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金刚[日*英]卷上

    赞扬经注略启五门者。此疏宣演□御注般
    若故之经。启者开也。略则简要之义也。五门
    生起次第可知。于中前四悬谈经义。第五正
    释经文。准疏中各开为二则为十门亦得。第
    一渐教兴由门。先依论释者。疏中依两论明
    教意。虽各不同牒。是宣明此经之兴也。简
    要故尔然。准诸家疏牒有总别之意。总者即
    明如来出现一代说法之大意也。则如法花
    经。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
    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示佛知见故。□佛
    知见故入佛知见道故等。准法花论自释之。
    开者无上义。除一切智智□无余事故。示者
    同义。悟者不知义。入者为令证得不退转地。
    示现与无量智业。故慈恩释云。一切智者佛
    也。又云。智者根本后得知也。此二是智用。
    此二智性即是真如。若用若性。合名为智。一
    切智人云智故。名一切智智。又一切智者根
    本智。重言智者后得智。举此二智摄于智性
    真如妙理。又一切智者。智用菩提。重言智
    者性涅??。今显此二悉皆无上。此即双开菩
    提涅??名二无上。除此二种更无余事。胜过
    二法故名无上也。二示者别开涅??也。以声
    闻辟支佛佛三乘法身法身平等平等者。佛
    性法身无差别故。此意说言三乘法身本来
    平等。众生无智不肯修证法身圆满。诸佛出
    世欲示众生此佛知见之性。三乘同有平等
    无二会同证满如来法身故名同义也。三悟
    者。别开菩提也。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彼
    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
    乘故。欲令众生悟于究竟唯一乘。佛菩提智
    令修生长故云不知义也。四入者。上三总别
    虽显佛果菩提涅??未知如何可能获证。今
    显能证之因故名为入也。总而言之。诸佛出
    世转于法轮。虽即大小征谓不同其本意也。
    皆欲普令一切众生悉当成佛故说法也。二
    别意中亦有通别。通者则明说诸部般若之
    意。如解深密经说。谓欲令于生无自姓姓等
    中。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
    等。所以说般若。广如彼说。恐繁不录。无
    着菩萨释三问意等者。问曰。得六因缘者乃
    释善现问意。何以将明佛说意耶。答。如疏
    且一部宗旨已下。释通此意也。故知问意有
    六。依问而答佛意必同也。其六者何已下。
    并除论文。则是般若波罗蜜令佛种不断者。
    总结六因意也。别虽有六。总令佛种不断也。
    云何以此已下论自征释不断。所以则前五
    因。始从断疑至于欢喜利益有情令行增进。
    后一则令正教久住。行进则必证于果。教住
    则真理恒明。由此能令佛种不断。然随此论
    文。谓依位地。疏中自指下文故。此无劳繁
    述。初佛法外人等者。准下配位地中疏有两
    释。此依前解意也。则十信已前未入三僧只
    数名佛法外人也。以有疑或不生定信者。则
    所为二类人也。有疑或者。是未发心人令其
    断疑入十善位。则是第一为断疑故。而说此
    经。不生定信者。即是十善菩萨。意云既已断
    疑即必生信。然信未定故。此第二令生信者。
    则令入十信位生决定信也。生定信已则名
    佛法内人入三劫数也。次二乃至未解进修
    者。则是为令入佛法者解进修故入甚深者
    令入六住已来不退转者令入七住已去故。
    此二种皆名进修。后一已进修者。未能证达
    者即地前人令入初地已去亲证法性生如来
    家住极喜地名证达也。故第五云为生欢喜
    故。此则虽有五因束为三位也。由教但为已
    下。释三位所以。寻之可知。若已证悟言教
    都亡者。问。若入初地名为证达。岂不藉教
    而言都亡耶。答。据增胜说。由在地前未证
    于理。必由信教方能入证。若入初地亲证真
    如。依理观证真如。依理观修非全渐教故。下
    疏释摄付中言多依地前以明摄付。初地已
    去亲证法性二利行强等故。有颂云。菩萨在
    法流。前后见诸佛。已去菩提近。无难易得
    故等。此中之意当知亦然。生智摄福对者。入
    甚深是生智也。摄福者论云。由贪受持修行
    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故是摄福也。其配位
    地至文当释者。即此卷末释三问中说也。佛
    所说法咸归二谛者。准此说意虽通诸教论。
    而但配说此经意。则是以通释别也。谓即于
    此都无所得者。即此前所说俗谛之中。离能
    所相不见差别。终于真性第一义理名无所
    得。是诸圣种性者。一切圣人。皆由证此真
    谛无相之理。而成于圣也。如有颂言等者。
    成唯识论引经颂也。初句明真谛。下三句明
    俗谛。意云。要由证真方能了俗。诸行者则有
    为法也。非是不证真者。而能了俗如幻等也。
    证成上说二谛意也。略有六对者。则真俗二
    智有六对差名也。第一对证理之智真胜事
    之智俗。第二对知一切法真性故名一切智。
    知一切法差别相故名一切种智。则种类差
    别而知故。以种言而简别也。第三对从喻为
    名。如莲花开敷众见咸悦。喻后得说法令生
    喜也。如所有智者真如所有智也。故对法论
    云。如所有者。三脱四谛十六行等也。尽所有
    者。谓后得智中遍缘诸境也。故对法论云。尽
    所有者。蕴处界等摄事尽故。次总料简者有
    其二意。一料简两论不同所以。二总对经文
    及论。以明说意多少不同。如疏可知。依教起
    行者。由说教故除疑生信等。即是起进修行
    也。依境生智者。境即二谛。由依二谛生真俗
    等六对之智。如上疏说。悟教理之深微者。令
    悟大乘教深理妙也。不同外道二乘等教。从
    我法二执分别所起不勉生死二乘教等。虽断
    我执法执。仍存住着涅??阙利他行等皆不
    名深妙也。佛说般若波罗蜜等者。准无着论
    释意。即虽说无说离执。正者名非般若。故
    论云显法门第一义也。若准天亲论意说般
    若者。诸佛真实之惠也。即非般若者。即非
    二乘等所得般若也。已上两论释意。皆显教
    深之义也。故为令悟教深而说此经。此教兴
    门一一义中。皆须结归。说经之意下皆准知。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者。善现惠眼得之既久
    当未曾闻。故知大乘教法深也。持说功德胜
    以无量身财布施等者。则受持四句为他演
    说所得功德。下经文中。以财及身各两重教
    量不如持说之福。初则福相法身中举一三
    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四句之福。
    第二离外论散乱中举多恒河沙等三千大千
    世界七宝布施亦不如四句持说之福。第三
    远离懈怠住处中举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
    四句持说之福。第四离寂静味住举于一日
    中分为三分各舍恒河沙命。如是无量为千
    万亿劫以身布施。不如闻经信心不逆。所得
    功德不逆者不谤也。故功德布施论依经判
    名等者。功德施者论主名也。彼论题云。金刚
    般若破取着不坏假名论。破取着是真谛。不
    坏假名名是俗谛。今意云。由经论二谛故。
    所以能释之论经立名也。依初入位论说断
    疑等者。意云。此论六因中。初一为断疑故。
    即是所断之障。后四生信等。并是所修摄也。
    释其所以如疏。应知障有二种烦恼。所知者。
    障者覆义。碍义名之障。故成唯识论第九云。
    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
    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
    烦恼。此皆忧恼有情身心能障涅??名烦恼
    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
    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
    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寻其根源二执
    为本者。即上论文遍计所执实我法二见。及
    相应法邪惠为二执体性。此界与二障为本
    也。问。若尔二障二执为同为异。答。总相而
    谈二障。必以二执为本。然细分别。则有宽
    狭。且护法论师释云。烦恼障中相应我见亦
    执亦障。障涅??故。计我执故。独超贪等不
    计我故。障而非执。又障通前七识。唯除第
    八。执唯六七除五八也。所知障中亦有差别。
    障通前七执唯六七等。则障宽执狭也。若据
    安惠师释。烦恼障通前七识唯除第八。我执
    唯六七也。所知障与法执体无宽狭。总通前
    六识及第八识。除佛已外菩萨。已还诸识自
    体不证实故。通三性心。皆有法执。唯除末
    那。论说但与四或相应故无法执也。又障有
    三等者。即烦恼业报等障。亦名三杂染如常
    所说。果报亦不可思议等。是除报障者。依
    天亲论释云。得释梵等。即感十王果报离三
    恶趣。是除报障也。又宝性论四障中。前二
    是烦恼障摄。后二是所知障摄。若约转行位
    明伏断者。河南释云。十信第六心伏初障。信
    不退故。十住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别我见不
    共无明?此伏故。花严经说。第一生贵真佛
    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著舍离
    生死出三界故。分别我彼位能伏此二种子
    入初地断。第三所知障在五地断障于下乘
    般涅??障五地断故。缘觉舍心所知障七地
    方断。六地犹观十二因缘故。四恩之心者。
    是梁摄论说。即天亲论所说广大等四心之
    文。如其次第。名平等恩。不施恩善意恩真实
    恩也。释其名字至下当知。及无住涅??文者。
    准无着论释下经文。心具足中有六种心。第
    五名为不住生死真心。即下经文。须菩提。汝
    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者。说诸法断灭
    相莫作是念等文是也。即不住涅??故。通除
    声闻缘觉二障也。标六度摄戒。六等者。意
    显答修行中具说六度所修之行也。又舍身
    财等已下。散指经文别配六度也。又离一切
    相等为摄律仪戒者。三聚净戒中。离一切恶
    名摄律仪戒。凡是所断皆此中收。今经云离
    一切相发菩提心等。即所离相等皆是所断
    之法。所以名摄律仪戒也。是三聚净戒乃至
    三种发心等者。一厌离有为心。即诸有漏法
    是勤断诸恶。勤断诸恶者。即别解脱戒。乃
    定道律仪戒等。是摄律仪戒也。二求菩提心
    即普修诸善。普修诸善者。二空真智。及于
    二乘生空之智。乃至凡夫所能随大乘有漏
    善心身语等业。若不尔者。地前一劫纯有漏
    修。及七地前有漏者。应非大行。即是摄善法
    戒。三悲愍有情心。谓于昼夜十二时中。普
    观三界法有情类深心非愍。思求济拔等。此
    即摄众生戒。如其次第即为断德智德恩德
    三种之因。又智断二德是自利行。恩德是利
    他行。此之三种。若在地前名信行地。若在
    地上名净心地。若在果位名如来地。皆此三
    摄故。十八住处束为三地等不离此故。论判
    以为三摩跋帝等者。无着菩萨论释下经文
    应如是知如是见等云智。依止奢摩他故知。
    依止?巢?崮枪始?4硕?廊?μ峁市沤狻?br> 又云。如是一切住处中相应三摩提方便亦
    尔应知等。即诸住处中。释显现义。皆是止
    观为定惠二度也。大经最后六分明摩者。即
    大般若经十六会中最后六会。如其次第广
    说六波罗蜜相分者即六会也。即以六度因
    标会名。今意云。此经是第九会说。且略标
    举六度之义明无相修引生。后六会广说义
    也。三识果德之真化者即佛三身等名果位
    也。岂令识果位者。故知说此经。若尔此经之
    奥在乎三问三问既置问。戒因如何为果而
    说经也。答。如疏云善现三问虽在因中等已
    下。即释此妨也。然准两论意。于果位中但
    说真非真二种佛也。即法身及自受用身合
    为真佛。他受用身及变化身合非真佛。虽随
    地上十地所感各应不同名为应身。地前三
    乘所见?身及随类身名为化身。然对真身。
    此之两种皆名为化故。真化言摄四佛尽也。
    诸法先因而后果等者。彼论自征释也。中间
    三因理包行果等者。即前利乐有情中除断
    疑一。是所断故。第五欢喜唯是果故。此依
    下配位地中。第二解欢喜在于佛果故。生信
    等。三通行果也。具如经说。应寻引之者。如
    下文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有
    人言如来说法。即为谤佛等。是无说至教也。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若别菩萨通达
    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等即是无生
    胜理也。若有法得阿耨菩提。然灯佛即不与
    我授记等。又我于阿耨菩提。乃至无为小法
    可得。即是无得妙行也。若以色见我等及若
    见法相非相。则见如来等。是无为极果也。
    更为同别随应准说。自汉明感梦摩腾振锡
    者等。后汉明帝永平二年代□岁即位。至永
    平五年夜梦丈六金人。至十年丁卯之岁。为
    西域僧迦叶摩腾游化至于汉地。又至十一
    年岁次戊辰后有比丘竹法兰。来至此土也。
    世高赴洛之后者。即后汉桓帝时有三藏安
    世高。于洛阳[番*飞]译也。僧会游吴之前者。有
    康居国丞相长子弃俗出家殿名僧会。神仪
    刚正游化为任。吴主孙权(权汉末魏初是白去也)赤乌四
    年至于吴国。于时三国鼎立(魏曹操等蜀刘备吴孙权等也)自明
    帝永平十年佛法至汉。至吴赤鸟四年凡经
    一百七十年。佛法东至江表者为永平十四
    年。五岳道士与摩腾较力。不如南岳道士。结
    善信费升才等。在舍自感而死。不预出家无
    人流通。复遭汉正陵迟兵戎不息。遂经多载
    佛法未行。今以四年初达南国。营立茅茨设
    像行道。吴人初见谓为[女*(???V+又)]异。有司闻奏。吴
    主曰。佛有何灵验耶。会曰。佛晦灵立出余
    千载。置骨舍利应现无方。吴主曰。若得舍
    利当为起塔。经三七日。遂获舍利五色曜天。
    剖之逾坚。烧之不?鳌9饷鞒鲅鬃鞔罅?āU?br> 曜宫殿。吴主惊嗟希有瑞也。信情大发。因为
    造塔度人立寺。以其所住为佛陀果。又以教
    法初兴故。名建初寺也。举此三人者。并是
    汉吴。国初传佛法之导首也。故偏举之。已
    上即是明佛法来时也。征言虽备于中洲已
    下。明此经初来时也。然约计从孙权至苻秦
    时。经一百三十余年。并前晋一百七十年。即
    佛法至汉三百余年。方有此经也震域者。即
    是梵语。呼此汉国为震旦国也。正梵音云支
    那摩诃。义翻云大汉国也。鸠摩罗什法师者。
    此是译此经主。应略征因由。然晋书第六十
    五。费长房三宝记第八。及高僧传等具说。所
    由大意相似。广略有殊。今且依三宝记说。彼
    云。沙门鸠摩罗什婆。此云童寿。本印度人。公
    明聪愍见称。龟兹干闻以女妻之。而生于什
    (晋书及传云。父鸠摩罗炎。聪惠有大志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帛纯闻其名郊迎之请为国师。
    王有妹年二十。方悟明敏。体有赤?后生智子。诸国交嫂并不许之。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而妻焉。余文大
    同也)
    法师居胎之日 母增辨惠。七岁出家。日诵
    千偈义旨亦通。至年九岁。与外道论义失邪
    止解感闻愧伏。年十二有罗汉奇之。谓其母
    曰。常守护之。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
    兴佛法度无数人。又习五明论四韦陀典阴
    阳星算必穷其妙。后传习大乘数破外道。远
    近诸国威谓神异。母生法师之后亦即出家。
    聪拔众尼得第三果。法师受具。母谓之日。方
    等深教应大阐秦都。于汝自身无利如何。法
    师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大作必行??无
    垠从此已后广诵大乘洞其秘典。西域诸王
    每请法师讲说。必长跪座侧。命法师瑜而登
    焉。苻坚建元九年岁在丁丑七处奏云。有星
    现外国。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
    西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将非此耶。复遣将军
    吕光等承兵七万。西伐龟兹。光与罗什同来。
    法师在道数言。应受光尽用之。光于是即据
    西凉亦请师留(晋书云。光还至凉州。闻[竺-二+府]坚已死。为姚长所害。于是窃号河石也)
    至姚秦弘始三年兴灭西吕方入长安。秦主
    兴存加礼之。延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
    置。敕僧珞等八百沙门。以受法师义旨。兴
    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于草堂寺。共三千
    僧手执旧经而纂定之。上莫不精究洞其深
    旨。时有僧?毙宋偶友伞7ㄊλ?刖?辈⒉?br> 正。法师以姚秦弘始四年岁次辛丑起译经
    论也。然前云与秦之曰□。据法师初至以说
    亦不相违。晋书云。法师临终觉四大不愈。乃
    诵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
    及致力转觉危殆。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由
    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后没世惭愧何言死
    于长安。姚兴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
    薪灭形碎。唯舌不烂也。草堂寺者。今在霸
    县东南终南山阴是也。准三宝记云。先吴长
    安自前汉废改苻秦兴其间三百三十一载。
    旷绝都市民俗荒芜。虽数伽蓝归信断寮三
    千德。僧同止一处。共受姚秦天王供养。世
    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摧以草苫。即
    于其内及逍遥园二处翻译。魏末周初微渐
    稍整大寺因尔成四伽蓝。草堂本名为一寺。
    草堂东常住南京地王寺。复改为安定国寺。
    安定国寺西为大乘寺边安定。即天街东畔
    八偶大井。即旧大寺之东厨供三千僧之甘
    泉也(今此非现在)元魏等者。是后魏。本姓托跋。后
    改为元也。意骨前魏故。以姓标别也。菩提留
    支者。魏云道希。新云觉爱也。名婆伽婆等者。
    是名随经。初时俗呼名。非谓是经题目名也
    下皆准知。陈太康等者。即上表陈罗时也。问。
    若尔何故下六梁经。答。准译经图录等。真
    谛三藏者。梵云波罗末陀。梁云真谛。本西印
    度优禅国人。风神英拔悠然自远群藉广部
    罔不精通。以梁太清二年[门@壬]八月届于梁部。
    武帝西申礼敬。安置于宝云殿。令翻译经论。
    未久之肯属国丧乱。至陈初复出经论。所以
    或言陈本。或说梁经。皆不相违。俗则昆季等
    者。世亲本传云。世亲梵名婆薮盘豆。本北天
    竺富娄沙富罗国人。此云丈夫国也。具为国
    师。姓?x尸迦。兄弟三人。无着处长世亲。第二
    佛灭度后九百年中出也。又云。无着得神通
    往兜卒天。以问弥勒请说大乘。世亲初习小
    乘。后因无着教化。方始发心归大广赞大乘
    等。广如彼说。恐繁不录。大智通达教我等
    者。大智者即是弥勒菩萨也。无量功德身亦
    是赞弥勒也。应当敬彼如是等者。即等取无
    着菩萨。问。彼论归敬何不说教主。答。彼意
    开释经义。且敬释义之胜具略不论说教之
    主也。故彼颂初云。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
    解离明惠。大智通达教我等。等意云大智通
    达法门句义明是但说释义之主也。此即录
    主本释如有人释通佛者。恐非录意故。录自
    结云即是通敬本论大师等。法归分别者。如
    有颂言。兽归林?。鸟归于空。圣归涅??。法
    归分别。[月*义]舒去日月也
    第二明经体性门。先体后性者。泛明体性有
    通有别。通者体即性。别者性体各殊。如慈
    恩总章中。约通义说如言。此人体性善恶等
    体无别也。今此录中约别义说。体即五重名
    句等不同。性即圆成三门辨别五种之性也。
    即体?性细义各细也。能诠性用体者。声是
    能诠性。名句文三是能诠用。假实合明者。名
    等三是假。声是实。以名句等依声上屈曲假
    立。离声无体。其犹忿等依嗔假立。即嗔为
    体。此二亦如是。即声为体。此依大乘宗说
    也。若准小乘萨婆多宗。即名句文三离声实
    有也。亦不即声者。以假实别论名句文三。知
    声有别。所以名等是行蕴法处法界所收。声
    是色蕴声处声界所摄。各不同也。由此法词
    乃至词缘于声等者。四无碍解今依识论略
    列名义。一义无碍解。论云。即于所诠总持
    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二法无碍解。即
    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
    句字故。此即缘名句文身为境。三词无碍解。
    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现
    一切音声故。此即缘声而为境也(已上两释配录可知)四
    辨无碍解。善达机宜。次为说故(述曰)既声与
    名等别为法词。二境明知名等非无体也。二
    隐假谈实体者。即摄假归实。离声之外无别
    名等也。故对法有成所引声者。对法论声有
    十一种。一因执受大种声。藉能觉受执四大
    种之所发故。二因不执受大种声。即外风铃
    等声。三因俱声。即内外合发如击鼓吹贝等。
    四可意声。五不可意声。六顺相违声。此三但
    约顺违俱非说故。即好恶非好非恶三种也。
    七世所共成声。世谓世间。世间成立言教之
    声也。八成所引声谓诸圣者。成就无漏所引
    成就无漏所引之声。此声成立圣教道理。即
    三藏教是(此即录中所引也。意云。但说成所引声为教体。不说成所引名等为体。故知位用声为教
    体也)九遍计所起声。即诸外道等。妄情计度成。
    即矫言所起之声也。十圣言所摄声。即见言
    见不见言不见等八种净语。十一非圣言所
    摄声。即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八非净语是
    也。应如色等非实能诠者等取香味触也。以
    闻是离声实有体故。此意破萨婆多名句文
    三离声实有。若是实有应非能诠。比量云汝
    实名等应非能诠。是宗中法。因云离声实有
    故。同喻云犹如色等。并例准知。三能所诠显
    体者。能诠是文所显是义。故录云。由能诠文
    义得显等。此示举一色象理实能诠所诠能
    显所显。如次是文义两种合为教体也。前二
    后二。此之四法约能诠以明教体。今此一门
    兼说所诠义等为体故 彼论云。谓契经体略
    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
    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由文显义。方能
    解生生解究竟必由文义故。说二法合为经
    体。又云。然文差别略有六种。一名身。一句
    身。三文身。四语。五行相。六机请。此与唯
    识说文不同可知。义差别者。乃至无穷略说
    十种。一地义。二相义。三作意义。四依处义。
    五过违义。六胜利义。七所对治义。八能对
    治义。九略义。十广义。一一指文恐繁且止。
    四摄法从心体者。即摄境归心也。法者即且
    声名句文等能诠之法。若假若实。皆不离心。
    三界唯心者。彼云。三界虚妄唯心所现。又
    云。诸佛常身知一切从心转。若人如是解。
    是人真见佛等。又契经说等者。即密严经云。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楞伽亦云。一切诸
    法皆是自心现量所作等。论说心心乃至皆
    不离心等者。瑜伽成唯识等。皆作此说。以
    色心等五位法。即是大乘百法皆唯识摄也。
    如其次第。是识自体门。识相应门。识所
    变门。识差别门。识实性门故。摄五位皆唯
    一心故。此教体不离心也。二十唯识者。是
    天亲所造。有二十行颂名二十行颂。名二十
    唯识论也。二识成决定者。准彼论文有其两
    义。一自他为二。二善恶为二。今取自他二
    也。相续者。即是身之异名也。五摄事归如
    者。即摄相归性也。慈恩释云。诸教广说虽
    复不同。以类而言不出四种。一约缘论实性。
    以妄[(工*刀)/言]真。于际法中有其情。如人言冰有等。
    二□□论实性。直谈真如性非染净。三以实
    从缘性。即此真性由随染净二缘。即能成彼
    生死涅??。其犹冰体水自性不殊。由遇炎凉
    冰水成异故。涅??经云。佛性一味。以烦恼
    故出种种味。四以缘从实性。即染净法体即
    真如。今此录中依第四义。即摄末归本。唯
    以真如为体。犹百川之趣海同一味咸。万法
    归于一如。并皆真性。无有文字者。文字即
    真如故。圆成等者三性义。略以二门辨释。
    一列数释名。二出体性。就初门中先列次释。
    言列数者。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
    圆成实性。次释名者。周通计度故名边计。性
    者体也。此边计以所执实我实法即空性故。
    持业释也。依他因缘之生起性名依他起性。
    依主释也。圆谓圆满。成即成就。实者诸法实
    性故名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圆成即真如性。
    持业释也。二出体。遍计所执性。据护法师
    义。即有漏六七二识所执蕴等起自心相计
    为实我实法。如兔角等。其体即空为体性也。
    问。体既空无。如何立性。答。情有理无。随
    彼妄情教所诠故立为性也。问。有漏第六通
    缘诸法可名遍计。有漏第七唯缘第八。如何
    名遍。答。是此类故且名遍计。理实言之。计
    而非遍。由此应作四句分别。有遍非计。谓
    无漏识有漏善识等。能遍广缘而非计执也。
    有计非遍。谓有漏第七有亦遍亦计。谓有漏
    第六我法二执。有非遍非计。谓有漏五识及
    赖耶识也。依他起性者。即众缘所生心心所
    体。及见相分有漏无漏诸有为而为体也。圆
    成实性者。谓依他起。且彼妄执实我实法。
    二空所显真如为体故。唯识云。二空所显圆
    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也。摄事归如。即
    圆成等者。此下约上五重教体以辨性也。第
    五门是真如故。是圆成性摄也。亦依他性
    者。亦圆成故。意云。摄法从心门中。有其
    圆成。兼亦有依他。以是因缘法故。据性相
    二种为二性所收也。下皆准知。据本质教者。
    如来所说声名句文名之为本。闻者识变名
    之为影。谓由闻者善根增上缘力引佛利他
    无漏种子。于佛识且文义相生等名本质教。
    此唯无漏闻者。识变通有漏无漏。是影像教
    也。随小乘宗者。以萨婆多宗说佛身。十八
    界中唯意界意识界法界。此三通无漏。余并
    唯有漏。然大乘宗中对法论说十五界有漏
    者。是且随小乘宗义。佛地论成唯识等。皆
    说十八。唯无漏故。声名句文皆无漏也。菩
    萨第八有漏性收者。即第八识也。一切菩萨
    要至金刚喻定。为菩提时方转第八异熟识。
    成大圆镜智故。十地已还一切菩萨。生第八
    识。皆是有漏故。所变相分五尘等亦是有漏。
    若于无漏心说神通第六七者即六七二识
    也。准成唯识论等说。菩萨八地见道已去。即
    许转六七二识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故。通
    无漏。此显像教之唯无漏等者。即六二识所
    变相分声名句等。名影像教也。以六七二识
    见分是无漏故。所变相分必无漏也。以唯识
    道理诸识起时。必自实相而缘 即能变为见
    分。所变为相分。其见分是无漏所变。相分
    亦是无漏。有漏亦然故。录云。由见相分性
    类同故。即漏无漏性也。问。何故不言前五
    识耶。答。转前五识诸论有二师释。一云。菩
    萨修道位中。后得智引眼等诸识得成无漏
    故。成事智亦得初起。一师云。要成佛位方
    得现起。以十地中眼等五识依异熟根。彼根
    即是异熟识变非无漏故。依有漏根发无漏
    识。不应理故。故摄大乘论云。平寺性智妙
    观察智。于初现观最初现行修道位中。缚后
    清净大圆镜智成所作智。佛果始证一得已
    后无有增减。诸论皆取后师为定。皆至佛果
    方缚五识故。说菩萨无漏唯通六七也。二我
    虽有游观无漏入灭尽定等者。以二乘人入
    灭尽定时。要依游观无漏为加行入言游观
    者。意简根本无分别智显是后得智所摄。即
    取游履观察之义也。故唯识论云。此定初起
    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
    居后故。下文又云。随应后得所引发故等。
    今此意显二乘人后得所摄无唯有。此入灭
    定时加行左有余位即无故。云少不足言也。
    以力劣故。法智类智等。但能断或证理不能
    缘事。以说谓教时是缘事知后得所摄故。二
    乘无。若准小乘。灭定是有漏所摄。不同大
    乘也。是性境故者。慈恩极要总摄诸境有其
    三类。一者性境。诸真法体名为性境。色是
    真色。心实是心。真实法不定随心三性不
    定。如实五尘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五识。通三
    性故等。此即见相二分各别种生也。二者独
    影之境。唯从见分。性系种子皆定自故。如
    第六识缘乱色空花石女儿等。皆定随心无
    别体用。假境摄故名为独影。三者带质之
    境。谓此影像有实本质。如因中第七所变
    相分。得从本质是无记等。亦从见分是有覆
    所摄。亦得说言从本质种生。亦得说言从见
    分种生。义不定故等。如彼颂曰。性境不随
    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性谓三性。种谓种子等。即界系等。随应者是不定义也)以许见相杂引生故
    者。识论第十云。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
    缘杂引生故(述曰)此约有漏位说见分识等。
    虽是其善所变相分声等是无记也。论说色
    声非善恶性等者。显扬论第十八说也。即大
    乘五尘皆唯无记。经部亦体。萨婆多宗色声
    通善恶。余三唯无记。由大乘等。以思为业
    体故。色声无记。萨婆多以色声为业体故。通
    善恶宗不同也。名等如何者等句文也。此已
    下唯问名句文三也。汝小乘师声界有漏等
    者。汝萨婆多宗执佛声是有漏。虽通善恶名
    句文三。离声实有。唯是无记。我大乘宗佛
    声无漏。名等三种依声假立。摄假归实名等
    即声故。唯是善也
    第三摄归宗旨门。藏有三种者。藏者是摄持
    义。以教摄义。或摄于人皆名藏也。二藏约
    人以立。言声闻者。因声悟道名曰声闻。故
    法花云。从佛世尊闻法信受。经勤精进。欲
    速出三界自求涅??。是名声闻乘也。释菩萨
    名如下所说。此之二藏皆依主释。独觉教少
    者。唯观十二因缘。不假多说也。又藏有三
    者。约能诠教分为三也。?衬我?摺;蛟??br> 尼那耶。皆梵音梵发也。此或翻为灭。母
    论第一云。?衬崦?鹈鹬疃穹ü省C鸱?鞣??br> 天亲摄论第一云。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
    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此通
    调伏身等三业。离三恶行。即调伏是所诠
    行。调伏之藏依主释也。素怛缆者。或云修
    多罗。修?ヂ返取R噼笠舨煌?病4嗽破蹙??br> 释此名者。如下释题目中说。契经即藏持业
    释也。阿?炒锬φ摺;蛟坪?酬嫉取4嗽贫?br> 法藏也。法谓涅??。或四圣谛。对谓净惠。或
    随行等。以无漏惠对向涅??。对观四谛故名
    对法。此是胜义对法也。又能诠无漏惠等。所
    有教法亦名对法。故俱舍云及能得此法惠
    论等也。释藏名可知。各据增说等者。婆沙
    第一广说其相。今略说者。彼云。如是三藏
    有何差别。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
    一切佛教从一智海之所生故。随一觉池之
    所出故。等力无畏所摄受故。同大悲所等起
    故。复有说者。亦有差别。且名即差别。谓
    此名素怛缆等。后次依处亦有差别。谓若
    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余二准说)问。于一切中
    一切可得。谓于经中亦诠戒惠(余二准说)如是三藏
    应无差别。答。依增胜说。谓于经中虽诠戒
    惠。唯诠心胜故。但名契经(余二准说)录中所说同
    此义也。又十二分有论义等者。等取因缘经
    也。意云。论议是论藏。因缘者即因事制等。
    是律藏也。十二分经既无别部帙。故知三藏
    非必别卷也。此义即同婆沙第二师说故。波
    论云。有作是说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是
    素怛缆。依增上戒是?衬我??余二准说)此意随经
    律论中。但诠心处即是经藏。诠制处即是律
    藏。诠惠处即是论等。非要别部帙也。十二
    分教具如章者。今依主位章门等略以五门
    分别。一释名辨相。二总明体性。三相摄有
    无。四大小具不具。五配入藏。就初门中先
    释名。次随配辨相。释名中先总后别释。总
    名者旧译名十二部经。部有二义。一部类义。
    二部帙义。今取部类。即所说法义类差别有
    其十二名十二部也。此滥部帙之义故。大唐
    三藏法师译为十二分教。分即于十二不同。
    教谓能诠。十二通自即带数释也。次别名
    者。随录便释。一契经者。梵云修多罗。义
    翻契经也。如下释题目中广释。能契即经持
    业释也。或契物之经亦依主释也。通即十二
    俱名契经者。如涅??经云。从如是我闻至欢
    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别谓长行等者。
    此杂集论文也。二应颂者。梵云只夜。旧名重
    诵偈。此有二义。一为利益后成之说应为重
    颂。二为长行义不了故应更颂释。应字(并平声)
    或为后成应物之颂去声亦得。瑜伽杂集并
    显两义。录中总相说也。故杂集论云。即法
    中或后以颂重颂(述曰为后成)又不了义经应更颂
    释(述曰。此即长行不了应更颂释也)英法师云。应云颂故唯依主
    释。后有释者。应有彼颂即有义释也。三记
    别者。梵云和罗那。记别即经。记别之经。通
    二释也。一记大人当成佛事者。如涅??云。何
    等名为授记经。如为经律如来说时为诸人
    天授佛记别。汝阿逸多。未来为王名曰穰?摇?br> 当于时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是名授记经。
    二记弟子等者。杂集论云。谓于是圣弟子等
    谢往过去记别得涅??。生处无别也。三记别
    诸法者。杂集云。又了义经说名记别。记别开
    示深密意故。四讽颂者。梵云伽他旧云不重
    诵偈。结颂讽诵故名讽颂。唯依主释。此唯
    有一相。显扬论云谓诸经中非长行直说。然
    以句结成。或二句乃至六句等名讽诵经也。
    五自说者。梵云直陀那。自说之经。唯依主
    释。此唯有一相。如涅??云。如来明旦。从
    禅定起。无有人问即自说言。比丘当知。一
    切诸天寿命极长。汝等比丘。善哉为他不求
    自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静。如是
    诸经无问自说。六缘起者。梵云尼陀那。亦
    名因缘。因缘之经。依主释也。此有三相者。
    瑜伽论云。谓依有请而说法。法如经说。言世
    尊一时依鹿子五为诸比丘宣说诸要(述曰。此即依请说)
    又依别解脱因起之道?衬我?闼?醒运?br> (述曰。此即因犯戒也)又于是处。依如是如是因缘。依如
    是如是事。说如是如是语(述曰。此即因事说法)七譬喻者。
    梵云阿波陀耶。释名可知。杂集云。谓诸经
    中作以说等也。八本事者。梵云伊希曰多
    伽。本体即事本世云事通二释也。谓除自身
    者。除佛自身本生摄故。故瑜伽云。谓除佛
    本生宣说前际。若人若法诸所有事也。九本
    生者。梵云?陀伽。本体即生本世之生。亦
    通二释也。此有二相。一说过去受生死身。
    二说佛过去行难行。行录中所说。即显扬论
    文也。十方广。梵云?撤鹇浴N髅鞣ㄊκ驮啤?br> 理正名方广。陈名广。方理之广。依主释也。
    二法广多者。瑜伽论云。又复此法广故(述曰。唯为
    大乘极广甚深)多故(无边法门无有尽也)极齐大故(果超众圣非二乘及也)时长
    远故(经三无数劫长时修)名为方广。十一希法。梵云阿浮
    陀达磨。旧名未曾有经。希有之法名为希法。
    依主释也。谓说八众者。即佛及比丘等七众
    为八也。此出显扬论文故。彼第六云。未曾
    有经者。谓诸经中宣说。诸佛及诸弟子。比
    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邬波素迦邬
    波利迦等共不共功德。及余最胜殊特惊异
    甚深之法。是为未曾有(已上论也)涅??云。如彼菩
    萨初生之时。无人扶恃即行七步。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亦如弥猴手捧声器以献如来。如
    白头狗佛边请法。如魔波旬变为青牛。以凡
    钵间今在棠触无所伤损。如佛初生入天庙
    时。天像礼敬等名未曾有经也。十二论议者。
    梵云优波提舍。谈论□议故名论议。英法师
    云。论体即议。唯持业释也。此有二相者。一
    者佛自说。如录所释。即瑜伽论文也。二弟
    子何说。如瑜伽云。又圣弟子已见谛者。依
    自所证无倒分别诸法体性。亦名摩怛理迦
    也。已亦随录释名辨相讫。第二总明体性
    者。即如上明经体性中所说无异第三明相
    摄有无者。谓十二分展转五相摄也。今略示
    法隅不可繁广。且契经中。若据通相即摄十
    二。如涅??说。皆名契经。若据别相。唯除二
    颂。以长行偈颂相差别故。二颂之中亦无契
    经义。准可知。又二颂相望。亦互无也。以重
    不重别本事之中。定无本生。本生之中定无
    本事。以师资别故。由此义准总分为三。谓
    契经应颂。此三皆容摄十部。本事本生此二
    名摄士部。余之七部皆具十二也。第四大小
    隐显者。若就显说大小乘各有九部无三部
    也。小乘说九带三三者。如法花云。我此九
    部法。随顺众生说等。释云。以小乘中未求
    佛果故无授记。又小乘人根性狭劣。必待请
    说无自说也。又小乘中理义广无身广也。故
    除此三大乘说。九三者如涅??云。护大乘者。
    受持九部。释云。菩提上根多不犯戒。又不
    待请故。无因缘经。又不假譬喻。能晓于法
    故无譬喻。又非征诘身方生惠心故无论议。
    故无此三具余九部。若据隐显通论。尽理而
    说。即大小皆具十二分也。具十二诸经皆说
    不言可知。小乘具十二。如瑜伽二十一云。
    哀愍一切法声闻故。依四圣谛宣说真实者。
    举灭道。所谓契经乃至方广。又四分律等皆
    说十二故并通也。第五配入三藏者。诸论所
    说有少不同。今且依显扬第六瑜伽二十五。
    十二分中缘起一部因事制戒?衬我?恪B?br> 议一部征诘深义阿?炒锬ド恪S嘀??拷?br> 修多罗藏收。乃至立五乘等者。有立四等。即
    三乘外加人天乘为四也。故胜?经云。既无
    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
    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
    以大乘也。五乘者。智度论中开人天为二。
    加三乘为五也。又楞伽经等。合人天为一。
    开不定种性为一。并三乘定性为五。通别异
    故。种异故为五乘也。十八立教时多少不定
    等者。自空诸位有五说不同。初略制其义。后
    明破意。第一后魏菩提留支三藏立一时教。
    意云。诸佛圣教但唯一时。无有世间大小乘
    别。亦无半满顿渐等异。所以然者。由佛本
    愿欲令有情证大果故。道成正觉转正法轮。
    曾不起心说有大小。随所演说究竟大乘。随
    诸众生根性有异禀教不同。教成差别故。经
    云。佛以一音演说。此众生随类各得解等。
    法花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
    受不同。花严经云。如来微妙音。如空无有
    异。随应受化者。所闻各不同。此即教唯有
    一实。由能闻者。随受不同而成差别。即同
    法花。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三草二木生长不
    同也。二宋朝北凉昙无谶三藏。立教二时。
    依楞伽经等以立一顿教。即为诸菩萨上根
    种性。说二空智。证二空如大小由小称为顿
    也。二者渐教。始从道树终至鹤林。从浅至
    深。渐次演说名为渐教。初说人天施戒等法。
    令离恶趣。以于尔时未有出世善根器故。即
    提谓等经是也。次说生空无我之教。令出生
    死。即阿含等经是也。次说法空之教破有疑
    故。即般若经等。次说一乘无二之教。令知
    佛法。唯一无二。即法花经等。最后宣说诸
    佛法身常乐我净佛性体常一切有情皆当作
    佛令欣大果。即大涅??经也。此等诸教。藉
    浅至深名为渐教。又依涅??亦有二。谓半满
    二教也。彼云。云何半字及与满字义等。三
    依梁朝真谛三藏立三时教。第一如来成道
    七年已还。唯说四谛法轮名转法轮。即四阿
    含等也。第二时者。即七年已前后三十八年
    已前说般若等。显法空理照破前有名照法
    轮。三时三十八年已后未涅??前说深密等。
    余遣边疑住持中道不失自相名持法轮也。
    四者隋朝笈多三藏立四时经。一者四谛教。
    即小乘经。二者无相大乘。即般若教。三者
    法相大乘。即楞伽经。四者观行大乘。即花
    严经。广明三十二贤圣行位等也。第五南二
    向居士刘乱立五时教。第一时者。佛初成
    道三七日中。为提谓波利等五百价人。但说
    三归五戒。以彼未有出世器故。第二时者。
    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三乘有行之教。未
    为说空。即阿含等。第三时者。十二年后三十
    年中。说彼三乘同行空教。即般若等。第四
    者。即三十年后四十年前。破权显实。唯说
    一乘以为究竟。亦未显说。常住佛性。当说
    无常佛性。明一乘佛果。以为真实。即法花
    等。第五时者。四十年后未涅??前。显说常
    住佛性。常等四德。即涅??经等。略明破意
    者。且第一师一时教者。若?事谈理。及同
    一会有大小机别可如。所说若通一切。即为
    不可如胜?经等。唯被大故。遗教经等。唯
    被不故。又违解深密经三时文也。破第二
    师意说有。于理虽可然。定制诸经为渐。顿
    者义即难解。皆不定故等。第三师说三时教
    者。义即可然。约年数定。即为不可如花严
    经等最初说故等。破第四师意。观行无想贯
    通诸经义。即可尔局定于教理即不然等。第
    五立五时义。亦约年数。准同前破。又无文
    说故义不可依等。恐繁不录。判正义中录有
    二。初总立教时二合者。此经已下别名此经。
    何时中摄。立教时中初引文后释义。即录可
    知。波罗[病-丙+尼]斯者。即波罗奈国也。婆沙一百
    八十三释云。是河名。去此不远造立王城。
    因以为名也。仙人堕处者。昔有一王将诸采
    女在园游戏。有五百仙。乘空欲度。见生染
    并失神通。一时堕落。从此为名施鹿林者。
    智度论云。波罗奈国梵摩达王。游猎于林见
    二群鹿。各有一王。一是提婆达。一释迦菩
    萨。鹿王身七宝色见彼人王。大众杀其部党。
    起大悲心。直往王前。诸人恣射飞矢如雨。
    王见此鹿直进于前。敕诸从人令摄弓箭。鹿
    王既进跪向人王。王以游嬉逸乐小事。群鹿
    一时皆受死苦。若以供膳当自着。次日旦一
    鹿以供王厨王遂然许。乃至后时于提婆达
    多群中有一白鹿。次当送王。腹中有儿诉云。
    儿不合死。请且差替。彼王不许。鹿母来向
    菩萨鹿王。菩萨鹿王言。汝虽有理越行差他
    又为不可。我自替汝去。既至王所。人王怪
    问鹿王。何得自来。遂具陈其事。人王闻已
    大生惭愧。而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
    头鹿。汝虽是鹿身。名曰鹿头人。以理而言
    之。非以形为人。若能有慈惠。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且可安
    汝意。遂将此林以施群。因事名焉。是诸诤
    论安足处所者。即诤起处也。第一时唯为小
    乘说四谛。有言遍计是空。意在依圆密谈于
    有。既非至极名有上容。是未了义故诤兴也。
    第二时中。唯为大乘除其有广说遍计所执。
    是空不言依圆。是有相密说空亦为未了。第
    三时中。普为一切乘者。通大小也。说遍计
    为空。依圆是有。显说性遍计空故不着于
    有。依圆有故不着于空。远离二边契合中道。
    是真了义故。无上无容也。涅??初教服乳等
    者。彼经第二初喻外道说一切有我。如愚医
    师。但教服乳。意云。虽说我名。如虫食木偶
    成字等非常我也。二总教断乳。即是相望喻
    佛总说无我教也。第三随病论执有服不服。
    即涅??等教分说也。无我者名为生死或业
    在不自在故。我者名为如来。有大智惠得自
    在故等。彼文本意虽不说三时教。今据义取
    文。即彼初执一切有。第二说一切空。第三
    分别即同有无□说。是三时义也。虽外道所
    说不同小乘。然且据执有义边相似而说。是
    慈恩意非谓奘引也。二种法轮者。如上真谛
    所立三时教中释也。信解品亦有明说者。彼
    云。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事初
    时教也。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作众生都无
    欣乐。第二时也。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
    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
    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等。第三
    时也。若唯顿悟大不由小者。谓定性大乘。或
    不定种性。始从凡位员义发大心修行大行
    名为顿也。问。此立三时。知上真谛三时何
    别。答。即由约渐顿二义及云亦非年月定制
    后先等。此即正简不同真谛三时之所以也。
    释不惊怖等约三无性者。闻相无自性性不
    惊。闻生无自性性不怖。闻胜义无自性性不
    畏。皆为希有也。意云。说三无性是第二时
    教也。故约此义以释经文。河南法师者。淄州
    法师也。标我以辨名为了义等者。河南总
    以四重简了不了。一法印非印门。即小乘经
    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有此三印
    名之为了。无者不了。二说佛身常无常门。即
    大乘说常名为了义。小乘说无常名不了义。
    三显了非显了门。即隐密显了二相说也。四
    言广语略门。即广略二说为了不了也。如其
    次第。初简外道。次简小乘。次简第二时 后
    简略说义。录中所引当第二义也。即约大乘
    名了义了也。涅??经第六云。声闻乘法犹如
    初科未得果实。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如名为
    不了义。大乘之法即应依止。是名了义。故
    知大乘皆名了义也。又彼约渐悟者。彼深密
    经也。安国法师释云。由二乘人不能了此经
    名为不了。非谓此经于义不了也。五位修习
    者。即资粮加行见道究竟位也。无着论三科
    制等。应知其相。王舍鹫峰山者。据西域记
    云。是摩揭陀国正中十八先君王所都之处。
    出胜且吉祥茅草。谓之茅城。崇山四周以为
    外廓等云云。鹫止在城之正北十四五里接
    北山之阳也。山顶形如鹫鸟故为名。竹佛园
    者。即迦兰陀竹园。在城北门可一里余也。
    白鹭池者。多居此鸟故以为名。那伽室利者。
    此云龙志译也。又举四处摄十六会者。初之
    六会及第十五会。此七并在鹫峰山说。从第
    七会至第十四会。余十会此亦有七。并在给
    园说。第十会在他化天宫。第十六会即鹭池
    说也。经十八说有八部般若等者。十八论相
    传有两种八部。一此土深行八部即录中所
    列者。是二菩提留支金刚仙论所说八部。一
    十万偈部。二二万五千偈部。已上二部此方
    未有。三一万八千偈部。即大品是。四八千
    偈部。即小品是。五四千偈部。此方未有。六
    二千五百偈部。即天王问般若。七六百偈
    部。即文殊问是。八三百偈部。即金刚般若也。
    真谛般若记中亦说八部。与上并同。然云
    第六部。此方未有。西明法师云。问曰。照三
    藏□阗三藏皆云。彼方未闻八部之名。又慈
    恩三藏亦云。西方不限八部。是以录中不记
    也。键者键字(奇寒反也)字书云。键牡简钥牡也者。
    所以关司□不可开也。扬雄方言云。关东谓
    之键。关西谓之钥也。通辨宗中分录为二。一
    判昔辨非。二由此说应已下述今正义。判昔
    中远述二师别也。一立性宗者。性者体也。即
    萨婆多宗立一切法皆有实体。即色心心所
    有不相应及无为。此五位法皆有实体也。破
    彼三科所有实性者。即前蕴界处是三科诸
    门也。彼宗蕴等。但是假相无其实性故。成实
    论中立五种假。一相待假。如长余等。二相
    续假。如色业等。三因成假。如从因生法等。
    四缘成假。如待缘成位即瓶盥等。所以皆是
    假法无有实性。名破性宗也。非但性无相亦
    非有者。依胜义门性相俱遣改。仁王般若云。
    相非相皆遣法非法皆空。用心乘于群身之
    身滋涌。住于无住之住。是般若宗也。问。若
    般若宗名破相者。何故大品经及智论等立
    三种假。一法假。谓即所依五蕴等法。二受
    假。谓能依假依者。三名假。谓能诠教法既存
    假法。何名俱遣。答。据世谛门安立三假。据
    胜义门假立非有故皆破也。明一切法真实
    道理者。即有空二理变说也。然立四宗摄义
    非尽等者。四宗中前二是小乘。后二是大乘。
    已下是就小乘中。别指出三部计宗不同非
    前所摄。以明收宗不尽。又后小乘二十部计
    已下类。准诸部宗计既多明收不尽也。故慈
    恩法师总立二十二宗。谓小乘有二十部。别
    大乘有二宗不同。即中宗边宗。清辨护法等
    也。又十八论。又别义类同边束二十部。总有
    六宗。恐繁不述。然应略判二十部名。如宗轮
    云。佛涅??后。百有余年立圣时淹。如日久没。
    摩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
    二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
    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
    众部。二上座部。彼即于此第三百年。大众
    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此部所计如录所说)二说出世
    部(亦如录说)三鸡胤部(上十八有仙染鸡生子是此之族)次复大众部中
    后出一部。名多闻部(多弘深义稍以大乘成实论等从此出也)次复更
    出一部。名说假部(所计如录)第二百年满时。又分出
    三部。一制多山部(此云灵庙山也)二西山住部。三北山
    住部(制多山西及北从此为名。此三皆部之所在)如是大众部四破戒五
    破(后根本四义根本五也)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一大众部。
    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五多闻。六
    说假。七制多山。八西山住。九北山住部也。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分
    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
    上座部。转名雪山部(谓因从居雪山从处为名也)复即于此第
    三百年。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流出一部名
    犊子部(上十人有仙染犊出子)次复于此犊子部中流出四
    部。一法上部(有□可上故以为名焉也)二贤胄部(谓部主是贤徒胄胄者苗也)
    三正量部(刊正无语)四密林山部(山有密林部主居之)次复于说
    一切有部后出一部。名作地部(部主曾化国已化行承出后舍出家
    从本为名也)次复于此化部流出一部名法藏。或云
    法密(慈恩云。是部主名福。先云是法名)次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
    有部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上十八有仙身光舍成一。是此云同也。或云此
    部主身光饮余光也)至第四百年。初从一切有部复出一
    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立名依经故。又执有种子 堕在相续转至
    后世故名说转也)如是上座部。或七破或八破。本末别
    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三犊
    子。四法上。五贤胄。六正量。七密林山。八
    化地。九法藏。十饮光。十一经量也。又有法
    师立三宗义者。崇圣法师义也。彼以八门分
    别(一列名。二辨相。三立。四指教。五本末。六同异。七了不了。八问答)录中所判略要
    而述也。一法相宗者。后列名门也。谓深密
    等经。已下彼第四指教门也。乃至立一味之
    理等者。是彼第三建立门也。彼云。诸法实
    相本唯一味。如何圣教得有三别。答。诸法实
    相本唯一味。一味之理非言不显等。如录所
    引。即除彼第三门录文尽也。舣者正船向岸
    曰舣也。聊为质问等者。此已下录中出其七
    妨。以质难也。一圣言非量妨。二诸佛同凡
    妨。三宗不尽妨。四无久孤立妨。五教理互
    违妨。六违一中道妨。七制教违文妨。约寻
    录文其相皆显。不尔圣教应非定量者。是初
    妨也。总有三量。一比量。二现量。三圣言量。
    诸大乘经是真教量。今意云。若言诸佛下至
    凡夫言教无异。皆堕二边。则诸教何成定量
    也。表蕴等法等者。是唯识论第三文也。彼
    云。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弃背流转
    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
    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
    摄曰(述曰)言表蕴等者。等处界也。即表诠门
    显三科为有也。遮胜性等者。遮外道所立冥
    性神我等为无。即遮诠门也。表有定有遮无
    定无。依言生解诵凡成圣岂同凡说也。又诸
    凡夫等者。第二妨也。说空定空者。遍计所
    执也。说有亦尔者。依圆二性也。若以不称
    实故已下。第三妨也。又分三宗已下。第四
    妨也。又云。法相存依圆已下。第五妨也。于
    中先明义后出妨。乃至了不了者。明彼第六
    第七三义也。彼设第六门。皆约胜义门中。辨
    三宗不同也。法性或存破者。彼云。若就相
    空三性俱遣。释云。三性皆是如来藏假相故
    须遣也。若就性空二俱不遣。释云。三性皆
    以法为性。从本已来性自空寂故。无可遣故。
    起信论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
    皆真故。云了不了者。彼第七门云。三宗相
    对一一之有了不了义。且法相宗以三性门
    分别诸法名为了义。以余二门名为不了。余
    二宗义。准此应知。便令教理违相乖违者。正
    出妨也。各为究竟。即理相违云了不了。则
    相违也。亦违究竟已下。第六妨也。又依深
    密已下。第七妨也。余一一义有多妨者。且
    依彼云。门中□申七妨。余门义中一有多妨
    不能繁举故。彼论释归敬颂云。等者谓瑜伽
    论释有一卷。是最胜子等菩萨造。是彼释中
    归敬偈。及判造论之意也。证法光定者。无
    性释云。谓于此中证希有定能发智光照了
    法故。或云。日光明定等。从喻为名也。得
    三菩提者。乘菩提也。由此应说已下。明正
    义也。录中有二。初明二宗不同。二问答和
    合。明二宗中有二。初略标二宗空。二有不
    同。次问答渐诘定其优劣寻录可见。于大乘
    中宗分有二者。简小乘也。以小乘部计多种
    不同。今明大乘故略不说。然就大乘中诸菩
    萨等解释不同。有两宗别。如录所引。真性
    有为空等者。约真胜义性说一切空也。简于
    世谛。亦两句比量破依他性也。有为是宗
    法。真性故空是宗中法。因云似从缘生故。
    同法喻云。犹如解作顺结颂法故。因喻不次
    下两句破圆成性。无为是宗法。无有实是宗
    中法。因云。似不起故。起者生也。同法喻
    云。犹如空花。遍计是无两宗共许故不破也。
    虚妄分别有者。即是有三界虚妄心也。即能
    分别分别境故能起执故。唯识论云。即现识
    等总名分别。虚妄分为自性故。此即除分依
    他有也。于此二部无者。此依也。此依他且
    无能取所取二。或我法二即遍计所执无也。
    此中唯有空者。此依他中唯有空性真如。如
    依空门显名为空也。即有圆成性也。于彼亦
    有此者。彼空性中亦有此依妄分别也。法性
    不相离故。故说一切法者。即有为无为此二
    摄法尽故。有为即虚妄分别。无为即性空也。
    非空非不空者。依圆有故非空。遍计无故非
    不空也。有无及有故者。有谓妄分别有故。
    无谓二取我法无故。及有者。谓于妄分别中
    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此中应
    有三故。字结颂云。法有略言也。是界契中
    道者可知。所言胜义及世俗谛其相如何者。
    二谛深妙非可尽言。今是略释总名。次随录
    辨相。言胜义者。胜谓殊胜义有二种。一境界
    名义。即依圆二性。随其应根本后得二智
    境故。胜之义故名为胜义。依主释也。此即
    前三胜义二道理名义。即第四胜义废诠谈
    旨非境界故。胜即是义持业释也谛者实义。
    理事不谬。名之为谛。胜义即谛。胜义之谛。持
    业依主两释。皆通此约应理宗释也。若约胜
    空宗释真性名胜。胜即义故。名为胜义。谛
    义同前。言世俗者。护法释云。世谓隐覆可
    毁从义。俗谓显现。随世录义。此谛理应名
    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菟
    等。物隐不手巾菟相现故。此亦如是。今随
    古名名为世俗。又复性堕起尽名之为世。体
    相显现目之为俗。世即是俗

     昙无谶。此云法丰。天竺人也。六岁丁巳
     夏随母庸。谶见沙门达摩耶舍。道俗宗教
     丰于利养。其母羡之。遂以谶为弟子。十
     年而同学教人诵咒。聪愍出群。诵经日得
     万言。初学小乘兼揽五明诸论。讲精妙莫
     能酬对。后遇白头禅师。而谶论义习业既
     异。交争十旬。谶虽攻难锋起而禅师终不
     肯屈。谶精理。乃谓禅师曰。颇有经典可
     得见不。禅师即授以树皮涅??经。无谶寻
     读惊悟方自惭伏。恨以坎井之识久迷大
     方。于是集众悔过。遂专大乘。年二十所
     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谶从兄善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象耳大象。王怒诛之。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亲属莫敢往。谶哭而葬
     之。王怒欲诛谶。谶曰。王以法故杀人。我
     以亲而葬之。不违大义也。何为见责。傍
     人谓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气。留
     供养焉。谶明解神咒。所向皆验。西域呼
     之为大咒师。后随王入山。王渴三从求水
     不得。谶乃密咒山出水。因赞曰。大王惠
     泽所感遂使佑石生泉。邻国闻者皆叹王
     德。于时雨泽甚调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谶怒曰。当以瓶
     水诸龙咒令入瓶。令天下大旱。王必请咒。
     然后放龙降雨。有人密告于王。王怒捕谶。
     谶惧乃?大涅??经前分十二卷。并菩萨
     戒奔龟兹国。龟兹国多信小乘不信大乘。
     遂至姑臧止于传舍。恐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谶惊谓是盗贼。如是再
     三。乃闻空语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
     以枕之。谶乃渐悟别置高处。夜有盗者。
     举不能升。明日谶持经去。不以为重。盗
     者见之。谓是圣人悉来拜谢。北凉王蒙
     逊。闻名召其相见。接待皆厚。素奉遵大
     法志在弘通。请出经本。谶以未参土言。恐
     乖于理。于是学语三年。方共翻译。是时
     沙门惠嵩。道朗独步河西。值其宣出。深
     相推重。嵩公笔授。道俗数百人。疑难纵
     横。谶临机释滞未曾留碍。更出大乘菩萨
     戒经二十余部。谶以涅??经本品数未足。
     还国寻求。值其母亡。遂留岁余。于于阗
     更得经本。还复姑臧译之。续为三十六卷。
     尝告蒙逊曰。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逊
     不信欲躬见为验。即以术加逊。逊见而惊
     怖。谶曰。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诵咒
     五日。谓逊曰。鬼贝北去矣。既而北境之
     外疫死百余万。逊益敬谶礼遇珍重。□魏
     主托跋闻其道术。遣使迎请。且造逊曰。若
     不遣便即加兵。逊自拨国弱难以拒命。兼
     虑谶多述。或为魏谋。乃密计除之。初谶
     出涅??卷数已定。有沙门云。此经品未足。
     谶常慨然誓必重寻。蒙逊因其行志。乃伪
     资发厚赠宝货。未发数日。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焉。以本誓心
     义不可停。行四十里。逊遣刺客害之。时
     年四十九。众咸恸惜焉
     (重答三问)
     依无着十八住八住处三地仍横三问多是
     定位文隐或重天亲坚答三问亦名单答三
     问天亲文显显答仍断疑
     波罗呢斯者。即波罗柰也。梵语轻重不同。
     此是河神名之也
     有王游猎原薮
     十支。一略录名数支。即百法论是。二粗
     释体支。五蕴论是。三总句众义支。即显
     扬论是(上三论世亲造)四总摄大义支。摄大乘论是
     (无着造。无性菩萨及世亲各造释十卷)五分别名数支。集论是。慈
     氏释。六离僻彰中支。辨中边论。是慈氏
     释。七指破耶山支。二十唯识。世亲是。
     八高建法幢支。三十唯识是。世亲护法等。
     七庄严体义支。大庄严论。慈氏造。十摄
     数归睹支。分别瑜伽论是。慈氏造(此云十支淄州沼法
     师造)
     沙门玄奘法师。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
     颖□陈仲弓之后。鸠车之年落彩。竹马之
     齿通玄。?θ星?龇缟窭试戮┞涿?孪?br>  用器之。但以随历云湮四郊多垒硕德高
     僧第如西蜀。三藏以志学之岁即□问道
     至止。未久半满洞彻。二江鉴徒莫不惊骇。
     戒具云毕偏赐肆?衬嵋侵瓜榧琶钍饺?br>  范。洎武德定鼎文轨攸同沿江。??淹揪?br>  邬郢。于时汉阳王以盘石之寄蕃镇荆楚。
     先闻高誉殷请敷扬。爰于荆府天皇寺讲
     摄大乘及阿?酬嫉嚷邸=?疵??辗缭?br>  萃。王及公卿亲诣法?。三藏折微通质妙
     尽理源。王公硕学得未曾有。其时大德智
     琰等。并江下英灵解穷三藏。既觏妙辩泣
     而叹曰。岂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阳初耀。
     遂以从心三年师之卒礼。三藏自是厥后
     阅筌蹄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
     传受理味译者。以如意宝宝不全雪山之
     偈犹半。遂杖锡西域履阴若夷。既学尽五
     明解穷三藏。然彼小乘及外道。各?k异论
     诽毁大乘。因造制恶见论。制十八部小乘
     破九十五种外道。并造会中论融会瑜伽
     中论之微旨。以静大乘之纠纷。于时中印
     度戒日王总领五印度诸国。内外博综十
     艺俊越。观乎斯论叹而泣曰。虽有显大摧
     邪之殊益。然彰我大夏之蔑人。吾方九旬
     大施可因此会定其臧否。遂散驰众传告。
     万里令论者毕萃大众咸集召。以所造二
     论六十余颂书于大施场门云。其有能碎
     一偈当截舌谢之。日日?焦拿??惨皇?br>  八日莫敢当者。于时戒日王等内外莫不
     骇忸。在彼一十七年游揽百有余国。以贞
     观十九年回见帝于洛阳。帝大悦。即命所
     司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敕于西京弘福
     寺翻之。仍敕尼仆射方玄龄并硕学沙门
     惠明等五十余人助光法化。至二十二年
     已译之经闻奏太宗以悟达之怀而为圣教
     序。天文绚发冠日月而扬辉。又为文德皇
     后敬造大慈恩寺。东西两宫大出幡像敕
     九部乐京城诸寺奇妙幡花宽车众伎送所
     将经像至慈恩寺
     四百年后八百年来诸众生等着有非空不
     达无相。时有菩萨名为龙树。出兴于世。初
     时同伴总有四人。唯龙树天聪事不再告。
     在乳哺之中闻法。梵志一诵韦陀典各四
     万偈。偈三十二字。皆讽其文。而领其义。
     弱冠驰名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及诸道术
     无不该综。亦是一时之杰也。相与议曰。
     天下义理可以开神明悟深旨者吾等知之
     矣。亦若恣极情欲最为一生之乐。遂至术
     师宗求隐人云。法术师念曰。此四人者擅
     名一代草介群生今以贱术屈辱。就我今
     若与三即不渡来也。且去其药而秘其方
     便而用之不知其味。即永以我师也。遂各
     与青药一丸而告之曰。汝可于静处以水
     磨之。用涂眼睑汝形必隐。世尊能见龙树
     摩药闻其气。即皆识之。数分多少还告师
     曰。向所得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皆如其
     方。师闻惊叹。何以知之。答曰。药必有气。
     如何不知。师曰。若斯人者闻之尚难。况
     乃相遇会。我贱术何足惜之。乃与其方四
     人得之。纵意自在隐身入宫。数月之后宫
     女有娠。王遂问臣。臣曰。请于宫门置以
     细灰。若有是迹即是妖人。若无是迹即是
     鬼。鬼媚可以咒力遣之。妖人可以利剑除
     之。王如其言。果有人迹。王令壮士挥刀
     遍宫乱斫。余之三人无智并被刀损。唯龙
     树有智当随王后一步之内免被损伤。即
     便发心出家入于深山。隐九十日中备用
     三藏。自是一切智人。西方诸寺例有三门。
     两边门者比丘出入。其中门者唯以往来。
     自佛灭度后中门常同。龙树息具一切智。
     开门出入因被神打闷绝而死亦得苏息。
     遂往名室于彼不久。恐门大怪。变石室皆
     作琉璃。仍谓解佛法总画龙王知已化作
     僧人即请。龙树就□□供养。既至龙宫。于
     九十日读释迦所说经教目录不画龙王。更
     引示过去三世佛经藏。龙树□涯际龙生
     曰。今我宫中□分天一帝释宫中有过去
     七佛经藏数若尘沙。龙树得生惭愧。指我
     慢心遂造智度论中百十二门论等。更有
     余义不繁广叙
     鸠摩罗什法师。此云童寿。后秦姚兴时至
     长安。什天竺人也。王闻其弃荣位自出郊
     迎之。家国相。什祖父达多。倜傥不群名
     重于国。父鸠摩罗炎。聪惠有懿节。将嗣
     国相。乃辞出家。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
     荣□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
     十才。识明愍。过目必能。一闻召诵。体
     有赤?。法生智子。诸国娉之。并誓而不
     许。及见炎欲当之。王闻大喜。逼炎妻之。
     遂生什。什之在胎。其母惠解倍常。往寺
     诵经。忽自通天竺语。众咸敬异。有罗汉
     僧记之。必怀智子。以舍利弗之事证之。
     既而生什。岐嶷若神。什生之后。还忘前
     语。顷之其母出家。遂证初果。什年七岁
     出家口授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
     万二千言。诵?酬肌Jκ谄湟濉<醋酝ń狻?br>  无幽不畅。时国以其母王女利养甚多。携
     什避之。什年九岁。至?宾国。遇师受业。
     其师即?宾王之从弟也。亦日诵千偈。什
     诵杂藏中长阿含凡四百万言。其师与什
     论议。推服之声彻于王。王召请入。集外道
     外道诸师卒共攻难。轻其幼稚。言颇不顺。
     什果其隙而挫之。莫不愧伏无言。王益
     敬异。日给鹅[日*昔]一双。粳米及面各三升。苏
     六升。此外国之上供也。所经寺。差大僧
     五人沙弥十人。以为给侍。至年十二。其
     母将什还龟滋。次至沙勒国顶戴佛钵。以
     自念言。钵形皆大。何其轻也。召觉皆重
     不可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答曰。我心
     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什于是诵阿?酬?br>  六足。论增一阿含等。及还名盖滞国。时
     龟兹僧一万余人。疑其非凡。莫敢居其上。
     由是不说烧香之次。遂博揽四韦陀五明
     论。外道经书阴阳星算。莫不究达妙辨吉
     凶于是更求要义。诵中百论。又得放光般
     若。始欲披读魔弊其文。唯见空牒。什知
     魔作誓心逾固。魔去字显习之。不已后读
     大乘经。忽空中有言曰。汝是智人。何以
     读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时远去。我心
     如地。不可转也。后往其师所说一乘妙义。
     师感悟心伏其神俊。每至讲说。诸王长跪
     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什道振西域
     声被东国。符氏建元十二年丁丑之岁正
     月。太史奏曰。有星见外国。吕光西伐。谓
     光曰。帝王应天而治。以子爱苍生为本。常
     贪其土地而伐之。正以怀道之人故也。贤
     哲国之大宝。卿宜必得什遇。光军未至。
     什谓其王帛纯曰。小国运衰矣。当有日下
     人来。其锋不可当。勿抗之。纯不从而战。
     败绩光破归兹杀纯得什。以其年少不甚
     珍之。乃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理
     甚切。光曰。道士之贤不逾先父。乃闭之
     以密室饮之醇酒。什被逼既纳之。初其母
     试之曰。汝若不毁净戒。当作辟支佛。至
     是什叹曰。今遭此人。宜非缘也。光闻符
     氏已毙。有欲留之意。什曰。此凶亡之地。
     不可久居。宜还东中路。自有福地。遂还
     光。既至凉州。或饮之以醇酒令倒骑牛以
     捶打三。或令乘马鞭三堕落。或裸其形染
     其头。无理戏论之。什怡然自若曾无异色。
     光惭而止。至龙朔二年张掖卢水人沮渠
     南城。及从弟蒙逊反。推建康太守段业为
     主。光令其子太原公纂。卒众五万讨之。光
     以问什之曰。令观此行未见其利。宜且止
     之。光不从。既而纂遂败债。仅以身免。光
     中书监张资文雅之士也。寝痰弥笃。有外
     道国道人罗叉。云我能治之。光喜给赐甚
     丰。什谓资曰。又不能差疾耳。乃以五色
     丝作绳结烧为灰投水中。灰若出水还为
     绳者。病亦不可须臾。灰聚浮出后绳又治
     无效。少日资亡。光毙子纂袭以为位。有
     猪生子。一身三头。龙出东厢井中殿前蟠
     卧。比且失之。纂以美号为龙翔殿。又有
     龙升于当阳九宫门。纂改为龙兴门。什奏
     曰。潜龙出游豕妖表异。必有下人谋上之
     心。宜克己修德以答天诫。纂不纳与什博
     戏杀。纂曰。斫胡奴头。什答曰。人不能斫
     胡奴头 胡奴斩人头。此言有意。修不能
     悟。后纂弟超。小名奴胡。果斩纂头。言
     未然之事皆此类也。至弘始三年。姚兴遣
     使迎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乃考??先
     所译经与梵本不同者皆正之。什尝叹曰。
     吾若着大乘论。非迦旃延之所比也。今在
     此地深识寡。折翮于秦。可然而为神人映
     彻傲岸出群。亦任纵诞不以小节。自拘修
     行者颇复非之。什自得于心不以介虑。然
     其性仁厚任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忘倦。
     又坏度比丘彭在城闻什居长安乃叹曰。
     吾与此子戏别三百余年。杳然无期。有遇
     于来生。什临终力疾别众曰。因法相遇未
     尽伊心。方趣异世恻怆何言。自以?昧谬
     充传译。若所译不虚。焚身之后。以舌不
     ?魑?橐病<茸溆诔ぐ病R劳夤?ㄥ幸T?br>  以火焚之。薪灭形化为灰。唯舌不变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