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金刚般若经旨赞卷上

    夫实际无言。必即言以辨实。真宗匪相。要
    假相以显真。言即实故。虽说而无说。相即真
    故。现形而无形。无说而说。何言说而不尽。无
    相之相。何形相而不周。故说非□□□□名
    具。□无法可说。是说法焉。斯乃般若之真
    宗。觉者之师母也。故使四生□□□□积之
    有惑。二乘渐悟。断深密之无明。诸佛体会。成
    不坏之四身。菩萨契修□□断之三慧。显斯
    妙用。迥拔群经。假喻金刚。以彰妙智。既
    前佛后佛。由如是住。大圣小圣。应如是修
    故。善现启迪于真筌。如来式扬于奥旨。三问
    九喻。终始发明。八执五邪。心言荡成。乃
    真护念付嘱。佛种不断者欤。既为方广之关
    枢。大经之钳键。言约而义远。文密而理该。
    开阐者莫得其宗源。诵持者。但修其章句。故
    我补处慈氏。创释颂以赞幽。作宣唱之指归。
    为论者之规矩。乃使初圣无着。列诸住于行。
    一邻地天亲。遣群疑于真际。金刚仙记。会
    一实于有空。功德施论 生二智于真俗。各
    申雅趣。共释兹文。虽曰异端。咸阶至妙。若
    不会融诸说。何以委赞幽宗耶。纂殊途□遵
    同□用通理。以辟玄关。题言金刚般若波罗
    蜜经者。即到彼岸。能断慧教。融理事于行位。
    故称智慧。碎坚积之疑执。假喻金刚。出生死
    而至涅??。云到彼岸。贯法义而摄群品。目以
    为经。故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赞释此经。五门分别。一叙教兴由。二述经
    宗趣。三显经威力。四明经所被。五赞经本
    文。初叙教兴。依经及论。总开四义。一为
    拔苦。二为与乐。三令起行。四令得果。言拔
    苦者。为除众生老病死苦无常。经云由此
    三事应正等觉。出现于世。为诸众生。说证
    法等。此虽总言。于别亦转。佛所证法。唯真
    般若故。除三事而说。此经令四生等皆入无
    余。但灭其生。无老等故。不住色等而生。其
    心心念不生。离生因故。言与乐者。谓众生
    佛知见乐。知见即是菩提涅??。在果在因。能
    所知见为开示故。而说此经。故法华云。诸
    佛唯一大事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知见
    等。诸佛及法。从经出生。如来即是诸法如
    义。是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相。即名诸
    佛。如次即为开示悟入。经文非一。应寻引
    之。言起行者。随其所应法。外人等起行位
    故。故无着论。说六因云。为断疑故。为起
    信解故。为入甚深义故。为不退转故。为生
    欢喜故。为正法久住故。即是般若波罗蜜
    令佛种不断。云何以此种不断耶。断二乘
    等自无分疑。令入大法。故名断疑。初入取
    相。而心未定。生定信故。名起信解。云定信
    者。令入二空无为理故。名入甚深。谓得胜
    处。便乐住寂。令进修故。名不退转。既进修
    已。无得而得。自庆悦故。名生欢喜。闻法庆
    慰。转为他说遍流通。故名法久住。由此法
    故。益遍自他。故说般若佛种不断。随所引
    文。释广论义。言得果者。为依二谛得无住
    果故。功德施菩萨。论云佛所说法。咸归二
    谛。一者俗谛。即人及法差别假相。二者真
    谛。即此人法无自性空。此真及俗。体不相
    离。俗即真故。有而不有。真即俗故。空而不
    空。非有非空。是中道理。得中道故。不住二
    边。由此不住流转寂灭。成无住处大般涅??。
    故佛说经。令悟二谛。即俗观真。离诸相故。
    有正智起。即真观俗。无不达故。有后智生。由
    后智而兴悲故。四生三界。皆令灭度。由真
    智而无住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生智而无
    住故。不住生死兴悲而度生故。不住涅??。即
    成无住大涅??果。下文皆尔。应寻引之。叙
    兴由竟
    显宗趣者。复分为二。初显所宗。后明所趣。
    所宗有三。即三般若。虽余处说有其五种。
    今顺智论及论喻故。一者实相。即是真如无
    相妙理。二者观照。依真所起无相妙智。三
    者文字。即能筌此名句文等。初即是性。次
    即是相。后即是因。说智及智处。皆名般若
    故。更加境界眷为五。既非经宗。如余处说。
    虽有三种。今所宗者。正唯前二。兼通文字。
    非实相观照之智不生。无观照实相之理不
    显。是故境智为正所宗。其文字者。但是假
    筌。得证亡教。非正明故。既为证因。兼所
    宗也。所趣有四。一教般若。谓说无说能筌
    名等。是实巧筌契真实故。二理般若。谓得
    无得所筌妙理。如能筌证无倒相故。三行般
    若。谓行无行无相六度。能感能证。无上因
    故。四果般若。无得而得。菩提涅??。是所筌
    证无上果故。如是四种所趣般若教浅理深。
    行分果满。此所说者。正唯理果。是所筌趣。
    深圆法故。兼通教行 虽云浅分。亦是假者。
    所归趣故显宗趣竟
    言威力者。略显此经有十威力。犹如金刚。故
    得此名。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
    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
    ??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
    宝故。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
    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
    理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
    夺故。三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
    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
    真谛记。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
    灾毒故。四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
    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
    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
    水火故。五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
    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
    故涅??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
    无折损故。六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
    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
    物。故梁摄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
    割一切物故。七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
    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
    不杂。故对法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
    石等所相杂故。八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
    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
    纯一。故对法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
    无杂。不变异故。九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
    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
    诸宝。故梁摄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
    刚处宝自集故。十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
    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
    一切。故对法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
    等。遍世界故。更有诸文。随应引说。显威力

    所被根宜。于中有二。初辨根性。后明教被。辨
    根性中。复分为二。一者正因究竟远性。二
    者缘因差别近性。所言正因究竟远性者。即
    是树通真如本觉。凡圣本来实无二体。众
    生及佛。平等一因。由此实无种性差别。但
    由无明厚薄不同。所闻教法。邪正有异。佛
    法因缘。大小顿渐。故说众生有种种界。由其
    一体正因佛性。内外因缘。薰习力故。究竟
    皆得无上菩提故。说众生皆有佛性。所言缘
    因近别性者。即是横克近薰五性。一无种性。
    谓有无明厚重之类。染邪教等。因缘力故。诽
    谤正法。拨无因果。焚烧一切善根种子。未
    可记彼出世时故。谓阿阐提名无种姓。二声
    闻性。谓曾闻说四谛之教。欣乐力故。薰成
    识种。因种力故。深厌生死。求自解脱。不
    愿利他。由此当得声闻小果。即说此种。名
    声闻性。三缘觉性。谓曾闻说十二缘教。欣
    乐力故。薰成种子。由种力故。乐自寂静。观
    缘起理。舍说听心。由此当成缘觉中果。即
    说此种。名缘觉性。四菩萨性。谓曾闻说同
    体真如。悲利自他。大乘满教。欣乐力故。薰
    成种子。因缘力故。能发大心。由此当成究
    竟佛果。即说此种。名菩萨性。五不定性。谓
    闻三乘出世正教。于三乘出世正教。于三乘
    果。俱有欣求。于三乘法。悉乐修习。于三
    乘果不定趣求。由此应得三乘圣果。即说此
    种。名不定性。明种性竟。次教彼者。若据正
    因究竟远性。此经通被一切众生。用大外缘。
    薰内体相。令从无明而显出。故无云信谤。皆
    使得闻。岂简五乘有无定性大悲。依体无别
    异故。若据缘因差别近性。此经正为大乘者。
    由说满字教。被大性故。令起大行。成大果
    故。乐小法者。不能受故。佛所说法。无虚设
    故。若约兼被。亦通四乘。般若能辨二乘地
    故。感不思议人天果故。令不定性。回趣大
    故。初后别众。非唯大故。依兼正通被五乘。
    明教所被
    次下第五解经文者。于中有二。先释题目。后
    释经文。释题有五。一解金刚。二明般若。三
    明波罗。四显蜜多。五辨经字。言金刚者。有
    总别释。总言金刚。显能断义。然断二障。要
    具理智。谓若无理。智必不生。因理生智。方
    能断惑。是故论言。二义相应。恐谓。能断唯
    属于智。故言二义。显兼于理。如彼邪正二
    行虽殊。既俱名见故。此理智性相虽异。皆
    如金刚。既许所宗通于实相。不应金刚唯喻
    观照。故通理智。稍近论宗。所言别者。有其
    三义。一者细牢。二者能断。三者相似。如次
    即喻实相观照文字般若。言细牢者。所喻实
    相。而为智因。不可坏故 谓此实相。其体真
    实。因证能生真实正智。故说实相。名为智
    因。非有为相之所间杂。如彼金刚非沙石等
    所相杂故。名之为细。又非二障所能损坏。
    如彼金刚其体坚硬。非物所坏。故名为牢。论
    以细牢义殊故各别释。今以所喻体同故合
    为一。是则深契论之本意。言能断者。谓即
    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慧所断之障。乃如
    金刚断处而断。即此观照闻等三惠所断之
    障。如彼玉石即是金刚之所断处。而为观照
    智所断故。故说观照。名为能断。言相似者。
    谓即如彼尽金刚像。若金刚杵。两头则阔在
    中即狭。有坚胜用。若金刚神。膊[月*舍]即阔。在
    腰乃狭。有动作义。文字般若。亦复如是。前
    后即阔。在中乃狭。前后阔者。信行佛地中
    间。狭者谓净心地。是胜所依进趣处故。此
    显示不共义也。谓前二义。名金刚者。即余
    般若。皆得此名。实相观照。通诸部故。若
    依后义。唯在此经。文字阔狭。非余经故。不
    同余经。名不共义。是故此经。独名金刚。言
    般若者。即是梵音。华言译云无分别慧。此
    有二种。谓生法空。皆通加行根本后得。随
    其所应。有漏无漏。然慧与智。而有通别。通
    谓智慧。其体无别。皆别境中慧数摄故。故
    说第六。名智慧度。别谓智慧。其用不一。择
    法决断。用各异故。故说十度。智与慧别。前
    以相从。通三五种。今据克性[番*飞]为智慧。以
    能断伏二重障故。故以金刚而为喻也。问。题
    称般若。既曰所宗。何故行中。乃举其施。答。
    约前引后。即檀度收。以后净前。即智度摄
    五。举其一理实皆齐。若尔应名金刚布施。
    答。施为万行之初。?而易习。智为百法之
    极。胜而难成。题令企敬。标般若之胜名。行
    引初机。举檀那之首号。故题与行所举有
    殊。皆喻金刚。无理乖返。言波罗者。此云彼
    岸。即是佛果菩提涅??。由对此岸。得彼名
    故。即已起苦集为此岸。当起苦集名中流。
    六度妙行为舟船。佛菩萨等。是能度。修行人
    是所度者。既超生死得至菩提。故说佛果。
    名为彼岸。言蜜多者。离义到义。要由修习
    最胜施等。离出生死此岸中流。达至菩提涅
    ??彼岸。故说施等为离到焉。今此所说。无
    住六度。故深密云。施等一无染着故。无顾
    恋故。无罪过故。无分别故。正回向故。由斯
    方得到彼岸名。所言经者。梵云素怛揽。乃
    目四义。谓衣?席经。今取?义。及取经义。
    如?穿花。风不能散。以教贯义。邪不能除。
    如经持纬。方织物成。以教摄生。令得圣果故。
    以教法目乎经。若真实论。说有五义。一曰
    涌泉。二称绳墨。三名结?。四谓出生。五
    号显示。若准此方。经者常也法也迳也。古
    今不易故。揩定正邪故。津通物理故。佛教
    同之。亦无有失。总云。今此所筌。如金刚智
    慧。能断二障。达到彼岸。以其教法贯穿摄
    持。是其凡圣常行之道。故云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
    经。如是我闻至五十人俱 赞曰。上释题目。
    次解经文。依佛地论。弥天法师。大判经文。
    以为三分。初从如是我闻。至敷座而坐。教
    起因缘。说经由致。名为序分。次从时长者
    须菩提。至应作如是观。圣教所说。正谈经
    体。名正宗分。后从佛说是经。已讫至经。依
    教奉行。欢喜弘通。名流通分。序中文二。此
    段经文。诸经共有。故名通序。尔时已下。当
    部别缘。名为别序。初传法者。引证令信。亦
    名证信序。后说位者别缘发起。亦名发起
    序。释此三门分别。一起之因由。二说之所
    以。三正释其文。起因由者。佛化缘毕。将归
    涅??。侍者阿难。亲爱未除。闷绝擗地。不能
    自醒。时阿那律。以水洒面。而语之曰。佛付
    汝法。今迷闷失所受时事。岂得名为护正法
    者。大师世尊。今日则在。明日则无。设有疑
    者。当于何问。汝依我语。当问于佛。如来在
    世。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何为师。如来在
    世。依佛而住。世尊灭后。依何而住。世尊在
    世。自调恶人。灭度之后。云何共住。如来在
    日。自能说经。灭度之后。一切经首。安置何
    言。令众生信。尔时阿难。如从梦觉。既问如
    来。世尊告曰。我涅??后。以戒为师。断一切
    恶。修一切善。设我在世。无异此故。依四
    念处。专心而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
    无常。观法无我。由此能除常等四倒。既出
    生死。得成圣道。是故常应依之而住。诸恶
    比丘。梵檀治之。但莫与语。自当调伏。一切
    经首。当置如是我闻等语。则众生信。因阿
    难请。而置此文。即是此中起因由也。明所
    以者。略有四义。一为除疑。二令起信。三为
    简邪。四为显正。言除疑者。微细律云。于结
    集时。阿难升座。以法威力。形忽如佛。众起
    三疑。一疑大悲从涅??起。二疑别佛从他方
    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说如是等。三疑并
    断。言生信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
    故。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是道元功德母
    故。又拔众生。出生死泥。须举信手授于教
    手。序生信手。正宗教手。两手相接。出于泥
    故。如人有手至山取宝。若无手者。空无所
    得。有信心人。入法得证。若无者。虽解无
    益。是故经初。令生净信。言简邪者。但无如
    是六句经文。当知皆是外道教收。如有外道。
    一切教初。皆必安置阿沤二字。阿表于无。沤
    表于有。言其教旨。不离有无。今置六句。为
    简于彼。故智度云。一切经首。当置何言。简
    异外道。言显正者。真实论云。三宝最吉祥
    故。我经初说佛为佛宝。我闻阿难及比丘众。
    名为僧宝。如是一时舍卫国等。所说时处。
    皆为法宝。以兹四义。置如是等立。所以竟。
    正释文者。准智度论。分六成就。一信。二闻。
    三时。四主。五处。六众。言如是者。举所闻
    法。令众生信。名信成就。今括诸说。以三义
    释。初以二字。各别训释。次乃总申二字之
    意。后带我闻以解如是。言别释者。自古多
    解。大意不离教理行果。故今依此四义释之。
    教能显理为如。文不乖义称是。理顺教显
    为如。义不差文称是。依教起行为如。顺理
    亡相为是。依愿得果为如。果称于因为是。
    言总申者。显说此经。离四种过。故言如是。
    一离自说。佛所说法正如是故。二离差异。文
    义决定。皆如是故。三离不信。若有信者。言
    如是故。四离非法。若正法者。称如是故。后
    带我闻释如是者。依佛地论及诸释意。如
    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问答。显离自离说传
    闻过失。谓结集时众咸问言。汝当所说。昔
    定闻耶。故即答言如是我闻。二依譬喻。显
    离增减异分过失。谓当所说如是文句。如
    我昔闻。齐此当说。定无有异。三依许可。
    显有自在堪能功德。众咸请言。如汝所闻。
    当如是说。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
    四依教诲。显起恭敬信受功德。谓告结集诸
    时众言。如是当听。如我所闻。应正闻已。
    如理修行功德施等。所说诸义。应知皆是此
    四义摄。言我闻者。举能闻人。显自亲闻。名
    闻成就。谓传法者。自指己身。言如是法我
    自亲闻。我谓诸蕴和合假者。有主宰用故。称
    为我。闻谓耳根发识听声。意随耳识而取于
    声所发名等。薰习在识。聚集显现。总说名
    闻。?别就总。答显藉众缘故。谓闻法要。故
    名我闻。问。何须如是?别就总。答。显藉众
    缘故。谓闻法时。要具八缘。若一一陈。遂成
    繁广。但举其一。义用不周。显假具缘。言我
    闻矣。若尔何不言无我闻。答。除怖畏心故。
    恐诸外道。及凡夫等。闻无我声。既言无我。
    谁闻谁学。怖畏佛法。不肯入故。若尔何不
    言阿难闻。答。显自在德故。我谓主宰自在
    之义。显传法者有所堪能。总持三乘广大
    教法。若称名字。无是义故。若尔何异凡愚
    妄执。答。随世流布故。世间皆说自他彼我。
    染净因果。所作事业。今传法者。虽无妄执。
    随顺世间。令生决定信解之心。入正法故。
    而顺世俗。假称我焉。若尔何独指阿难邪。答。
    是传法者故。过去供养诵经沙弥。今得多
    闻总持第一佛法海藏。流入其心。如彼写
    瓶。无有遗失。又亲侍佛二十余年。人天所
    识。传必生信故。佛以法而付嘱之。既传教
    主自指己身故。我闻者嘱阿难矣。若尔亦有
    传闻之失。答。佛为重说故。阿难请佛说已
    前经。然诸圣者。理无重语。佛粗举其端。则
    悉通一切。况闻授记菩萨所行。得觉法性自
    在三昧。诸佛法藏。尚能忆持。况已前经。而
    不通悟。虽二十年后。方侍佛闻经。称我闻
    者。理亦无违。若尔应言我见觉。答。推功归
    佛故。此所传教。属佛世尊。是诸如来。现觉
    而说。阿难因位。觉道未圆。若称知见。谓言
    自说。恐余不信。故但言闻。况乎此界。声为
    佛事。名等诠法。不依色香希证菩提。要闻
    深法。多闻薰习。为出世因故。但言闻不云
    见觉。更有问答。如余处明。言一时者。显所
    闻法善合时宜无非时失。时成就也。谓明
    说此一部经时。于一时间。在某处说。则显
    说此一部经时。余时复说无量经故。众生根
    熟。为感如来逗机。而应药病相应。随言
    得益。说者听者。时分无差。共相会遇。名一
    时矣。外道世典。无如是名能故。我佛教名
    一时也。前简说听余部经时。后简说听前后
    之时。显佛教胜。令生信也。若尔诸法应非
    唯识。说一及时。心外法故。答。虽言一时。
    不离心识。谓此识心。随色分齐。妄相建立
    一之与时。若离色心。则不可得故。不应行
    蕴取摄。摄论说为世识数识所闻之法尚不
    离心。况一及时而别有也。若尔三世应皆是
    有。说一时者。对过未故。答。五蕴诸法。生
    已即灭。生则酬前灭而引后。所酬为过去。所
    引为未来。已灭未生。虽不可得。假对此二。
    说现在焉。如知往因。应观现果。知未来果。
    当观现在因。岂则一人有三身也。但是现
    在一念妄心。今说听者。随心分限。变作短
    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
    生。觉后唯心。都无实竟。若尔何不同下经
    等。言四八时十二时等。答。显佛教胜简外
    道故。如诸外道。皆是凡愚所说。诸法悉是
    颠倒虚妄。说者听者。根缘不同。虽有教旨。
    不成药石。徒增恶业。虚长邪心。既无证悟。
    宁阶圣道。故彼教首。不言一时。今言简
    邪。言一时矣。若言四八。何异邪经。不言四
    时十二时等。更有问答。非要不明。所言佛
    者。显说经主。是最胜尊。表经可信无非主
    失。主成就也。若不言佛。不知此经是谁所
    说。一切生疑。又智度论说。能说有五。一佛
    世尊。二圣弟子。三天龙等。四神仙等。五变
    化等。若不言佛。恐谓余说。今言佛说。表可
    崇信。佛者梵语。应言勃陀。自觉觉他觉行
    圆满。具三觉人。故名觉者。谓从烦恼。而得开
    觉。具一切智。永出生死。如从梦寤。故名自
    觉。断所知障。而得种智。说自觉法。令他开
    觉。如莲华开。故名觉他。诸障遍断。诸行遍
    修。诸境遍知。诸果遍证。出过众圣。故名觉
    满。初胜人觉贼异凡夫。次觉胜天鼓异声闻。
    后觉胜千日异菩萨。三者备矣。受佛名焉。
    然佛世尊。有其三身。今此经者。是何身说。
    若对地前。则化身说。如对地上。即应身说。
    若法报身。亦无说法。自受法乐。不说法
    故。佛不相为说法故。非诸菩萨所见身故。既
    三身者。其体不殊。是则三身。无说不说。诸
    经有言薄伽梵等。依梵本译。今言佛者。随
    方生善。亦有经说佛婆伽婆。为简辟支及外
    道故。言在舍卫国只树等者。是说经处。显
    说此经。必有其处。无非处失。处成就也。若
    不说处。未知此经何处而说。一切生疑。为
    令生信。故说其处。舍卫梵音。此云丰德。谓
    丰财宝女色。多闻解脱。四德故名丰德。亦
    名闻物。以多宝物。及以人物。诸方闻故。正
    云室罗筏。谬云舍婆提。是?x萨罗国之都
    城名。以是王都。而言国也。只谓只陀。此
    云战胜。即胜军王之太子也。太子生日。王
    破敌军。因而立名。谓之战胜。只陀有园。地
    周十里。在于城南。五六里余。花卉滋繁。泉
    池交影。于园囿中。特为殊胜。给孤独者。国
    之大臣。本名藉达多。此云善德。施仁而
    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
    美其德。号给孤独焉。有七子男。六已婚
    娶。因为小儿。耽室遂至王舍大城。佛初成
    道。正在彼国。见佛闻法。果证预流。遂请世
    尊降临舍卫。如来既许。愿造僧坊。佛命?
    子随而瞻揆。唯有此处。堪造僧坊。遂诣太
    子。殷求货买。太子戏言。金遍乃卖。须达
    闻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太
    子感念。而告之曰。若佛非是良田。宁使轻
    金贵土。我植善种。亦是其时。地任卿收。
    树当自施。须达得地。大建僧坊。崇饰已周。
    遥请佛降。大悲圣悬监。乘通而来。既至伽
    蓝。谓大众曰。林树只陀自施。园地须达买
    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君上臣下。世典格
    言。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只陀树。给孤独
    园。游化居心。目之为在。游化在城。居心在
    园。双举城园。显斯二义。二义虽异。俱名在
    焉。故名在舍卫国等。此举化佛所居。化土
    为对小根。令生信故。显佛慈悲。救重障故。
    理实亦有二身。实土净秽之方。无别质故。言
    与大等。举同闻众。显说此经必称根宜。无
    非众失。众成就也。若不列众。不知此经与
    谁同闻。一切生疑。为生信故。举同闻众。与
    者兼并共及之义。谓与阿难。问在一时。同
    一集会。同无漏心。同离诸恶。同无学见。同
    我空道。同断烦恼。具此七义。故名为与。此
    同闻众。而言大者。众数多故。名称高故。皆
    罗汉故。离重障故。德难测故。王等敬故。向
    佛果故。破外道故。总□诸释。有斯大义。比
    丘梵言。具含多义。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
    宫动故。二称乞士。乞食及法资身心故。三
    谓净戒。离身语意诸过恶故。四名净命。离
    五邪求恶活命故。五云破恶。能破见修薰烦
    恼故。言含五义。无以译之。但存梵语。显斯
    五义。由此五义。故曰比丘。众者僧也。四人
    已上。理事二和。得僧名故。同戒见等。名曰
    理和。同布萨等名曰事和。以和合故。名之众
    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即优楼频迦摄。五百
    弟子伽耶迦摄。那提迦摄。各有二百五十门
    徒。舍利弗。目干连。共有二百五十弟子。此
    等五师外道。门徒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佛初成道。初会度之。常随如来。影响正法。故
    诸经律。多皆举也。理实亦有余比丘众。以
    此皆是净行出家故。五师门徒故。邪舍归正
    故。初会所度故。善来得戒故。得二解脱故
    人天所识故。具斯七义。故偏举之。俱者同
    时一处义。前以阿难。对彼名之为与。此以
    自同时处。名之为俱。故与前说。无重言失。
    故总说言千二百等。佛说经时。应有菩萨。而
    今但列声闻众者。总依经论。略显二义。一
    令余声闻趣大果故。见为声闻。说如是法。便
    生念言。彼尚闻此。求无上果。我亦应然。已
    回心者。更不退转。未回心者。亦发心故。二
    令小菩萨不退转故。彼见声闻。尚能听此。求
    无上果故。便生念言。彼小乘人尚发胜进。况
    我今者。而生退耶。便励其心。不退转故。由
    斯二义。但列声闻
    经。尔时世尊至敷座而坐 赞曰。上明证信。
    下显发起。言发起者。即表彰也。言明内真。
    先与外化。表正宗之意义。行发起之事相。然
    释此文。总分二义。先别明化相。后总显其
    意。于中则显十种化相。尔时世尊者。即化
    主也。指陈控引。名曰尔时。当尔世尊说经
    时也。具足六义。备有三德。更无与等。世所
    钦重。名曰世尊。即十号中。第十号也。故佛
    地论。六义颂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
    祥及尊贵。具此六种。最胜义成。薄伽梵功
    德名。婆伽婆名。与此无别。言食时者即化
    时也。谓即辰时以。此时中人家馔食。或即初
    熟。或当正饭。求之易得。不恼自他。若乞得
    已。还至本处。正时斋前。不失时节。若过于
    此。即是外道诸恶鬼神。畜生食时。今显出
    家清净胜法故。于此时而行乞也。言着衣等。
    显化具也。着初三衣出家净居之衣。初无田
    相。后变成故。然出家法。皆畜三衣。若于行
    道作务之时。着安多会五条之衣。若于大众
    及说法时。着郁多罗僧。七条之衣。若入王
    宫乞食等时。僧伽梨九条等衣。总名袈裟。
    依色立称。亦名功德衣。成胜功德故。亦名
    消瘦衣。衰损诸障故。亦名福田衣。是世福
    田故。亦名涅??印。要服得度故。亦名佛标
    相。诸佛仪服故。持四天王所举石钵。及三
    衣并锡杖等。各有所在。如来悬记。展转随
    缘。至于汉地。非如儒道。唯有虚名。此即为
    入城故着衣。为乞食故持钵。言入舍卫大城
    者。显化处也。城过十延居家九亿。处广人
    多名大。自外之内名入。言乞食者。显化缘
    也。然佛身者。金刚为体。岂资于食而行乞
    耶。有多因缘。示行求食。璎珞女经说二十
    益。瑜伽论说由十因缘。今总参揉有其十意。
    一为引摄已乞未乞。令住头陀功德法故。二
    为未来作大照明故。免生讥毁乞食事故。三
    为救引?弊外道。既不归伏因行化故。四为
    正彼承声起谤。现妙相仪令惊信故。五为处
    中未信众生。以其少功获多福故。六为虽
    信放逸众生。令生愧耻而修行故。七为六根
    不具众生。种种灾患。皆静息故。八为六种有
    障苦人。见佛植福。离苦障故。九以八部导
    从世尊。令世间人深归学故。十令八部羡仰
    世人。勤加护故。宾卫无灾害故。于其等者。
    明化等也。谓由内证平等理故。慈悲之心。无
    偏济故。不简贫富贵贱人故。而于美恶无爱
    憎故。具大威德。无所惧故。永离诸过。无猜
    谤故。降二乘人之偏济故。止外道之嫌疑故。
    具斯八义故。于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明化终也。前已知足。乞不过量。此□少
    欲。显其乐静。本自只园。入城乞食。既等乞
    已。故还本处。饭食讫者。显化满也。本言利
    生。入城乞食。今若不食。事涉凭虚。为满福
    田。故示饭食。虽金刚身实无食事。为成满福
    故食讫焉。收衣钵者。显化息也。本以入城
    乞食故。藉着衣持钵。今既事终食讫。?须
    并摄资缘衣钵。不收攀缘心起。既增劳虑。岂
    得安禅。虽复佛无散心。为后轨模故。须
    收置。即叠僧伽梨大衣。还着郁多罗僧七条。
    洗涤其钵。着常着处。故言收衣钵也。洗足
    已者。显化净也。由诸如来受步行法。途跣
    而行。故须洗足。然佛行时。下生莲华。岂有
    尘垢而须洗邪。表清净义。故言洗足。敷座
    而坐。显化仪也。谓将说法。自施座具。敬
    佛母故。不使人敷。即于此座。结跏趺坐。端
    其身正。其念一心不乱。对真境也。虽四威
    仪佛常在定。为后轨摸故。敷座而坐。前来
    已显发起事相。既发起者。表彰之义。即表
    众生本净而后染。因说经故。返动而归寂谓
    众生心。本来清净。具恒沙德。是真法身。无
    明覆染。遂入生死。味着五欲。轮转四生。六
    道巡环。八苦更受。因佛说经。返照心本。永
    离贪着。除灭无明。显净法身。常住安乐。尔
    时世尊者。即表众生真法身也。食时着衣持
    钵者。即为无明覆染时也。入舍卫大城者。
    入于生死大苦趣也。言乞食者。染着世间六
    尘境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者。于六道中。备
    受轮转也。还至本处者。由般若力。照心本
    也。饭食讫者。永离贪着也。收衣钵者。除灭
    无明也。洗足已者。显净法身也。敷座而坐
    者。安乐无为也。从始至终。表彰斯意。是故
    现此发起事焉
    经。时长者至而白佛言 赞曰。上明序分。下
    显正宗。准无着论。有七义句。一种姓不断。
    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
    六地。七立名。应知前六义句。正所明宗。第
    七义句。释经名字。就前六中。初三别配经
    文。后三住处通义。既前三句。别配经文。后
    正宗分。分之为三。初从时长者。至善付嘱
    诸菩萨。名种姓不断。次世尊善男子。至愿
    乐欲闻。名发起行相。后从佛告须菩提。至
    应作如是观。名行所住处。即初明赞佛。为
    请说之由。次问修行。为趣大之本。后佛广
    说。辨修伏之宗。天亲等论。既无科文。但逐
    便明不假预述。初种姓不断中分二。初善现
    请仪。后正申不断。此文初也。将申赞问。先
    整仪形。若处座居。然匪谘谘之。礼故表虔。
    奉而现敬仪。须菩提者。梵语讹也。梵语典
    音云苏步位。此云善现。或云善吉。以初生
    时家物皆空。父母惊怪。以问相师。相师答
    言。善相现耳。唯善唯吉。因斯瑞相。而以名
    焉。十弟子中。解空第一。言长老者。叹其德
    命故。有释云。德长年老故。余经本名为具
    寿。谓即具与福惠命故。此即东方青龙陀
    佛。为弘般若正法。影响正法。示处下乘。为
    佛弟子。在大众中者。明混迹于声闻。即从
    坐起者。彰颖拔于群辈。通肩披衣。示敬之
    相。袒其一膊。驱荣之容。左膝着地。降今昔
    之执情。合掌恭敬奉。冥合于妙理。将发疑
    问。敬法重师。若不避?K虔恭早躬。屈己何
    以表身心之府顺。明信向之深城。故尽敬仪。
    方申请问。启辞道意。而白佛言
    经。希有世尊至付嘱诸菩萨 赞曰。此正
    申不断也。前以身行肃敬。表自恭勤。此乃
    语尽虔诚。述其尊德。希有世尊者。总谈妙
    德。善护念等者。别叹胜能。希有有四。一时
    希有。旷劫难逢故。二处希有。大千唯一故。
    三德希有。福惠起绝故。四事希有。救护巧便
    故。虽有四种。今者唯取事之希有。此为总
    标。善护念等。是别释故。护念付嘱。巧便事
    故。由能护念付嘱。菩萨未成熟者。而成熟
    之已。成熟者。转复增进。当成正觉。绍佛
    菩提。展转相续。佛种不断。故护念等。是佛
    胜能。善现欲表佛说此经。能令众生佛种不
    断。偏举此德。以叹如来。即因赞佛。显经
    意也。故说此经名种姓不断。加卫覆摄。是
    名护念。加被拥卫。覆阴摄受。即是此中护
    念义。故委托授与。是名付嘱。故委大训小。
    托深化浅。委杖凭托。是付嘱故。谓佛世尊。断
    一切障。心归本源。名曰如来。由此方能护念
    付嘱。虽菩萨等亦能摄付。今就最胜。唯说
    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说一切位。极深
    妙法。能遍摄付。非余能故。故说如来善护
    念等。如彼师父胜昆友等。虽佛大悲普皆饶
    益。然行二利。求三菩提。余乘不能。唯大乘
    者故。菩提者智所求果。言萨?收摺1???br> 生。具此智悲。名为菩萨。由此能胜。而偏摄
    付。犹如三子及三田等 然菩萨者。有大有
    小。根熟未熟。可退不退。若佛在世。转法
    轮时。以菩萨法。而为护念。若入灭时。以菩
    萨法。及未熟者。付大菩萨。如父在日悉阴
    诸子。及临终时而付嘱故。菩萨法者。即下
    所说依等五义。于中别诠菩萨所行。名菩萨
    法。以是菩萨三种转道。断惑证理。生智义
    故。是故论言。其五义中菩萨法。而建立故
    等。虽所摄付皆菩萨法。然其行相。各有差
    别。谓各六种。第一义故。且护念中六种义
    者。一时。二差别。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
    六异相。所言时者。显菩萨法。是二世胜得。
    现世安乐。当来利益故。言差别者。显菩萨
    法。是超过胜。不同世间二乘法故。言高大
    者。显菩萨法。是最上胜。非余护念所能及故。
    言牢固者。显护念法。是究竟胜。乃至成佛。非
    可舍故。言普遍者。显护念法。是广大胜。问
    护念者。诚二利故。言异相者。显护念法。是
    清净胜。异于地处未净法故。言付嘱中六种
    义者。一入处。二法尔得。三转教。四不失。五
    大悲。六尊重。云何入处。为佛以法付嘱。根
    熟与未熟。作入学故。云何法尔得。谓根熟
    者。得佛付嘱。于未熟者。法尔摄故。云何转
    教。谓现以法付嘱根熟。令其转教根未熟故。
    此三如次。即是后三。云何入处。而名不失。
    谓前根熟。作入处故。不失而化。应时摄引。
    令根未熟。不失行故。云何法尔得。名为大悲。
    得付嘱者。于未熟人。法尔生悲。又由悲故。
    于未熟人。法尔摄故。云何转教。而名尊重。
    谓佛付嘱。令其转教。由尊重佛。及尊重教。
    于未熟人。能转教故。由佛最胜护念力故。乃
    令根熟诸菩萨等。得智惠力。成就佛法。得
    教化力。成熟众生。初即大智。后即大悲。得
    此二身。固于佛行。故佛付嘱。名故善巧。
    由其最胜。付嘱力故。令根未熟。诸菩萨等。
    于已修得大乘行愿。而不退失。于未修得大
    乘行愿。而能进求。故佛付嘱。亦名善巧。故
    天亲论颂此义云
     巧护义应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嘱
    经。世尊至降伏其心 赞曰。次下第二发起
    行相。于中有三。初善现发问。次如来印发。
    三善现敬承。此初也。言行相者。谓即般若。
    行谓行解。所修行法。相谓体相。所行相状。
    即行所住。其所修行。能住修伏般若行相。
    善现创为启发。如来重垂印发。由斯广说。
    行所住中。所修智惠。名发起行相。即因
    问而许宣。亦因许而广说。故问及许。俱发
    起焉。此文三节。初标所为。善现所问。非自
    有疑。为善男子善女人故。次彰问本。谓因
    发心。而为发问。若不发心。不为问故。阿之
    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三者言等。
    菩提云觉。总云无上正等觉。谓显诸佛三身
    觉智。起因三乘故。言无上。离二邪障。故谓
    之正。遍达真俗。故称为等。成无上觉。二
    处明之。无上正觉即正体智。无上遍觉。即
    后得智。诸释有此开合异故。若人发心。求
    此菩提。故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
    正申所问。即应住等。此问意云。善男子等
    发心。求此最胜菩提。必有所修。及有所断。
    安住何行。而成修行。降伏何障。使行清净。
    由斯当得所求菩提。修觉所要。故申二问。然
    修行中。有初后位。初住加行。后正修行。故
    余本经。开为三问。谓云何住。云何修行。云
    何降伏。即发心者。求佛果时。安住何心。修
    行何行。若有障垢。云何降伏。余经以其初
    后位。别开住为二。即有三问。此经以其同
    所修。故合为一住。故唯二问。故此彼本。亦
    不相违。由此诸论。依三问解。故无着论。释
    三问云。彼应住者。谓欲愿也。欲谓希求。
    愿谓思念。凡欲修行。先住欲愿。希求思念。方
    修得故。即发心者。欲修行时。云何住于欲愿
    心也。彼应修行者。相应三摩钵帝时也。三摩
    钵帝。此云等至。即无分别等持真定。由修
    此定。发生般若。即发心者。正修行时。云
    何修行此三昧也。云何降伏者。折伏散时也。
    若有散乱。执着心生。如实觉悟。令不得起。
    即伏执着散乱之心。令还入定。名降伏心。即
    发心者。若时散乱执着心生。云何降伏。即
    由三问。显发三道。初成摄道。摄取众生。诚
    加行持。成摄生戒。摄取化身。恩德因故。次
    成熟道。修成佛法大圆满持。成善法戒。及
    成报身。智德因故。后不失道。折伏烦恼。不
    起诸通。使行清净。为律仪戒。成其法身。断
    德因故。修学所要。不过此三。故为三问不
    增不减。其功德施论。所释三问意。乃令经
    意问答乖违。既非应理。此中不叙。问般若
    深宗。正被菩萨。何故大人缄默。而小圣问
    耶。由此论云。何故上座须菩提问耶。答。般
    若以无相为宗。善现以解空成德。现冥至理。
    可以对扬将欲引摄声闻。及以进持菩萨。由
    斯善现而发问焉。如众成就所说之相。是故
    论云。有六因缘。若二乘者。于大乘中。恐自
    无分。怀犹豫故者。便得断疑向大乘故。初
    心菩萨。乐着福德。于无相教。心未成熟。闻
    多福德。起信解故。虽得已定信心得成熟。
    然于二执。未入二空。便励其心。住真理故。
    虽得胜理。能不自轻。而乐住寂。便能受持。
    有胜福资。不退转故。虽已进修。顺佛摄受。然
    未真证。尚取相者。便能证悟。极庆慰故。虽能
    证悟。乐观法流。弘教利生。未能发起。便于现
    当。能久传故。然此六因。或略为四。合第六因
    入前五中。即是前五所学法故。合第二三。同
    名摄受。信解甚深。皆称理故。是故论言。疑者
    令见乐福。已熟而摄受故。得不轻贱者。令精
    勤心故。已净心者。令欢喜故
    经。佛言善哉至嘱诸菩萨 赞曰。次下如来印
    发。于中有三。初明证印。次敕听许宣。后正发
    起。此初也。重言善哉。智度论云。此显佛喜之
    极甚也。善现所陈有其二意。一所赞称德。护
    念付嘱。称佛德故。既因叹佛。兼显经宗。种姓
    不断。意趣玄远实为善哉二所问称根位。修
    降伏摄诸行尽。称大根姓所应。希学发起行
    行之相状。故亦为善哉。由所赞问。称德称
    根。深善其辞。故重赞印。印述等文。文易可解
    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曰。此敕听许宣
    也。汝今谛听。即是敕听。当为汝说。即是许
    宣。谛谓审谛。显离三失。谓即散乱轻慢颠
    倒。如次犹如覆漏秽器。而即能生三种功德。
    谓闻思修。胜三慧也。由此方堪听受正法。故
    智度论所说偈云。听者端示如饥渴一心。入
    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
    说。故先敕听。方复许宣
    经。善男子至降伏其心 赞曰。此正发起也。
    言如是者。指陈控引。我当为汝。委细宣说。如
    是注心。修行降伏。既为控引行所住文故。说
    此文为正发起
    经。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赞曰。此善现敬承
    也。唯然者。敬诺之辞。愿乐者。喜承之意。既
    蒙敕听。未可安然。况复许宣。宁得缄默。故
    申唯诺承。奉尊言故。十地论乐法偈云。如
    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
    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善现亦
    尔。言愿乐等
    经。佛告须菩提至降伏其心 赞曰。次下第
    三行所住处。是前所发住心。修行降伏三种。
    别修行相云总所依。道理处所。名行所住
    处。谓依此中历行别明。广分十八所应住法。
    文义相摄。勒为八种。以行就位。略束为三。
    言十八者。一发心。如经佛告须菩提。至即
    非菩提至即非菩萨。二波罗相应行。如经复
    次须菩提。至如所教住。三欲得色身。如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菩萨见如来。四
    欲得法身。曲分为三。初言说法身。如经须
    菩提白佛言世尊。至何况非法。次智相法身。
    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而有差别。后福相
    法身。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佛法五
    修德胜中无慢。如经须菩提须陀桓。至阿兰
    那行。六不离佛出时。如经佛告须菩提。至
    无所得。七愿净佛土。如经须菩提于意云
    何。至而生其心。八成熟众生。如经须菩提
    譬如。至是名大身。九远离随顺外道论散
    乱。如经须菩提如恒河中。至如来无所说。
    十色及众生身搏取中观破相应行。如经须
    菩提于意云何。至是名世界。十一供养给
    侍如来。如经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至是名
    三十二相。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
    起精进及退失。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至是
    名第一波罗蜜。十三忍苦。如经须菩提忍辱
    波罗蜜。至见种种色。十四离寂静味。如经
    须菩提当来之世。至执果亦不可思议。十五
    于证道时离喜动。如经尔时须菩提。至三
    菩提者。十六求教授。如经须菩提于意云
    何。至是名一切佛法。十七证道。如经须菩
    提譬如人身长大。至无众生无寿者。十八上
    求佛地。已下文是。于中分为六种具足。一
    国土净。如经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至说名
    真实菩萨。二无上见智净。如经须菩提于意
    云何。至如来说得福多。三随形好身。如经
    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至是名具足
    色身。四相者如经须菩提如来可以具足诸
    相见不。至是名诸相具足。五语语具足。如
    经须菩提汝勿谓如来。至是名说法。六种
    心具足。已下文是。于中复开有六种心。一
    念处。经阙此文。余本即有。谓彼非众生非
    不众生等。至下当知。二正觉。如经须菩提
    白佛言。至名善法。三施设大利法。如经须
    菩提若三千大千。至即非凡夫。四摄取法身。
    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不可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菩提。五不住生死涅??。如经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至说不受福德。六行住净已下
    文是。于中显有三行住净。一威仪。如经须
    菩提若有人。至故名如来。二破名色身自在。
    如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至是名法相。三不
    染。已下文是。于中显有二种不染。一说法。
    如经须菩提若有人。至如如不动。二流转。
    如经何以故。至应作如是观。文义相摄。勒
    为八者。一摄住处。即前发心。于此文中。摄
    取菩提心。摄取众生故。二波罗蜜净。即前
    波罗蜜相应行。由无相智。与行相应。得清
    净故。三欲住处。合前三四色身法身。皆是
    所求佛果身故。四离障碍。合前十二。总为
    一住。始从第五修道得胜。乃至十六求教授。
    文皆能离彼所除障故。五净心。即前证道。由
    证道时净心故。六究竟。即前上求。是所上
    求究竟果故。第七广大。第八甚深。是前十
    八住处通义。皆有广大甚深行故。以行就位。
    束为三者。一信行地。即十八中。前十六住。
    皆是地前所依行故。二净心地。即第十七证
    道住处。是无满心所依位故。三如来地。即
    第十八上求佛地。求如来果所依地故。虽以
    广略三种料经。然今且依三地料判。依位起
    行。宽摄狭故。行所住总分三地。信行地中。
    分之为四。即八住中。前四住处。以信行地三
    十心中。皆有发心修行求果。离障四行。无不
    起故。若依无着。十八住处。住处文中。皆
    答三问。若依天亲。别以三文。单答三问。余
    皆断疑。经文是一而论异者。一会之中。根
    有利钝。乐有广略。行有定散。障有执疑。是
    故圣教。云有单重。义有横竖。理有隐显。治
    有破遣。由斯二论。各据一明。具显深宗。不
    相乖背。无着第一发心住处。即是天亲答
    住问。文显以四心而明所住。一广大利益
    心。谓能遍缘一切众生。而起悲心。思拔其
    苦。由无所简。名平等恩。二第一利益心。谓
    起慈心。恩与其乐。令得涅??第一乐果。由
    唯与此。名不施恩。三常利益心。离众生相。
    不取度相。而常喜庆一切众生。由心无着。
    名善意恩。四不颠倒利益心。不见我人寿者
    等。相无心住相平等舍相。由无妄取。名真
    实恩。正是菩萨所应住处故。明四心而答
    住问。若依无着。此及诸住。皆显三义。而答
    三义。言三义者。一七义句。二八住处。三
    即五义。七义句者。文如前列。前六正所明
    宗。第七释经名字。此一义句题中已显。就
    前六中。初三别配经文。其义句相。已随文
    释。后三住处。通义诸住。皆有能治能证所
    依地故。就后三中。对治显行相为能治。不
    失显行相为能证。正是诸住所应住修降伏
    之法地。是此二法之别位。而无别体。不离
    此故。对治有二。一邪行。二共见正行。若生
    起心。我能如是行。如是行。是名为邪行。菩
    萨虽行。不生心故。若谓对治。此邪行故。虽
    行诸行。不作行相。此即名为邪行对治。虽
    名正行。仍犹二见。谓能如是不住行。不住
    行与见俱。名共见正行。为离此见。行不行
    相皆应不住。即名共见正行对治。若有二
    见障无相心。虽行诸行。不称般若。故诸住
    处。皆应住修此对治道。而降伏之。不失是
    离增损二边。谓一切法皆归二谛。一者俗谛。
    因缘假有。二者真谛。无自性故空。如是二
    谛。其体不异。俗即真故。有而非有。真即俗
    故。空而不空。非有非空。是中道理。若执
    法有。是增益边。若执法无。是损减边。离此二
    边。是真般若。故诸住处。皆应住修降二边。心
    不失中道。次八处住者。有文有义。已如前
    列。前六别配经文。后二住处。通义广大。甚深
    通是诸住。住心修行降伏处故。度一切众生。
    修一切善法。离一切诸相。名广大行。虽行
    广大之行。不见能行之相。由证真空甚深理
    故。行亦甚深。名甚深行。后五义者。一依义。
    即诸住处所对治法。谓不住修降伏等障。依
    此所断方说能治。住心修行降伏行故。所治
    者名为依义。二说相。即一住处。能所断证。
    依义摄持。安立显现所有文义。名所说相。三
    摄持。即诸住处。欲愿住心。凡欲修行。初生
    欲愿。修行降伏。胜行方成。即摄后行以令生。
    持后行令不退。故说欲愿。亦为摄持。四安
    立。即诸住处。第一义谛。内证真理。名非安
    立。今以言说。而施说故。故说真如。名为
    安立。五显现。即诸住处。所修无相相应。定
    惠现量。显了证真如故。名为显了。折伏散
    心。亦是此摄。如尔焰境。制令住故。即初依
    义。是所断障。第四安立。是所证理。摄持
    显现。是能治行。前之三问。但问能治。就胜
    问故。影略问故。须佛广答。具明三种。欲显
    断障证理修习。若有一时。必有余故。前七
    义句。及八住处。通显住修降伏之处。今则
    别显断修证法故。说五义而答三问。如是三
    义。既遍诸住。此亦三义而答三问。于中有
    二。初总标。后别显。此文初也。此中应言诸
    菩萨等应如是住降伏其心。举终括始。但言
    降伏。谓应如是住其心等。即五义中。初依
    义也。显示所治不降等故
    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赞曰。次下别显准
    天亲论。显别四心。即分为四。所有已下。名
    广大心。我皆等者。名第一心。如是等者。名
    为常心。何以故下。不颠倒心。若依无着。显
    答三问。即分为三。初答住问。即前二心。
    次答修行。即前常心。后答降伏。即不颠倒
    心。初答住问。复分为二。初名愿所度之生。
    即广大心。后欲愿。令生所得之果。即第一
    心。初中复二。初标举。后差别。此初也。所
    言众生。有其三义。一众多念生。谓本一心。
    言无动念。而为无明所薰染故。五意意识。
    众多妄念生。而生起故。名曰众生。即此
    依于起信意解。二众多缘生。谓因五蕴。及
    十二处十八行等。众多因缘。而生起故。名
    曰众生。此即依于智度论解。三众多类生。谓
    有四生三界五趣。多生类故。名曰众生。此
    即依于无着意解。由初种种妄念生故。即有
    蕴等众多缘生。遂受趣等众多生类。始终三
    义。名曰众生。今言一切遍举此等。复言之类。
    意简非情。谓外道等邪教邪思念说草木名
    为众生。而佛教等不同于彼。具前三义。有情
    识者。方是佛教众生之类
    经。若卵生至非无想 赞曰。次辨差别也。
    谓以三类。显生差别。卵生等者。受生别
    故。若有色等。依正别故。若有相等。境界
    别故。受生别者。卵等异故。五蕴初起。名之
    为生。依声方出。名为卵生。含藏而起。名
    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称化生。
    由内思业外声胎藏湿润四缘。而蕴生起。于
    四缘中。卵生具四。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
    唯一。谓内思业。藉缘多少。如是次第。以此
    四生。摄五趣者。如俱舍论颂此义云。人傍
    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
    化二。多少胜劣。如余处明。依止差别。即身
    异也。身通五蕴及四蕴成。若具五蕴。而成
    身者。名为有色。即欲界二十处。色界十七
    处。皆有形质故。若唯四蕴而成身者。名为
    无色。则空处等。无色四天。厌色生彼。无
    形质故。虽有定果色。而无业果色。由此但
    名无色界耳。境界差别。即心异也。若有分
    别境界相者。名为有相。即欲界地。除睡闷
    位。下三静虑。第四静虑。除无想天。三无
    色全并无?境。心相分明。故约有境。名为
    有想。若都无境。名为无想。即第四禅。无
    想一天。诸外道等。计为涅??。修行无想
    定。生彼天中。于五百劫。全无心相。不缘
    境界。故名为无想。若虽有境。而不分明。则彼
    心想。亦复昧劣。名非有想非无想也。谓有
    顶地以次。下地心心所法。而为所缘境。既
    微细心亦?劣。不同于前诸有想地。心想分
    明。名非有想。亦不同前无想有情。全无心
    想。名非无想。谓此一天。虽无明想。而有?
    想。是故双非。如是遍举三类生者。意显普
    摄众生界尽。并是欲愿所度之生。菩萨皆
    以大慈之心。而当济度。无所简故。名广大

    经。我皆度令入至灭度之 赞曰。此欲愿令
    生所得之果。即第一心。如前所说。三类众
    生。为生死苦之所煎迫。菩萨发心希求思
    念。皆愿度脱。与第一乐。第一乐者。即是涅
    ??。寂静殊胜。名为第一。希愿彼故。名第一
    心。涅??梵音。此云圆寂。圆谓圆满。具足三
    德故。寂谓寂静。异生死喧故。涅??不同。有其
    四种。一自性清净。谓诸众生本静心体。此
    体即是诸法真如。具恒沙德。常恒安乐。虽
    为二障之所覆染。在二生死处于轮回。而亦
    不失本清净性。其体本寂。故名涅??。二有
    余依。谓即真如。出烦恼障。此有三种。若
    二乘人。虽断烦恼。余苦依身。犹未弃舍。若
    诸如来。虽无烦恼所感苦身。而有无满功德
    依身。虽实无苦。而有示现苦所依。所依身
    皆名有余。而障永寂。故名涅??。三无余依。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此有二种。若二乘人。
    先断烦恼。令舍分段?苦之身。若诸如来。
    永离生死。是故皆得名无余依。而苦永寂。
    故名为涅??。四无住处。谓即真如。出所知
    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
    ??。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
    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今无余者。即前第
    三。离生死苦。永安乐故。言灭度者。灭障度
    苦。即灭二障。度二死苦。寂静安乐。故名
    为灭度。唯得无余。灭障度苦。故入无余。而
    灭度之。问。众生既广。六道类多。亦五乘
    性别。有缘无缘。可不可度。若一人而能遍
    救。则诸圣何置劬劳故。令皆入涅??。此乃
    非所应。问。何故而愿此不可得义耶。答。菩
    萨发心。希成佛果。资乎福智。本乎慈悲愿
    行之兴。依坐以立。若有所弃。岂曰弘慈。凡
    起大心。皆无所简。生所摄者。我皆度之。性
    类虽多。皆是生摄。但念普救。胜行克成。度
    生无多。速自成佛。睹斯妙益。劝发其心。是
    故经言。我皆令入。若尔则是。意愿弘通。故
    知实理。非皆度尽。然应度者。亦通四生。其
    胎化生。多人夫摄。有色有想。或具身心。既
    非难处。可容灭度。卵湿二类。固则不然。既
    居难处。又未成熟。如何亦使入涅??耶。答。
    若在难处。要待其时。若未成熟。而令成
    熟。已成熟者。而解脱之。皆入涅??。亦何疑
    难。若尔涅??言谚四种。足令灭苦。乐果昭
    宣。长言无余。起非烦迂。答。但言涅??。恐
    滥方便。凡夫外道。六行所成。未免沦回。尚
    拘苦网。为简于彼。要举无余。是故不但言
    涅??矣。若尔有余。亦能灭障。既非方便。圣
    者方成。何故不言余灭也 答。由三义故。不
    言有余。一是共果故。有苦无苦。所依身者。
    皆共所得。解脱果故。二宿业得故。谓二乘
    者。要依故业。分限之身。而证得故。三佛说
    得故。谓近闻法。修行所得。苦依未灭。非究
    竟故。非如无余。是其究竟。要无苦依。故业
    身尽。任运谢灭。而方证得。是故不说。令得
    有余。若尔自性。即是真如。诸佛所师。众圣
    所趣。何不令入自性涅??。答。自性涅??。众
    生本有。但未离障。尚处沦回。众生无明。不
    能契悟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
    而不觉拔苦与乐。是曰慈悲。愿与本性。何
    所利益。况皆本有。岂愿与之。是故不愿与
    其自性。若尔菩萨。有大悲心。应愿与其最
    胜之果。何不愿与无住涅??。答。无住涅??。
    唯大乘有。而今般若。通被三乘。能辨声闻
    独觉佛地故。举三乘通得之果。是故但说无
    余涅??。故亦不是佛无余涅??也。若尔不应
    名第一心。二乘无余非第一故。答。对生死
    苦。亦名第一。希愿此故。名第一心。如摩诃
    萨初发心位。亦得此名。此亦尔故。即此无
    余。是第一果。是诸众生。皆所应得。是故菩
    萨。发大慈悲。四生三界。一切众生。皆以无
    余而令灭度。正是菩萨广大之行。令一切生
    得灭度故。亦是菩萨。离损减边。能度众生
    不执空故。亦是欲愿能摄持心。摄持修伏度
    生行故。既是应住愿乐之心。故说此文。名答
    住问
    经。如是灭度至得灭度者 赞曰。此常利益
    心。答修行问也。如是灭度者。牒前第一心。
    无量等者。牒前广大心。三世言之则无量。
    十方求之乃无边。种类言之即无数。故言无
    数无量无边等也。实无等者。释成常义。二论
    意云。由依无相相应定慧。观一切法。平等
    真如。生死涅??本来不异。众生诸佛。性自
    无差。由妄想故。菩提为烦恼。若了悟也。生
    死即涅??。由此言之。凡圣一如。众生我身。
    实无别体。岂我身外。别有众生。由得如是
    同体大悲。他缚即我缚。他度即我度。由无
    彼此。不生劳倦。故能常度一切众生。如是
    皆因得无相定慧。悟无相理。此即菩萨菩
    萨邪行对治。远离执着。我能度故。亦是远
    离增益之边。不执实有众生度故。亦名安
    立。第一义谛。第一义中。无生度故。亦则名为
    甚深之行。广度众生。无度相故。亦名显现。二
    量显了。证真如理。无度相故。既为菩萨常利
    益心。亦即名为大喜无量。无相定慧。既有
    此能。是故菩萨。应如是修相应定慧无相之

    经。何以故至即非菩萨 赞曰。此不颠倒利
    益心。答降伏问。前令修行无相定慧。起同
    体相。而常度生。此恐散乱起颠倒心。取自
    他相。故相为遮止。于此文中。有征有释。
    征之意者。何所以故。灭度众生。不取度相。
    释之意云。若有自他二相不亡。则于自他
    身。而起我相。亦于他身。起人等相。是有颠
    倒之心。宁得名为菩萨。既无同体悲智。岂
    能常度众生。且身本无我。孰为能度。众生
    本空。曷为所度。妄生取相。见自他耶。故净
    名云。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达是意。夫
    真菩萨者。一于自身。无其我相。二者于众
    生。离其法相。故能常度一切众生。汝今发
    心。欲度众生。故应不起自身我相。亦不于
    他起人等相。若能如是。名真菩萨。方能济
    度一切众生。则是共见正行。对治远离我。
    能不住相故。亦即同前是显现。心除自他
    相。了真如故。亦是所住不颠倒心。远离我等
    颠倒相故。又是菩萨大舍无量。能离自他。
    住平等故。离自他相。既有此能。菩萨应当
    如是降伏。勿起妄念而有自他。若能如是菩
    萨则能摄菩提心。摄取众生。正是菩萨四利
    益心。别修行相之总住处。岂唯别答前之三
    问。及是总答云何住义。故天亲论。颂此义
    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满
    经。复次须菩提至行于布施 赞曰。次下
    第二明其修行八住处中。波罗蜜净。即十八
    中。波罗蜜相应行住处。前令发心以希佛果。
    次令修行为菩提因行。若不修果不成故。故
    说万行为圆满持。能持佛地圆满果故。若尔
    妙业八万四千。何故此中。但言其施。答。以
    施为万行之初。且?而易习。况言包于六
    度。亦举此而统余。其义者何。施有三种。一
    资生施。谓以资财资彼生故。二无畏施。谓以
    慈爱令彼安故。三者法施。谓以善法济其苦
    故。以此三施。摄彼六度。初资生施。摄初施
    度。施彼资财资益彼故。次无畏施。摄彼戒
    忍。由持戒故。不损恼他。于菩萨所。未加恶
    者。知不行恶。不生怖故。由忍辱故。能忍他
    害二菩萨者。知能忍耐。终无返报。亦不怖
    故。后善法施。摄进定慧。若为众生。说法
    之时。由精进故。不惮寒热。不告劳倦。常
    勤说法。由禅定故。不贪敬养。能善知心称
    根说法。由智慧故。解了于法。无有倒错。如
    实而说。既以三施。具包六度。施言通三。即
    六度也。故天亲论。颂此义云。檀义摄于六。
    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由
    行如是六度行故。一一皆得二世果报。现在
    报恩。恭敬供养。当谓六度诸别异果。施得
    大财富。戒成大尊贵。忍招善眷属。进获果不
    绝。定感身无损。慧根利悦乐。然其修行。有其
    二种。若求此果。名住相行。不求此果。名不
    住行。若不求报。而行施者。便与七种最胜
    相应。既皆得彼。到彼岸名近成。此报远成
    佛果。若求果报而行。行者心有垢故。行不
    精淳。既不得到彼岸名焉。感菩提极果。为
    遮住相之施。故令不住其心。又文中分二。
    初明不住行施。以答三问。后释此疑难。劝
    勉令修。初文复二。初明三不住施。答。其
    住问。后令不住于相。合答修伏问。初中复
    二。初不住于法施。后不住六尘施。此初也。
    准余本经。有三不住。是故诸论依三以解。三
    不住者。不住于事施。都无所住施。不住六
    尘施。初中事者。有其三义。谓于现生。自身
    体事。于彼资生。所施物事。于当来世。施
    物果事。若于现在。爱着自身。为存己故。
    起不行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或复生苦。
    或复追悔。或由住着。求当物果。由此不成
    所求胜体。设得当果。而不圆常。为遮此故。
    是故经言。不住于事。应行布施。既离三事。
    说此经文。是故三论。各明一义。下二不住。
    亦准此知。次下所住。有其二义。初住现
    在。报恩供养。成僻行障。为邪僻因。后住当
    来邪僻之果。此复有二。或无畏施。戒忍二
    果。或除财施。余五度果。皆是通别当来果
    故。若求此等。心既邪僻。名求异事。胜果不
    成。为遮此等。是故经言。都无所住应行布
    施。戒忍等果。不可别分。故总说言都无住
    也。财及五果。皆当果法。自身报恩。皆现在
    法资生。无畏皆世道法。是故此经总合两
    文。名为住法。既皆不住。故总说云。于法
    无住。虽与此本。作此道理。终成译主咸文
    妄耳
    经。所谓不住至触法布施 赞曰。此不住六
    尘施也。文言所谓。似释前标三不住施。文
    义既殊。前文非标。此亦非释。又是译者妄
    加文耳。此文亦通或总或别。六度所得。二
    世果报。二世之果。皆有二种。现二报者。外
    得供养世间五尘乐。内成适悦现法涅??。
    当二报者。近得美妙五欲之乐。远得法身万
    德之果。此二世果。或通六度。或别法施之
    所成就。若求现当五尘果者。名住色等而
    行布施。求现涅??当法身者。名为住法而行
    布施。若住此等而行施者。心不顺故。名倒
    行障。不契菩提名求异事。为遮此等。是故
    经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经以?细有
    殊。别开其色。论以宽狭有异。别释其法。经
    论开合理不相乖。为显如此三不住义故。天
    亲论而说颂云
     自身及报恩  果报斯不着
     护存已不施  防求于异事
    如是于三不住行施。正是菩萨邪行对治。以
    无所住。治住着故。亦是不失中道正行。不住
    于相。而行布施故。亦是广大甚深二行。以
    无住心。行大行故。亦名依义。依所住着。显
    示无住能治法。故亦名说相。说一住处。所
    治阶治。而证相故。亦是欲愿能摄持行。摄持
    无住清净行故。亦名安立。第一义谛。顺第
    一义无所住故。菩萨若时在散位中。应观如
    是。殊胜道理。应行如是三不住施。故天亲
    说答修行问。即是无相定前加行。菩萨欲入
    无相定慧。得成真实。无相施者。应如是住欲
    愿心也。故无着判为答住问。经有二意。论随
    一明。所显似殊。理极相顺
    经。须菩提至不住于相 赞曰。此即合答修
    伏问也。一切诸法。其体皆空。何有施者受
    者财物。不应于中强生分别。起住着心。而
    行布施。若能离相而行于施。行既清净。心又
    称理。乃是共见正行。对治离住。不住取相
    心故。又是显现。不住于相。现量显了。证真
    如故。既达彼岸。当感菩提故。诸菩萨。应修
    无相相应定慧。而行布施。勿起散心而住
    于相。由修定慧。能不住相。故无着说答修
    行问。若心散乱取相心生亦应如是。而为降
    伏。如尔涅??境。不取于相。由于散住有取相
    心。应可降伏。是故两论。亦说此文。答降伏
    问。故天亲论障伏颂云
     调伏彼事中  远离取相心
     及断种种疑  亦防生成心
    上半显降伏义。释此经文。下半明断诸疑。释
    征已下文。然准无着。乃至下文。皆答三问。
    若天亲论。略答三问。下皆断疑。所以如是
    两论异者。修行之人。有二种障。既生取相。
    或复怀疑。由有疑故。不肯修行。由取相故。
    行非称实。然经为断。而起胜行。略答问而
    多断疑。令离执而行称真。广答问而明正行。
    经文既有二意。论者各据一明。同契至真。共
    彰妙旨。天亲前来。已答问讫下净前义而断
    法疑
    经。何以故 赞曰。此下第二释此疑难。劝勉
    令修。于中有二。先征后释。此征也。以诸菩
    萨心有相故。贪于福德。疑无相施功德是无。
    于无相行。心不堪乐。今佛将欲断彼疑心。堪
    乐修行无相行故。以彼疑情。而征问之云。
    夫行施行为住福田。今令不住。何所以也。不
    存施相。岂有福乎
    经。若菩萨至不可思量 赞曰。下释疑情。于
    中分三。初标福广。次喻校量。后劝修住。此
    初也 夫善以顺理为义。若取相则乖背于真
    乘。必能离相而修行。乃玄契于如义。法性
    之体。既自无边顺性而修。福乃无限。亦何
    必取相而有大福耶。故应舍儒末之小心。从
    江海之大志。勿谓无福。固滞相迷。是答前
    征。是断疑意也故下半颂。释此经文。谓于
    此中非但降伏。及下诸文。断种种疑。下文
    所断二十九疑。疑非一故。故云种种其下诸
    文。亦如此中。防其初后取相之心。故言及
    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
    经。须菩提至可思量不 赞曰。此下喻显校
    量。于中有二。初举喻问答。后正显校量。前
    中有二。初举东方。后例九方。初中复二。初
    如来问。后善现答。此初也。虚空无像。其际
    叵量。施而不住。其福无限。故以施福。借喻
    虚空。西国尊人。坐皆东面。且随所向。偏指
    东方。故问善现。于汝之谓为云何耶。东方虚
    空。应可以意思虑。度量得边际不。经不也
    世尊。赞曰。此善现答也。虚空之体。无际无
    涯。不可以意思虑度量得其边也
    经。须菩提至可思量不 赞曰。此下重例余
    九。文亦分二。此初佛问也。前举东方。足彰
    福广。重问余九。显利尤多。然虚空者。无碍
    为名。实不可说。有其方所。且随色相。假说
    十方。若无其色。无虚空故。言四维者。即四
    隅也。余文易解。不繁广释
    经。不也世尊 赞曰。此重答也。文准前知
    经。须菩提至不可思量 赞曰。此正显校量
    也。然以虚空总有三义。故无着说有三因缘。
    若具而言。有其六义。与无相福。正为校量。
    一周遍碍非碍。无住施福。通感色法。有相
    无相。二身果故。二含容色非色。无住施福。
    所有因果。含有为无为一切德故。三该通
    情非情。无住施福。所有因果。通于凡圣染
    净心故。四不为尘垢染。无住施福。所有因
    果。淳净无有业惑染故。五毕竟无变异。无
    相施福。所有因果。究竟常住。无变异故。六
    无有穷尽时。无住施福。所有因果。所成利
    乐。无尽期故。论以义类同故。合之为三。此
    以具义别故。开之为六。由此诸义。犹如虚
    空。亦复不可意思量得边际也。故胜天般若
    经云。若此福德。有形相者。空界不受。且以
    虚空。为少分喻。然无住福。出过虚空。不举
    虚空。无所喻故
    经。须菩提至如所教住 赞曰。此劝修住也
    无住布施。顺法性修。既如虚空。其福无限。
    因之与果。福德如斯。是故菩萨。作应如
    我所说之教。于无相施。住心修行。勿疑无

    经。须菩提至见如来不 赞曰。次下第三明
    其求果。即八住中。欲住处也。前既发心。次
    修诸行。若不求果。心行无依。显行所依。故
    明求果。然果有二。谓色非色。色相果者。即
    相妙身。非色果者。即真法身。故于此中。分
    之为二。初欲色身。后欲法身。初欲色身。即
    十八中。第三欲得色身住度。断其第一求佛
    作相疑。令修称真求色身行。谓佛色身。依
    真而起。欲成色果。要见法身。若执色相为
    真。迷法身而不成色果。若能不报色相。得
    真体而成色身故。欲求佛色身。先观无相
    法体。然初学菩萨。未悟真身。执化相身。为
    真究竟。既怀慢执。遂有疑生。宁求有相佛
    菩提。令行无住之施。由执故不成所求之
    果。由疑故不修感果之因。故执与疑。为果
    之障。今佛欲断疑执之心。令成所求色身之
    果。故显佛体非相好身。既为二意。而说此
    文。是故两论。各明其义。无着约其破执。判
    为欲得色身。天亲就其断疑。名断求佛住相。
    文分为二。初问答如来法身非相。后结成前
    义。以答三问。初中又四。问答征释。此初也。
    将欲断彼疑执之心。令其离相而观法体。故
    寄与问起。此义云何。以有为生住异灭三十
    二相观。为如来真法身不
    经。不也世尊至得见如来 赞曰。此答也。以
    须菩提悬解佛意。答言不也。不可以有为生
    住异灭三十二相观。为如来真法身也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何所以故。不以
    有为生住异灭三十二相观。见如来真法身

    经。如来所说至即非身相 赞曰。此释也。如
    来所说有为诸相。非是法身真实之相。以法
    身者即是无为无相。为相非有为故。是故化
    身有为身相。即非法身真实相也。若能如是
    观于如来。是即名为邪行对治。离执有为邪
    行心故。亦是远离增益之边。不执化身为实
    相故。亦是依义。以依所治色身之慢。显能
    治故。亦名说相。显说欲得色身住处。文
    义相故。亦是安立第一义谛。第一义中无色
    相故。由是义故。菩萨但行先住之施。得无
    相果。勿执化身为真佛体。返疑所修无相之

    经。佛告须菩提至皆是虚妄 赞曰。下显结
    成前义。以答前三问。于中有二。初答住心
    问。后答修伏问。此初也。将欲成满善现所
    言。令于无相而住修伏故。复遍遣一切相也。
    非但在佛诸相非真。若凡若圣。情与非情。有
    之与空。相与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焉。
    由达诸相皆虚妄故。即是欲愿能摄持心。
    摄持离相观真行故。诸菩萨应如是住
    经。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赞曰。此答修
    伏问也。既执诸相。是其虚妄。不见如来。明
    知离相是其真实。则见如来。故天亲论。颂
    此义云
     分别有为体  防彼成就得
     三相果体故  离彼是如来
    既能观相皆是非相。即是共见正行对治。非
    相相见相皆远离故。亦是不失所修中道。离
    虚妄相。见真佛故。亦是广大甚深二行。观
    相非相。见如来故。亦是显现离相观佛。现
    量显了。见真理故。由如是义故。诸菩萨应
    修无相相应定慧。离一切相而观法身。若心
    散乱执相复生还。应如是降伏其心。亦拘执
    相而为真佛。若能如是见真如来法身。既成
    色果。亦备依体起相。理恒数故。问。诸佛身
    相。悲智所成。岂得为说虚妄相也。答。佛之
    色相。圆智所成。既遍十方。亦无分限。随其
    根性。所见不同。然非是佛本真实体。若执
    为实。自为虚妄。岂于佛相。有虚妄耶。但除
    其病。非除法故
    经。须菩提至生实信不 赞曰。下明法身。即
    十八中。第四欲得法身住处。于中显有三种
    法身。谓即言说智相福相。欲三法身。即分
    别为三。第一欲得言说法身。当断第二不信
    空说疑。令修称实持说之行。前文既言。欲
    得如来色身果者。当观法身。故此令其欲得
    法身。然夫法身。有其二种。谓佛菩萨。福之
    与智。此福及智。是功德法。及依止故。皆名
    法身。此依言说教法而生故。此言说亦名法
    身。由能生诠福智身故。犹如实相观照二种。
    正名般若。能诠文字。能生诠故。亦名般若。
    故此文字。亦名法身。既此言说。是法身因。
    若欲希求福智身者。应先欲得言说法身。现
    在当来。俱流行世。若欲流行。不应取为法
    非法相。而为持说。既令希愿当现流通故。
    即于此而生疑念。向法无相行于布施。是
    因深义。又说如来非有为相。是果深义。因
    深果远。邃旨难知。佛在之时。尚难信解。况
    佛灭后。时恶根微。岂更离相而为信解。云
    何令我当现流通。既无信者。宁非空说。此
    即由先欲得。有此疑生。疑念既兴。便不希
    愿。今者欲断彼疑念心。令其希求现当持
    说。故说恶时有信持者。既为二意。说此经文。
    由此两论。各明一义。无着约令希愿。名欲
    得言说法身。天亲就断疑心。名断不信空
    说。文中有二。初善现发问。后如来为说。此
    初也。善现意。欲断彼疑心。令希求故。而发
    问云。于当后世。岂有众生闻此言说法身章
    句。而生真实信解以不
    经。佛告须菩提至莫作是说 赞曰。以下如
    来为说。于中有二。初正答前问。后明法身要
    义。初中复二。初止说无。后正答有。此初也。
    勿谓当来无信受者。而作是说
    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赞曰。下正答有。然
    此答有。有其二意。近答生实相问。远答住
    修伏问。于中有二。初明生实相因。以答住
    问。后明能生实相。答修伏问。初中有二。初
    有时后有因。此初也。即佛灭后五五百岁。大
    集经说。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解脱牢固。
    乐行圣行。多得圣果故。第二五百年。禅定
    牢固。虽不得圣。深乐禅定故。第三五百年
    多闻牢固。不习禅定。多持文义故。第四五
    百年。福德牢固。又舍多闻。乐修塔寺故。第
    五五百年。斗诤牢固。又舍福德业。多乐忿
    诤故。如是五种牢固之时。出家之人。于彼
    行增多分而说。非越此时不修余行。如初
    五百解脱坚固。然亦有人。修余四行。如阿
    育王。广造塔等故。于后后时。亦有前前行。
    但约多分而作是说。此望佛在。皆名为后。故
    经说言后五百岁。皆佛灭后。恶世代故。或
    可偏指第五五百。以是极恶斗诤时故。明于
    彼时有信经人。况余好时而不信也
    经。有持戒至以此为实 赞曰。次明有因。于
    中有四。一久修三学行。二遇佛集妙因。三
    为佛所摄受。四离障得胜报。由此四因故。能
    信受。此初因也。言三学者。谓戒定慧。以
    此三学。备摄诸行。具三学者。知教顺理。故
    具三学。能信此经。以此经为真实称理。既
    有信者。亦不空说。故天亲论。颂此义云
     说因果深义  于彼恶世时
     不空以有实  菩萨三德备
    言三德者。即三学也。然此文中。阙其智慧。
    若准余本。应合有之。以译经者随此义云
    谓信。经者有教理别。此戒定因。但信于教。
    下由智因而信于理。故天亲论。隐智不论。
    离我相中。方明智慧。故于此中。隐智不举。
    虽有此理。终译者失。佛岂不解而说之耶。持
    戒二学修福定学。谓有持戒修定慧者。以此
    经为实而生信心也
    经。当知是人至而种善根 赞曰。次遇佛集
    妙因。于中有三。初非供少佛。次久事多尊。
    后举劣况胜。此初也。言善根者。即前戒定。
    谓非少佛修戒定慧。非谓财供而种善根。财
    供养时。不以为喜。正行供养。方欢喜故
    经。已于无量至种诸善根 赞曰。此久事多
    尊也。显于多佛。具修三学。故言无量千万
    佛所。种诸善根。故论颂云
     修戒于过去  及种诸善根
     戒具于诸佛  亦说功德满
    经。闻是章句至生净信者 赞曰。此举劣况
    胜也。意说。一念生净信者。尚于多佛。久种善
    根。况不取相。而为持说。当知。必有广大功
    德。是故菩萨。应住欲愿之心。而为摄持持
    说之行。故诸菩萨。应如是住
    经。须菩提至是诸众生 赞曰。次为佛所摄
    受也。此显信经。是根熟者。佛所记录。而摄
    受之。故能于经而生实相。言悉知者知其心。
    言悉见者见其身。显佛世尊。以其愿智三昧
    之力。于一切时。现知现见。非比智知。非肉
    眼见。是故双说悉知悉见。如来知见。有五
    胜益。不为魔恼坏其道行。修断事中。有勇
    猛力。不敢懈慢作诸非法。常自庆慰。修行
    不倦。虽入三空门。不堕二乘地。由此不敢
    自说己德。求于供养。及求恭敬。便能清净
    信受持说。勤于断修。喜无倦等。故天亲论。
    颂此义云
     佛非见果知  愿智力现见
     求供养恭敬  彼人不能说
    经。得如是无量福德 赞曰。此离障得胜报
    也。显持经人。虽无如前戒定慧等。三种胜
    因缘。但由过去无法障故。得是无量福报之
    身。故能不谤而信持说。即复由此持说经故。
    当得如是无量福德。显斯二意。总说得言。非
    准信经当生福也
    经。何以故 赞曰。上明生实相因。答□问竟。
    次明能生实相。答修伏问。于中分五。问答
    征释结。此初也。此问意。云何以要由修三
    学等。前四种因。方能于经生实相耶
    经。是诸众生至非法相 赞曰。此第二答
    也。文中二节。初我后法。然初我相。有总有
    别。总谓四种。皆名为我。皆执诸蕴有主宰
    故。别谓四蕴。于三世蕴。总别分别。执我等
    故。若约三世差别五蕴。总执主宰。名为我
    相。执过去我是今世我。多生不断。名众生
    相。执现在我一期命住。是我之寿。是名寿
    者相。执我当来复生异道。数取趣故。名为
    人相。以梵语云补特伽罗。俗语目人典数取
    趣。经依俗译。论依典文。故生异道。以释人
    相。故论释此四相颂云
     差别相续体  不断至命住
     复取于异道  是我相四种
    如是我相。若随总别。行相不同。乃有四种。
    若随能起此。我相人合四。总名外道耶。取
    多是外道妄所起故。然其法相。亦有总别。总
    则四句。皆名法相。皆是迷真四种谤故。别
    谓四种不执有。殊法非法等。四种别故。一
    者法相。即诸声闻。及大乘中内法凡夫。由处
    下位。不了法空。执有二取实法相体。即增
    益谤经。随执执相。名之法相。论依起执人。
    名声闻内法邪取。二非法相。即增上慢菩萨。
    闻遣相空。便拨真如。及诸功德。皆是空无
    究竟理。此即损灭谤。经随执着相。名非法
    相。论依起执人。名增上慢菩萨邪趣故。三
    者相。即外道等。闻非有无。便执诸法亦有
    亦无二相违相。即相违谤。由此执故。迷真
    灭理。执有想定。为胜涅??。经随执行。故名
    为相。论随执心所求之境。亦名世间共想
    定邪取。四者非相。即二乘等。不了诸法
    非非有无。便执诸法定非有无取。既非遮
    表。言成戏论。即戏论谤。既执诸法非有非
    无。便乐灭心。离有无相。执灭定等。为胜果
    等。经随执行。名为非相。论约执心所求之
    果。名为无想定邪取。此依人境。或合为
    五故。无着论名五邪取。若依行相。乃有八
    种。故天亲论。开为八执。若以类分。总为二
    种。所谓我相。法相异故。由依执八。有能离
    八一。是故经言无我相等。故天亲论。总别
    颂云
     彼寿者及法  远离于取相
     亦说知彼相  依八八义别
    初句总显我法二相。寿者亦是我总名故。次
    句显离我法二相。其第三句。明能离心即释。
    经言无我相等。其第四句。释八所以。由依
    执八。能离八故。无我相者。谓无我性。以三
    世蕴。皆无实体。非主宰故。无人相者。其未
    来蕴。未生无体。非今至后可当得故。无寿
    者相者。现在诸蕴。念念不住。无有寿命性
    可得故。无众生相者。其过去蕴。已灭无体。
    无有自性可至今故。无法相者。谓真如上。远
    离能取所取二相。以真空无一切物故。亦无
    非法相者。谓真如理。虽无二取。而体不无。真
    如实有功德体故。言无相者。谓真如理。性离
    言说。非有非无。不可说为有空相故。亦非无
    相者。谓真如理。虽不可说。而为迷者。以依
    言辞而演说故。而此本经。但有二者。合彼
    无相。入无法相。同遣相故。合亦非无相。入亦
    无非法相。同遣无相故。是故二句。能摄四
    种。虽有此理。终译者失。无着具释我法二
    相。而不别显无我相等。天亲但显四种我相。
    不显无我及四法相。而但解释无法相等。皆
    是影略互显其义。故天亲论。法空颂云。一切
    空无物。实有不可说。依言辞而说。是法相
    四种。然诸外道。内法凡夫。及二乘等。无戒
    定故。随应不离五邪八执。既无智慧。不生
    实相。今此菩萨。由前四因能离我法。有智
    慧故。故能于经而生实相。是故要由三学行
    等。方能于经而生信解。故以此文。答前问

    经。何以故 赞曰。此第三征也。我相多是外
    道所起。虚妄执故。故信经者。可无外道所
    起我等。然此经教法体。不无于经生信。应
    有法体。无法等者。何以故耶
    经。是诸众生至众生寿者 赞曰。次第四释。
    于中有二。初总明取相我执不亡。后别显取
    于法非法相。此初也。然诸我执。依法执生。
    如要迷杌方谓人等。若取教法。既为法执。由
    此亦生我人等相。二执既起。实相是迷。由
    如迷净空过由翳目。既有法相。即我等生
    故。虽信经而亦不取。以取经时。暂伏我相。由
    有法执我执种存。根本不亡。枝叶当起。是故
    经言。若心取相即着我等
    经。若取法相至众生寿者 赞曰。次下别显。
    于中有二。初明取法相。后显取非法相。此
    初也。然前总云。若心取相。即前所说。四种
    法明。四种不离法与非法故。此别明法非
    法相。若执教法。既为法执。由此便生我等
    相也
    经。何以故至众生寿者 赞曰。此显取非法
    相也。何以故者。曲问辞也。执教为有。是法执
    故。可有我生。拨教为无。既称实相。应无我
    等。而前所言。无非法相。何以故耶。故即答
    云。夫实相者。离有离空。若执法无不称实
    相。既为法执。我执亦生。故取非法相。亦即
    着我等
    经。是故不应至取非法 赞曰。此第五结也。
    是前取于法非法相。皆是法执着我等故。不
    应于经取法非法。然夫信经。有其二种。一
    者信教。谓虽无智而有戒定。以恭敬心。而生
    实相。即前所说。一念净信。二者解理。即因智
    慧。不如言声。而取于法。亦不拨教。能顺于
    理。即是不取法非法相。契证于真。而生实相。
    故天亲论。颂此义云
     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实相
     闻声不正取  正说如是取
    上半显由戒定信教。下半明由智慧解理。若
    离信教而不悟理。由此不能广大持说。诸菩
    萨等。若欲得此言说法身。现当流转。应亦
    于理而生实相。是解理者故。不如声取法为
    有法。离言故亦不弃拨法。顺真故不如声取
    法。故能离法相。顺教而修。故离非法相。离
    相非相。契证于真。由此便能现当持说。故
    诸菩萨。应如是修离相非相持说之行。若心
    散乱取相。复生亦应如是降伏其心。如前不
    起法非法相
    经。以是义故至何况非法 赞曰。上来总名。
    正答前问。此即第二法身要义。欲令远离
    前法非法。故引昔说筏喻之义。令于教法
    杂有无相。如于船筏。离取舍心。如已到岸
    舍筏故。知当可舍。不应先着。未到彼岸取
    筏故。知凭而渡。不应舍弃。教亦如是。不应
    取舍。知法离言。但假诠故。当得证智。既舍
    不住故。虽未证亦不执着。顺第一义之正说
    故。必因此法。而得证智故。未证者依之而
    修故。于教法不应取舍。然佛所说皆离有无
    执法非法。不契中道。执法为有。尚应舍之。
    况执非法而不舍也。故天亲论颂此义云
     彼不住随顺  于法中证智
     如人舍船筏喻  法中义亦然
    若能了达筏喻之义。离法非法。契证于真。
    便能经广大持说故。判此文法身要义。其依
    义等三种大义。住文中既皆具有。如前应知。
    不能烦述。但约答三问义。解经文义耳
    经。须菩提至有所说法耶 赞曰。次下第二
    欲得智相至得法身住处。断彼第三佛有得
    说疑。修无得说真智相行。前明欲得言说法
    身。以为证得法身之因。此明证得法身之
    果。然所证果。通福及智。皆因果位所证。法
    身智为福。依福田智起。是故先辨智相法身。
    然智智性相理事虽殊。对福相故。总名智相。
    理智无至。是功德法。及依止故。皆名法身。
    言至得者。即证得义。是修行人。不证得故。
    得此身故。便得佛果。说法度生。希求此故。
    故言欲得智相至得法身。虽于俗谛有德有
    说。据胜义谛得说。皆无由达。胜义无得说
    故。方于俗谛。能有得说。然诸菩萨。未达
    胜义。执有得说。求智相身。既有执心。便生
    疑念。义如前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
    来非有为相者。何故释迦。证得菩提。而名
    为佛。云何说法。以度群生。有得有说。非无
    为故。由执故迷智相之正行。由疑故不修智
    相之行因。今欲令得智相法身。故说佛身无
    得无说。既以此文。断其疑执。是故两论各
    明一义。无着约遣执而修正行。名欲得智相
    法身。天亲就断疑而修行因。名断佛有得说。
    文分为二。初问后答。此初也。真实理中。可有
    少法是能证得有所说邪
    经。须菩提至如来可说 赞曰。下答有三。初
    正答。次征起。后释成。此初也。然佛说法。常
    依二谛。一者俗谛有法。诸法缘生故。二者
    真谛空法。缘生无性故。如是二谛。既不相
    离。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佛不说。远离
    二边。今于此中。显斯中道。若约俗谛。有应
    化身。有得菩提。有可说法。义就真谛。应
    化非真。非得菩提。非说法者。既彼真俗。自
    性无差。得而无得。说而无说。为显是义故。
    言如我解佛不说无定法等。论依是义。而说
    颂云
     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说法不二取  无说离言相
    上半释此经文。下半释征已下文。则谓佛果。
    无得而得。无说而说。是智相身。真实得说。
    正是菩萨所应希愿故。诸菩萨欲成如是智
    相法身。真实得说。于无得说。应如是住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起也。有何所以不得
    菩提。不说法耶
    经。如来所说至非非法 赞曰。次下释成。
    于中有二。初依征释。后转征释。此初也。分
    别性非有故非法。法无我性真实。故非非法。
    既所说法。离有无相。非法非非法。故说者不
    可以言显示法非法相。听者不可如言执取
    法非法相。故前半颂。显此义云。说法不二
    取无说离言相。此即显说内证之法。不可取
    说非法非非法。以成于前无得说也
    经。所以者何 赞曰。下转征释。于中有二。
    初转征。后转释。此初也。此有二意。前征意
    云。以何义故。不可得说而经答云以何说法。
    依彼内证。不可取说非法非非法。故今转征
    云。此所说法。得如是者。何所以耶。又前所
    征。无得无说。而但答云。如来所说。不言所
    得。所以者何
    经。一切贤圣至而有差别 赞曰。此转释也。
    由能内证无为法故。得名圣人。及能说法。然
    无为法。既不可取说非法非非法。故所说
    法。亦不可取说非法非非法也。又彼无为是
    能说因。由证此故。方能说法。故虽但言说。
    亦显其证得。若不证者。不能说故。然无为
    者。真如理也。由证此理。得成圣人。随证满
    分。圣有因果。诸佛圆证。无学智成。余证随
    分。名为有学圣。既因转释。兼显无为非独
    佛证。故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而有差别。既
    由内证无为。方得成于圣智。故诸菩萨。应
    如是修无分别定。以证无为。若分别生。亦
    应降伏。顺于智相。以住无为。是释前征。答
    修伏问
    经。须菩提至宁为多不 赞曰。次下第三福
    相至得法身住处。断彼第四持说无福疑。令
    依经修胜福身行。前令修证无为。当成智相
    之果。智不孤立。必假福资故。次相明其福
    相之果。然其福身。通因果位。果谓所感万
    德佛身。因为所修持经之福。因中少持四句。
    福尚多。而难量。况广持说。此经当感法身福
    果故。应希求当果。而专持说此经。然诸菩
    萨。未悟深宗 闻前所说。不可取说非法非
    非法故。遂疑无福。不能持经。今者将断彼疑
    惑心。令持此经希当福相。故以施福。校量
    持经。既为二意。说此经文。是故两论。各明
    一义。无着约令希愿。名欲得福相法身。天
    亲就断疑情。名断持说无福。文分为三。初问
    次答。后校量显胜。此初也。此举不为七种
    最胜所摄受施。而为校量。若七最胜所摄受
    施。与持经福差别故
    经。须菩提至甚多世尊 赞曰。次答有三。初
    标次征后释。此初也。余本更有甚多善逝。论
    释显示摄心持心。谓经福中。有其二行。一者
    受持。二者显说。今自令他摄心持心。不外散
    乱。成胜福聚故。于此中预举二相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据真谛理。物我
    皆空。施尚不存。宁有其福。设就俗谛。施福不
    亡。但招生死。不趣菩提。而言福多。何以故

    经。是福德至说福德多 赞曰。此释也。若就
    真谛。法皆空故。不可分别执有福德。况此不
    能招感菩提。非如收质。进趣福德。说福德
    性即非福德。今于俗谛。施福不亡。又能感招
    多生死果。是如担重押溺福德。是故如来说
    福德多
    经。若复有人至其福胜彼 赞曰。次显校量。
    于中有三。初明福胜。次诘所由。后释所以。此
    初也。以彼施福但招生死。不趣菩提。故福
    为劣。若于此经。受持演说。当感菩提。其福胜
    彼。是故菩萨。应断疑情。勿谓无福而不持
    说。故天亲论。断疑颂云
     受持法及说  不空于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所言偈者。梵云伽他。伽他不同有二种。戍路
    迦。戍路迦者。此云数字。不约显义。但数八
    字。数八字为句。四句为偈。即如此方数纸言
    等。?焱幽险摺4嗽粕闵ⅰ2幌拮质?5?老?br> 义。显义周圆。即名为句。四句成偈。如诗颂
    等。今四句偈。但取前义。异此云云。皆为谬
    说。言乃至者。显就少说极。少受持一四句偈。
    福尚胜彼。况能尽持所成佛果。福相法身故。
    于福相。应如是住
    经。何以故 赞曰。此诘所由也。文字之法。
    非是法身。况所说法。不可取说受持福胜。何
    以故耶
    经。一切诸佛至皆从此出 赞曰。下释所以。
    于中复二。初正释。后转释。此初也。谓即正
    释福胜所由。以能为彼二种佛因故。持经福
    胜福也。一切诸佛。即报化身佛也。由报化
    身各自差别。无数量故。故言诸佛及诸佛。
    阿耨菩提法者。即报化佛所依法身。法身是
    彼二佛所依。无上正等菩提法故。故言诸佛
    阿耨等也。故天亲论。颂此义云
     于实为了因  亦为余生因
     唯独诸佛法  福成第一体
    上之二句。释此经文。以持此经。福相殊胜。
    于实法身。而为了因。于余化报。而为生因。
    是故皆言从此经出
    经。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赞曰。此则转
    释。通外难也。何故佛法。从经出生。是则应
    经说经。先佛后佛既未有。谁说此经。如何
    乃言。佛从经出故。余经本有何以故。显通
    此难。故有斯文。兼显出生佛之所以。言佛
    法者。即佛三身。报化名佛。法身名法。约俗
    有故。假名佛法。就真空故。佛法则无。既此
    真俗。自体无差。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空
    而不空故。所谓佛法。有而不有故。即非佛
    法。非有非空。是真佛法。此理深妙。性相常
    存。要证此理。方得成佛。既成佛已。皆发大
    悲。为未悟者。如证而说。此所证说。并得名
    经。故说教理。俱为经体。若约理经。经先佛
    后故。说佛师所谓法也。佛从经出。所谓佛
    法。若论教经。佛先经后故。说佛出方转法
    轮。佛非经出。即非佛法。理既无始。佛亦无
    初。依证而说教亦无始。依教悟理。亦得成
    佛。教理相应。亦名佛法。唯独佛说。不共二
    乘。显不共义。即非佛法。既说理教。皆能
    出生故。说诸佛从此经出。由能为彼第一法
    因故。福德中此福为胜。故下半颂。显此义

     唯独诸佛法  福成第一体
    故诸菩萨。于此佛法。应如是修。若有疑惑。执
    着心生。亦应降伏
    经。须菩提至须陀洹果不 赞曰。上明求果。
    下明离障。八中第四离障碍处。十八之中。
    十二住处。谓从第五至第十六。于中修行十
    二种行。对治慢等十二种障故。合名为离障
    碍住。十二障者。一慢。二少闻。三少念攀缘
    修道。四舍众生。五乐随外论散动。六于影
    像相自在中无巧便。七福资粮不具于。八
    于懈怠等乐味。九不忍苦。十阙少智资粮。
    十一喜动。十二无教授。离十二障。即分十
    二。第一离慢。即是第五修道得胜中。无慢
    住处。断其第五诸圣得说疑。令修无慢真实
    胜行。前既发心。普摄众生。次能修行。遍起
    诸行。后求佛果。希色法身。由此便生得胜
    之慢。既怀高举。为障已深更迷无相。返生
    疑念。若说圣人无为得。名无为之法。无取
    无说。何故四果。皆能自知。我得彼果。如证
    而说。若无取说。何要修行。由慢故虽修而
    不进趣。由疑故复不欲修行。今者将断疑慢
    之心。令修得胜无慢之行故。说小果智德至
    微。尚于证时。无取无说。况尔菩萨而怀慢
    心。返疑圣人有得有说。既以二意。而有此
    文。是故两论。各举其一。无着约除其障。名
    离慢住处。天亲就断疑情。名断诸圣得说。文
    分为二。初问答四果。欲明离慢。后尊者善现。
    引己为证。初问答四果。即分为四。四文皆
    四。问答征释。所问意者。正证果时。叵作是
    念。我能证得预流等不。答之意云。正证果
    时。不作念也。征之意曰。不作证念。何以故
    邪。所释意云。梵云须陀洹。此云入流。亦名
    预流。能除见惑。而证无为。得成初果。预入
    圣人之流类故。名为预流。既证无为。离一
    切相。于内不见入流之相。于外不受六尘
    之境。由亡内外。复离能所。故正证时。不作
    是念。斯陀含者。云一往来。谓断欲界修惑
    六品。而证无为。成第二果。由下三品。令其
    圣者于其欲界。一往天上。一来人间。而般
    涅??。名一往来。阿那含者。此云不来。亦名
    不还。谓断欲界九品惑尽。以证无为。成第
    三果。生上二界。便般涅??。更不还来欲界
    生故。故说此果。名不来等。阿罗汉者。此
    云无生。谓断三界见修惑尽。而证无为。成
    第四果。更不复受三界之生。故第四果。名
    曰无生。此文有二。同前顺释。影前返显。实
    无有法名罗汉者。此顺释也。虽得圣果名罗
    汉等。于正证时。离一切相。实不有彼无生
    等念。故言实无有法等也。阿那含中。应言
    而实无不来。但言而实无来者。少其不字。译
    者忤耳。非经意也。要由无得。乃证无为。是故
    得名阿罗汉等。世尊等者。是返显也。若正证
    时。有我得念。即同凡夫。未证真者。着我见
    等。岂名圣人。既无如是我人等见。故得果
    时。不作念也。此于罗汉。有返显文。影前三
    果。有此义也。此约入观正证时说。若出观
    时。前三果人。尚有俱生我见未尽。第四果
    人。法见犹存。既有我生已尽等语。亦应作
    彼我得果解。今就正证故。不作念故。天亲
    论。颂此义云
     不可取及说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说离二种障
    上之二句。释前经文。即显圣人正证之时。
    不取无为法。以不取自果故
    经。世尊佛说至阿罗汉 赞曰。上举四果。
    以明离慢。下显善现引己为证。于中有四。一
    明佛印许。二表自无心。三却释佛言。四顺
    成前义。此初也。于中显得二种功德。一不
    共有。无诤三昧。唯俱解脱。方能得故。二者
    共有。离欲罗汉。虽慧解脱。亦成就故。然诤
    与欲。皆烦恼名。于生贪胜故。偏举欲。诤因
    惑起。举果显因。若得第四静虑边际胜定。
    观他惑。诤令不得生。名无诤三昧。由得金
    刚喻定。断诸惑尽。得无生果。更不受生。名离
    欲阿罗汉。善现既是利根无学。能得如是共
    不共德。而所得中行增于人。故我世尊。于
    诸经中。偏说须菩提得无诤三昧。及是离欲
    阿罗汉矣
    经。我不作是念至阿罗汉 赞曰。此表自无
    心也。由离烦恼内证无为。不作是念。我能
    得相。欲令他人信无得说故。举自身不作念

    经。世尊至阿兰那行者 赞曰。此却释佛言也。
    若有取相。我得之心。内有惑缠。外起他诤。
    佛即不说我是能行无诤行者
    经。以须菩提至阿兰那行 赞曰。此顺成前
    义也。以无起念我得罗汉。及无诤行。离烦
    恼障。及三昧障故。我世尊名须菩提是乐修
    行无诤行者故。下半颂显此义云。依彼善吉
    者。说离二种障。离烦恼障故。说为离欲阿
    罗汉。离三昧障故。说得无诤三昧。善现虽
    得既无得相。故四果人亦无取说。故汝诸菩
    萨。不应妄生得胜之慢。返于圣人所证无为。
    疑有取说
    经。佛告须菩提至有所得不 赞曰。次下第
    二离少闻障。十八之中。不离佛出时住处。
    断其第六佛有说受疑。令修圆满真多闻行。
    然诸菩萨。信行地中。既未亲证应学多闻。然
    其多闻。总有二种。求外善友。数闻正法。
    内自思惟离所得相。要具二种。是真多闻。
    故涅??云。闻涅??经。不作字相。不作句
    相。若各偏住。非真多闻。是故花严及本事
    经。皆以偈颂。而为呵责。此二相即是四亲
    近行。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如法
    修行。由此便能薰出世种。常不离佛。近大
    涅??。前虽令离我得之慢。若不能修二多
    闻行。由此便成少闻之障。由少闻故。便生
    疑念。若说无为无取无说。何故过去然灯佛
    所。释迦有受燃灯有说。既有说受。宁说圣
    人由无为故。无取说耶。既由疑故。不修多
    闻。由此便成少闻之障。今欲断彼疑执之
    心。故说过去然灯佛边。虽住八地都无所得
    法。驶流中任运而转。相用烦恼。都不现行。
    尚近然灯听受正法。况信行地。诸小菩萨。
    不近善友。闻正法耶。然所闻法。本自无相。
    然灯虽说。无说无示。释迦虽受。无闻无得。
    宁不思惟。而执文字。不如法修乃取相乎。返
    疑如来有于说受。既以二意而说。此文由是。
    论者各明一义。无着约其除障。名离少闻
    住处。天亲就其遣疑。名断佛有说受。文中
    有二。初问后答。此初也。我于往昔然灯佛所。
    于真实法。有所得耶
    经。世尊至实无所得 赞曰。此答也。以真
    实法无得无说。以真实智。证此理时。既不
    见有所得说相。故于法昔然灯语下。于真实
    法。实无得说。故天亲论。颂此义云
     佛于然灯语  不取理实智
     以是真实义  成彼无得说
    此颂意密。今略释云。佛于昔日然灯语下。不
    取证理。有实智故。以是理智平等离相。真
    实义故。成彼前说。无为之法。无得说义
    经。须菩提至庄严佛土不 赞曰。次下第
    三离小念攀缘修道障。即十八中。第七愿净
    佛土住处。断其第七严土取相疑。令修无相
    真净土行。前令多闻生出世果。当果必有所
    依净土故。次令修愿净土行。然其净土。有其
    二种。一真净土。严饰无涯。即以智如为其自
    体。二应化土净秽有限。随彼根宜。依真变
    起。若修无相。随顺无为。此即名为真严净
    土。真土既成。化土亦就。是故经言。欲得净
    土当净其心。乃至广说。然诸菩萨。未识真
    严。希求色声。以为净土。行有相行。小念攀
    缘。既懵真严返生疑念。若如前说无为得
    名。无为之法。无取说者。云何菩萨。庄严佛
    土。由执故设修。不成真土。由疑故复不欲
    修行。今说此文。断其疑执。令修无相真严
    净土。故说应生清净心等。既以二意。而说此
    文。是故两论。各明一义。无着约其除障。名
    离小念攀缘。天亲就彼遣疑。名断严土取相。
    文中有二。初兴问答。令舍有相庄严。后劝
    生心当修无相清净。初中有四。问答征释。此
    初也。久修菩萨。于真理中。见有庄严有相
    土不
    经。不也世尊 赞曰。此答也。久修菩萨。证
    第一义。不以形相而庄严也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何故不严有土相

    经。庄严佛土至是名庄严 赞曰。此释也。清
    净土者。智如为体。但习真识。通达真如。真
    土既成。相土自得。岂执色声为实。而严形相
    土耶。是故形相庄严者。即非真实庄严。若
    能离相。自净其心。是名第一庄严佛土。故
    天亲论。颂此义云
     智习唯识通  如是取净土
     非形第一体  非严庄严意
    言严意者。即净心也。即以形严非第一。意严
    为第一
    经。是故至生清净心 赞曰。下劝生心当修
    无相清净。于中有三。初总令发意。次不住
    六尘。后结都无住。此初也。既其有相是为
    杂染。非真庄严。则知无相是清净行。为真
    庄严。是故菩萨。应生如是清净心也
    经。不应住色至味触法生心 赞曰。此不住六
    尘也。既以形相非真严土。不应着于六尘境
    界。生有相心。求净土也
    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赞曰。此结都无住
    也。既其取相。非真庄严。故于无住真如理
    中。应生无住。契证心也。虽复无住。何有生
    心。乃是净心。不取相也
    经。须菩提至是身为大不 赞曰。次下第四
    离舍众生障。即十八中。成熟众生住处。断
    其第八法王取身疑。令修成熟众生妙行。前
    令远离小念修道。随顺无为。修净土行。土不
    虚设。必有众生故。次令离舍众生障。而修
    成熟众生真行。然虽度生应观空理。离众
    生相。而成熟之。故大品云。不见生相。方于
    众生常利益。纵于欲界。成熟众生。大如修
    罗。量如须弥。尚不分别为大身相。由证无
    为。无取说故。何况其余一切众生。而诸菩
    萨。不顺无为。执实身相。返疑报佛有其自
    取。若顺无为。无取无说。不见众生大身相
    者。何故受乐报佛。取自法王身。世间复取
    彼是法王身。既见能化报身。应见所度生相。
    云何不见所度生耶。既因执着。而起疑心。由
    此便是舍众生障。今欲断彼疑执之心故。说
    大身如山王喻。既以二意。而说此文。由是
    论者。各明一义。无着约除所度之执。名离
    舍众生障。天亲就遣能度之疑。名断法王取
    身文中有四。问答征释。此初也。所化身如
    修罗。其量如彼高山王。是身为大不
    经。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赞曰。此答也。能化
    所化身。如山王其量甚大
    经。何以故。赞曰。此征也。能化所化。俱离
    分别。而言甚大。何以故耶
    经。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赞曰。此释也。然能
    所化。俱离空有。虽缘生故约俗假有。而无性
    故。就真是空。若就缘生。世情所见。假若义
    说。可是大身。若约性空。真理而说。无实身
    相。即是非身。如彼山王。其体性空。又不自
    取我是山王。世人妄取是实山王。况佛报身。
    非可分别。有漏自取身故。而乃自取我是法
    王。既于自体。尚无取心。况于所化了达空。
    可取为大身相也 经言非身。非有实体。有
    为有漏。分别身故。言大身者。是其假有。无
    为无漏。离取身故。而佛所问。身大不者。说彼
    妄情所取身相。我随所问。答言甚大。若据
    实理。悉是非身。即说非身。为大身耳。若能
    了达身非身相。即能成熟一切众生。故诸菩
    萨。应知报身无为无漏。不自取故。亦于所
    化。不应取为大身相也。故天亲论。颂此义

     如山王无取  受报亦复然
     远离于诸漏  及有为法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旨赞卷上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