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藏 > 古逸部全 >
  • 金刚般若经宣演卷下

    经。须菩提忍辱至说非忍辱波罗蜜 演曰。
    第九为离不忍苦障。即第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十三忍苦住处。前希当福以修胜因劝励
    虽成须能忍苦。若修道时不耐他害。不能安
    受寒热疲乏生老等苦。虽勤修道便舍众生。
    又无福果。亦不长时便同二乘早入寂灭。若
    无谛察法忍。于无相理不能证悟。亦无前二
    以谛察法与前二忍作依止故。又若不能忍
    流转苦。便乐涅??不发大意。若不能忍众生
    相违苦。便生恚心不能摄化。亦无相好四众
    八部一切眷属。若不能耐乏受用苦不能精
    进。数生退败。于无上果如何克成。今为对除
    有此文起。其不能忍即是嗔恚。懈怠愚痴通
    二障摄。能忍即是无嗔。精进审惠三种忍流
    转苦。及乏受用皆精进故修胜福因之良助
    也。前约能忍名忍苦住。今约断障离不忍苦。
    准前通释彼论为断。第八经成苦果。疑论云。
    向说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果报而彼福是
    劣。若尔依此法门受持演说。诸菩萨行彼苦
    行。行彼苦行即是苦果。云何此法门不成苦
    果。演曰。前说苦身以得苦果故福是劣。依
    经苦行亦是苦果。若尔此经应成苦果。如何
    福胜耶。下文意说。前舍身命有我法相。或有
    嗔恚不能忍苦。有疲懈故感于生死而福是
    劣。今有忍度及以慈悲能趣菩提故福为胜。
    举彼能治不忍正行以答前疑不连此论。依
    此论判文则有四。一如所能忍即是忍体。二
    明忍相及生忍处。三如忍差别即种类忍。四
    对治不忍因缘此初也。论云。何者能忍。谓达
    法无我故。此论问略意言何者如所证境而
    为能忍。谓如其所证真境之能忍体即无?。
    勤惠无嗔。勤惠如其所证法无我理境而方
    能忍境。既无我忍心如何有我。故无?等得
    彼无我如所境也。又解如所对境之所行能
    忍。思对能行名所对诸境界名能。是修行者
    如所对境之所行能忍即忍体也。经言说忍
    辱波罗蜜者。正明此体。又言非波罗蜜等者。
    以无我等想及不着度想于非度中不住无
    想。如是行忍即安立第一义故名非波罗蜜。
    贞观有结。是故如来说名忍度。余本皆无彼
    论颂云
     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寂胜义
     离我及恚想  实无于苦恼
     苦乐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释云。虽此苦行同于苦果。而此苦行不疲倦。
    以有忍度名为第一故。彼岸有二种义。一者
    波罗清净善根体。二者彼岸功德不可量。如
    经即非波罗蜜故。非波罗蜜者。无人知彼功
    德岸故。演曰。经言如来说忍辱波罗蜜者。以
    有清净善根体故。又言非者不可量故。由此
    二义名第一。余意可知
    经。何以故 演曰。自下第二明忍相及生忍
    处。初征后辨。此初也。以何等处故能生忍。又
    行忍度而复言非何所以故
    经。须菩提至割截身体 演曰。下辨分二。初
    明生忍处。后正明忍相。此初也。即此他处忍
    度非度及余一切法而为生处。谓于他处生
    耐怨害忍即无嗔。于忍度及诸法中不生有
    无想。即谛察法忍。是审惠故略无安受苦忍
    生处。此即耐怨害忍生处。言歌利者。此云忍
    害。以能安忍行损恼事故名忍害。西域传云。
    斗诤王余本音殊而名不异。说此因缘广如
    余处
    经。我于尔时至寿者想 演曰。正明忍相有
    二。初顺释后返显。顺释有三。初他害不?无
    人我想。二精勤行忍不着有想。三于非度等
    不着无想。初一耐怨。后二谛察法略无安受
    苦。或非胜不辨。或初中摄此文初也。论云。云
    何应知忍相。若他于己起恶等时。由无有我
    等想故不生嗔想。菩萨地说。若遇他害应作
    是思。此我先业应合他害。今若不忍更增苦
    因。便非爱己成自苦缚。又自他身性皆行苦。
    彼无知故增害。我身我既有知。宁增彼苦。二
    乘自利尚不苦他。我既利他应忍他害。作是
    思已应修五想。一亲善想。二唯法想。三无常
    想。四有苦想。五摄受想。此于他害不生我想。
    即五想中唯法想也。由修无我唯有法故不
    报彼怨生初忍也。唯此余忍应有起缘略故
    不辨。又解即前割截及耐怨忍是余二种之所
    起处不离此故。由斯贞观我于尔时都无有
    想亦非无想。此本经中阙无此文。准论释者。
    亦不于羼提波罗蜜中生有想。于非波罗蜜
    中生无想。演曰。即余二想于忍度中不执法
    有。及非忍中不起无执。而常修习合是谛察
    法忍想。若执法无总拨无体不断不修不欣
    不厌不欲利乐。是故复令不住无想。维摩经
    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又非度者即前非忍
    辱波罗蜜非有别法。彼论云。此苦行胜彼舍
    身。何况离我相嗔恚想故。又此行无苦。不
    但无苦及有乐。以有慈悲故。如经我于尔时
    无我想乃至无想亦非无相故。此明慈悲心
    相应故如是说。演曰。彼离我相嗔恚相。释经
    无我相等。又此行无苦等释经无相。虽为苦
    行不见苦相。不但无苦及有乐等者。释经非
    无相。以有慈悲共乐和合故与此论别。又解
    彼文不于忍度生有苦想故言无想。不于非
    波罗蜜外众生中起于无想。不救不化。由见
    生苦而行拔济与乐想。应而起慈悲云非无
    想。正当此同。又此三想如次能生彼三种忍。
    无相者安受苦忍。以不见苦有寒热等想苦
    故。又此三相。初一离我执。后二离法执之中
    有无别故。皆令离之。非全执无即为真忍故
    言亦非无想
    经。何以故至应生嗔恨 演曰。返显也。先征
    后释。何所以故知于彼时无有我等想耶。具
    征之想释但显。初以影略故。嗔由我见生。若
    有我见应生嗔恨。恨依嗔立。怀恶不舍结怨
    为性。即随烦恼嗔恨既无明无我想。由如是
    故行忍度时无我想等
    经。须菩提又念至无寿者相 演曰。第三明
    如忍差别。即种类忍。论云何者种类忍。谓极
    苦忍相续苦忍。此意极苦忍者。谓割截身分。
    相续忍者。谓于五百世作忍辱仙等。非唯一
    忍名为差别。生生常行前后相似名种类忍。
    论中欲辨忍差别故。更举割截理实属前。言
    忍辱仙者。慈悲人也
    经。是故须菩提至三菩提心 演曰。第四对
    治示忍因缘由三想生。一住流转苦想。二住
    众生相违苦想。三住乏受用苦想。由初想故
    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忍生死流转。不起安受
    苦忍。及谛察法忍。住众生相违想故。见怨害
    苦。不起耐怨害忍住乏受用苦想。亦不能起
    安受苦忍。不能忍受寒热饥乏等故。今为对
    治此三想故令生胜忍。初流转苦通三界。是
    行苦。后二苦唯欲界。色界已上无寒热乏少
    等故。然依相增众生相违是苦苦。乏受用是
    坏苦。又流转摄五苦。谓生老病死五阴盛苦。
    众生相违摄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乏受用摄
    求不得苦。前明忍相中论解有二耐怨谛察。
    今明对治不忍因缘方解安受苦忍。或初流
    转苦相虽亦不能起安受忍。而今意即不起
    谛察法忍。由不谛察二空道理住流转想。或
    一向厌求自灭度。或由住着流转苦生皆障
    菩提故。正对治令不住着。以下第三别解对
    治之受用因安受苦故。问。准论下解明暗喻
    中。唯据当果名乏受用。亦无安受苦忍之相。
    如何说是安受苦忍。答。下有二意。一令当
    果不乏。二虽乏受用而不生苦。不住相故。故
    论说为忍苦住摄对治。此三即为三段。初对
    流转苦因缘中分四。初总标二别释三重成
    四结劝。此初也。论云发菩提心者。以三种
    苦想故则不欲发心故。说应离一切相等。此
    中一切想者。为显如是等三苦想也。演曰。
    大发大心要起慈悲救济。含识观诸法空解
    苦无苦。方于生死长时救度共证菩提。永出
    流转。若见三苦起逼迫想。如人畏时非人得。
    便如是菩萨畏生死故。六尘得便自受流转。
    安能救人。或见苦想自求涅??不能息他流
    转之苦。或见苦相相缚缚深复增?重。或全
    诽拨邪见流迷常处生死。不能自息流转之
    苦。是故发心不起三想免受流转名为对治。
    其不发心是流转苦之因缘也。问。此言邪三
    苦相障发大心劝离三相发菩提心。若尔应是
    三苦对治。如何唯说对治流转苦因缘耶。答。
    理实发心能治三苦。由发心者起三妙观。一
    厌生死即除流转。二愍众生即除相违。三求
    菩提即除乏受用。况此说为离三想故应治
    三苦。而言唯治流转苦者。总别异故。谓发
    心是总离一切相。余二是别各离相故。所治
    亦然。流转是总。余二苦别。以总除别故不相
    违。问。不发心障以何为体。答。即法执三想及
    痴贪等一切二障以为体性近流转因正是无
    明。无明缘行故受流转。痴之根本。即是智
    障。三相心是。由此离相发菩提心。痴等自灭
    无明灭故。乃至老死亦复随灭。流转自息故。
    彼论云。若有菩萨不离我相等。彼菩萨见苦
    行苦亦欲舍菩提心。为彼故说应离一切相
    发心等。偈言
     为不舍心起  修行及坚固
     为忍波罗蜜  习彼能学心
    演曰。准长行释上二句问。下二句答。一问为
    何等故心得不舍菩提相。二问为何起行相
    而修行。下二句答。为忍等者。谓以无我等相
    而发心修行也。然准彼论初地以去证第一
    义。所得忍度名不住心。举此为证劝。彼地前
    菩萨发心亦离一切相故云未生。第一菩提
    心者有如是过为防此过等
    经。不应住色至味触法生心 演曰。二别释
    不住。于相令离相缚及?重缚。由执相故。使
    为境相之所拘碍。于生死中生?重缚。?重
    缚者。不安隐性。不调柔性。无堪任性。身心劳
    倦疲之性故。有经颂云。相缚缚众生。亦由
    ?重缚善双修止观。方乃得解脱。如观戏调
    境。相拘心耽嗜。不已便生劳倦后休息已方
    觉疲乏。此想拘心生乏亦尔。此相缚者。体
    通一切三世三性。有漏境相所生。?重亦通
    一切有漏之性。故说三界皆是行苦。或此文
    意由执色等以为实有。便起希求追恋悭惜。
    于流转苦更憎疲乏。永处生死。安能发心。为
    遮此等故劝不住色等生心。论云。若着色等。
    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释文如
    前。愿净土解。论文云。不住非法者。谓非法无
    我也。于非法及法无我中皆不住故。演曰。贞
    观不住六尘及非六尘。梁本及此论。但有不
    住前五尘无不住非五尘。其法非法即皆不
    住故。论逐难先解非法。然准论意。经言法
    者谓法无我。言非法者谓非法无我。即有法
    我故。总结云。于非法及法无我中皆不住故。
    谓于法无我及非法无我中皆不住也
    经。应生无所住心 演曰。第三重成。论云。为
    成就彼诸不住故说遮余事。如经应生无所
    住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等。此意遮
    余事者遮心有住也。文分为二。初顺成后返
    遮。此初也。上说不住色非色我无我等生心。
    为成此义住空住有皆不应故。故云应生无
    所住心
    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演曰。返遮也。余本
    先征无住所以。若心有住便是执着非为真
    住。真如理中无所住故。发心亦应顺理无住
    故住。净名经云。无住即无本从无住本立一
    切法。彼论云。示不住生心义故。若心住于
    色等法。彼心不住佛菩提。佛菩提者即真理

    经。是故佛说至不应住色布施 演曰。第四
    结劝。引前所说诸菩萨心不住布施。此及魏
    经略举于色。贞观六尘皆称不住。此举经中
    初不住心起行方便以劝久学。或举十地真
    行方便不住布施。以劝地前不住修行。如劝
    离相发菩提心。问。何故引施证忍劝发心耶。
    答。彼论释云。以檀波罗蜜摄六波罗蜜故
    经。须菩提菩萨至应如是布施 演曰。第二
    对除众生相违苦因缘。虽复发心不住流转。
    若为众生相违之时。便起劳倦不能济度。而
    生退转故为除此。问。准此应言流转苦因缘
    对治等。或应言流转苦不忍因缘对治等。如
    何论言流转苦忍因缘对治。乃至乏受用苦
    忍因缘对治等。以忍非所治故。又论第二云。
    显示对治众生相违苦忍。即似以忍为所对
    治其义如何。答。论总说。此为对治不忍因缘
    故。非以忍为所对治。然总相言此忍因缘之
    中而为对治。谓于此忍种种因缘而不能忍
    故对除之。文分有二。初正对除以令信受。后
    遣执着。初中复二。初总标对除。后别释所以。
    此初也。论云。既为一切众生而行于舍。云
    何于彼应生嗔也。舍即布施。菩萨发心及行
    施等。本为众生既为利乐。应当如是不住众
    生相违苦想。不生?恚而行布施。彼论疑云。
    云何为利众生修行。而不名住于众生事。疑
    意修行利生应住生想。如何不住。偈云
     修行利众生  如是因当识
     众生及事相  远离亦应知
    演曰。初二句修因所为。下两句令除我法执。
    彼意只由不住能利众生故除二执。众生相
    违时便能忍受。正与此同彼曲生疑属第八
    摄更不别开
    经。如来说至即非众生 演曰。别释所以。初
    法无我。后人无我。论云。由不能无众生想。以
    此因缘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
    无我法无我。此意既无实法及实众生。何故
    于无妄生有想而行布施。又亦不应起相违
    想。而生疲乏故应不住而修布施。魏云。一切
    众生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梁隋
    唐周并初众生想后但众生。唯此本中初无
    众生但言想即非相。彼论颂云
     假名及阴事  如来离彼相
     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演曰。准彼释意众生事有二。一众生名二五
    阴事。即彼众生能诠名相非实体相。以名自
    在无实体故。由是一切众生相即非相。众生
    名相无实体相故。能诠名成法无我。余本云。
    想者由想起名。即显名相。又以五阴假名众
    生。于五阴中无众生体。以无实故。由是一
    切众生即非众生。明人无我故。论结云。如是
    明法无我人无我。若依此经初法后我。文更
    明显。梁周二本。此下云何以故者诸佛如来
    远离一切相故。余本并阙。准彼论引应合有
    之。论云。此句明彼二相不实。若彼二实有者。
    诸佛如来应有彼二相。何以故。诸佛如来实
    见故。演曰。显佛说无由自内证如证而说。或
    前二无佛自证达令为汝说劝。彼发心修行
    之时。有众生相违观二我无勿生嗔恨
    经。须菩提如来至不异语者 演曰。次令信
    受而行于忍。世善贤良犹无诸诳。况乎大圣。
    对诱天龙有四谛语而为诡说。论云。真语者
    为显世谛相故。实语者为显世谛修行有烦
    恼及清净相故。于中实者此行烦恼。此行清
    净故。如语者为第一义谛相故。不异语者
    为第一义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演曰。
    初总说俗谛。二别说俗谛。三总说真谛。四别
    说真谛。别说俗中。此有为行烦恼。此有为行
    清净。或此行生烦恼如为名利行。此行增清
    净如舍名利行。别说真中。依真修行有所断
    烦恼有能断清净。或依真谛而修行时。此行
    生烦恼如有住心施。此行增清净如无住心
    施。今劝菩萨依真谛修应信生忍。此不诳语
    者。即属不异约口名诳约心名异。彼论自下
    为断第九道非作因段。论云。此中有疑于证
    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能作因。颂云
     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以诸佛实语  彼智有四种
    此有二释。一云。谓诸圣人以无为法而有差
    别。即无圣道云何观二无我。利益众生道能
    为彼因。为破此疑故说四语。以佛真智证
    理无言后得如证而起言说真无取得。俗谛
    离妄方便因缘修二无我非不为因得佛果
    也。显佛能知彼道为因故说四语。以断情疑
    即令生信顺修无我果之因道而生于忍与此
    同也。二云。证无为时。但用真智不用言说之
    道。即谓佛说持经功德为法身因。是其虚妄
    故。说四语除彼疑谤。前解疑从忍起。后解疑
    从经起。观彼论意后释为长。此由境四故有
    四智。由智有四故起四语。颂云
     实智及小乘  说摩诃衍法
     及一切受记  以不虚说故
    一实智即菩提。二小乘。三大乘。四受记。如次
    四境皆不妄说。以配四语。除此已外。或假设
    说。于小乘等说苦谛等。大乘中说法无我。如
    受记即是说三世事。决定无谬。如彼义而说
    不颠倒故。今说菩提及以大乘劝信佛语
    经。须菩提至无实无虚 演曰。后遣执着。论
    云。说此真语等已。于此中如言说性起执着。
    为遣此故。经言如来正觉法及说于中无实
    无妄。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无妄者不
    如言说自性有故。此意以见佛证二无我理。
    说二谛语。便执此言诠着彼法定实相属故。
    今破之可言。之法无故名无实。离言智证不
    可名法有故名无虚。魏云所得法所说法。贞
    观有二。所证所说所思智所契证言所诠说
    心所思虑。此中总云所得即所得法名为此
    法。彼论颂云
     随顺彼实智  说不实不虚
     如闻声取证  对治如是说
    演曰。上二句正释经文。下二句明遣执着。准
    彼释者。以所说法不能得彼证法故无实。以
    所说法随顺彼证法故无虚。说此意者。不应
    如所闻声而取证法。又亦不应离所说法而
    求证法以随顺故
    经。须菩提若菩萨至则无所见 演曰。大段
    第三对治乏受用苦因缘。由着未来果事行
    施心有相故。果有限量。受用便乏。即心住着。
    是乏受用因缘所乏受用是外资具增上果
    摄。依此论解前不住于事行施是布施度。今
    于未来果说不依彼论自身名事。此中说是
    乏受用故。若不住施外资不就。外资不就因
    乏与果翻前可知故为对除有此文起。彼论自
    下为断第十证如不证疑论云。若圣人以无
    为真如得名。彼真如一切时一切处有。云何
    不住心。得佛菩提。佛菩提则非不住。若一切
    时一切处实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
    者。此中得佛菩提四字。通上下用。依彼新论
    云。如何佛果以无住心方能证得非有住心
    也。此有二问。一问有得不得。二问不住心得
    住心不得。总举一颂以答二疑云
     时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有智得
    彼释意云。真如虽复遍于时处。无智者住法
    故不得。有智者不住法故得。此答初问。又心
    住法者。不清净故不得。不住法者清净故得。
    此答后问。彼总结云。以是义故。诸佛如来清
    净真如得名。是故住心不得佛菩提。彼破疑
    心以生文。此约修行以起说。既以不住得彼
    真如。当果无限不乏受用二论无违。文中有
    二。初法喻明无智不得。后法喻明有智证得。
    若依此论。初明有相着果报施即是所治乏
    受用因。后明无相不着事施即能治行。此初
    也。初法后喻。论云。若为果报布施便着于事
    而行舍施。彼于异施欲乐苦受中不解出离。
    犹如入?不知我何所趣。彼欣乐欲乐亦尔。
    演曰。欲乐苦受是当来果。与施异时名为异
    施。彼当欲乐是胜义苦。有漏皆苦故名苦受。
    非是三受之苦受也。经言如人喻。无智者由
    无智故着果行施名为入?。无所见者喻不
    见真理故。不求出离如在?室无所见故。盘
    旋在中莫知所趣。无智亦尔。由着相施当果
    有限受用匮乏
    经。若菩萨心不住法至见种种色 演曰。有
    智证如不着事施即能治行。初法后喻。论
    云。彼无明夜过惠日出已。种种尔涅??如实
    见之。喻言如人即有智者言有目者。惠俱心
    等日光明照即喻智惠。种种色者喻真如等
    种种理事。所除?相即前无智。余本说。为夜
    分已尽由不住绝得无限果受用无乏。又释
    若住于事执有实境不见过患而受用之。于
    中生忍如人入?。若不住法不执境有。于中
    行忍如目得自见种种物。由见过患生知。是
    故虽乏不苦故。能对治乏受用苦。起安受苦
    忍。前释据当果受用不乏。此解据现虽乏不
    苦。彼论颂云
     暗明愚无智  明者如有智
     对法及对治  得灭法如是
    颂初二字总举明暗喻也。故长行云彼暗明
    喻者相似法故已下。别释?喻无智。明喻有
    智。对法即是能对除。惠日喻惠体日喻惠用。
    虽俱是惠体用不同。分为二喻。颂言对治及
    灭法者。即所对治?相灭也。故云夜分已尽
    者如所对?法尽故
    经。须菩提当来之世至受持读诵 演曰。第
    十为离阙少智资粮障。即第十四离寂静味
    住处。前福资粮有三住处。初亲近佛行供养
    因。次修因时少欲劝进。后劝行忍。所以然者。
    由供养等故。值佛闻法当得净土珍饶乐。备
    由少欲等故。麾空出宝果报不断。所作究竟
    好为胜事。由谛察忍故为他说法。所言诚谛
    他皆信受。由耐他害故眷属围绕。相好庄严。
    由安受忍故。生死不拘随类化物无苦逼恼。
    皆福德明故有三文。下修智因亦三住处。初
    舍定味。次离喜动。三求教授。初勤依经而
    舍静味。持读为因发生修惠。前资粮道虽复
    总为无相理观而修。等至由耽定味尚未别
    修。从此已下是加行道。别修理观。初得修惠
    在??位中。次由得智名位。既高我慢便增遂
    生喜动。为离此故有第二文。喜动除已入于
    顶位。后为得入忍第一法。然外求良缘以希
    教授。此后邻近即入初地证道住处非求第
    一法。后更求教授唯一刹那即入见故。故求
    教授在见位。前??顶两位观所取无初作难
    故。今至忍位即所取无顺观能耶。世第一法
    二空双印因成满故。前修福德在四位。前诸
    回向位。今修惠正入四位。即是第十回向未
    心。由此准前文亦三段。初文之中大分为二。
    初明五种殊胜功德劝舍味定以修修惠。后
    我念过去下重释。五中第二福聚前离少闻
    多。是闻思障虽已令离犹有分别二障。微起
    俱生二障。多数现行未能别修无相修惠由
    阙。此故不得证真。今为令于修惠位中别观
    真理。令分别障一向不行俱生二障亦能渐伏
    速入见道。故有此文。前言寂静味者。爱味禅
    定体即是贪。由爱定故不肯修惠。此名智障
    即彼贪也。或此正邪所知障体名为智障。前
    烦恼障故。此所除通二障。摄彼论为断。第
    十疑中大分有二。初正断疑。后??量显胜。前
    断疑讫自下??量。彼先问起颂云
     于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复成就何业  如是说修行
    演曰。初句问修法。次句修益。次句修用。后句
    总结。即于此经读诵受持以生修惠。修惠功
    德所作胜业而生。下文正与此同。先依此论
    总申经意云。此中为离三摩提攀缘显示。与
    法相应有五种胜功德。演曰。三摩提者等持
    义。攀缘者作意义。对法论云。得定心者名得。
    作意与法相应者。法谓经教。此中令离不顺
    教法一向专修等持作意贪着禅味。是菩萨缚
    故劝令离之。与经相顺而修作意能除乱障。
    有五功德发生修惠。以愚断痴非是总令不
    修于定意。欲令其顺法修定。定生修惠故。行
    者必须止观双运故。五功德者。论云。一如来
    忆念亲近二摄福德三赞叹法及修行四天供
    养五灭罪。明此五种即分为五。初中分二。初
    所修法行。后佛念亲近。此初也。彼论于何法
    修行。即此如来忆念。次得何等福德。即此摄
    福德。后成就何业。即此叹法修行乃至重解
    前福德文。皆属第三。彼先答于何法修行。颂

     名字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他及内  得闻是修智
    谓于此经名字教中三种修行得成闻惠。一
    受二持三读诵。即颂中受持闻广说如次配
    之。三皆闻惠。前二闻惠依总持生。第三闻
    惠依广闻生。彼云广多读习亦名闻惠。此简
    有部。彼宗读诵三部经是生得惠。大乘异彼
    故言亦名闻惠。切显少读不解义理生得惠
    摄。虽依名字而生三行复问。修行云何而得。
    即颂下二句答。谓外从他闻内持不忘数数
    思惟便生修惠。此中具足三惠四亲近行。依
    中边论十法行中开读诵为二。合受持为一。
    与彼论不同者。彼论云。受持修行。依总持法
    故读诵修行。依广闻故。意以受持之行体即
    总持。初受后持故开为一。读之与诵。但一
    广闻故合为一。中边约总持为依故合为一。
    对文皆句读诵分二。又依此论法行者四。一
    受二持三读四摄。论云。受者习诵故。持者不
    忘故。若读若摄者。此说受持因故为欲受故。
    读为欲持故摄又复读者习诵故。摄者总揽
    义故。演曰。此论前文释受者受文字摄者摄
    义也。准释此者。于文字中先读次诵后受。于
    义中初摄后持之论不同。各据义别。彼又颂

     此为自淳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上之二句释前修行为自他利。论云。此义云
    何。彼名字闻惠修行为自身淳熟故。余者化
    众生。广说法故下之二句释得何等福德
    经。则为如来至悉见是人 演曰。后佛念亲
    近。文如前释
    经。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演曰。第二摄
    福德分二。初标多后校量显胜。此初也以此
    持经之福在于地前有漏熏习资无漏种。远
    与佛果四智而为疏缘。近与十地无漏亦为
    增上缘。与十地位十王果报为异熟因故。彼
    论下解何福业中云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提恒
    因等成就势力故。中应叙十王果报所生之
    处故。言功德无量无边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至恒河沙等身布施
     演曰。下校量显胜。于中有二。初举舍身多
    后校闻经福。初中复二。初施广后时长。此初
    也。彼论得何等福德示现胜??量故。颂云以
    事及时大。此即事大以一日中舍多身故
    经。如是至以身布施 演曰。时长即彼论时
    大也
    经。若复有人至其福胜彼 演曰。校闻经福
    有二。初举劣校量后况福胜行。此初也。于拾
    法行各起四行。一自作二教他三赞励四庆
    慰。庆慰即随喜。即是此中信心不逆。逆者谤
    也。余本有胜彼无量无数。释云。以第一百
    六数名无量数数一百四。又解但言无量无
    数何必即是彼之数也。上来至此四重校量。
    如彼论说渐化义故直闻说多。或生不信故。
    彼论云渐化众生令生信心上妙义故。依此
    论中所对位地转胜转上故。校量福渐以深
    胜。是故已下不约身财。但依然灯行等而为
    校量
    经。何况至为人解说 演曰。况福胜行也。由
    此胜故不可将彼舍身功德用。为校量故举
    信心不谤少福。彼尚不如况心正法行
    经。须菩提以要言之至无边功德 演曰。第
    三赞叹法及修行。初赞叹法胜后赞修行人。
    初中复二。初正赞后重成。此初也。论云不可
    思议者。唯自觉故。不可称者无有等及胜故。
    此非十地菩萨所思。即法花经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彼经论云等现难思故。思谓世间寻
    伺心等法。非彼境名不可思议。今经更加无
    边功德。即通两处为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不
    可称量无边功德。彼论自下释复成就何业。
    颂云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德福
     及远离诸障  复能速证法
     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
    两行半颂有九种义。备在经文。下二句结。此
    即第一非余者境界。彼云。不可思议者。示不
    可思议境界故。不可称量者。谓唯独大人不
    共。声闻等亦同此论
    经。如来为发至最上乘者说 演曰。此重成
    也。论云。此成就不可称义。于中余乘不及故。
    最上烦恼障所知障净故名为最胜。此经名
    为大乘。简小为称。小乘不能净二障故。问。何
    须说二。答。虽体无别。此中意说为顿悟大乘
    根性。所说之法名最上乘。希求此人名发趣
    最上乘者。为不定姓中大乘根性。所说之法
    名最胜乘。离二障故。若离惑障未离智障名
    为劣乘。今学一乘离二障尽名最胜乘。希求
    此人名趣最胜乘者。体虽无别。依所被根分
    为二种。此约正被不为二乘。兼亦无失。解
    深密经第二时中。唯为发趣大乘者。说亦同
    此会。今释大乘及最上乘。但是义分未必对
    根分为二种。不尔一乘更无上乘等种种多
    名更对何根。由是依论余乘不及故。最上二
    障净故。最胜不烦异解。彼论不可称量。及此
    唯为大乘者说。并是第二唯依大人说也。第
    三及希闻信法。论云。以信小乘等则不能闻
    此。示希闻而能信法。又云希闻者谓不可思
    议等文句。新论说为难可得闻
    经。若有人能至不可思议功德 演曰。赞修
    行人有四。一举修行。二成胜德。三荷正法。四
    简非根。此初二也。如来悉知已下是第二文。
    问。前说佛知与此何别。答。前约忆念亲近如
    说记念。如此人等。今约唯佛能知。行法行人
    所成福等余不能知。故二意别。释文如前。即
    是彼论第四句满足无上界。界者因义
    经。如是人等至三菩提 演曰。三荷正法无
    上菩提不过理智。以此教法诠菩提故亦名
    菩提。今持妙法蕴积在心。即为以肩荷担菩
    提。或以念惠而为两肩总持体故。令经文义
    集之。于彼此为如来二种菩提生了因故亦
    名菩提。以念惠二荷佛菩提。彼论第五句受
    持真妙法
    经。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至为人解说
     演曰。四简非根。先征后简。总征前意。何所以
    故法行可叹。成大福聚为荷菩提。答中有二。
    一乐小乘法者。谓二乘人唯信人空不信法
    空。有法执故。志意狭劣不堪闻大。论云。不
    能闻者。谓声闻独觉乘者故。二着我见等。外
    道凡夫先执有我自谓菩萨人法执缚不求二
    空。亦不能受返显能受是大乘人无人我者
    故能成就。如前功德。彼论不释。此段文者。以
    前释最上乘中因解信小乘等则不能闻。前
    已释讫故不重释。理必如是。不尔此文何故
    不解
    经。须菩提在在处处至而散其处 演曰。第
    四天等供养。论云。于中以花?等供养恭敬
    礼拜右绕故名支提。举此意者。说听之处他
    尚可尊。况持经者必成胜德。彼论第六句尊
    重身德福。释云。在在处处供养者。当知是人
    必定成就无量功德
    经。复次至若为人轻贱 演曰。第五灭罪。
    初标轻毁后释所由。此初也。言轻贱者。谓
    陵辱毁骂。余本更有极轻毁。谓拘执朽缚。
    论云。此毁辱事有无量门为显示。此故复言
    甚轻贱
    经。是人先世至则为消灭 演曰。释所由中。
    余本有征说经之处。八部尚且虔恭持读之
    人。理应凡圣称赞返被轻毁。有何所由。释中
    文二。初明灭罪后得菩提。此初也。彼论第
    七及远离诸障。释云。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
    障以有大功德故。演曰。经言先世则过去世。
    一过去世生二读诵经。前亦名先世。依前先
    世转后报业。依后先世通转生后及现报业。
    于此诸业之中。由持经力转不定业。轻罪皆
    灭重罪令轻。被人骂等便为先当三恶重苦。
    业有四种。顺现生后第四不定。不定有三。谓
    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不定。此中
    所转是第二句。所以者何。由报定故转重令
    轻。由时不定堕恶道业人间受故。其余二句
    一切都灭。对法论云。若作不增长不必受异
    熟。乃至业有五种。一他所教敕。二他所劝请。
    三无所了知。此之三业持经力故一切都灭。
    以业非是受报定故。四根本执着。五颠倒分
    别。此二业重作必增长定受异熟。由持经力
    转此二业令成轻受。问。现后生业时报俱定
    者得转以不。答。由持经故。一切皆转。不尔如
    何速证菩提。若尔既皆得转。何故名定。答。据
    不发心若发不定故。涅??经云。未入我法名
    决定业。若入我法则不决定。又解。准?王
    造五逆罪时报俱定。见佛忏悔闻小乘经。初
    忏悔故应入拍?碌赜??亓钋帷:笪糯蟪?br> 至诚恳悔逆罪消灭故。入佛法名不定业。若
    准此义。此中且说中庸受持转重轻受。若心
    精恳一切都灭。问。准大般若唯除决定恶业
    应熟。如何今言定业亦转等。答。彼据定受
    受有轻重。此转令轻非全不受。与彼无违。与
    涅??经亦无乖返。持经即是入佛法故。此依
    前解。若依后解。彼亦据其中庸受持任意取
    舍。问。注云业若先定应堕恶道。即是钝根闻
    必惊怖。安能信奉而读诵此经耶。若后五百
    岁闻是章句能生信心者。此人已于千万佛
    所种诸善根。复若为人轻贱乎。如何会释。答。
    遽旨天恳叵难云兴自非圣心玄鉴。何以发
    斯幽赜有难而无释者。盖欲推功归论表佛
    意之深微耳。今依论宗奉宣其趣。此论五种
    殊胜功德。即当第五灭罪所收。彼论九种成
    就业因即当第七远离诸障故。长行云。示现
    远离一切诸障故。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
    以有大功德故。周本经云。此为善事。新论云。
    此为善事者。谓遭轻辱时显被辱之人。有福
    德性故言此为善事。准此罪福各别有种。由
    福德故。能信此经令罪业灭。自下经文不但
    罪灭亦得菩提
    经。当得至菩提 演曰。此得菩提。论云。当得
    菩提者。显示罪灭故。由前罪灭故得菩提
    经。须菩提我念过去至无空过者 演曰。上
    来别释五种功德讫。自下大段重释前第二
    摄福聚。于中准论分之为三。初显经威力。次
    辨福德多。三何人能说。初中复二。初举余
    福德。后校量显胜。此初也。论初标云。应知威
    力者成熟炽然故。多者具足胜大故。配释此
    文。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聚远绝高胜
    故。此中阿僧只劫者。乃至燃灯佛故。应知过
    阿僧只者更过前故。演曰。明经威力。所有福
    聚远绝高胜。言过去无数劫者。谓金刚定乃
    至七地满心为一阿僧只。逢燃灯佛。非此所
    论。今取燃灯佛以前。二僧只劫所修供养除
    持经外以用校量故。余本经皆有两重僧只。
    燃灯前为一重。燃灯佛后为一重故。贞观本
    云。先复过先此言无量阿僧只劫。是总言也。
    以有经言未逢燃灯佛。心有所得不蒙受记
    将入八地逢燃灯佛得无生忍。无所得心方
    蒙受记是故不以燃灯佛后功德校量以无
    相修即惠度故。以前虽有学无相时而不相
    续。犹有加行故功德劣。故有论言。入第八
    地一刹那中所有功德胜前两劫。正同于此。
    又说两劫所修供佛色相功德。不如其中持
    经胜福。彼顺世间有为之相。还招色身故
    福为劣。此生三惠。断惑证理速证法身故
    福为胜。然彼劣福。皆七地前八地已去。纯
    无相修福惠通故。所逢佛数经本不同。数有
    大小不相违也。那由他者。准法花经即是谚
    数。依此方数亿兆。京谚十二而数。即为极少。
    依花严经。从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
    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而
    法花经以此方大数目那由他理实应依花严
    经数。然此佛数且举一位所逢之佛。据二僧
    只非唯尔所。此古释云。通举因位三僧只劫
    以用校量。若尔即但应云我念过去无量劫
    等。何须别举燃灯佛前。亦有释云。由供养佛
    但是福因持经智因故不为比者。不然若但
    智因而非福者。何故持经。二论解为摄福德
    聚。故知持经福智俱生。但顺无相法身故为
    殊胜。若尔何故颂云福不趣菩提。答。以施
    等有相福不趣菩提。非为持经无相不趣以
    福智二菩提。正行感法身故。问。余本燃灯皆
    言前先。何故梁经乃言佛后。答。彼译经主取
    意有殊。以在过去故名为后。如说未来名之
    为前。约向背说未来。向前背过去故。论云亲
    近者供养故不空过者。常不离供养故。即以
    常供养释不空过
    经。若复有人至所不能及 演曰。校量显胜
    下位有情恶世持说胜佛两劫修因胜福显经
    威力。所以如前彼论第八复能速证法。释云。
    此是速证菩提法故。以多福德庄严速疾满
    足。故与此意同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至狐疑不信 演曰。第
    二辨福德多。以福广多非情计境。若具说者。
    新学菩萨二乘凡夫。即便迷闷心发狂乱。论
    云。此显示多故。或为狂因。或得乱心果。应知
    一为狂因生狂病故。二设不狂亦生乱心果。
    故不具说。彼论可解
    经。须菩提当知至不可思议 演曰。第三何
    人能说。论云。此三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说。
    是故经言等。此显示彼福体及果不可测量
    故。此意是经文义福因之体及所得果。皆离
    心言不可思议难可了解。谁能演说。唯佛能
    知非余所测劝。但持宣布当胜果。彼论第九
    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释云。所谓摄受四
    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势力故。总是
    复成就何业讫。由如是事故持经胜。问。前说
    经力能断有漏感得法身。如何今说得人天
    果。答。如无漏业资变易生。为断于彼号断。有
    漏据究竟说。何妨疏缘能感世果
    经。尔时至降伏其心 演曰。下第十一远离
    自取障第十五远离喜动住处。??顶二位观所
    取无作。四寻思观时节稍长。前文为入??位
    人说。彼位依修已得。修惠观所取无安立有
    情而作利益。分别二执虽皆折伏。俱生二执
    犹有少起。我能住心。修行伏障。度众生等
    名为自取。今为治此故有斯文。论云。何故复
    发起此初时问耶。将入证道菩萨自见得胜
    处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我
    灭度众生为对治此故。须菩提问。当于彼时。
    如所应住如所修行如所应降伏及其心世
    尊。答。应生如是心等。演曰。所住所行所降者
    是所取。及心者是能。所取未全除。能取全
    未伏。于执心中二取皆起有我能等。前卷名
    为于证道时喜动者。由能修惠。下品寻思观
    无所取。遂生我能我得之慢。自恃高举喜跃
    掉动正在??位。断此喜动即入顶位。此卷初
    名离不自摄。以烦恼生放逸。其心不自修摄。
    摄持谨摄令入顶位。重观所取无能作。上品
    寻思观。即名自摄。彼论云。何故前说三种修
    行。今复重说此有何胜。颂曰
     于内心修行  存我为菩萨
     此则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释意菩萨于自身修行生如是心。我住大乘
    等有此分别障于菩提行。又云。障何等心。偈
    言。违于不住道故。近违顶位远违初地。不住
    之道即由??位犹存。我心生如是慢障入圣
    道故今破之。故论偏指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发阿耨菩提等。此文正破我能如是与此论
    同。然彼略无别起疑文。谓有疑云。前说菩萨
    都无所住修行施等。若尔则应一切无住。如
    何初说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为断。
    此疑再兴三问答。以虽说住不言我住即是
    为断。第十一应无住修疑而有此文。问。观
    此下经问之与答一同。前文既尔。即应是两
    周说。如何前云非两周耶。答。文虽似重所为
    对治其意全别。且如三问依此论说通凡圣
    位答亦如之。文皆有不名重说所为别故。又
    如于十行位多行胜行。遂有动生。我能如是
    故。将入十回向。先除彼慢为说修道得胜无
    慢。令其进入令得??位亦复生慢故。令除之
    而进入顶。以此唯知。经初问者未入佛法。先
    有慢等。我能如是。住作业等故。初问答劝
    发胜心。先教无相令其发趣。今将入圣。彼得
    胜道。斯慢更生。将欲革凡为障既重故再兴
    问。令断进修。彼论初问除其所度中慢见及
    所度无同己乐非恒救济。今问除其我能度
    心。又前于所住所修所伏中不住。今于能住
    能修能伏中不住故 文似重意义全别。若谓
    彼论判二周者。何故经文唯有答住而无修
    行降伏。答处又准两论。皆唯问此一段经文
    再说所由。答云以除我能住修等两论相似。
    若从此去迄至经终为第二周。即应总相生
    起。第二周意。何故唯问此一段文。是故经
    文非两周说。文分有二。初问后答。此问也。论
    云。将入证道菩萨自见得胜处。更作是念。我
    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心我灭度众生
    准此应问。云何能灭度众生。若别开者。三为
    自利一为利他。若合说之。三种俱通二利。所
    摄经据合说论据别开。此中问意菩萨住修
    降伏三心既能如是。为作我能住等修。为不
    作我能住等修。以居??位。尚有二取。今令除
    之故发此问。彼论意同
    经。佛告须菩提至灭度一切众生 演曰。下
    答分二。初答所住等三对治所取。后辨能行
    者无正治能取。待所立能。所亡能灭故。初
    中答三即为三段。此初答住佛引十地菩萨
    胜行。为欲除破彼能所执令进入顶故以为
    答也
    经。灭度一切至实灭度者 演曰。答修行问
    即不见有所度众生。所取既无能取宁有
    经。何以故至则非菩萨 演曰。答降伏问。若
    住真道得无所得。则无我人众生等相。是真
    菩萨。今劝地前既欲趣证彼真无住。应当如
    彼真无住者。不有此想而为降伏。论云。若
    菩萨众生等想转者。为显我执取或随眠故。
    此意众生想转者。显是我执分别现行。设无
    现行由有种子亦名我执。二乘无学至此位
    中。虽无人我而有法我。现行种子由此等故
    非真住道故。应降伏而入真住
    经。所以者何至三菩提者 演曰。此正对治
    能取心也。真住菩萨不见有少法。是能行者
    亦不见有少法。而是可取生于喜动。我为能
    得彼为所得故。若有此能住所得心等现前
    应观无有少法可名能发趣者。故此对治我
    是能住我能修伏等而生喜动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三菩提不 演曰。下
    第十二离无教授障第十六求教授住处。既
    住顶位观所取无。将起忍及世第一法中。即
    无所取。观能取无及单双印入于真圣证道
    之位。若无教授不能进成。故引燃灯以显教
    授。我住八地尚遇燃灯。以求教授。进入上
    位。况犹住顶不求教授规上法耶。不求教授。
    是所知障为离。此障说此经文。前据正行名
    求教授。今约所除离无教授。互举能所亦不
    相违。彼论断第十二菩萨修因疑论云。此中
    有疑若无菩萨。云何释迦如来。于燃灯佛所
    行菩萨行。为断此疑。以次前文实无有法发
    菩提心者。若实无菩萨。云何于燃灯如来所
    昔修因行。明燃灯所亦无有法。以答此疑。此
    论令求能教授人以希教授引生胜智。彼论
    约明教授之法无少可得。以破前疑。各据一
    义文分为三。初问次答后佛印成。此初也。于
    彼佛时。实道理中颇有少法为胜。修行而能
    所证佛菩提不
    经。不也至三菩提 演曰。答准问可知
    经。佛言如是至菩提 演曰。下佛印成文二。
    初总印后别成。此初也
    经。须菩提至牟尼 演曰。下别成中。依此论
    科展转释疑。文分有六。初无法得授记。二真
    如不可说。三佛不得菩提。四遮止增减执。五
    真如遍诸法。六安立第一义。初中有二。返释
    顺成。此初也。依彼论科有二。初法说断疑。后
    譬如人身长大。下喻说断疑。初中有六。即前
    六段其有异同。至文对辨。论云。此有何意。若
    正觉法可说。如彼燃灯如来所说者。我于彼
    时便得正觉。燃灯如来则不授记。言汝当得
    等。以彼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
    故与我授记。演曰。若正觉法如言可说。有实
    体者。我于彼时有实胜行。何故不得良为正
    觉无如言体。我于彼时无实胜行。是故彼时
    不得正觉。但与我记当得菩提。彼论亦同。彼
    颂曰
     以后时授记  燃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释云。此义云何。于燃灯佛时非第一菩萨行。
    何以故。我于彼时所修诸行无有一法得阿耨
    菩提。若我于彼佛所已证菩提。则后时诸佛
    不授我记。是故我于彼时行未成佛。演曰。意
    同此论。然释中云。则后时诸佛不授我记者。
    译家倒错。应言则不与我授后时记故。新论
    颂云。授后时记故。燃灯行非胜。问。前言八
    地无所得故蒙佛授记。如何今言行非胜。上
    不得菩提。答。所望义别。前以八地得无生忍
    相续现前。无所得故而蒙授记。今据无生真
    实理中无胜上行。若实有者。何故当时不得
    菩提而蒙远记。即是释通前所疑问。以不得
    菩提故。明非第一菩萨行也
    经。以实无有法至号释迦牟尼 演曰。顺成
    此有二意。一者以实无有执着心故。行顺
    于理故蒙授记。二者以实无胜行无实菩提
    可证得故。但蒙远记。言释迦牟尼。此云能
    寂。余本有如来。此中文阙。又余本呼摩纳婆。
    此云儒童。梁本云婆罗门。此云净行。据姓呼

    经。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演曰。第二
    真如不可说。论云。又何故彼法不可说。如经
    须菩提如来者即是真如故如清净故名为如
    来。以如不可说故作此说。清净者如名为真
    如。犹如真金。演曰。先征意者。何故当授记
    时无法而言不可说耶。答。意所授如来记者。
    如来即是法身真。真如清净而不可说。是故
    彼时无法可得。表如清净无有垢染。是故诸
    教多以真如喻如真金。以性净故。彼论云。若
    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有如是谤。谓一向无
    佛。为断此疑如经言等。实者非颠倒义故。真
    如者不异不变故。演曰。若准彼征。何故菩提
    无实法耶。若无菩提佛亦非有。意云。既无能
    证之行。所证菩提亦无耶。经答由离相执称
    之为无。不可如言。即拨非有。所以然者。实者
    非颠倒义。此简所执人法二我。彼颠倒故。真
    如者。不异简无漏。有为彼生灭故。此即如义。
    不变简有漏。有为可对除故。此即真义。此经
    云诸法如义者。谓真如性遍一切故名诸法
    如义。义谓义理。此论明如不可说。彼论明如
    不倒变等。非一向无各辨一义
    经。若有人言至三菩提 演曰。第三佛不得
    菩提。论云。或言燃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
    世尊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经言等。或
    者以法不可说故。燃灯佛时不证菩提唯得
    远记者。后成佛时既证菩提。应有实法得正
    觉耶。故破此疑得后菩提。亦无有法。彼论
    颂云。菩提彼行等。此义云何。彼菩萨行。若人
    言有实者。此则虚妄。如是如来阿耨菩提。若
    人言得者。此亦虚妄。故言菩提彼行等。演曰。
    前说无实菩萨能行。行者今菩提亦然。无有
    实法故。言菩提与彼行等正同。此论以有难
    言因非胜上不得菩提果位殊胜得菩提耶。
    故有此文。又由次前云真如非一向无故。若
    尔佛有得耶。有此文起
    经。须菩提如来所得至无实无虚 演曰。第
    四遮止增减执。论云。显示真如无二故。云何
    不实。谓言说故。不妄者谓彼正觉不无世间
    言说故。演曰。言无二者。谓虚实二也。于真如
    中无实言说遮增益执。不无随顺世间言教
    遮损减执。此由前说佛得菩提为不实。语即
    执一切言。皆是妄故有此文亦非虚说。彼论
    云。若如是有人谤言如来不得阿耨菩提。为
    断此疑如经言等。此义云何。以如来得彼菩
    提故。演曰。此之谤言乘前文起。以前文言若
    得菩提不实语故。便谓如来不得菩提故有
    此文。亦同此论。彼又成立佛得菩提。颂云非
    实有为相故。有为相者谓五阴相。彼菩提法
    无色等相故。此复云何。颂云
     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上之二句正明菩提。虽非色等五阴之相。而
    有实相故不虚说明得菩提。言非实有为相
    者释非实。彼即非相相等释非虚
    经。是故如来至皆是佛法 演曰。第五真如
    遍诸法。论云。显一切法法如清净故。如者遍
    一切法故。由前文云佛得菩提。文外有疑佛
    修满故能证法身。余无胜道不得正觉。便谓
    佛法唯在佛身故。此释云。真如遍有由前菩
    提是真如故有。是故言真如之体既遍一切
    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欲令众生知有佛性而
    进修习。彼论云。以如来得如是法。偈言是
    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故自体相者。非体自
    体故。此明何义。一切法真如体故。彼法如来
    所证。是故言一切法佛法故。演曰。非体自体
    者。如言非相为相。此显如来能遍知法以一
    切法即真如故
    经。须菩提所言至名一切法 演曰。第六安
    立第一义。论云。又彼一切法法体不成就为
    安立第一义。前说一切皆是佛法真如遍彼
    恐存一切法体实有故。今遣之体不成就破
    相证真安立胜义。所言一切法者。谓俗谛法。
    即非一切法者。约真而谈。无实体法是名一
    切法者。却结俗谛。彼论云。彼处色等相不住
    故。彼一切色等诸法非法。如是诸法非法。即
    是诸法法以无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故。
    演曰。彼真如处无色等相故。彼色等非常
    住法。此解即非一切法。言如是诸法非法
    即是诸法法者。此解是名一切法。如是诸
    法非常住法故。即显真如。是诸法家之常
    住法。余本双牒一切法。一切法者一谓世间
    妄取一切法。一谓如来所证一切法也。上依
    此论明求教受。说八地行及佛果中菩提无
    得。真如离相遮增减执。无能所得。令从顶
    位修无相观引生忍及世第一法双印二空趣
    见道智。若依彼论法说断疑问。前后三处说
    燃灯佛有何差别。又唯说燃灯不说余佛有
    何所以。答初问者依此论释。初说燃灯在不
    离佛出时住处离少闻障为第二回向人说。
    次说燃灯在离寂静味住处除智不具障为??
    位菩萨说。今说燃灯在求教授住处除不求
    教授障为顶位菩萨说。若依彼论。初在断第
    五佛有说受疑中。佛于燃灯语不取理实智。
    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次在第十证如不
    证疑中。复能速证法校量福胜。复在第十二
    菩萨修因疑中法说断疑以后时授记燃灯行
    非上是故不同。答后问者。此经多说无相
    无生胜义之法。佛于燃灯任运相续以得此
    道。布发散花超于八劫。掩[泥/土]发迹今现由存。
    生信既多故唯称说。上来已说信行地中。合
    十六处八住处中来之为四。一摄住处即是
    发心。二波罗蜜净。三欲住处。四离障住处。合
    十二种以为第四。若据位地总为三文。初
    摄住处是十住位。次波罗蜜及欲住处是十
    行位。离障住处是回向位。行相配属如前应

    经。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演曰。下第十七
    证道住处三地之中是净心地。已于地前无
    生而不愿度。无行而不遍修。复以难得福身
    智身故伏二障。俱生渐除分别顿尽。于??
    顶位希求教授观无二取作安非安二谛无相
    唯识等观。资粮加行二因具足。今为辨说初
    地之理。令求证道入真圣位。发无漏智断分
    别障。亲证二空得无住道故。此文来彼论喻
    显于前真如法身亦不违此。此论文二。初明
    证道得智。后明证道离慢。论云。如是显示入
    证道时得智慧故离慢。前中有二。初如来喻
    告后善现答成。此初也。真如妙理唯内证知
    非其言相。即称彼体。然诸智者因喻得明故。
    况大身以通玄旨。譬如人身洪满端伟而无
    实体假名为身。所成理智摄领成就故名为
    身。如彼俗身。然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已去
    与其法身名。仍寄喻显。魏云其身妙大。贞观
    云具身大身。周及此云长大。长即具妙。梁云
    遍身大身。依此论说得智之中。别释妙大分
    为两义。论云。云何得智有二种智故。谓摄种
    性智及平等智。若得智已得生如来家得决
    定绍佛种。此为摄种性智。得此智已能得妙
    身。若于此家长夜愿生既得生以便得彼身。
    是名妙身。演曰。此有二义。一得智二证理。若
    得智已至能得妙身。已来是为得智显智功
    能。若于此家已下为证理理为妙身智能得
    故亦名妙身。如来家者谓即真如毕竟空寂
    以为舍故。于中证会名之为生未证如时长
    夜愿证既得智已便得真如。是名妙身。虽身
    与家同是真如。而法性身依法性土故有差
    别。谓真见道正智起时。能证真如名为得已。
    若细分别。无间解脱正得已得。上解妙身。论
    又云。平等智复有五种平等因缘。谓?恶平
    等。法无我平等。断相应平等。无??望心相
    应平等。一切菩萨证道平等。得此等故得为
    大身。摄一切众生大身故。演曰。此释大身以
    智能证五平等理。五平等理遍摄一切故名
    大身。理即真如平等分五者。从诠以辨。大庄
    严论亦说。平等有五而名稍异。一无我平等。
    二有苦平等。三所作平等。四不求平等。五同
    得平等。此中第一?恶平等。真如遍在善恶
    之法故无自他别。即彼第二。以于自他身所
    有诸苦无差别故。二无我平等诸法无我性。
    即彼第一。三断相应平等。离二取故。又断自
    他如如无二。相应者相似义。他性相应非自
    性故。今断自他故名平等。即彼第三。四无??
    望心相应平等。??望者攀缘义。行利他时不
    求返报。相应同前。即彼第四。五一切菩萨证
    道平等。共所证故。即彼第五。佛地论说。十
    地菩萨证得十种平等性理名平等性智。与
    此相摄思唯可知。若依此论。前卷科释证道
    住处中云。妙身者谓至得身成就身。得毕竟
    转依故。大身者一切众生身摄身故。演曰。由
    修二智乃至十地所应证理。皆悉圆证能得
    法身名至得身。报化二身名成就身。或自受
    用及真如理合名至得。依金光明经俱名法
    身故。他受变化名成就身。即摄四佛总名妙
    身。言大身者。由得五平等故摄一切生与己
    无别。以己自体能摄一切故名大身。妙身通
    摄理智二种大身。唯在平等真理。然非圆满
    满在佛地。此说分得能毕竟得非是已满。彼
    论颂云
     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非身
    演曰。已前说言一切诸法即是佛法。彼真如
    体如来所证。今显如体即是法身。譬如有人
    其身妙大。即彰果位所证法身。此论证道能
    分得故。亦通因位兼能证智名妙大身。具义
    而论。因果理智俱法身故。彼论因前诸佛能
    证而有此喻。唯说果位真如法身各据义明
    不相违也。其释颂文如彼。长行文易可解。上
    二句说喻之意。下六句正释经文。于中分二。
    初四句释大身。大身有二义。一者遍一切处。
    二者功德大。此二种义由离障证。后二句释
    非身。非身者无有诸相。大者有真如体
    经。须菩提言世尊至是名大身 演曰。善现
    答成论云。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此意
    据相而说。唯是菩萨所得之妙大身。非余能
    得此妙大身。然于真理不可说。是菩萨之身
    非余人身。以真如理遍一切故。言非身者非
    自他身故。故论云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
    故上释非身言是名大身者。以随顺世间施
    设言说名妙大身。彼论云。非身者无有诸相。
    是名非身。有真如体如是即名妙大身。问。此
    与山王何别。答。依此论前约报化成熟众生。
    此约证道通明理智。彼论前约报身明无取
    说。今依法身喻显真如
    经。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至不名菩萨 演曰。
    自下离慢非证真者。当随于真无有能所。有
    能所者即障证真得圣证真理。应随真不起
    我。能行菩萨行及度生等。若起此者必不见
    真如。以颠倒故。障后真理。由彼菩萨得真理。
    已于后散心起俱生慢云我能行得证真理。
    今为断故有此文生。然此慢者是所知障。以
    烦恼名说第六识俱。八地以上方永不起。第
    七俱者。至金刚喻方永不行。此所说慢。且约
    第六起我能等非七行相故。前七地起慢之
    时必不证真。自谓证真为非菩萨。非不起时
    亦非菩萨。唯识论等皆说十地断所知障不
    断烦恼故。彼论自下为断第十三行愿不成
    疑论云。若无菩萨者诸佛亦不成大菩提。众
    生亦不入大涅??。亦无清净佛国土。若如是
    为何义故。诸菩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起
    心修行净佛国土明虽修行而无颠倒。以释
    前疑故有此文。此约除慢彼除颠倒。倒即想
    倒亦所知障。既除慢倒以破疑情。同是一义。
    文分有四。初告二征三释四结。此初也。前说
    如来能证真如具妙大身非身名身。菩萨亦
    应称彼真如不起慢倒故言亦如是。若言我
    能灭度众生不称真理非菩萨也
    经。何以故 演曰。征非所由
    经。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演曰。释云。
    以菩萨名圣教假说无有一法别名菩萨。榄
    五蕴成。又真如理中无菩萨相恃何起慢
    经。是故佛说至无寿者 演曰。结非但菩萨
    无其实法乘明一切诸法亦然。人法二我二
    俱无故。论云。若菩萨有众生念则不得妙身
    大身故。彼论颂云
     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净佛国土  生心即是倒
    演曰。由起倒故非真菩萨。此颂通释净国土
    文。问。上依此论证道住处讫。其此证道定是
    何位。答。此有二释。一云此通十地说妙大身
    通十地故。其所离慢诸地所断所知障故。又
    五平等与十相摄非唯初地有此行相。平等
    遍在十地中故。若尔如何前说净心地狭初
    后阔耶。答。地前行愿弘广佛果亦尔。十地位
    中近求后地有分齐修一如一行。分分修证
    故名为狭。其究竟地唯在佛果。一云净心唯
    是见道。如来地者是修道。从果为名名究竟
    地。如圆满持为证道故。起加行资粮为究竟
    故。修六具足如见修俱见理。见道得见名十
    地皆净心。唯初净心地。若十地皆是净心。净
    心地后更何所作。又应净心阔信行地净心
    二劫信解一劫故。三地阔狭非唯说教亦兼行
    故。评曰。后释为胜。以究竟地净佛国土等。多
    约菩萨以显其行。若唯佛果何论菩萨。又既
    名为上求佛地。如何说是佛果位收。又准三
    问唯在因中不应答中。尔许经文唯在佛果。
    佛果圆满非所劝化。因何广说。故广说者对
    诱十地虽谈果德。约所被人乃居因位。若不
    对因唯谈果者。起悬崖想。何所造修。若尔
    平等通诸地有及说离慢如何通会。答。以初
    所证与后体同言得平等。非净心地。可通于
    后。其所离慢在见位中理然非有经文指说
    见道无慢令前后位。诸菩萨等同证真位不
    起于慢故。文但是见道位收。问。何故此经广
    明地前及以佛果。既对十地何不广明十地
    行耶。答。经宗为明种性不断果是所绍。发心
    已去是能绍继。举果令求地前难修。广辨令
    学不断义成故。修十地而不广辨。由此名为
    金刚般若。以初后中阔狭异故
    经。须菩提若菩萨至不名菩萨 演曰。自下
    第十八上求佛地住处八中究竟三地之中是
    如来地。上明地前及净心地。今辨果德令欣
    求趣十八之中。据能行人名为上求。八及三
    中据所求果名为究竟及如来地。唯论下文
    有六具足。一国土净具足。此等文是。二明五
    眼等为无上见智净具足。三佛可以具足色
    身见等名随形好身具足。四如来可以具足
    诸相见不等为相身具足。五勿谓如来作是
    念我当有所说等为语具足。六佛得阿耨菩
    提为无所得耶等讫至经终为心具足。以此
    六种摄佛身中转依具足。自利利他无不皆
    尽。将欲求佛先严净心。严净心故则佛土净。
    佛土净故则智见净。境能生心故。先明土心
    为土本故。次明心由心内净外严色身得好
    及相。此四自利自利德圆。云可利他利他之
    中先?后细。语先心后。又解此六皆为利他。
    即由利他还成自利。此释为胜。理应先辨佛
    之身心方明净土。先明土者。以诸菩萨多欣
    净土愿求生故。最初明之。为众生故愿取佛
    国依境令生能见之智。见智既满现妙色身
    身不徒然。为生说法为他演说。须运慈心摄
    取法身施设大利。还令有情展转证悟。种姓
    不断义在于斯。是故佛地分之为六如是次
    第。上求之中应辨离障少故不明但明于行。
    又六具足初一依报后五正报。正报之中三
    业。随智惠行故以见智为先。即所随智惠。后
    四如次身语意业。即是能随相好二具同身
    业故。有义虽此所被通于十地。然六具足对
    八地已去三地以明。所以然者。纯无相修顺
    经宗趣。是故前举燃灯佛等。正对三地令七
    地前趣向修证。即有两重。一对三地令学
    佛地。二令已前学彼三地。若不尔者果德极
    多。何故偏明六种具足。谓前四具足对第八
    地相土自在在此地故。其见智净是能受用。
    语对第九地具四无碍法师位故。心对第十
    地大法智云金刚心故。初国土净文分有四。
    初举执显非。二征非所以。三正释严土。四结
    真菩萨。此初也。论云。为净国土三摩帝故。经
    言乃至则非菩萨。此义为于共见正行中转
    故为断彼故。演曰。即是正修无分别智相应
    等至。除彼二执而作真严。言我当者是人我
    执。庄严佛土是法我执。二执既起不证于真
    则非心净。岂能严土故非菩萨。依贞观本此
    云菩萨亦如是。谓既一切法无我故。菩萨亦
    如是。应无我相也
    经。何以故至是名庄严 演曰。第二征。何所
    以故非菩萨耶。第三正释严土。贞观双牒单
    非双结。魏本双牒单非单结。此三皆单。其双
    举者谓有相无相二严。或能所严故。佛重牒
    无相为真。有相为妄故。佛单非于无相中言
    说安立令庄严故双牒结之。论云。安立第一
    义俗谛可严。真中无严名第一义。是名庄严
    却结俗谛。此中通严四身净土名具足故。前
    净土文为因位不名具足故。前愿净佛土为
    地前故。说除小攀缘作念修道。是今在地上
    前障已除。但有俱生我法二执。复令除断而
    求佛地故与前别
    经。若菩萨通达至真是菩萨 演曰。四结
    真菩萨。不言我能是达生空无土可严。是达
    法空如来说为是真菩萨。返显有执不达二
    空非真菩萨。依余本经有。二无我及二菩萨。
    准此论释者。一者人无我。二法无我。即由
    二无我故显二菩萨。今但总举彼论云生心
    即是倒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为菩萨。即指
    此文。又颂言
     众生及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  及圣以有智
    演曰。详新旧论释此意者。一知所度众生无
    我。二知能度菩萨自无我。故言无我。无我圣
    及非圣二种菩萨。以有智故。能以自智信解
    于彼二无我故名二菩萨。即彼凡天亦名世
    谛菩萨。圣人亦名出世谛菩萨。是故重说菩
    萨。菩萨问。彼论前说严净佛土亦是断疑。今
    亦断疑。二文何别。答。前除无所取净土疑。今
    除无能严净土者疑。此等诸文由闻前说无
    菩萨故应无利生严土等事。即执有能行返
    疑说无能行。今答令知实我。是无假我修行
    缘和方便。此即是有然不见身土为能所严。
    以顺无相当成佛果。真严净土与求佛地亦
    不相违
    经。须菩提乃至如来有佛眼 演曰。下第二
    无上见智净具足。前求佛土。佛土体通情与
    非情。如说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七珍八宝
    是所受用。其中众生是所化度。若无智见谁
    能受用及能化度。故净智见为能受。化由达
    一切色与非色。理事等法亦能了知净非净
    土。所有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而为济利
    故有此文见即五眼智即六通。论云。如来不
    唯有惠眼为令智见净胜故。显示有五种眼。
    若异此则唯求惠眼见净故。演曰。令其求
    佛见及智净。即是四智一切妙用略举照境。
    及他心智利他中胜所以。偏举其福自在具
    足。虽非是智因智所成。与智为依。明智必
    有所依之福故。合福惠名智见净。又佛三身
    具摄福智故。前令种福智资粮。今说果圆令
    欣求趣。彼论为断第十四佛非能见疑。论云。
    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我为菩萨净佛国
    土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若如是者或谓诸
    佛如来不见诸法。自下经文为断此疑故说
    五种眼。此论意说净土之中有能受化令起
    欣求。彼论有此能知见故。勿谓诸佛都无所
    见。以遣疑意疑除智有。即是上求二论无违。
    文分为三。初明见净具足。次明智净具足。三
    明福身具足。鉴照名见。决断名智。可受名福。
    离障圆明名净具足。见净五眼即分为五。一
    段中先问后答。初中问云。颇同凡下见障内
    故有肉眼不。答。言有者虽以肉眼通见一切。
    且顺浅知故答言有。又即诸佛利他德中亦
    有化身。父母所生清净四大报得肉眼。其天
    眼中准例可知。二并色质涅??经云。舍无常
    色获得常色者。是问肉天二体为同为别。答
    在因有别处果无差。皆唯无漏非实业感及
    修生别。不可佛身有?细。眼照理名惠。观
    教名法。缘真缘俗一智义分。或时别起佛眼。
    即前四眼为体遍缘一切总名佛眼。然唯论
    中束五为四。谓色摄第一义谛摄世谛摄一
    切种一切应知摄。色摄复有二种。谓法果修
    果此为五眼。?境界故。是初色摄。演曰。此四
    皆从所缘得名。以有难言。如来五眼得一切
    境如何。此中但言色摄故。论释言。此五眼中
    具依?显同类境说言初色摄。理实亦能取
    非色境。由是业感故名法果。由彼业体是法
    尘故。法名虽通此肉别称如言色处。别得总
    名天眼。依定起故名修果。因修得故如言修
    惠。若尔如何得有报得天眼。答。阿那律等名
    为修得。设生彼王报所得眼。因中亦由修定
    而得总名修得。论又释惠法二眼次第云。第
    一义中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是故第一义
    谛摄在法先非不见。如了诸行故。论又释法
    佛二眼行相。如文可解。准论下释智净中云。
    于此智净中说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见净中。
    何故不说眼即非眼。以一住处故。见智净后
    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演曰。以后例前
    应言。如来说肉眼即非肉眼。是名肉眼。由安
    立第一义故。彼法无实体故。无如其名有自
    体故。名之为非随顺世间。为令修证强立其
    名。是名肉眼。余四准此而不说者。同一住处
    最后说故。例前亦尔。彼论颂云
     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释意以见颠倒故名非颠倒何者颠倒。偈言
     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是故说颠倒
    经。须菩提至如来说是沙 演曰。下明智净。
    前之见净鉴照于境。此随彼起决择。有情心
    行差别。染与非染倒与非倒皆悉了知。令彼
    彼心离诸散乱证真境故名智净住。论云。为
    应知中证故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
    故安立智。演曰。见为令知智为利益故。彼论
    不分见与智别。但由五眼见彼众生种种心
    住。即是前明能见之智。后明所见之境。是故
    颂云。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余同此论。文
    分为三。初举智所缘境。次明佛能知。后征
    释。所以初中有四。初因河辨沙。二依沙数界。
    三因界说生。四依生说心。此初也。先问后
    答。如来依俗有此言说故。说是沙善现知心
    故说如是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至甚多世尊
     演曰。依沙数界
    经。佛告须菩提至若干种心 演曰。第三因
    界说生。第四依生说心
    经。如来悉知 演曰。大文第二明佛能知。一
    则数多。二心法难见。佛智明了悉能知之
    经。何以故至是名心住 演曰。第三征释。所
    以于中有四问答征释此。初征问。多心难见。
    而悉知者有何所以。答中魏本云。如来说诸
    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贞观云心流
    注。心流注者如来说非流注。是故如来说名
    心流注。心流注论云。心流注者谓三世心。若
    干种心者应知有二种。为染及净。即是共欲
    心离欲心等。世者谓过去等分。于此二中安
    立第一义故
    经。言心住者即为非住乃至过去心不可得
    等 演曰。此初所知心通染及净。染心共欲。
    与欲俱故净心离欲。言非心住等。以住三世
    住染及净名之为住。据第一义说为非住真胜
    义中无有染净心住相故。此意由佛见心非心
    得真实理故。故能遍知。若取心相触途生碍
    不能遍知众生心也。是答前问。不尔疏略无
    所结归。彼论重约能知染心说颠倒故。何所
    以者。以彼染心能为障碍。正是所度。是故偏
    说不违此论彼云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
    者。此句示现远离四念处故。此以何义心住
    者。住彼念处以离彼念处故云不住。演曰。泛
    论心住自有二义。一者愚夫于境染著名住。
    二者贤圣观四念处住亦名为住。今说染心
    离彼念住故云不住。是名为心住者。总结凡
    愚住于颠倒也。彼又云。又住不动根本名异
    义一。金刚仙释云。以四念处栖心真如理中
    故名为住。不为五欲所坏。又不为二乘所坏
    故曰不动。能与菩提为基故名根本。演曰。三
    名虽异然其所诠同目念住故云名异义一。
    此即泛解念住异名也。新论稍别应勘彼文
    经。所以者何 演曰。第三征。既名心住复名
    非住有何所以
    经。过去心至不可得 演曰。第四释。论云过
    去心不可得者。以灭故。未来者未有故。现在
    者第一义故。彼论大同。然云现在心虚妄分
    别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颠倒诸识虚妄
    以无世观故。此论现在真无分别。彼论现在
    妄有分别。皆不可得。言无世观者。以彼妄
    心无三世法为所观境故。能取心成虚妄性。
    新论云。此显流转之心。是虚妄识性所缘无
    有三世性故。演曰。非但心于三世不可得。其
    三世境亦不可得
    经。须菩提至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演曰。智
    见净中第三福自在具足。所以智后明福身
    者。智为能导福为所导。福为能资智为所资。
    以二相须故次明之。又显见智别有总依福。
    若不具见智无总所依处故。有以此文属下
    好身相身者。不然以前卷科配无上见智净
    云乃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又科随
    形好身具足。但牒应以色身成就见如来等
    文论自配属。故知此文定属智见。彼论自下
    为断第十五福得非善疑。论云。向说心住颠
    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 若是颠倒何名善
    法。为断此疑示现心住。虽颠倒福德非颠倒。
    颂云
     佛智惠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演曰。意明有漏福聚。有所住故可是颠倒。无
    相福聚唯住念处不住染相。能与佛智作根
    本故非为颠倒不遣。此论文中有三。初问次
    答后佛释成。问以宝供佛生无量福当得成
    佛福身自在。可为多不。贞观云。奉施如来
    经。如是至甚多 演曰。答也。问既总。问通
    真俗谛答亦如之
    经。须菩提至福德多 演曰。如来释成。魏及
    贞观但有上返释文无以福德无故下顺结
    文。论云。于中亦安立第一义故。经言须菩提
    若福聚有实等。此意三轮体空不见实故说
    福德多。若住三轮见实施等有限量故不福
    福多。如是名为安立胜义。彼论意说有漏福
    聚是其颠倒。由住三轮得有漏果。但积聚义
    而非进趣。是故如来不说彼是进趣福聚。其
    无相福以是诸佛智慧根本故。说彼为进趣
    福聚。依彼释经如文可解
    经。须菩提至具足身见不 演曰。第三随形
    好身具足。前来既说有净见智及无相福必
    有所变所生圆满相好之身故此明之。又前
    严土学佛见智求福身已此须严佛所有形
    相。然虽上求不能称实除彼局执。但谓佛有
    八十随好三十二相即为圆满。然法身体具
    恒沙德。报佛相好如所证性无量无边不可
    形相。求不可执心取故。有经云。文殊师利
    菩萨云。如来相好无穷无边说不可尽。顺世
    间法。是以略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故今
    者欲令真严及以真观须无分别称实相严意
    如严土故有此文。彼论谓断第十六相好非
    佛疑。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云何诸佛成就
    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名为佛。是故说非成
    就色身非成就诸相得见如来。此论观无相
    以上求。彼论中即法身。而是佛二论俱明法
    报二身义不相违。文分为四问答征释。此问
    也。可以色身即究竟圆实观如来不准上诸
    文。皆说真如以为如来。以相求真失真而不
    得。故举为问欲令断执称实求也。问。若尔云
    何名好身具足。答。由内真圆外好自满故也。
    又欲令其即色观空若也唯见色身执形相而
    不融真理。唯观空理住寂灭而阙利众生。除
    其执情获彼常色。此如欲得色身住处中解。
    问。地前化身相好可乐为化地上何唯尔所。
    答。正为地上兼为地前随?且尔。又解经论
    总言相好不显别说 随其位地应见不同。然
    依彼论说八十等随浅识疑故无有失
    经。不也世尊至色身见 演曰。善现据真理
    以答
    经。何以故至具足色身 演曰。征及释也。言
    即非者非称执情。而是实有据真理中无色
    相故。论云。亦以安立第一义故。此言色身
    虽通相好。而论以好别属色身。犹如色处故。
    彼论云。色身摄得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如经
    等偈言
     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二及有
    演曰。初二句显法身非相好身。次二句显相
    好身非是法身。次三句显相好身不离法身
    亦得名。佛言彼二者一色身即随好。二诸相
    具足。言重说者。谓色身成就诸相成就。后
    一句显相及好。亦有亦无。寻彼释意。色身相
    好报化成就。不离法身亦得名佛。若推入真
    为真如观。二亦非有性相别观可有相好。故
    云亦无二。及有法身不尔。一向无相故。论云
    而法身不如是说。以身非彼体故
    经。须菩提至是名诸相具足 演曰。第四相
    身具足。问答征释。一准于前。但相好别分之
    为二。若依彼论同是一文释前疑故
    经。须菩提至莫作是念 演曰。第五语具
    足。前明相好求佛身业依身说法。次明语业。
    既离执以求身亦亡铨而学说故有此文。彼
    论断第十七佛有所说疑 疑云。若如来色身
    相好不可得见云何言如来说法。演曰。以情
    见佛宣说于法。谓有所说法义。离如今闻所
    缘相好。不离法身不可得见。若尔所说文义
    不离法身不可得闻。既现可闻文义之相。明
    有所说故有此疑。答意相好不离如俗见真
    无见。文义不离如俗说真无说故。约无说以
    断疑情。彼约无说以破疑。此据上求而遣执。
    问。与前如来有所说法耶何别。答。此论前为
    地前约智相法身明无得说。今为地上上求
    佛语离执而求。彼论前约能说生疑故。论答
    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等。今约所说法
    疑故。论答言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等文
    分有五门。遮征释成。此初二也。初言物谓又
    言莫作是念。文言似重。寻义不尔。以准余
    本上是问辞勿应是颇汝颇谓如来作是念我
    当有所说法耶。此论问意谓我真中及以俗
    谛有实说耶。彼论问意我有离如所说法耶。
    言莫作是念者。第二遮心以真无说俗谛假
    说离如无法故。遮莫作有实说念
    经。何以故 演曰。征
    经。若人言至所说故 演曰。释以真中绝相
    俗幻非实。若言如来于真有说实能所诠如
    言为实。即为谤佛增益谤也。依彼论颂释此
    文云
     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演曰。以佛法身体即真如法亦如是不离真
    如故言亦然。二谓文义以所说法离于真法
    界不可得自相见故。故言说法无自相。释经
    文云。若言如来有离真如所说法者。亦增益
    谤不解我义
    经。须菩提说法者至是名说法 演曰。第五
    成余言说法说法依彼论释。即由所说二差
    别故。重言说法无法可说者。以真中无可说
    法俗中无实有法。无名义定相。属法无离真
    如可说法。二论随应释此文意。是名说法者
    俗有说故。此论自下明心具足。是第六文。于
    中分六。一念处。二正觉。三施设大利法。四
    摄取法身。五不住生死涅??。六行住净。然此
    经中阙念处文。余本皆有。魏云。尔时惠命须
    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
    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
    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
    众生。是名众生。论云。此处于诸众中显示如
    世尊念处故。彼非众生者第一义故。非不众
    生者世谛故。演曰。此显众生是佛慈悲所念
    之处故名念处。如三念住对众生立。然佛常
    缘众生之时。依真俗理非有非无。劝诸菩萨
    亦如是观故。言如世尊念处故。问。此中善现
    问有众生生信心不。应答有无。何故乃言非
    众生等。乍似问答两不相应。答。准离懈怠中
    云。后五百岁众生信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此中亦应作如是说。由前既说。今但约真谛
    显非众生。是不共义。又约俗谛非不众生。是
    相应义。是故论云。此文如前说。指离懈怠
    中说也。即显能如佛念处者。信受此经。问。欲
    得言说中亦明后世能信离懈怠中亦明今此
    又说。三文何别。答。初显言说法身。次劝发精
    进。此令求佛地故有差别。若依彼论。初破能
    说八不说法疑。次??量经胜坚实解深义。后
    破无能信人疑。是故此文为断第十八何人
    能信疑。论云。复有疑。若言诸佛说者。是无所
    说法不离于法身。亦是其无有何等人。能信
    如是甚深法界。偈曰
     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准彼论释意能说所说虽复甚深。亦有大乘
    种性能信。非众生者非凡夫体故。非不众生
    者以有圣性故。彼人非凡夫众生。非不是圣
    体众生。此论约真俗谛释。彼论据凡圣释。地
    上菩萨能深信故所望义别。或约无性有性
    以解言。圣体者通种及现。或约发心未发释。
    以发心者六名圣胎故
    经。须菩提白佛至为无所得耶 演曰。心具
    足中。第二正觉所以。明此者前明念处大悲
    为首。愍念众生故。先明之欲得利生。次自成
    觉故次明。又此前净土智见身相语等。若非
    行圆果满必无斯德故。具明佛行无上行证
    无上果。言正觉者。法报二佛觉性觉相俱名
    正觉。能所觉故。欲令菩萨觉佛具因及圆于
    果故有此文。彼论为断第十九有得证果疑。
    论云。若如来不得一法得阿耨菩提者。云何
    离于上上证。转转得阿耨菩提。演曰。以前闻
    说然灯佛等无得证等。遂执于中无有一法
    可得。而无一行可修。能得菩提。复见如来三
    劫修因不无得行。遂复疑云。云何如来离无
    所得无所行。此上上证取于菩提。而依展转
    行有得行而证正觉。下显真理。虽无一法可
    得可修。若离俗谛修行方便无由获证明佛
    方便修行具足证彼平等无上之法。方便善
    法即报身圆满。无上平等即法身圆满。即是
    显佛行圆果满意。令知已随佛求证。与此无
    违。准余本经下文分四。一佛问善现颇有少
    法得菩提不。二善现答无少法得。三如来印
    言如是如是。四佛广释。此经乃二。初善现
    问。后如是。如是下如来印答。梵本不同广略
    故尔。此初问也。依此论问所成正觉为有所
    得为无所得。彼论意问三劫修因所得菩提
    岂无得耶。准论此中双问因果。谓佛行因得
    果之时。为以有所得因得有所得果。为以无
    所得因得无所得果。下答因果俱无有得。论
    云。于中无有法者。为离有见过。已显示菩
    提及菩提道故。论先总标菩提及菩提道。又
    下释文果配菩提因配于道。故知此中总问
    因果
    经。如是如是至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演曰。
    下答有二。初明菩提果无所得。二修一切善
    法。下明菩提道因无所得。初中复二。初法身
    果。后复次下明报身果。论云。彼复显示菩提
    有二种因缘。谓阿耨多罗语故。三藐三佛陀
    语故。于中经言微尘许法不可得不可有者。
    此为阿耨多罗语故。此显示菩提自相故。菩
    提解脱相故。演曰。二种因缘如次法报二菩
    提也。所言语者明法离言非上无上。约于别
    义言假安立故名为语。如言增语。此中二佛
    俱名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说智及智处。皆
    名为般若。虽此二语通法报身。然随相增各
    配其此文即是阿耨多罗语法身菩提。于中
    复三。初印次释无得后结名。此初二也。乘前
    问词无所得耶。故今印言如是如是。实无所
    得。释文可知。此论云。彼中无微尘许法有体。
    是故亦无可得亦无所有
    经。是名阿耨至菩提 演曰。后结也。由证真
    理无所得法障尽理圆名得菩提。若有所得
    不名证得。若依彼论如来答中大分有二。初
    标法身无得无证。后一切善法下明报身方
    便修生。初中复二。初明法身无得以释前疑。
    后释成前无上之义。此等初也
    经。复次须菩提至三菩提 演曰。下报身果。
    论云为三藐三佛陀语故显示菩提者人平等
    相者。谓假者即报佛也。于中有二。初明菩提
    平等。后释平等所由。此初也。论云。于中平等
    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此中经言无有高
    下者。显示一切诸佛第一义中。寿命等无高
    下故。演曰。若凡若圣。无我真如平等之理
    虽皆齐有。由佛能证此平等理故名为佛故
    名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又由同证平等理
    故诸佛平等。是故说为人平等相。又由诸佛
    证此平等无高下理第一义故。得寿命等亦
    无高下。虽他受化身寿等不齐。据自受用真
    佛而说故无高下。或摄化归真他受变化亦
    无高下。彼论颂云
     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演曰。初颂法身非证而证。后颂报身修生。初
    中上之二句。解前经标无所得文。下二句释
    成前无上之义。于中法界不增减句正释此
    文。彼长行云。不增减者。是法平等。是故名
    无上。以更无上上故。此以法界中功德起非
    增烦恼灭非减。更无有法能过此故名为无
    上。若有增减即非无上。彼论摄相归性故属
    法身。此论性相别论故属报身。亦不相违
    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演曰。此释平
    等所由。准余经本及论。应言以无我人众生
    寿者得平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文中
    略此。论云显示菩提于生死法中平等相故。
    演曰。所证真如具恒沙德。在缠名如来藏。出
    缠名法身。位别名殊。体无差异。我人众生
    是生死法无彼我等。是名法身。故云于生死
    法中平等相也。彼颂净平等自相。释意由法
    无我清净平等真实自体无有胜者。故名无

    经。修一切善法至三菩提 演曰。下第二明
    菩提道。即因无所得。若依彼论下明报身方
    便修生。释曰有二。初直明后料简。此初也。一
    切善法六度万行。若望法身能为了因。若望
    报身即为生因故。此论云显示菩提道也。此
    明具修一切善法方证菩提。非如二乘少修
    善法故。贞观能断云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
    切善法无不妙觉。彼论唯约报身明方便修
    生。彼云又彼法有无上方便以一切善根满。
    是故说阿耨菩提者。余菩提善法不满足。更
    有上方便。演曰。明佛报身。因无上故果成无
    上。又释彼论唯明法身。颂初二句总标无上。
    下释无上别有之义。一不增减。二净平等。三
    无上因。由此六句三种义故得成无上。此释
    为优。以彼长行初总释云。示现非证法名为
    得阿耨菩提。后释因中犹解无上。亦无分明。
    释报身文故。唯法身于理为胜。若依此判如
    来答中大分有二。初总标无上。即当此论法
    身菩提三段文是。二别释无上。后诸文是。于
    中有三。一不增减。二净自相。三无上因。前二
    当体无上。后一由因无上果亦无上。随应配
    颂文易可知
    经。须菩提所言善法至是名善法 演曰。下
    料简。贞观双牒单非双结。魏本双牒单非单
    结。此三俱单。其双牒者。福智二因事理二智。
    随应为二。言非善法者。真胜义中无实法故。
    是名善法者。于方便道寄言安立令证得故。
    故论云安立第一义故。彼论下三句释此经
    文。长行云。偈言及离于漏法。是故彼漏非是
    净法故。此即是清净法故。依彼释经善法。善
    法者双牒有漏无漏善法。即非善法者非有
    漏善。彼有漏法望无上果不能为因故此不
    取。虽为远缘非亲证故。是名善法者结无结
    善故。论云以决定无漏善法故。贞观双结者。
    以福智理事二门别故。此约同善故合为一
    经。须菩提若三千至持用布施 演曰。下第
    三施设大利法。前已学佛证得正觉法报二
    身。次当学佛以所得法施与群生设大福利。
    前语具足。但令于语不执定能诠着于法未
    教被生。今此令自得胜觉。已广为余生施大
    法利故有此文。彼论为断第二十无记非因
    疑。疑云。若一切善法满足得阿耨菩提者。则
    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
    记法故。演曰。小乘师等执名句等性无记故。
    故有此疑。云何修学无记教法得大菩提 颂

     虽言无记法  而说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
    准释上二句随他义答。虽是无记而能为彼
    大菩提因。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故。
    下二句据自我答。汝小乘等教法无而记我
    大乘性是其善故。一法宝胜无量宝。令知教
    善为菩提因成大胜利。亦与此同。此文分二。
    初施设法利。后安立第一义教授。初中分三。
    初举劣次明胜后校量意明持经既有胜福应
    将此法。以利群生。此初也。问。何故地前四
    重校量舍身命等所况极多。此中唯说三千
    须弥所校却劣有何所以。答。有三释。一云。对
    所化生随举尔所。地前难化不举胜福。而作
    校量难以发心希求持学。地上根胜少闻即
    悟知经福胜而行法施。是故不同。二云。前后
    文中随举胜劣为显经福非彼世福。所能校
    量故。彼偈言。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下更
    校量。皆应准知。三云。承前校量不分。经福以
    为多分。此分经福故。与前文亦无胜劣
    经。若人以此至为他人说 演曰。次明胜文
    准前释
    经。于前福德百分至所不能及 演曰。此正
    校量分持经福以为百分全举施福不及其
    一。千等亦尔。此中文略。魏本云。百分千分百
    千万分。歌罗分数分忧波尼沙陀分。乃至算
    数譬喻所不能及。贞观等本广略有异。教法
    不同不可一准。彼论偈云
     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准彼释意上之二句明四种胜。下之两句由
    四胜故非喻所喻。一者数胜。如经百分不及
    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故以数无限齐
    故摄得余数。应知。演曰。由无漏福无尽法故
    数亦无限。论以譬喻等数文同。所以合举理
    实譬喻非数胜摄。此乃百千万亿等数不及。
    是为数胜也。二者力胜。如经不及一歌罗分
    故。流支释云。梵音歌罗。如折一毛以为百分。
    一分分一歌罗。此我翻为力胜。新论名势胜。
    势即力义。以无漏善断。或证理非有漏善力
    所比并故云力胜。三者无似胜。论指如经数
    不能及。以此福德不可数故。演曰。准此数字
    应上声呼。故新论云。由品类别言此福类元
    不比数。前之福类如贵贱人不相比数故。梁
    本经说为品类。此言无似即品类胜。四者因
    胜。论云。因果不相似。以此因果胜彼因果
    故。如经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不及一故。梵云
    邬波尼杀昙。义译为因。举因摄果。施因能招
    三界果报。因果俱劣。经福出世因果俱胜故
    言因胜。论云因果不相似。此因果胜彼因果
    故。问。力类及因此三种胜。何故经中皆言不
    及一耶。答。谓以初百千等数数彼势力品类
    及因以为多分施福势等。不如持经一分势
    等也。论释譬喻文易可知。梁本经云。穷于算
    数乃至威力品类相应譬喻所不能及言。相
    应者谓因果也
    经云。须菩提至我当度众生 演曰。下安立
    第一义教授。谓设法利度众生时勿起生见。
    依第一义教授。地上诸菩萨类。应如如来度
    诸众生无实生想故有此文。彼论为断第二
    十一佛能度生疑。疑云。若是法平等相无有
    高下者。云何如来名为度众生。疑意佛及众
    生不离真如。真如平等说无高下。如何说佛
    度彼下类诸众生耶。颂云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释意众生假名与五阴共。谓于五阴共立假
    名。一名为众生名及五阴不离法界故。法界
    中无生可度。此依久机以教授。彼约初根以
    断疑。此论二谛彼唯真谛。皆不相违。文分为
    四问遮征释此问也
    经。须菩提莫作是念 演曰。遮止
    经。何以故至如来度者 演曰。三征四释。释
    中有三。初顺成次返显后简异。此初也。真如
    理中一相不存。若依俗谛但有五蕴无实众
    生。以天我故无实可度。依彼论解如次前引
    问。设谓实有而生度想有何过失而遮止耶
    经。若有众生至我人众生寿者 演曰。返显
    也。此中虽无执字意显则有我人等执故。论
    云如来如尔炎而知。是故若有众生如来则
    为有我耶。此意佛一切智称理而知无中。谓
    有即为妄执违尔炎境。既无妄执。是故不见
    有少众生如来度者。彼偈云
     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取应知
    演曰。上之三句正释此文初句。五阴中有众
    生可度者。此是取相过。次句以取五阴是众
    生故。次句欲令众生得解脱有如是相。即初
    句标余二句释。故为过也
    经。须菩提至为有我 演曰。第三简异有三。
    初佛知无次凡执有后破凡愚。此初二也。言
    有我者。即是有我执。如来说为非执者。若实
    有我可有执取。我体既无故非实执。即是我
    无之执名为非执。而诸凡愚见道以前起分
    别见妄。谓为有横生实执故。贞观云善现我
    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
    夫强有此执。此论云。若实无我而言有我取
    为离此着故。经言须菩提我取者即为非取。
    如是等彼论偈言不取取应知故。此以何义。
    以彼不实义。是故彼不取。以不取者。即是毛
    道凡夫取而即是不取故言不取取故。演曰。
    无实可取名为不取。即当非执。又言取者凡
    愚取故二论意同
    经。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演曰。
    此破凡愚。因辨妄执勿谓实有起执之人故
    便破之。真谛无生何凡之有。俗谛幻有亦非
    实故名非凡夫。此略无结。余本结云。是名凡
    夫。魏唐本云。如来说为非生彼论释云。不生
    圣人法故言非生。若依彼释。即非凡夫者即
    是非生圣法之凡夫也。梁经此论俱云小儿
    凡夫。魏本云毛道凡夫生。流支释云。毛道
    领法心小如毛孔道即愚小义。此译者谬。梵
    云缚(去声)罗。此云愚。以二声相近遂错云毛。
    正应云婆罗毕栗托(鱼讫反)那。婆罗云愚。毕栗
    托云异。仡那云生。总云愚夫异生。此言凡夫
    顺方俗耳。问。此非凡夫。与前众生即非众生
    何别。答。前是能信经人。此是法利所化。破执
    义同
    经。须菩提至观如来不 演曰。第四摄取法
    身。前正觉处虽相法身而非正明具显报佛。
    是无上觉因显无上故明法身。又前双明法
    报二身。以法身是本。今令摄取正观正证故
    此明之。其欲得色身。住中虽明法身。因求色
    身令欣真理而不取相说。是欲得色身住处
    非欲法身。其欲得法身中所明三种言说及
    福。与此悬殊。智相法身为明智相。兼辨无为
    非正明理。其供养给侍如来住处。虽明无相。
    彼约所供佛身而说非明自得。今明自得亦
    明上求佛地法身令自摄取。及明法身非以
    相比知非相福因得故有此文。彼论意同为
    断第二十二比知法体疑。及断第二十三相
    福成因疑。论云。复有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
    如来。以非彼体。以如来法身为体。而如来
    法身以见相成就。比知则知如来法身为福
    相成就。自下经文为断此疑。演曰。此叙二
    疑。一者如来法身虽不可以相成就。现证应
    言可以相成就比知。二者如来法身应由福
    相成就所得。此下论文有三行偈。初后两偈
    答第一疑。中间一偈答第二疑。然中一偈及
    诸长行。应在后明以此偈文释经颂。后可以
    相成就得阿耨菩提文故。而作论者以此二
    疑义相连带故。前叙疑合一处问。逐便释之
    后引经文遂更不释前已释故。又转轮王为
    例相似故一处明古今诸德谓翻译错。理未
    必然。以前后译次第皆示菩提流支译文。依
    论论主意然。何谓翻译错。如下文中真化一
    异疑。长行及颂隔越而解。至下当知。此亦如
    是。文中有二。初明观相不可识真后明相因
    非得真体。即是如次答前二疑。初文又二。长
    行及颂。故长行文四问答质领。此即佛问。可
    以三十二相比知如来法性身不
    经。须菩提至观如来 演曰。第二答。然准供
    侍如来住中善现答言不应相见。何故此答
    与前不同。又余五本经皆言不应以诸相观
    如来。何故此文独异余本。答。梵本有别义则
    无违。何者前实理答。今假设答。显发如来
    真妙义故。又理有二。一俗二真。真虽无相。于
    俗谛中可以分明三十二相观如来故。佛依
    真问。此据俗答
    经。佛言须菩提至则是如来 演曰。第三质
    由转轮王亦具相故。彼论颂云
     非是色身相  可比知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彼论长行但释颂意不释其文相易故。意谓
    约果而说。既不可以色相比知如来。约因而
    谈。亦不可以福相因得菩提果。若以感相福
    因得菩提者。转轮圣王亦有相福能感相好。
    即彼轮王应是如来因果虽殊。为难相似细
    寻论文其意弥远
    经。须菩提白佛至观如来 演曰。第四领悟
    经。尔时世尊至不能见如来 演曰。偈颂重
    成。此中文略。贞观云
     诸以色观我  以音声求我
     彼生履邪断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魏经初颂即此经文。后颂云
     彼如来妙体  即法身诸佛
     法体不可见  彼识不能知
    论云。初偈显示如所不应见不可见。演曰。谓
    若求见法身而寻色声。乃是所不应见。依彼
    色声求见法身不可得。故论云。第二偈显示
    如彼不应见及不见因缘。谓初分次分。演曰。
    后偈之中上二句为初分。如彼不应见。谓是
    彼前行偈之所不应见。法即法身是也。下二
    句为次分。即不见因缘。由以?识不见细境。
    是为因缘。因缘者所以也。由此依论分之为
    三。一如所不应见不可见。二如彼不应见。三
    不见因缘。初中论云。云何不可见诸见世谛
    故。谓见色力闻说法声。是见俗谛法身真谛
    故不得见。履谓游履。即此行义。断谓禅定。即
    此道义。依其事定见色闻声之时。非缘于理
    故不见我真实法身。名之为邪。非同外道所
    有邪定。论云是人行邪静者。定名为静。以得
    禅者。说名寂静者故。又复禅力思惟修故。于
    中思者意所摄。修者识所摄。言寂静者。即说
    意及识。此意明依世间禅定以思量分别故。
    名之为意。了别?境故。名之为识但依世俗
    见色闻声不能见真。或可断者即有漏观。以
    有漏中定??慧劣。此论云定理实有智故。秦
    魏梁本总名为道。周本名勤。隋名邪解脱。名
    别义同。彼论云不能见者。谓凡夫人即地前
    菩萨。小乘异生皆此所摄。言应观佛法性。即
    导师法身者。此如彼不应见也。观色声心所
    不得见者即法身。是谓有问言。既色声心不
    能见。我如何可见。是故此中令起真观应观
    法性。法性即真如。真如即是导师法身。何以
    故。以真如体众德所依。即是出缠清净法身
    故。佛真身不可相见故。论云以如为缘故出
    生诸佛净身。此不可见。但应见法故。言法性
    非所识故。彼不能了者。此第三不见因缘也。
    论云。彼不应见。复何因缘故不可见。以彼法
    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知故。不如
    言说者。非见实不能知故。演曰。以彼真如非
    是分别思量识之所了非言说。说唯内证知
    故。彼缘色等识不能解了。彼偈云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长行云。以何等人不能见。谓凡夫不能见故
    经。须菩提汝若作是念至莫作是念 演曰。
    上明观相不可识真讫。不明相因非得真体。
    彼断福相成因疑也。论结前云。于此住处中
    约显示。以法身应见如来非以相具足故。又
    生起此文云。若尔如来虽不应以相具足见。
    应以相具足为因。得阿耨菩提。为离此着故
    经言等。彼论引经文虽在后义属于前。然准
    余本。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阿耨
    菩提耶。须菩提莫作是念。不以相成就得阿
    耨菩提等。诸本经文虽少有异。大意皆遮以
    相成就得彼菩提。唯此经文加其不字乃遮。
    不以相成就得便与二论意不符会。故初文
    中剩一不字译家误耳。或可此中意言不以
    者。谓岂不以具足相得菩提。即以相得菩提。
    莫作是念。亦不须除。不字文中有三。初问次
    遮后结示正义。此初二也。论初卷释摄取法
    身中。指此文云。此义明相具足体非菩提。亦
    不以相具足为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演曰。
    相为色性自招色身相好之报。法身菩提体
    性非色。如何乃以相为因也。彼论颂云
     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
    释云。此明何义。法身者是智相身。福德者是
    异相身故。演曰。智为了因。得法身果福为生
    因。成相好报故。说相好为异相身。佛问善
    现。汝作是念。如来岂不以相具足得阿耨菩
    提耶。谓以具足福相而得。次遮止云。莫作
    是念。约情破也。此中亦应云。若以相具足
    因故得无上觉。转轮圣王亦应得证。以具相
    故。以前影后经不重言。彼论因解转轮圣王
    在前文释。此亦不解
    经。如来不以至三菩提 演曰。第三结示正
    义。但由具无相智现证菩提。不以福相具足
    为因证无上觉。梁本云。如来不由具相得阿
    耨菩提。虽彼福业为证疏缘非亲了因故不
    说得
    经。须菩提若至说诸法断灭 演曰。心具足
    中。自下第五不住生死涅??。即无住涅??也。
    向说法身非福因得便舍于福而求涅??。若
    尔便同二乘寂灭或乐取福不求涅??。便于
    生死受诸苦恼。为除此着令成佛德无住涅
    ??。故此文起论云。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
    示不住涅??。若不住涅??应受生死苦。为离
    此着等。彼论为断第二十四失福及果疑。论
    云。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
    是诸菩萨则失福德及失果报。此意既以福
    一相非法身之因。则证法身时福德应失。福
    德既失。应无所感果报之身故成断灭。寻彼
    释意。虽不得法身菩提。而亦不失福德及
    彼果报。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得报
    身菩提故。由有报身非同二乘。一向寂灭即
    不住涅??。由受无漏福不取有漏福故。不住
    生死。彼因断疑亦显不住。与此无违。文分为
    二。初不住涅??后不住流转。初文有四问遮
    征释此问也。此虽教诫十地菩萨令求佛果
    无住涅??。然说一切发趣大乘初心菩萨。尚
    不欲住生死涅??。况于如来。故令菩萨知佛
    果德。而以愿求。然诸菩萨意愿虚空法界等
    尽。我愿方尽故不可说。同于二乘有其断尽。
    况同外道拨无因果起于断见空见等耶
    经。莫作是念 演曰。第二遮止莫作是念。趣
    菩萨乘无余涅??得真法身。诸胜无漏一切
    皆灭。论云。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如所住法
    而通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自在
    行利益众生事。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示
    不住涅??。演曰。所住法者谓即真如。真如虽
    在生死不为苦逼。虽处涅??不同惑断。故云
    如所住法而通达也。不断一切生死法者。非
    如二乘厌苦欣灭。从初发心多劫生死广行
    妙行。若至佛果示现生死以利群生即是不
    住无为不尽有为。此应料简无住涅??菩萨
    得不
    经。何以故至不说断灭相 演曰。征及解释。
    相谓状貌体相行相。余如上释。彼论颂云
     不失功德因  及彼胜果报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示胜福德相  是故说譬喻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初颂说断疑。即当此论不住涅??。后颂广释
    所以。即当此论不住生死。彼初长行文易可
    解。此论生下云。若不住涅??应受生死苦恼。
    为离此着故
    经。须菩提若菩萨至七宝布施 演曰。下明
    不住流转。文分有二。初明受福德非苦所恼。
    次明受报而不住着。初中又二。初举劣后显
    胜。此初也。贞观云。奉施如来应正等觉明
    凡夫人施佛胜因感得轮王释梵等报。尚非
    苦逼。况佛菩萨胜福德耶。净名经云。转轮圣
    王以少福故尚无病等
    经。若复有人至所得功德 演曰。显胜也。论
    云无我无生法忍者何义。如来于有为法得
    自在故。无彼生死法。我又非业烦恼力生故
    名无我。无生者此中云何得显示。如说摄取
    余福。尚于生死中不受苦恼。何况菩萨。于无
    我无生法中得忍。已所生福德胜多于彼。演
    曰。此中且以菩萨校量意显佛果所受福报。
    定无有苦劝令摄取。彼论释无我得无生云
    有三种。无我不生者。谓本性无生忍。自然无
    生忍。惑苦无生忍。言二种无我相者。谓人无
    我法无我也。问若福田不灭虽感果报不受
    苦迫。如梵释等。应处生死不住涅??
    经。须菩提至不受福德故 演曰。此明受报
    而不住着也。虽福因不灭。由不取着不住生
    死。若取着福住生死故。亦是释前福胜所由。
    只缘不着所以成胜。文分为三。初标次问后
    释。此初也
    经。须菩提白佛至不受福德 演曰。正申问
    也。善现以佛前说求福资粮。次前复言福胜
    于前。今后说言不受福德故问所以。论云以
    世尊于余处说应受福聚故
    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至不受福德 演
    曰。第三为释。魏本云。言须菩提菩萨受福德
    不取福德。是故菩萨取福德。论云。以方便故
    应受而不应取。受之与取通名相似。若依别
    义。受谓领受。取谓贪着。故经论中随举取受。
    或别或通故。贞观云。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
    故说名所应摄受。演曰。与魏本经文别义同。
    虽受福德。而不取着取着福德即同有漏。沈
    沦生死故。受福德故。不住涅??。非如二乘永
    寂灭故。不取福德不住生死。不同凡夫增染
    着故。前卷论释此云。受者说有故。取者修彼
    道故。如福聚及果中皆不应着。更勘余论。彼
    论颂文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报。以有漏果故。彼福
    德可诃。如是取者名之为取。如取非道故。此
    福德无报。无报者。无彼有漏报。是故此福
    德受而不取。演曰。因取福德而生有漏故。是
    可诃无漏福德不招漏果。是故可受大意同

    经。须菩提若有人至不解我所说义 演曰。
    心具足中第六行住净。为化有情往来行住
    神通方便说法流转有为之事。此胜惠行名
    之为行安处。如是名之为住。而无诸染故复
    名净。前第五心总明不住生死涅??。而未别
    明方便化用。今为明之有此文起。于中有三。
    一威仪行住。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三不染
    行住。明随感应似有往来。往来之中观性不
    执成大神通。复于说法及生死法而无染着。
    今具足说令诸菩萨上求学故。次第如是。初
    文来者以诸菩萨上求佛地所有事业化众生
    等。乃谓如来实有来去而生习学故。今为说
    实无去来令知修学故有此文。彼论为释第
    二十五化无受用疑。疑云。若诸如来不受彼
    果报。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疑意既云
    是福德无报无有漏报。云何得于十方世界
    出没往来。现身说法令生睹见而受用耶。既
    尔法身应有来去。由不悟化而迷于真也。文
    言菩萨意说如来从因为名 解中云。佛就果
    为语。不尔问答文不相应。释此疑者化有来
    去不妨受用。然据真理本无去来。此论除报
    已上求彼论遣疑而识化亦不相违。文分为
    三。初牒报显非。次征非所以。后释义所由。此
    初也。先牒后非。此论但云 于中行者谓去
    来。住者余威仪。余威仪者摄余三种。谓住坐
    卧。余本有住。此中略无。彼论偈云
     是福德应报  为化诸众生
     自然如是业  诸佛现十方
    释云。明诸佛化身有用。彼法身诸佛不去不
    来故。依彼释经若言真身如来有来去等。彼
    不解我所说义也。而化有用不妨往来众生
    受用以释前疑
    经。何以故至故名如来 演曰。征及释也。何
    故说为不解。我意以真法身无所从来无所
    至去。湛然常住故说来去不解。我意彼颂云
     去来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于彼法界处  非一亦非异
    释云。若如来有去来差别即不得言常。如是
    住常。如是住者。不变不异义故。演曰。颂初
    句化有去来。次句真无去来。后之二句明化。
    与真不一不异。性相别论故不一。摄相归性
    故不异。问。自受用身由遍满故亦无来去。何
    故不约自受用说唯据法身。答。彼论前后多
    依法身。具约真如说无来去不障自受。亦无
    来去又无去来。约法报化因缘唯识无相真
    如。此等观门皆来去。经中且依法身真如理
    实报化。唯识等门皆可通说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至宁为多不 演曰。下
    第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以诸菩萨见佛化
    身有去来像执为实有前。且约真言无来去。
    于形相身来得自在惠行而住。离真见有去
    来之相。今令观折诸佛相身五蕴无实故无
    所见。所见者妄谓有来去。除所见已即证于
    真。真无去来故。于名色得自在惠行住。今为
    明此故斯文起。又前明威仪实无去来。以显
    法身常住不动。而未广显神通化用巧便自
    在。今令学佛观彼五阴细末不念空无所得。
    发起神通所化自在故有此文。问。前第十住
    处色及众生身搏取中观破相应行。与此何
    别。答。前化地前令除法执自不造业及生死
    轮回。今化地上令求佛地利他事中神通作
    用故有差别。若依彼论前明施福生染如尘以
    辩校量。今断第二十六真化一异疑。谓闻前
    说化有去来及说法等真无。此事有二疑生。
    一疑真化为一为异。二疑化佛非真所说之
    法应不得益。论无疑词。准释合有为断初疑
    有此文来。以见有化不了相无方疑一异说。
    尘界喻晓法无我悟证于真不见实相。何有
    一异。故于名色得自在行住与此不异。人界
    喻法性尘喻化身喻中尘界既非一异。法中
    真化亦非一异。此论据法以生智。彼论约喻
    以除疑。不相违也。依此论科文分为六。一无
    所见方便。二如所不分别即无能见。三何人
    无分别。四于何法不分别。五何方便不分别
    即何智证。六云何不分别即何行相。初一总
    明破折方便。后五别释意义所由。初中有二。
    初明蕴非实。后约二谛辨。初中复三。初破
    色二破名后双破。依彼论科大分为二。初举
    喻。后须菩提若人言下法合。喻中复二。初如
    来以微尘喻告。后善现以世界喻领。初文即
    此折破色身。就中有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
    五难六通。此初佛问。但以三千世界碎为微
    尘。依魏本经乃有两重复以示许微尘世界
    碎为微尘阿僧只。贞观亦示自余四经。皆唯
    一重其两重者显折尘多更无别义。论云。于
    中细末方便无所得方便。无所得如前说。此
    即细末方便。成唯识云。于?色相渐次除折
    至不可折。假立极微梁本微尘亦名邻虚。即
    极微也。彼论云碎微尘喻示现何义。偈言
     世界作微尘  此喻示彼义
     微尘碎为末  示现烦恼尽
    释意示彼义者。示彼前偈。于是法界处非一
    亦非异义故。彼诸佛如来。于真如法界中。非
    一处住。亦非异处位。为示此义故。演曰。微
    尘碎为末者。即是碎末为微尘。谓破?色以
    作细尘。非谓折尘以成其末。尘不可折如何
    成。示此之喻意。总聚?色以况真如。折为细
    尘以喻化相法身。一而喻总化身。多而比尘
    起化之。能要由障尽故云微尘碎为末。示现
    烦恼尽也。文言烦恼亦摄所知。新论云。应知
    诸佛世尊。于法界中烦恼障尽非一处性亦
    作异性。此问善现数量多不
    经。甚多世尊 演曰。第二答多。准余本经。自
    下三段并善现说成佛尘喻。此论既有多尘。
    何有其实色身之体。彼论由烦恼尽证真如
    理故起化弥多。然此名众余本名聚故。贞观
    云。彼微尘聚甚多世尊。此及魏经聚名为众。
    余四本经众名为聚。明知众聚其义是同
    经。何以故 演曰。第三征云微尘。若实有便
    同外道。既无实体。何故言多
    经。若是微尘众至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演曰。
    第四释也。论指此文。是为无所见方便。此说
    有何义。若微尘聚第一义是有者。世尊即不
    说非聚世尊说微尘聚非聚。是名微尘聚者。
    以此聚体不成就故。若异此者。虽不说亦自
    知。是聚何义须说 演曰。此明佛说微尘与
    外道异。若同外道是实有者不说自知何须
    佛说。今既佛说明微无体。但令折观非实故
    也。故唯识云。为执?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
    令其除折。非谓诸色实有极微。彼即正释此
    等文意。此约观行胜道理故名第一义。非据
    真谛。又解依真名第一义。以彼极微依俗观
    察入真无故若依此解。便与唯识意稍不同。
    思之可解。彼论释云。若实有一物聚集如来
    则不说微尘聚集。演曰。释喻同此法合意者
    化身假相非真佛故还同假尘
    经。所以者何 演曰。第五难。微若实佛何故
    说之所以者何谓也
    经。佛说微尘至是名微尘众 演曰。第六通。
    佛虽说尘但假非实。非实之理依俗。依真已
    如前解。结假名微彼论颂云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处非彼  非是差别喻
    上二句喻非一义。下二句喻非异义。彼长行
    释非一云。如微尘碎为末非一处住。以无有
    聚集物故。演曰。?聚体无而微是有。各各
    别住故。望总聚名为不一。又释非异义云。以
    聚集微尘差别不可得故。以差别不住故。演
    曰。即揽极微以为总聚。离微无聚故不可说
    异处。而住名为不异余文可知
    经。世尊如来所说至是名世界 演曰。下破
    名身如前文。释言世界者。亦是为明众生世
    故。彼论自下善现以世界喻领。于中有二。初
    善现说喻。后如来释成。前文有四。一标二征
    三破实四存假。此初标也。前说微尘喻以化
    对真辨非一异。今说世界喻以真对化辨非
    一异。言三千大千世界者。谓总聚世界积微
    所成言即非世界者。以彼所成无实体故。言
    是名世界者。结成如来假说相也。故彼论云。
    如是三千世界一合相喻。非聚集故。新论亦
    云。此即兼述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聚性及是
    聚性其喻亦同。演曰。由所成无体。望彼极微
    非一非异。即喻真如。望彼化身非一异耳。问。
    准彼论世界喻法身。此论此文世界乃是名
    身所摄。而经前文以三千界折为微尘。岂以
    心法折为色耶。答。不尔。前世界者器及众生
    总在其内。谓取其中根尘色蕴而破折之。此
    文世界唯是名身。其下双破名色之中云。若
    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亦是名色两种总名
    世界总相为破色及名相实
    经。何以故 演曰。此论自下双破名色。先征
    后释。此即双征色及名身。皆说无实有何所
    以。彼论征云世界无实何所以故
    经。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演曰。双释
    所由。论云若世界是实有者。即为有搏取者。
    于中为并说。若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搏
    取。谓一搏取及差别搏取。众生类众生世界
    有者。此为一搏取。微尘有者。此为差别搏
    取。以取微尘聚集故。演曰。四蕴无形执为
    是实。冥然一故但名一搏。微尘众多执为一
    搏。实有差别故名差别搏取。一及差别此中
    总名为一合相。经言世界似唯名身其一合
    相即兼微尘。是故双破。问。执彼五蕴为一合
    相有何过耶。答。便同外道数胜论等执器身
    等积微所成而是实有。亦同小乘心心所实
    皆是法执。是故为过。彼论第三破界实有
    故。论云若实有一世界。如来则不说三千大
    千世界。问。彼以世界喻真法身。今说界无有
    何所以。答。法身无相总界亦无法喻相似。又
    界若实有可喻尘异。今既非实便成与尘非
    一非异
    经。如来说一合相至是名一合相 演曰。此
    论第二约二谛辨。初善现辨。后佛重成。此初
    也。梁唐本名一合执据能执心。此但言相依
    所执境。言如来说一合相者。于俗谛中有言
    说故。即说彼情名一合执情所执境名一合
    相。又释此执行相相执无别。言即非一合相
    者。以胜义中情有理无。成真谛中情亦非有
    故。论云此上座须菩提安立第一义故结文
    可知。彼论第四存假谓显如来说一合相大
    千界等非有实体但相无差名一合耳
    经。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演
    曰。后佛重成有二。初明胜义无。后明俗谛有。
    此即初也。谓佛了达色及名身搏取之相胜
    义中无不可以言说说及分别戏论心之所分
    别以心言路绝故。贞观云。不可言说不可戏
    论。此论云。世尊成就如是义故说搏取者。即
    是不可以言说说等。此何所显示。世谛言说
    故。有彼搏取第一义故。不可说。彼论第二如
    来释成有二。初体实无。后妄执有。此初也。以
    聚集相无实体性故不可说
    经。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演曰。明俗谛有
    凡夫不了法体无故妄生法执。法执起故我
    执亦生增爱贪等。论云。彼小儿凡夫如言说
    取非第一义。彼论妄执意亦同此颂云
     但随于音声  凡夫取颠倒
    释意以彼聚集无物可取。但随于声虚妄分
    别故是颠倒。若有实者即是正见。上来彼论
    非但喻显。真化一异亦是因破我法二见所
    缘境无即同此论。此论第一无所见方便讫
    经。须菩提若人言至所说义不 演曰。下第
    二明如所不分别。即无能见。前破我法所缘
    之境令知不实。今破能缘我法见心见心乃
    是所起分别。今翻令作无分别心故。言如所
    不分别也。论云。已说无所见方便。破义未
    说。无所见等入相应三昧时不分别。谓如所
    不分别等。云何得显示如外道说我如来说。
    为我见故安置人无我。又为说有此我见故
    安置法无我。若有彼我见是见所摄。如是观
    察。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即此观察。
    为入方便。演曰。由执我者。说彼为见明人无
    我名无我见也。执有此见名为法执明见亦
    是法无我。彼论自下明其法合文亦为二。初
    离我执。后离法执。所以然者。前喻中云。微尘
    碎为末。示现烦恼尽。虽言烦恼亦兼所知二
    障乃以二执为本。今明断执障尽理圆证真
    起化非一非异故。说此文名为法合。颂云
     非无二得道  远离于我法
    释云。非无我无法。离此二事而得菩提。云
    何得菩提。远离彼二见故。偈言远离于我法
    者。意令不起我法见也。又复此经承前唯破
    我法等想。息我等见令起正见。未明我见体
    非实有。今经将终明起邪见亦非实见。于真
    理中无邪无正。此文有四问答征释。此初也。
    余本此上征云。何以故。若一合执云不可说。
    凡夫妄者。何所以故。如来说有我见等耶。然
    佛为遮外道我故说有我见等。佛亦不说我
    见实有故。佛却问有人。谓佛说实我见解我
    意不
    经。世尊是人至所说义 演曰。第二答。佛为
    利生说假我见。非如凡夫说有实真故。说实
    见名不解意
    经。所以者何 演曰。征意无实我见有何所
    以而佛说耶
    经。佛说我见人见至寿者见 演曰。释也。此
    文有三。初牒次非后结。初牒佛说我见等者。
    随顺世俗为欲对除令息虚妄。是故说也。次
    文非者。非如外道及诸凡夫说有实我而起
    实见。亦异小乘虽无有我而有实见。今大乘
    宗说我等见无始世界虚妄分别。于真理中
    本无实见。是故非也。后结可知。彼论颂云
     见我即不见  无实虚妄见
     此是微细障  见真如远离
    释云。是故如来说彼我见即是不见。以其无
    实。无实者即是无物。以是义故说我见即是
    虚妄见。演曰。准彼释。经说我见等者。说虚
    妄见。即非等者。非实见也。是名等者。结虚妄
    见。上依此论以彼我见是人无我。即我见体
    虚妄不实。是法无我。一我见言具含二义。今
    者非之明二我见。一切都妄令息分别。即是
    如所不分别破能见心。然论说此名入方便。
    因观二妄能证真理故名方便。以证如时不
    作我无我解故。彼论上来唯破人我见。下破
    法我见
    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演曰。此
    论第三何人无分别。此简凡夫外道二乘有
    学我法二见俱是实有。二乘无学虽无我见
    法见未亡不能悟入二空之理。唯菩萨者有
    胜智能欲趣大觉断二障故
    经。于一切法 演曰。此论第四于何法无分
    别。二乘之人非于一切而求遍智菩萨异彼。
    于一切法观无我法以除二见
    经。应如是知至如是信解 演曰。第五何方
    便不分别。即何智定。前第二文翻彼能见总
    无分别。今此别明所有智定。论云。若智依
    止奢摩他故知。依止?巢?崮枪始?4硕??br> 止三摩提故。胜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
    缘影像。彼名胜解。演曰。因止生智名知。因
    观生智名见。如次即本后智止之与观皆依
    等持。由智离障观彼影像有胜惠解。定为此
    依故名胜解。故论云以三摩地自在故解内
    攀缘影像彼名胜解。彼论云。如是示现我见
    不见故。见法者亦是不见。如经发菩萨心等
    者乃至不住法相故。此复何义。以见法相即
    不见相。如彼我见即非见故。何故此二见说
    名不见。偈云。此是微细障见真如远离故。此
    复云何。彼见我见法。此是微细障。以不见彼
    二故。是以见法而得远离。偈言见真如远离
    故。演曰。言不见彼二者。以于无我法处妄起
    其见。是以见真而得远离。彼论又释知见信
    之。偈云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远离
    长行云。示现世智第一义智。及依止三昧得
    远离彼障。与此论同
    经。不生法相 演曰。第六云何不分别。即何
    行解。论云。而不住法相者。此正显示无分别。
    彼论意说若生法相亦是见真所远离法。文
    分有二。谓标及释。此初也
    经。须菩提所言法相至是名法相 演曰。释
    也。有牒非结。论云。此显示法相中不共义。及
    相应义。如前已说。法即是境相即是心。双
    牒能所缘。说非相者。于胜义中说为非相。是
    名等者。于俗谛中说有能所相也。彼论以见
    法相即不见相。如彼我见。即非见故法合已

    经。须菩提若有人以满至持用布施 演曰。
    下明不染行住。于中复二。初说法不染。复流
    转不染。此初也。前语具足不取言说。所诠体
    义与名相属真俗双明。明所取无。今此处明
    不取教法。取教法者即为法取法取即染。此
    能取心令不染彼体故。又不令求供养信敬
    等。复云不染其施设大利法总明法施未明不
    染。今此明之故与前别。文分为二。初校量说
    胜。二正明不染。前文又二。初举施福后正校
    量。彼论为断第二十七化说无量福疑。疑云。
    前说化身有去来故既非真佛。又前颂言非
    说法者。既尔化佛所说之经持说无福故。为
    断此疑而有斯文。明化虽示现所说之法持
    说经等非无尽福故。重以喻而为校量。论虽
    不叙疑起所由。准颂及释当知定尔故颂云
     化身示现福  非无无尽福
    何故。得福以得二智。三昧能远离障而起化
    身。是故获福文乘前起有。是故言而别破疑
    说非无福。于中有二。初示现有福。后明有敬
    信。既由敬信。是故福生。此初举劣
    经。若有善男子至其福胜彼 演曰。正校量。
    论云。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应演说。如是
    演说而无所染。彼论云。虽诸佛自然化身作
    业。而彼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
    德故
    经。云何为人演说 演曰。正明不染。一问二
    答。问。如何演说而得生福。彼论自下明有敬
    信。问意既是化说非正实故无人敬信。何能
    生福
    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演曰。此答也。准余
    经本云。而不名说。是名为说。贞观云。如不为
    他宣说开示故名为他宣说。开示此经无结
    不取于相。即是余本不宣说义。更加如如不
    动。释此所由。论云。此有何义。显示不可言说
    故不演说。彼法有何说体。应如是演说。若
    异此者。则为染说。以颠倒义故。又如是说时
    不求信敬等。亦为无染说法。演曰。一无可言
    说体故名不演说。二不求信敬等无染说故
    亦名不说。彼论颂云
     诸佛说法时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说  是故彼说正
    释云。若化身诸佛说法时不言我是化身。是
    故彼所说是正说。若不如是说者。可化众
    生。不生敬心。何以故。不能利益众生故。即
    说彼是不正说。是故不说我是化佛。演曰。释
    经意不言我是化佛故。名而不演说。是故彼
    说正故。是名为说。问曰。诸小乘经不说是
    化。然大乘经佛皆自说我是化佛如何不言。
    答。虽说是化不言离真迥然别有皆是真说。
    是故为正。又解对不生敬信者言非化身。若
    生敬信亦说我化。梁本亦有如如不动。谓不
    取实能所诠相心如真如而不动故。名为不
    染而是正说
    经。何以故至应作如是观 演曰。言何以故
    者。准此论生下经文。何以说法。能不染者以
    诸有为如幻等故。非如所见有自性故。故说
    法时能不染也。非但说法不染亦即是流转
    不染。彼论答征意以诸有为如幻等故。即真
    而说不言化相离真而有也。准彼论疑即何
    以故释九喻。略以七门分别。一说意。二开合。
    三次第。四属当法喻。五建立。六问答。七说
    喻胜益。初说意者。此论流转不染明佛示现
    受于生死。常在三界化利众生。以了有为如
    幻等故。不为所染故有此文。彼论为断二十
    八佛涅??疑。论云。若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
    法。云何言如来入涅??。为断此疑。是故说彼
    偈。此义云何。偈言
     非有为非离  诸如来涅??
     九种有为法  妙智正观故
    上二句明无住道以答前疑。下二句释此所
    由。正观故示初文。论云。以诸佛得涅??。化身
    说法示现世间行。为利益众生故。此明诸佛
    以不住涅??不住世间故。此意非有为故不
    住生死。不离有为故不住涅??。何故能示耶。
    以观有为如幻等故。疑意以佛受生说法应
    拘生死。云何言佛入涅??耶。若入涅??应同
    二乘如何。复言受生说法。答以佛般涅??非
    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何故能然得无住道。
    由何得无住道。以正观有为故。二开合者。总
    名有为由滞三相表是有为缘起之法。此论
    为四。一自性相。谓初三喻。二着所住味相。谓
    次一喻。三随顺过失相。谓露泡二喻。四随顺
    出离相。谓后三喻。彼论为三。一观相谓初
    三。二观受用谓次三。三观三世事谓后三。故
    颂云
     观相及受用  观于三世事
    合此第二第三为观受用。彼以能受身及能
    受用并所用境。能受所受同名受故。此以能
    所性别故离为二。亦不相违故。彼长行云。一
    观有为法。以观见相识。二者观受用。以观器
    世间等。以何处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三
    者观有为行。以何等法三世差别转。三次第
    者。且自性相总谈世间外道邪妄所执能执
    一切自性及二所依。次明由有自性而生味
    着。次明由味着故过失随起。后明除彼过失
    而修出离。彼论为三开合虽异。义与此同。就
    初自性相中有其三喻。一星二翳三灯。此论
    初相如星。次见如翳。彼论初见次喻于相。何
    故尔耶。法喻义多。而作论者所取意别。谓此
    论中境心次第。先相后见。是故第二着所住
    味以境为初方说能受。彼论生起次第见为
    根本。依心变境故相为后。问。法中可尔。在
    喻如何。答。喻亦多义。且星在夜中为他所见。
    亦能明照。昼则俱无。此论取为他所见义。彼
    论取能照明义。俱有隐显。翳有二义。一者由
    翳体故实无见有此喻于见。二者由翳见毛
    轮等彼喻于相。若尔彼相应喻毛轮。答。毛轮
    无体。不离于翳故但喻翳。四属当法喻者。论
    云于中自性相者共相见识。演曰。此为总标
    三喻所喻。一共相二见三识。一星。论云。此
    相如星。无智?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
    光故。演曰。未见真如。彼相可有真智。既起都
    不现前。彼论云。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
    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二翳。此论云。人法我
    见如翳。以取无义故。彼论云。如目有翳则见
    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以颠倒见故。
    三灯。此论云。识如灯。以渴爱润取缘故炽然。
    彼论亦云。依止贪爱法住故。演曰。此明报
    识。由业所引爱润炽然而生。四幻。此论云。于
    中着所住味者。味着颠倒境界故。以颠倒见
    故。彼论云。又如幻所住处亦复如是。以器
    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问。彼论如幻唯
    器世间此论境界与相何别。答。相通一切染
    净俱论。此中境界唯颠倒境五露。此论云。于
    中随顺过失相者。无常等随顺故。彼露譬喻
    者。显示相体无有。以随顺无常故。彼论云。又
    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时住故。演曰。彼论唯身。
    此论通喻有为无常。六泡。此云显示随顺苦
    体以受如泡故。若有受皆是苦故。随有应知。
    彼苦生故是苦苦。破灭故是坏苦。不相舍离
    故是行苦。复于第四禅及无色中。立不苦不
    乐受以胜故。演曰。彼释行苦。由与生灭不相
    离故。又依舍立四禅以上。依增胜故。理实舍
    受亦通。下有问。若尔无漏智应名行苦。由有
    生灭及舍受故。答。性非顺染故不立苦。由有
    生灭。有漏性者顺于染着方立苦故。彼论云。
    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
    定故。演曰。以假者能受故说受体名所受事。
    所言三法谓根境识。由三易脱速起速灭受
    亦如是。七梦。此论云。于中随顺出离相者。随
    顺人法无我。以攀缘故。得其出离故。说无我
    以为出离。演曰。攀缘者作意义者。此言属
    下意观三世迁流不定。除人法执而得出离。
    此总释也。论文云。彼过去行。以所念处故如
    梦。演曰。过去无体如梦所见。唯有其念而无
    实法。唯自心故。八电。论云。现在者不久时住
    故。九云。论云。未来者彼?恶种子似虚空引
    心出故如云。演曰。种子在识。但是功能而
    无体相故喻虚空。所生现行即有相状故喻
    于云。彼论云。以于子时阿梨耶识。与一切
    法为种子根本故。亦与此同。空本无云云在
    来设至现在。须臾变灭观未来法亦复如是。
    有云。云能含雨雨在未来者。若尔即应举雨
    为喻故为不可。五建立者。问。何故唯立九种
    譬喻不减不增。答。由法有九故唯九喻。何者
    依此论说自性有三。谓相见识。着所住味有
    一。谓颠倒境界。随顺过失有二。谓无常苦随
    顺。出离有三。谓即三世。是为九法。若依彼
    论。观相有三。谓见相识。受用有三。一器二身
    三能受用。约世有三。论总名为九种境界。颂

     见相及于识  器身受用事
     过去现在法  亦观未来世
    功德施论观察有为九种体相。颂云
     观自在境物  迁动及体性
     少盛寿作者  观心并有无
    观察自在。譬如星等着像于空随方运行。光
    色炽盛。假令久住终随劫尽。如是人天受诸
    福报。丰财重位众所瞻仰。虽久自在会亦归
    空。观察境物如翳。譬如翳目于净空中见有
    毛轮飞花二月。无明翳识亦复如是。于真实
    理无物之处。而见内外世出世间种种诸法。
    观察迁动如灯。譬如灯焰。即生处灭不至余
    处。然因此焰余处焰生。如有迁动。诸蕴亦尔。
    观察体性如幻。变作女人容貌。可观体性非
    有。不了之者取为真实。诸法亦尔。观察少
    盛如露。露见日??。盛年容色。一遇无常已从
    迁谢。观察寿如泡。譬如水泡。或有始生未成
    体相。或才生已或暂停住即归坏灭。寿生亦
    尔。始生胎藏乃至衰老归于灭坏。观作者如
    梦。梦中随先见闻。忆念分别熏习住故。虽无
    作者诸境现前。无始时来诸烦恼业熏习住
    故。虽无有我是能作者。而现无涯生死等事。
    观心如电。生时即灭刹那必谢观有无如云。
    如空中云。先无后有须臾变灭。有为亦尔。体
    性本空从妄缘有。有缘既散还复归无。功德
    更有多。复次释烦不具引。六问答者。问。遍计
    等三性之中此喻何性。答。此喻依他。言有为
    故。由观依他如幻等故。能除遍计执实有心
    所显真理即圆成实故。由此观悟入三无性。
    问。亦有经中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与此
    何殊。答。法有多途。喻亦多义。随举为喻。不
    可一准。亦有水月光影谷响变化。或总喻有
    为或别喻诸法。此中所举是其别喻。然据二
    论说九喻为正。此经阙四。星翳灯云。而加
    影喻。梁本阙星而加于暗。彼以星光暗中现
    故。或译者意别或梵本殊不可和会。七说喻
    胜益者。依此论说作是观故。于有为流转生
    死而无染着故得出离。若尔九观皆得出离。
    何故后三独名出离。答。理实俱能得于出离。
    然于前喻别显余义。此无人法出离义增又
    顺灭谛。即彼所观出离相故。是故言之。彼论
    颂云
     观相及受用  观于三世事
     于有为法中  得无垢自在
    上料简讫。次释经文者。初一句法。次二句喻。
    后一句劝
    经。佛说是经已至信受奉行 演曰。流通分
    有三。初标佛化毕。次明众同闻。后欢喜信奉
    优婆塞等义如常说。准魏周经有菩萨摩诃
    萨。贞观具引八部。此中文略。此论颂云
     若闻如是法  于大乘无觉
     我念过于石  究竟无因故
     下人于此深大法  不能觉知及信向
     世间众生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废
    演曰。初偈明不悟解者无菩提因。后偈明不
    信向故法成湮灭。前令人发心。后希法久住。
    彼论颂云
     诸佛希有总持法  不可称量深句义
     从尊者闻及广说  回此福德施群生
    上二句叹佛法殊妙。次一句继轨传灯。下一
    句发愿回施。欢喜奉行者。智度论云。为生智
    也。文殊师利所问经云。有三种义欢喜奉行。
    有云伽耶山顶经亦同。此说应检之。一说者
    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意明不为取执利
    养所染。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清净法体故。
    意明说彼所证实理离虚妄执说教理根性皆
    相应故。又初中后善等十种净胜故。三得清
    净果。意明受者随所闻说境行果三。起行得
    果证彼境故。所以欢喜。以其听者根器宜闻
    佛正为说无不信悟。领纳在心敬顺修学。由
    斯故说欢喜奉行
     妙理非愚测  凭论略敷宣
     福善共含生  速证无所证
     建中四年年正月二十日僧义琳写勘记

    金刚般若宣演卷下

     (朱) 贞元十九年听得一遍
       又至癸未年十二月一日听第二遍讫
       庚寅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听第三遍了
                  义琳听
       常大德法师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