    雨。八偈半。颂合增长喻。令诸世间以下。明
    凡夫增长。声闻缘觉以下。明二乘增长。若诸
    菩萨以下。明初住以上增长。复有住禅以下。
    明七住以上增长。如是迦叶。一偈半。颂合不
    自觉智喻。迦叶当知。一偈半。□迦叶所解
    也。今为汝等二偈。重固四大声闻也
      受记品
    四大声□□□解在于譬喻。自陈已得。略领
    如来化导之方。如来成其所说。功行既就是
    以列记□□□□受记。我及汝等一偈。起下
    品也
      化城喻品
    上来明中上以悟。下根未解。为引往固因缘
    故。以化城为喻。名化城品。正欲道我在十六
    数。曾亦为汝说。不得直尔而道。要须次第。昔
    何由得说。明大通智胜。入于三昧。所以得说。
    如来何由入定。明说法华缘在后人。所以入
    定。所由说法华。由十六王子请是故说也。十
    六王子。所由如请。由众生有其大机。所以
    请也。大根机所由如有。闻说四谛十二因缘。
    断除烦□□□大机成也。如来何由说四谛。
    由王子诸梵请。是故说也诸梵所由如请。见
    大道智□□□坐道场成佛已。召集有缘。所
    以请也。从是以来。几时迳尘沙劫数。故须道
    尔许多文句。大通智胜。本坐道场。垂得菩提。
    乃迳十劫。此与寿量为由序。过去垂得。由迳
    十劫。岂况释迦六年苦行。得一切智。此为不
    实也。佛法不现前者。未得一切种智。亦可众
    生机咸未熟也自下明诸天雨华供养。诸比丘
    以下。明成佛已。十六王子。各舍所珍。来诣佛
    所。说偈赞叹。请转法轮。自下明十方诸梵请。
    就梵请中。皆有五段。第一义光。第二推寻光
    本。请于佛所。第三散华供养。第四说偈赞叹。
    第五请转法轮。东方诸梵。请转小乘法轮。东
    南□□□。请小乘无明人天因果。南方梵请
    说大乘法轮西南方九至下方。亦请大也。上
    □□□□大小兼请。失乐者五识乐。相者是
    前乐境。由其罪业因缘。二俱失也。自下明受
    请转四谛法轮。上亦有请其大者。何故不明
    为说大也。过去亦说大品诸经。同于今者。但
    于今无益。隐而不道。亦可为厉下根。亲从
    二乘。向于法华。故不明也。三转十二行法轮
    者。初直言。是苦是集是灭是道。第二劝修。苦
    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第三引证。苦
    我以知。集我以断灭我以证。道我以修。成无
    上道。三遍说四谛。名十二也。此是出世之法。
    世间所不能转也。自下明因缘之道。次第解
    释。名十二也。由有无明故。造其行□□□□
    故行亦灭也。余者可知。那由他人。不受一切
    法故者。不受苦集一切法也。又解。明得道之
    心。□□□一义空。得无相心。不受相类有为
    一切法也。从是以后诸声闻不可称数者。明
    在后得道欲厉于下根。前者为高胜。后者为
    不如。皆童子出家者。闻上说法。增道见机处
    明。勘为请主。故请说大也。如来知见。深心所
    念者。明心中念。欲修行大乘。自行兼人天下
    同行。广作利益故云深心所念。请佛为证者。
    故云佛自识知也。所以道出家。圣王所将八
    万。见王子出家。亦求出家。明王子本以见机
    根。引尔许多人出家。有大利益。正欲厉于下
    根。本见机明子为汝等说。到今不解。此为可
    耻也。自下为说大也。菩萨久积□□□便信
    受声闻众中有根者。亦信解也。其余众生。皆
    生疑惑。亦厉下根声闻。使□□□是其高胜。
    疑惑者是其卑劣。欲使下根声闻自知。尔时
    不得高同胜者。乃下同疑惑也。欲使检厉其
    情。自鞭其后。说此经已以下。知缘在后人所
    以入定。是时十六菩萨以下。明王子同见其
    机。所以有胜法坐。为众说也令发无上道意。
    从大通智胜以下。明王子说法。善法其所故。
    出定赞叹。劝人供养也所以出定赞叹者。时
    坐生疑。十六菩萨。在其行地。所说未必当理。
    今者赞叹。欲使时人信伏十六所说。虚应当
    取信。其为希有。亦可道本菩萨地时。见机分
    明。为众说法。善得其所。况于今日。道成正
    觉达□□□汝等说。应当生信也。世世所生。
    与菩萨俱者。明自尔以来。高胜之者。随其生
    处。则形心俱到。不如之者。但有?资远运。与
    其善俱也。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于今不尽
    者。亦厉下根之人。使知在前者为高胜。在后
    为卑劣也。十六沙弥皆得菩提者。此会师古
    今。亦可。生导师喻。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明其
    劣者。到今住在声闻位中。我常教化者。常以
    大乘化也。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者。应以二乘方便。长进其解。渐入大乘佛道
    也。所以者何。释如来智惠大乘之道。深远仿佛。
    信之则难。岂况惠解得入。要先□□□其
    ?哉。方能取信。故言难信难解。所以施三方
    便也。尔时所化以下。会第□□□及我灭后
    声闻弟子者。亦厉下根。亲自值我在世。应齐
    同根。未来世者。是其劣。使彼自生捡厉。今日
    时中。应当取信。我灭度后。不闻是经。不知不
    觉。已之所行正是菩萨之道。当入涅??。明像
    正得道。得无余涅??也。我于余国作佛者。明
    如来此方缘尽。应在净土。言余国作佛。是人
    根感于我。同生净土。还求大乘智惠。始终殖
    我。明法轮道。同归于一解。是以今者殖我
    在世。齐同上根领解。应当生信也。亦是劝厉
    之辞也。如来自知。涅??时到以下。起下灭化
    喻。众又清净者□□□就。除二乘着相。名为
    清净。便集比丘。遣二假名。归成一实。比丘当
    知以下。何以重明三者。欲作势向下。以?M
    道故。施三乘也。自下还喻上火宅中事。初作
    作?M道喻。第二作导师喻。第三作化城喻。第
    四灭化喻。譬如五百由旬者。与上宅礼为喻。
    五道为五百。何以知之。下文言过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三涂示不受道。得道之来。要在人
    天。故言过三百也。又解。三界为三百。七住二
    乘为四百。八地终至十住。为五百。何以知之。
    下文言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明二乘无漏。
    三界所无。二乘涅??。三界外法。名为过也。?M
    难恶道者。五道□□□□七住以上。虽无三
    界分段等苦。由有无常变易生灭。岂非?M难
    名恶道也。旷□□□□明三界五道。无其圣
    人也。虽有二乘之人。陋得无漏。不属三界名
    为人出。故言三界衰无圣人也。若就后解。以
    何为人义。人本达古故今如理周备。人义始
    足。若尔唯佛。是一切智人降佛以下。人义不
    备。名无人也。怖畏之处者。生死?M道。智人之
    所怖也。若有多众者。六百万亿。修道进德。欲
    过?M道。远诣佛果。为至珍宝处也。有一导师
    以下。与第一思惟为喻。昔十六王子。释迦导
    师。闻不载告名聪。快伴法相名慧见之分明
    了曰明。说到法相名达也。知机发为通。未发
    为塞也。将导众人。欲过此难。与上第二思惟
    为喻。□□成道。执理以拟之。所将人众以下。
    与上第三思惟为喻。本发大心其于佛果。暂
    时废忘。名中路退也。白导师言。机感于佛。义
    同白也。小惧其劫。大名怖畏。不能复进者。明
    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始到在佛地。故名为远。
    欲退还也。导师多诸方便以下。与上第四思
    惟为喻。舍教驰轮迳。离生死名可愍也。背其
    大教。名舍珍宝但起小心。义同退还。上来至
    此。明念欲作化城。作是念已下。明思惟理教。
    于?M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者。无而说
    有。名之为化。防非为城。告众人言以下。为说
    化城。安慰其心。今□□□□可于中止者。有
    为无为果。防非为城。可于中止也。若入是城。
    断除三界生死。有为□□□□为大乐故。言
    快得安稳也。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若
    不入城。防城亦得去也。不尔时许。此是理中
    之言。明道成罗汉。理自向佛故言亦可得去
    也。是时疲极之众以下。与上诸子修行为喻。
    能越度生死。名生已度想。无为寂灭。名安稳
    想也尔时导师。知此人众以下。作灭化喻。即
    上等赐大车也。即灭化城者。释二假名也。宝
    处在近者。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也。我所作者。
    是方便也。如来亦复如是以下。合喻。初合导
    师喻。知诸生死□□□道喻。应去合第一思
    惟。通塞之想也。应合第二思惟。若有多众。
    欲过此难也。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合第三
    思惟。所将人众。中路退还也即作是念。佛道
    长远。要迳生历死。久受?タ唷D丝傻贸伞I?br> 命不存。苌寿安在。是故欲退。不复进也。佛知
    是心以下。合第四思惟。导师多诸方便也。为
    下劣者。明为懈退者。于三界外为止息故说二
    乘涅??。若众生住于二地以下。合灭化喻。即
    上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也。汝等所
    作未辨者。明二涅??非究竟也。正可近大乘
    佛惠。而以非真实也。如彼导师。举喻来帖□
    □□□第二十劫坐道场。得成于佛。何故不
    颂初文者。上如来即自说偈颂讫。不须□颂
    也。彼佛十六子二偈。颂王子请。次十六偈。
    颂十方诸梵请。次二偈颂受请已。为说四谛
    十二缘也。次三偈。颂诸人得道。次二偈。颂
    王子请说大乘。次二偈颂受请为说法华。次
    一偈。颂入定。次三偈颂王子说法华。次一偈。
    颂形心俱到。次四偈会古今。以本说为因缘
    由。至今始得说于法华也。自下颂喻。初二偈。
    颂?M道。迥绝多毒兽者。如大泽中。无其人
    民。但有虎狼师子。降佛以还。皆有生死烦
    恼。无真是法。及圣人也。又复无水草。□□
    □□是人之所依。明三界无漏水草也。若就
    后解。唯佛得真无漏。降佛以下。无无漏□□
    也。为智人之所怖畏也。欲过此?M道者。欲背
    于生死。远其佛果也。时有一导师三句。颂
    导师。次一句颂第一思惟。第二思惟。即上通
    塞之相。欲过此难也。次一偈。颂第三思惟。欲
    退还也。次四教寻时思方便者。明本无其
    小。暂顺小机权假施设也。二乘无而说有。称
    化作城本防非。郭以收人。无为涅??。防非语
    难为城。有为涅??。积诸功德名郭。有为涅??。
    修诸功德名庄严。为行者栖神之处。义同舍
    宅。□□功德。遮外恶不入内。善不失散。义
    同为园。无漏召出于三界。名林渠。□□□人
    示看之处。以喻四谛。通其行人。观行之处。
    八解名浴池。四禅为重门。三空观心为楼阁。
    善心有贞干之用。能有所辨名男。慈悲有外
    适之义名女。即作是化已下已一偈。颂为说
    化城。次一偈。颂诸子修行。次二偈半。颂灭
    化喻。我亦复如是。颂合喻。为一切导师。合时
    有一导师。见诸求道者颂合第一第二思惟。
    次三句。颂合第三思惟。次偈半。颂合第四
    思惟作化城也。次四偈。颂灭化城喻
      第四五百弟子受记品
    下根之人。闻上三说。受解在于化城。功行既
    就。是以列记方将。故名受记。乃与千二百
    受。但导五百者。此是师徒眷属。其相属者
    故但言五百也。从佛闻是智惠者。方便者。
    闻上方便品也。又闻授诸大弟子记者。闻
    受舍利弗。四大声闻记也。复闻宿世因缘之
    事者。闻化城品也。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
    通力者。观彼久远由若今也。自下明欢喜。
    叹如来化导之方。汝等见富楼。那弥多尼子
    不者。不论见形。问识□□不。实是大行。现
    居下流。引接未还也。论行既周。次与授记
    也。千二百念者。请其记□。□□述彼意故。
    次第与受之。上利根声闻。先悔过自责。自陈
    己德。后方列记。今明下根之人。钝根因缘。故
    得记决然。方能悔过。自陈己解也。譬如有
    人以下。还喻上化城。四段文句。第一作亲友
    喻。喻上道师。有人者六百万亿人也。至亲友
    家者。夫为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众生有
    感。诣王子所。名亲友家也。第二醉酒而卧
    喻。上?M道文少不次。应言具设饭膳。然后
    醉卧。偈中显也。舍教驰轮。妄本大解。起
    惑以自缠。名醉卧。在生死也。宫事当行者。
    化导方轨。功赫之事。非已名宫事。明十六王
    子。此方感□□□□□□影不久。名当行。
    以无贾宝珠者。明法华大乘。万善功德。利物
    显然。若以宝珠。理出量算。名无贾也。若暂
    受永失。非谓为系。今明昔一发之善。?资远
    运。到今由在始。可谓为系也。衣里不显之
    事。明如来玄知。彼人所解不能永固而不语。
    令汝之所得。必还忘失。若似衣里也。又解。昔
    说大乘。令其生信。虽复中间妄失。藉本为机。
    ?资远感。玄见到在。百劫之头。方始解悟。彼
    人不知。义同衣里。亦可系解心衣里也。与
    之而去者。说以迁应化土也。其人醉卧。都
    不觉知者。起惑彰其惠目妄本大解。不□
    □?资远益。故言其人醉卧不觉知也。起已
    游行以下。上化城为喻。人天中修善。资其
    出世机发名起已。心无主当。失于本善名游
    行。本大乘为己国。二乘为他国者。有无为
    果。有资神益。已名衣里食苦。身行道为求
    索。菩萨一发心。超过声闻百千劫行。声闻心
    夹劣。所收亦少。故言甚大艰难也。道成罗汉。
    要求心息。名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此是小
    器易盈也。于后友以下。与上灭化为喻。会
    遇见之者。今□□城中。始得大机也。咄哉
    丈夫者。呵积之辞。何故为小资神。乃失于
    大利也。我昔教汝□□□□令得大乘佛
    果安乐义同五欲乐也。某年日月。以无贾宝
    珠者。大通智胜王子时。为汝说也。今故现在
    者。昔一发之善。共相资发。到在于今也。而汝
    不知有资之益也。弃本大解。而取于小。故
    言甚为痴也。今道成罗汉行远之佛果。故
    言可以此宝贸易所须。亦可以万善因。资大
    乘佛果也。称遂本心。名如意。无所之短者。得
    一切智。行备满足。更何所少也。自下合喻。
    为菩萨智作知时以下。合亲友喻。而寻废
    忘合醉酒喻。既得阿罗汉以下。合起已游
    行喻。一切智愿以下。合会过见之喻。汝等
    所得。无为灭谛非究竟也。但以方便。示
    小乘涅??也。我今始知。昔来□□□菩萨
    道故。生欢喜也。故说偈以重章。初二偈半。
    颂前悔过自责。次二偈颂至亲友家与珠也。
    其家甚大富者。明大乘之道。万善备也。具
    设诸饭膳者。称其大机。备为说也。默与
    而舍去者。为说大乘。必知有忘。不言但有
    远益。义同默说。竟迁应名舍去。起惑??br> 彰。忘本大解名卧不觉也。是人既以起。二
    偈。颂起已游行喻。次二偈颂会遇见之。亦
    复如是。一偈半。颂合为菩萨时。次半偈。颂
    合既得阿罗汉道。次一偈。颂合一切智愿。
    犹在不失。次一偈。颂合我今乃知实是菩

      授学无学人记品
    阿难罗[目*侯]罗。所以索记者。若不与我授记。向
    来得记之者。便生其疑疏者得记。亲者不得。
    此记未必可信。如其与记。遂其索记之愿。亲
    疏皆得信之毕然故言众望亦足也自下
    与其列记。新发意菩萨。生其疑念。大行之
    人。由尚不得如是好记。况其声闻。得如是决。
    如来下释明。阿难是大权之人。修行来久。昔
    日与我空王佛所。同其发心。乐多闻者。是
    一行精进者。不注一行。万行俱前。名为精
    进。故在前成佛也。阿难现同持者。护持我
    法也。功行如是。故获好记。何怪之有哉。故阿
    难闻如来说。得宿命通也。罗[目*侯]罗者。□□
    □也。明二千人功行既齐。列记亦等也。此人
    根钝竭力赞叹。正得一偈
      法师品
    上来明万善同归莫二之道。三根齐悟列记
    方将。自此以下。流通说也。圣者说法。有二世
    利益。欲以此法。传通千载。不坠于地。付嘱四
    依之人也。能通大法。名为法师。因药王告
    八万大士者。此是四依之人可付传大乘。故
    名因也。汝见是大众不者。以现在弟子委付。
    其师不论见形。同识其心行不。闻妙法华。一
    偈一句。乃至一念者。不道文句欲明此人理
    解处??!跬?痪洹R允俏?蚪杂胧芗恰H?br> 来灭度之后以下。付嘱未来弟子。以一念解
    因。玄与授佛□记也。此诸人等。要假汝等四
    依。像正之中流。通为其匠主。使行得成就
    若复有人以下。劝二种弟子。应识其师。何者
    是也。人常言。有六种法师。一者受持。二者读。
    三者诵。四者解说。五者书写。供养上五。复
    是其一。此六皆有资益。名为师也。先师言。此
    解浅近。不当经旨。受持解说者。此是四依之
    人。末代世中能流通大法。广作利益。是汝等
    师。此经中但伴为二依。住前为初依。上三第
    二。乃至偈敬视如佛。种种供养者。明敬法
    之人。毕能流通。勘为依也。以增供养十万
    亿佛明下□□□语其实行。报生清净土。
    愍念众生。故处恶土。经云。四住菩萨。自在
    生也。初住菩萨。分人□百。动百佛世界。化
    百佛世界。若以愿力不可思议。若尔下依菩
    萨。愿力因缘生恶土也。药王设有人问。未
    来世中。何等众生。当得作佛者。此觅其师。未
    来世中。何等人是我等师如应示是诸人
    等。四依菩萨。绍系佛处。未来流通者。是汝
    师也。下释敬法情深。毕是流通人也。是人一
    切所应瞻奉以下。劝人供养。应以如来供养
    明四依末代益物。功同如来。故言如来供养。
    而供养之。况何尽能受持以下。明上之三依。
    舍其净土报。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
    男子以下。明下依人。第二德行□□无功赫
    齐同上依。见几处??R逋?浴@?镆迳佟M?br> 于一人。正得八分。若似一句。能传通大教。名
    如来使。勘可圣意。遣在像正。流通大乘法事
    也。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明上三依第二
    德见机处明。益物亦胜也。若有恶人以下。赞
    叹德福。毁骂得罪。骂佛轻者。佛毁誉不动。如
    须弥所骂者得罪轻也。毁訾在家。读诵法
    华者。此是凡夫人闻其毁骂。则不流通所以
    得罪重也。不尔时许骂佛轻者。但骂其人。
    不欲断法。毁?柙诩页黾艺摺4耸撬囊馈B钫?br> 罪同于佛。兼欲访经断法之意。罪兼二种。
    所以重也。以佛庄严者。佛正以万善庄严。
    此人流通大乘。自行兼人。万善□□。故言
    而自庄严也。则为如来肩所何担。以大乘
    名肩。彼人修行。大乘万善。扶疏理担其人。至
    无上菩提。其所至方。应随向礼者。明四依所
    在之处。应遥加敬也。什公来时。其母语之。
    俱摩罗什。汝向东方。汉地有一肉身菩萨。
    名为道安。汝于神朝。遥礼敬之。可得度难
    往到。此是其事。自下明供养具。人天中胜者。
    应以奉献下释是人欢喜说法者。凡夫法师。
    得好供养。称适其心。说法诣理。闻者具足。得
    菩提也。又解。四依菩萨。岂容假供。然后欢
    喜。但见前人。如是舍财□□毕是受法之
    人。所以喜也。亦可献供。善助发道几勘能
    受法。故生喜也。说法应几。得理在心。故言即
    得无上菩提也。初二偈。颂二种弟子。次三偈。
    颂师。自在所欲生者。四住菩萨。名自在生。随
    欲生处。即得往生。次三偈。颂劝弟子供养。
    次一偈。颂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次四偈颂毁
    骂得罪。赞叹得福。次三偈。颂长行未劝供
    养。尔时佛复告药王以下。明经染重。已说
    三乘。当说涅??。今者说法华。何故为胜。此经
    偏明一乘。文理周备。胜于涅??。故言最为第
    一。又解。三世说三乘。此经最为难信难解。
    明法华经理深妙。信之则难。岂况惠解。故言
    难信解也。□□以来。隐而不章名秘。此经
    即是。向佛之要路。故名要也。不可分布。妄
    受与人者。末代流通。当相几说法。不得妄
    有所作。明出以来。温积此理。使外不干。义
    同守护。但有小几。隐大不说也。如来亲自在
    世。由多怨嫉。五浊恶世。不得说一。况未来
    世邪惑竞臻。是以应当相几说法。不得妄有
    所作。则失几之辨也。药王当知以下。就人
    以叹德则为如来以衣覆之者。明神通衣
    之所加护。又解。如来正以万善功德为衣。
    此人能流通大乘。万善具备。覆盖此人。故言
    以衣覆之也。修行大乘。诸佛护念也。有大信
    力者。于大乘理中。□□惠信也。及志愿力。
    八住菩萨。称愿以行。愿力成就也。诸善根
    力者。无量善根成就也。与如来共宿者。共佛
    同栖。宿大乘理中也。为如来智手。摩其心
    头。药王在在处处以下。就处以明经重。明
    此理在人则人贵。在地则地尊。经住之处。皆
    应起塔供养。不须复安舍利者。明起塔之意。
    为安分身舍利。此是弘经之塔。唱说法华一
    乘。明真妙法身。故言不须也。正应供养。若有
    人得见此塔。识知是弘经之塔。万善同归一
    乘之道。而礼拜□□近无上菩提也。多有人
    在家出家以下。就善行不善行。以明经重。在
    家出家。发心修行。不闻法华。在二教中。修行
    者。不善行也。所以然者。二乘文理不备。教诠
    处夹习行之者。不善也。得闻法华一乘。明
    理处旷。万善具足。大乘道备。是以习行之者。
    名善行也。信解受持者。大行之人。得近菩提
    也。自下与此三人作喻。有人者二乘人也。渴
    乏须无上菩提水。二乘中修学。求其佛果。去
    果远矣。故言于彼高源求之。知水尚远也。
    施功不已。与第二人闻经作喻。遂渐至[泥/土]。知
    水毕近。与第三信解受持人作喻。菩萨亦复
    如是以下。合前第一人。若得闻解。合第二人
    施功不已也。思惟修习。合第三知水毕近
    人。下释所以闻解习行之者。得近无上菩提。
    不习之者。去远者何。一切菩萨菩提。皆属此
    经。不属余经。是以习之者。名善行也得近菩
    提。不习行者。名不善行也。去之远矣。凡有
    五种菩提。一者住前性地。深伏烦恼。于其胜
    理。未究竟解。名发心菩提。初住至六住无
    漏在怀。伏心于理。名伏心菩提。七住菩萨。三
    界惑尽。见理喻明。名明菩提。八住至十住。永
    离爱结。入法流水。名出到菩提。金刚心谢。种
    知现前。觉□法相。更无所资。名无上菩
    提。此经备明。故言皆厉。开方便门。示真实
    相者。此经释二假名。归成一实也。是法华经
    藏者。积诸功德名藏。亦可出生诸佛也。渊
    玄绝妙名深。勿不能??枪獭H绾吻笾??车*奔]
    然名幽贪赜所不及名远。十住所不逮。名无
    人能到。应迹道中。言教开示也。药王末代世
    中。菩萨闻之惊疑者。是新发意也。若声闻
    人。闻之疑者。无其实德。是增上慢也。自下明
    流通之行。入室着衣。坐如来坐。然后方说。如
    来室者。室有覆荫之□。能去寒暑温凉适
    身。义同于室。悲本拔苦尽原。慈能与乐至
    极。覆荫三有众生。离苦得乐。大慈悲心。是
    汝等未来流通此经。当起慈悲也。如来衣
    者。衣本能弊身丑。名之衣。未来世中。如令
    不忍辱在怀。念加及报。则不能流通大法。
    万德不备。菩萨行怀。章菩萨之丑。如其忍辱
    在心。不加及报。则能流通大法。自行兼人。
    菩萨道备弊其身丑。故言衣者忍辱是也。如
    来坐者。坐以安为义。明观心在第一义谛。
    空中忘相。心及缘于有处有施化。得平等
    心。不存被此。安空理。然后以不解。代可
    得说也。故言坐者一切法空是。自下明得果
    报。初遣化人若说法者以下。遣其实者。为作
    听众。何故尔者。欲使听者见众多。故知。其有
    道生敬信也。虽在异国。令说法者。得见我
    身。明还感应佛。不尔时许。明理中见我。经云
    见法者。即见佛也。忘失句读。非是忘文。理相
    难知。客可有忘。还应其人。闻我所说。令具
    足也。偈中初偈。颂善行不善行三人。略
    不颂前者。又解。上半偈颂喻前三人。下半偈。
    颂前三说之中。最为难信。乃至人处。颂不次
    第耳。声闻之人。不能行于万行。若以懈怠。劝
    听此经。明于万行习之者。得近菩提也。自昔
    以来但施三乘言教。大法不设。岂非难闻
    也。亦可无量劫中。乃说一乘耳。要积德行。勘
    闻是经。非近因也。故信受者难。亦可菩萨闻
    惊。名新发意。声闻惊疑。是增上慢。能信受
    者。是其难也。次一偈半。颂喻。次二偈半。颂
    合喻。次二偈半。颂流通方法。次十一偈。颂
    得果报。念佛故应忍者。如其不忍加毁。不得
    流通大法。念佛告敕。故能忍加毁。流通大法。
    亦可由念佛故。神通守护。勘受加毁。又解。
    流通之时。其于当佛。如其不忍。不得流通此
    经。万行不备。念欲作佛。是故忍也。诸佛加
    护。大众信伏也。若亲近四依法师。为汝解
    释。习之者。速得道也
      见宝塔品
    此塔何时而来。上来明其一乘法师流通已
    竟。此塔忽然。从地而出。证说一乘之果。明其
    分身。是应化果。明其踊出。是眷属果。明其
    寿量。是寿命果。又解。宝塔来意。欲证经真
    实。正是三请时来。与三乘。作受道之缘。如
    令一人不集。大法不唱。故知。尔时以来。但
    出缘经者。见下举偈。来劝时会。故着之在
    此。若三请中安者。则隔绝尔许多文句。明破
    三义赊远。故置之偈前。从地踊出者。明生
    死异路。故从地出。不尔时许。将明大乘之道。
    万善地中出。住在空中者。空是无类。将表
    明大乘之果。独脱无类也。又解。空本是请
    静。将明一乘静理。故住在空也。亦可道因下
    而果上。自下明庄投宝塔。及以供养。塔中
    所出音声。赞叹释迦。能以一乘大惠。三乘等
    与所说不虚。皆真实也。大众见塔处空。所
    出音声。皆得法喜。怪未曾有也。大乐说。知四
    众心疑。为设二问。宝塔出之因缘。第二问其
    音声所以。如来先答第二问。明塔中有如来
    全身。所以有声。非碎身舍利也。自下答初问。
    过去有佛。号曰多宝。昔有其愿。若我成佛。灭
    度之后。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宝塔。皆踊现其
    前。为作证明。叹言善哉。所以有此塔也。不但
    此中有宝塔。说经之处。皆亦如之。大乐说。
    以如来神力。闻欲见佛身者。上明直问塔之
    因缘。声之所以。事相是近。不假神力。率已
    所见。自能问也。今明因言。以长理明。若欲
    见者。要集分身。若三变净土。分身方集。
    如其一人不集。大法不唱。此亦与三乘。作受
    道之缘。然后开塔。说于法华。事相是远。几
    会难识。故假神力。问其所以。大乐说。即请见
    分身佛。即放光召也。所以变土清净者。有其
    二意。一欲明宾主相待。二欲移三乘之秽。就
    一乘之净也。何故三变也。一变亦能容受。
    明移三乘故也。一变为菩萨。二变为辟支。
    三变为声闻。亦可三变者。明分身多故也。各
    将一大弟子者。欲明表一乘义也。又解。将
    欲简?就细也。所以召十方者。欲以释迦为
    主。十方为分身。若彼方受道缘至。亦以释
    迦为分身。彼方为本。此斯皆不实。故知。更
    有真妙法身。为万应之本。本毕归净。而化
    在于秽净即法身所统也。此亦与寿量为
    由序。诸佛遣使。通其相闻。同于大乐欲开
    塔也。故言诸佛遣使亦复如是。皆欲开塔显
    一乘也。释迦知诸佛同见。欲开宝塔。知受道
    时至。从坐而起。住在空中。是以四众。起立
    加敬。即开塔户。见多宝如来。全身不散。如入
    禅定。发声赞叹也。即分半坐。与其释迦。劝就
    坐也。坐其半坐者。明过佛与今佛同。将明
    释迦双林。涅??之相。不尔时许。欲等生死。明
    过去来同。今明释迦双林。灭而不灭。以今
    同古。明释迦王宫生。非宝生故。言等生死
    也。由斯得显寿量也。佛坐高远者。空有殊
    隔也。唯愿如来。令我等见辈。俱处空也。即
    以神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上来至此。皆方
    便品中事。若如是者。广说以下。皆处空说也。
    以大音声以下。接次法师品末文句。谁能于
    此。广说法华者。此句结终开始。结终者。结流
    通也。开始者。由此一唱。持品得兴。他方亦
    然。佛止不须。即显踊出。得明寿量。此为开始
    也。佛欲以此大乘之道。付嘱有在。故举偈来
    劝。初三偈半。以多宝来劝。明过佛久成。
    由尚为法。岂况汝等。行地不足。境中而当。
    不为法也。次三偈。举分身来劝。次五偈半。
    使识变土之意。正为大法得存也。次一偈
    半。令发誓。次一偈半。引多宝来证为证。次
    二偈。明若能受持。得三佛意。次三偈。若能受
    持。则供养三佛。次一偈。若能流通。则三佛。
    自下明持之者难。宜发大愿。诸余经典五偈。
    若说小乘。及神通力。亦未为难。于像正中。说
    法华者。是则为难。次二偈。明书持经难。次
    二偈。明读经难。次二偈。持说者难。次三偈。
    虽持小乘十二部。为人演说。获六神通。此
    是小益。非为难也。听受大乘。问其义趣。乃
    达其佛果。是为难也。次三偈。明说小乘。获
    得四果。亦是小益。非是其难若能奉持法华
    经典。是为难也。此经于大乘。故称第一。佛
    正以万善为体。若持大乘。则持万。故言则
    持佛身也。自下明能受持者。教其发誓。是则
    踊猛。能亡身取法。是则精进。万行俱前。是名
    持戒。以大乘防非。行头陀者。能断诸恶。众
    行既备。疾得道也。是真佛子。劝能绍继
    也。世间眼者。能解其义。为人演说。开导群[?`/朋]
    也。下劝人天供养
      持品
    因上如来。唱务受持。说偈。劝人。发誓流通。
    今者药王。大乐。并法华坐上声闻。及小行菩
    萨。应于上言。感发誓流通受持。故名受持
    也。初明大士恶世流通。不借身命。第二明
    声闻流通唯在净土。不勘处恶也。自下明与
    比丘尼授记偈力赞叹。正得一偈。亦发誓愿。
    净土流通。视八十亿者。此是下依菩萨。欲
    使发誓流通也。是诸人等。敬顺佛意。并满
    本愿。发誓流通周旋往返者。明小行菩萨。不
    得高同大士。久处于恶。若一向在净土。所
    同声闻故。言往返下。请佛为护者。即时诸菩
    萨。俱同发声说偈者。此是八十亿大菩萨也。
    偈中广明恶世之中。多有恶人。及增上慢。
    如是众恶。我皆能忍。复有受持小乘声闻戒
    者。去其聚落五百□空闲静默。谓是真道
    也。轻贱人间者。四依菩萨。处俗教化。不顺
    衣议。闲静比丘。不识拥道。而轻贱其人也。
    谓四依贪利养故。为白依说法。是人怀恶
    者。道像正中陈练。觅流通人过。常念世俗
    事者。恶心慢法。不离生死。名念俗事习行小
    乘。陈恶非真阿练。名假名。要修行大乘。万
    行具备。众恶永忘。乃可谓为真陈若。好
    出我等过。假名阿练。好见菩萨过也。谤我所
    说。言外道经。非是佛说。诳惑求名。分别大小
    也。常在大众中。及国王大臣。说我等过。言是
    邪见人。我四依敬敕。故悉忍受之。汝等皆
    是佛。此是善骂。汝说大乘。处俗流通。广作利
    益者。佛无是语。若说有者。便为胜佛。如此
    轻慢。皆忍受之。为烦恼恶鬼。入其身故。是以
    毁我。敬佛嘱故。着忍辱铠。亦可敬于当佛。
    修其万行。如令不忍。万行不备当佛不成故
    言着忍铠也。既道其忍。何故不轻。避走远
    住者。释言。不爱身命。要假此身。流通大法。
    故但言借无上道。恶世比丘。不知小乘独
    ??一已是佛方便。闻说大乘。见流通之人恶
    口频蹙而宾出之。此等众恶。念佛敕故。亦忍
    受之。自下但使有求大乘法者。不游讥嫌。
    皆列其所。而为说也。处众无所畏者。世
    尊使我恶世流通。神通力加护。更何所畏。
    自下请佛为证者 比丘惠业许
      正始五年五月十日释道周所集在
      中原广德寺写讫

      安乐行品
    指佛果为安乐。为佛果修行。名安乐行。又解。
    文殊师利。为小行菩萨。请其四行。若能备此
    四行。恶世流通。堪受加毁。故名安乐。亦可。
    修此四行。外恶不干。泰然怡悦名安乐行也。
    何异于上者。上为利根大行。但开其门。彼人
    以已解。今为小行。曲辨于释。广为四耳。第一
    明生法二空。第二口无其过。第三内除嫉妒。
    第四兴大慈悲。若具此四行。堪能恶土流通
    也。初明生法二空。各有其二行之以近处。若
    观空理。如理知。名为行处。亲而近之。名为近
    处。安心此理。堪为众生。演说此经也。自下初
    解行空处。住忍辱地者。要得生空。柔伏烦恼。
    出空处。有能忍于苦。是故以忍智生空者。何
    是忍而云其地。忍辱堪受加毁。故得名地。地
    能生为义。若尔即忍辱为地。由有忍故。恶土
    流通。堪受加毁。万行扶疏增长。功由于忍。故
    指忍辱为地。又解。生空是忍家地。若观心在
    空。见三事俱不可得。不见打者骂者。是护及
    以刀杖。皆不可得。是故处有。能忍疲苦者。由
    斯解空故。所以能忍。故指空为忍辱家地。柔
    和其言。亦可。柔和其意。善顺前人。是口忍。
    而不卒暴。是其身忍。见三事是空。不念加报。
    如其不忍念。加返报。卒暴应至。故言而不卒
    暴也。亦不惊。是其意忍。上之二行。何以得
    成。要由内心观空故。是恶来加。已心不惊惧。
    所以身口二忍。不卒暴也。上来明其生空也。
    又复于法明法空。明五阴诸法。缘假而有求
    实性毕竟空。故不可得。故于法所无行也。观
    五阴生。理智常尔。古今定准名如。绝于假
    诳名实相。能观之心。不空观境。着即是患。故
    名不行。能观所观。皆不可得。名不分别。观心
    调和。名行处也。自下更一周。明近处也。上直
    明生法二空。以为行处近处。今明修行之法。
    从浅及深。初戒中定后。则从定发慧。观生法
    二空。如是次第不亲近以下。及解将明亲近。
    于戒先列不亲近。即是亲近戒也。不亲近国
    王王子者。皆是宰民之主。□生卒暴。菩萨若
    当近之。恼生愤怒起心则犯菩萨戒故。所以不
    近也。不亲近外道梵志者。彼人习异。何容近
    之。赞咏外书者。其心浮薄。去理远矣。外道
    师难弟子。为及路。弟子难师。名为逆路。自余
    可知。不乐畜年少弟子者。皆是防之缘。自下
    第二次明定也。菩萨修定。故不畜也。是名初
    亲近处。结戒定二行也。观一切法空。第三明
    得胜惠。如实相者。此中明假实合观。观假体
    无。是其空境。观一切假实。有境如实相也不
    颠倒者。明能观之心。如理而观。名不颠倒。定
    在于空。名不动心。既不动亦不退。失于空境。
    空既不退。亦不转入于有也。下明三空观。如
    虚空者。明空门。第一义谛。□然心行处灭。名
    言语道断也。不生以下。明死生空门。亦言无
    相空门。始有名生。增长名起。事成名出。亦
    可。理非未来名不生。非过去名不出。非现在
    始生名不起。空理何可表彰名目。明无相空
    门。名相俱报下实安在。故言实无所有。空理
    出过量算名无量。自下亦可。明无愿空门。既
    无量数。安有边也。无碍无彰者。容理移然。
    谁能居碍。既无其碍。岂为物障也。亦可。观心
    明了。名无障碍也。若一向道空。凡夫则生其
    断灭。故讹有以进行。但以因缘假会而有也。
    空是颠倒。又解。业行是颠倒。由过去业行颠
    倒。见一切法是有。亦可。颠倒众生。说有是
    常。乐观缘假。而有实性。则无相也。以戒定
    为初。始观慧心。为第二近处也。初一偈半。颂
    前请。次十三偈半。颂离乱行处近处者。明戒
    定慧。皆有行处近处也。亦可。二空各有行之
    近处也。次一偈。颂法空行处。次一偈颂生
    空。半偈结句。次五偈半。颂二空近处。中间一
    颂释定。文少不次。颠倒众生。着其有无也。次
    四偈半。明能备此行即得果报。第二明际其
    口过。若口有过。常欲是已而非物。何能流
    通大化也。不乐说人者。小乘人。如其道彼长
    短。即与前人隔绝不得流通大法也。又解。欲
    流通大法。不乐说前人是非也。经典过者。小
    乘也。经明如来说法。非唯一道。自有隐伏
    之言。随缘化物。有益则行。不得以前责后。不
    得道经过也。亦不轻慢。诸余法师者。小乘法
    师。可有进之义。物轻慢也。不说化人。好恶长
    短者。道长必别他短。故不得说也。于声闻
    不得说其过恶。佛自说三乘教化。如其道过。
    即生彼懈怠。欲通大法。不说过恶也。若当赞
    叹。则着于小乘。应当方便引接。趣向大乘。故
    言不得赞叹其美也。不生怨慊之心。如令怨
    慊。与前人隔绝。不得流通大法也。不以小乘
    法答者。彼有请大之几。不得说小。敢有施言。
    皆方便接引。趣向大理。故言但以大乘而为
    解说。初十一偈半。颂说法方轨。次五偈。颂后
    果报。第三安乐明内无嫉妒者。嫉彼所得。妒
    者妒忌胜尚之心。先已而后人。有此在怀。何
    能流通大化。自行兼人。广作利益。故其教除
    其嫉妒也。卑颜绮辞。曲取人情。名谄谄。心事
    成名诳。如其谄诳在怀。则令人虚坠陷前人。
    故应除之。亦未轻骂学佛道者。三乘之人。皆
    是学佛道者。无得恼之。生其疑悔。欲流通大
    化。应当方便接引。进其修行。勿轻学。敬学如
    佛。故言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长时许。欲形
    彼短。皆是其过。安得流通大法。故勿求之。上
    来明除其嫉妒。方便接引。自下教求法宝义。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者。明理外之心。不当法
    宝。劳而无功名戏论。有所诤竞者。喜生是
    非。故经云诸法从缘生。万法皆无性。遍执有
    是非。达者无违诤。世人说有。我亦说有。故
    无违诤。故言不应有所诤竞也。当于一切众
    生起大悲相。教其接下。于诸如来以下。教其
    奉上。能训导于我。名之为师。故应加敬。平
    等说法者。明化导之方。当顺其几。然后为说。
    勿令增减。故言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也。当相
    几说法。勿莫妄作也。乃至深爱法者。亦称几
    说法。勿令多少。自下明得果报。初二偈半颂
    说法宜轨次半偈。颂接下。次二偈。颂奉上。次
    一偈。颂得果报。第四安乐。以慈悲为体。于
    家出家人中。是小行菩萨。苦处轻微。作与乐
    之意。于悲苦人中者。凡夫人中。受苦无边。起
    其大悲。以大乘被彼。救拔其苦原也。如来方
    便。随宜说法不闻者。不闻一乘之道。破三归
    一。故名大失也。我得菩提者。是得性地以上
    菩提时。识众生根。随在何根地中。方便引之。
    令得住在一乘法中也。又解。我得佛果菩提
    时。方便始巧见理同备。以神力引之。令得住
    是一乘法中也。自下明得果报。所以者何。释
    弘经之行。得感诸天所护者。何理是深重。乃
    为三世诸佛之所护念。故乃能尔也。亦可。作
    势向下喻。自引于昔以来化道之方。到今出
    世。不即说一。施三方便。至今方始得说一乘。
    如来出世。由尚如是。汝等未来流通。应仿而
    成愿。不得妄有所作。教小行菩萨。化道方轨
    也。譬如强力圣者。喻释迦如来十六王子也。
    欲以大乘威势。使六百万亿。降伏四魔诸国
    也。而诸烦恼小王。不顺其命。起种种兵者。
    六百万亿。从王子以来。无量出世。教令发心。
    修行五戒十善。使其调顺。故言而往讨罚
    也。王见兵众战有功者。见其人天中修善。善
    几发也。称遂圣意。即大欢喜。随感为说。或与
    田宅。明二乘理教。生善为田。为行人?神名
    宅。聚落者。四禅功德解脱除。入无漏等也。有
    为果名城邑。或与衣服者。惭愧忍辱等也。或
    与种种珍宝以下。明有为功德也。唯结中明
    珠。不以与之者。不得一乘也。下释明。大乘
    之道。唯佛独究。若为彼说。诸大菩萨。同见此
    几。未堪受大。故言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
    惊怪。自下合喻。如来亦复如是。合转轮王喻。
    以大乘禅定智慧。名得法国也。而诸魔王。不
    顺伏者。合诸小王也。如来贤圣诸将。合种
    种兵。其有功者。合王见兵众战有功者。为说
    诸经。合随功偿赐。赐以禅定以下。合式与田
    宅。亦可。还合种种珍宝金银。又复赐与涅??
    之城。合聚落城邑。而不为说。是法华经。合独
    王顶上。有此一珠。不得与之自下。作珠喻。出
    世以来。愠积此理。不妄与人。但施三乘言教。
    长养机根。到今方得说也。如来亦复如是以
    下。合转轮王喻。见贤圣军以下。合王见其兵
    众战有功者。贤圣军者。道成四果也。与五阴
    魔者。魔名杀者。明彼五阴皆伤害善法名为
    魔也。烦恼扰乱行人害其善法。名为魔也。临
    终之日。多生贪?。亦能丧灭善法。名死为魔。
    初生之时。亦生贪?。何故不名生为魔。明生
    本顺情。所以不道。三魔既伏。复能降伏第六
    天魔也。除?痴名三毒。破魔网者。魔网在于
    三界。今成罗汉。众患永除。出于三界。故破魔
    网也。此法华经以下。合以此难之珠。久在髻
    中。不妄与人。而今说之。即合而今与人。文殊
    师利以下。叹经深重。举外喻来怊。明王子以
    来。所施言教。不说一乘。要待大几。然后得
    说。汝等未来。当防则之。勿莫妄作也。初四
    偈。颂合三乘。次一偈。颂合与珠。次三偈。颂
    长行末。劝流通之人。应识宜轨。勿莫作也。
    次二十一偈半。颂得果报也
      从地踊出品
    此品何由而来。上唱慕受持。药王。大乐。顺
    于佛教。他方菩萨。请欲受持。佛止不须。我下
    方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自然持也。闻如来
    此言。忽然从地而出。故名踊出。所以从地出
    者。欲彰常住佛果。从无常地出也。就此品
    中。有其二文。初就汝等。自当因是得闻。明其
    序说。止他方者。有三意。一由止故得显踊出。
    时众生疑。弥勒致问。得明寿量。二欲使彼具
    足受持。如其不止。彼人即去。不闻寿量。不得
    因果具足受持也。有此三义。是故止也。自下
    明下方菩萨。从地而出也。皆是大众。唱导之
    首。列其胜者。为师。各将以下。明其弟子。初
    多后少。以况师转多也。如是时间迳五十小
    劫。谓如半日。事在难智。圣人延从劫数。云何
    可识。少病少恼者。问众生烦恼厚薄也。应度
    之者。受教易不。如其难者。即生劳疲。还说偈
    问。下如来答。明有感众生。易可化度无劳疲
    也。下释明受化来久。华严会上始见我身。
    闻我所说。即便信受。入如来慧者。入常住大
    乘佛慧也除先修习。学小乘者。似若劳吾精
    神。出世以来。方便诱进。几根成熟。得闻是
    经。入于佛慧也。自下师徒迭相赞叹。故使弥
    勒。大众生其疑念。弥勒腾众疑。故说偈而
    问。是从何所而来。问下方国土无量从何方
    而来。以何因缘集者。夫菩萨形无定。方待感
    则应。缘尽则灭。应游化十方。度于众生。广作
    利益。修其万行。有何物因缘。尔许大士。位阶
    十地。集在一处。为谁其说法教化。使得十地
    行备从谁初发心者。问其始行之处。乃不识
    一人者。弥勒是补处大士。岂可不识。但现疑
    导惑故。然明大士所为。实自难知。下明释迦
    分身。诸佛弟子。各请其师。问踊出因缘也。且
    待须臾。弥勒已问佛。今当答之。何须我也。
    自下第二略明常住。将欲为说。先难在前。然
    后识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者。铠本防
    身碎阵。明精进本不主一行。万行俱前。能摧
    四魔。敌阵防其身也。故言被精进铠。将明常
    住深理。要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始到在佛地。
    故应发坚固意也。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
    智慧者。何异于上方便品中□。昔日智慧。缘
    无常理起。今者智慧。缘常无常二理而起。是
    故有异□即生下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
    诸佛自在神通之力。明如来生非实生。灭非
    实灭。达解法相。与法界齐等。岂非自在神通
    力也。亦可。生下我实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常
    住不灭。诸佛师子夺迅之力者。奋迅本使毛
    尾中申舒。去尘之义。明金刚三昧灭。一念相
    应慧。现在。万累。云除。其心舒太。故言师子
    奋迅之力。亦可。本伏今起。明自昔以来。无常
    隐真。而不彰名伏。今明丈六方便尽。在此经。
    常果始显。义同起也。亦可。生下本行菩萨道
    时。成所寿命今犹未尽。复位上数也。诸佛威
    猛。大势力者。明一得永固。无常大力。所不能
    动。岂非威猛大势之力也。亦可。生下众生见
    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也。故说偈以
    诫之。勿得疑悔。当生信也。自下答从谁初发
    心者。我于是婆娑。得无上者。答论行至成佛。
    语其实处。唯一独脱灵智十住所不逮。今明
    菩萨行地。发愿成佛。要在人天。处空不得化。
    要在于有也。上言从谁初发心。今言我于净
    土娑婆。得无上菩提。教化示导。从我发心也。
    明道场树下。一念相应慧。在前缘常无常。二
    理俱备。即上显发诸佛智慧。自尔以来。灭不
    能灭。生非实生。即上自在神之力。一得相
    应慧。在现前。万累云除。即是师子奋迅之
    力。自尔以来。无常大力。所不能动。岂非威猛
    大势之力。此诸菩萨以下。答问是从何所来。
    明下方空世界中住。若方空中状。似解怠之
    人。今释。于诸经典。读诵通利。非懈怠也。自
    下答以何因缘集上问。菩萨大待感则现。缘
    尽则灭。所由有尔。多菩萨。聚在一处。今答言。
    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士有万行。各处一行。亦
    可。大众是乱独处为静。以洗无常为乱。常住
    为静。是故菩萨。不乐处众。乐静处也。?バ?br> 精进。常乐深智。故集在一处也。还说偈以重
    彰。我于加耶城。菩提树下。得成正觉。尔时令
    发道意。是故今日。位阶十地。上来一周略说。
    利根大士。可有仿佛。中下二人。未解。生其疑
    怪。是以弥勒。为众腾疑。执迹以问。闻导娑
    婆加耶。道场成佛。谓是今日。娑婆加耶。始成
    于佛。得道来近。云何化尔许多菩萨位阶十
    地。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自下说喻来请。譬如
    有人。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其父母。是我
    之留里。其百岁人。亦指年少。是我之祖宗。生
    育我等。岂非难信。如其解者。知年少之时。服
    其仙药。得仙之后。乃至十年。童颜不毁子孙
    头白。何怪之有。未达闻之。生其不信。佛亦
    复如是。合喻义。同服药得仙之人明知。来服
    常住仙药。一得永固。无常大力。不能毁也。今
    道生者现应生也。我等解故。知久成佛。始行
    之人。不达权道。谓言近出。故言得道以来。其
    实未久。即合年二十五。而此大众以下。合百
    岁子。明其老少。既是不定。现在未来。始行
    之者。闻不能解。而起破法。愿为解说。使现在
    未来。不生疑也。初五偈。颂弥勒腾众疑请次
    二偈。讼喻。次七偈。颂合喻矣也

    法花义记第三

             比丘法顺写记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