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律藏 > 律部 >
  • 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末终)

    不敬师长戒第一
    饮酒戒第二
    食肉戒第三
    食五辛戒第四
    不举教忏戒第五
    住不请法戒第六
    不能游学戒第七
    背正向邪戒第八
    不瞻病苦戒第九
    畜杀生具戒第十
    通国使命戒第一
    恼他贩卖戒第二
    无根谤毁戒第三
    放火损生戒第四
    法化违宗戒第五
    贪财惜法戒第六
    依势恶求戒第七
    虚伪作师戒第八
    鬪诤两头戒第九
    不救存亡戒第十 不忍违犯戒第一
    慢人轻法戒第二
    轻蔑新学戒第三
    怖胜顺劣戒第四
    为主失仪戒第五
    领宾违式戒第六
    受他别请戒第七
    自别请僧戒第八
    邪命养身戒第九
    诈亲害生戒第十
    不救尊厄戒第一
    横取他财戒第二
    虚作无义戒第三
    退菩提心戒第四
    不发愿戒第五
    不生自要戒第六
    故入难处戒第七
    坐无次第戒第八
    不行利乐戒第九
    摄化漏失戒第一
    恶求弟子戒第二
    非处说戒第三
    故违圣禁戒第四
    不重经律戒第五
    不化有情戒第六
    说法乖仪戒第七
    非法立制戒第八
    自破内法戒第九

    经。佛告诸菩萨至四十八轻今当说。述曰。
    此下别诵轻戒。此中有三。初结前生后。次次
    第诵出。后结劝奉行。此初也。此诸轻戒随其
    意乐。有犯无犯是染非染?中上品。应当了
    知。如菩萨地。就中染犯。谓恶意乐。不尔。设
    有烦恼相应名不染犯。随心境等三品差别。
    如六十八言。由六差别所犯成重。一教制为
    重。二事重。三数犯。四烦恼猛。五智力劣。六
    不速悔。如此诸戒一一皆具三聚戒义。随要
    开合诸教不定
      不敬师长戒第一
    经。若佛子欲受国王位至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述曰。自下别诵。初十有四门。初二护自心
    念门。于?x逸处制轻慢故。于放逸处断酒过
    故。次三护他心行门。次三仰修佛法门。后二
    救护众生门。受王等位。先受戒者。传说有二。
    有说。菩萨虽曾有戒。尔时更受。为调心故。表
    等缘具虽引无表。前戒类故说非新得。如对
    法说。已依涅??先起善根者不复新起。岂彼
    后时不熏生种。此亦应尔。若曾无戒。何名佛
    子。犯何轻罪。有说。别解脱戒轨则之法如比
    丘戒无再受法。设虽重受唯增旧戒。由此菩
    萨入初地已舍有漏戒受无满戒。为欲长养
    成佛德故。先有戒故。见道不得。不同声闻先
    无戒故见道得戒。故瑜伽云重受不新得。不
    同余法重熏种子。彼非作法制轨则故。虽未
    受戒佛子无失。已发无上菩提愿故。犯轻罪
    者。结生?x慢。不必重受方无犯耶。若曾调心。
    应无用故。言上座者。众中上首。和上者即亲
    教师。授戒和上也。阿?梨者即轨范师。授戒
    羯磨威仪教受受业等师也。同学同见同行
    如次同师同宗同乘者也。言七宝者。所重。犹
    可施。何况所余轻。此中意也。言若不尔者。恭
    敬供养不如法也。瑜伽论云。慢心嫌心恚心
    染犯。懈怠忘念是犯非染。无违犯者。或病或
    狂或睡。或自说法或与他语或自听法。或欲
    将护说法者心。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为调
    伏或护僧制。皆无违犯
      饮酒戒第二
    经。若佛子故饮酒至教人饮者犯轻垢罪。述
    曰。酒者迷乱起罪之本。昔是伏龙之势。而今
    不禁虾蟆。乃至四逆从此而生。唯除破僧。故
    今制也。言过失无量者。醉生过失方犯罪故。
    如俱舍云。治病限量无性罪相。故知遮罪。持
    律者云。性罪。邬波离云。吾如何供养病者。世
    尊言。除性罪皆可供给。然有染病。释种须酒。
    世尊无许彼饮酒故。又经生圣者亦无犯故。
    诸对法师言。非性罪。然为病者总开遮戒。后
    于异时遮饮酒者。为防用此犯性罪故。又一
    切圣不饮酒者。以诸圣者具惭愧故。饮令失
    正念故。乃至小分亦不饮者。以如毒药量不
    定故。言五百世无手者。以极增上恶心过
    故。非善心等。若善心施。瑜伽论许施度摄故。
    如十住云。在家菩萨施酒无罪。应生是念。施
    度之法悉满人愿。后当方便教化离酒故。言
    不得教至况自饮酒者。先以过器况自饮已。
    此即第二以教他饮况自饮也。若故自饮教
    人饮者。总结违犯。然文殊问经云。不得饮酒。
    若合药医师所说多药相和少酒多药得用。
    不得服油及涂身等。若有因缘得用。得用乳
    酪生苏醍醐。我先?n乳糜为风淡冷故。未曾
    有经制五戒云。若有饮酒悦心生善。饮不犯
    戒。广如彼说。况菩萨戒有利无犯。如维摩诘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食肉戒第三
    轻若佛子故食肉至若故食者犯轻垢罪。述
    曰。菩萨理应舍自身肉而救物命。而反食他
    必至于杀。故今制也。文殊问经制菩萨言。若
    为己杀不得?n。若肉如林木已自腐烂。欲
    食得食。若欲?n肉三说此呪 多?A他(此云如是)阿[烈-列+(木*奈)]
    摩阿[烈-列+(木*奈)]摩(此云无我无我)阿视婆多阿视婆多(此云无寿命无寿命)
    那舍那舍(此云失失)陀呵陀呵(此云烧烧)婆弗婆弗(此云破破)僧
    柯?G多弭(此云有为)莎呵(此云除杀生)。文殊白言。若得食肉
    者。写龟经大云经指?经楞伽经等诸经何
    故悉断。佛告文殊。以众生无慈悲力怀杀害
    意。为此因缘故断食肉。文殊师利有众生乐
    粪扫衣。我说粪扫衣如是。乞食亦尔。为教化
    彼我说头陀如是。文殊若众生有杀害心故
    我说断肉。若能不怀害心。大慈悲心为教化
    一切众生故。无有罪过。言断大慈悲性种子
    者。由食至杀故。言见而舍去者。鹰逐之鸽于
    ?子影未解其惶。况乎在食之位。言食肉得
    无量罪者。如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因缘
    经中广显食之失。彼仙人即是弥勒。当成佛
    时制食肉犯重。具如彼说
      食五辛戒第四
    经。若佛子不得食五辛至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述曰。五辛虽草。臭秽难亲贤良所避。所
    以制之。法藏师云。今此五中大蒜家蒜也。有
    人说。韭葱是胡葱。兰葱是家葱。上三是人间
    常食。革葱。尔雅云山葱也。茎细叶大。应为
    ?字。革者非也。北地有江南无。其兴渠。有说
    芸台。然未见文。有说。江南叶似野蒜。根茎似
    韭。北地所无。又释。阿魏药梵语名兴渠。传说
    如是。如是五辛除自重病及有利益余不得
    食。如文殊问经云。不得?n蒜。若有因缘得?n。
    若合药治病得用。又华严云。我身中有八万
    户虫(正法念经云一户九亿)。我身安乐彼亦安乐。我身饥
    苦彼亦饥苦。是故菩萨有所服食。皆为诸蛊
    欲令安乐。不贪其味
      不举教忏戒第五
    经。若佛子见一切众生至令悔过者犯轻垢罪
    述曰。如瑜伽说。菩萨怜愍净戒有情。不如
    犯戒于苦因转。若由嫌恨方便弃舍不作饶
    益。是染违犯。维摩经云。众生烦恼病即为菩
    萨病。是即菩萨不救苦因违利乐深。故今制
    也。此八戒等皆通声闻菩萨戒也。瑜伽论云
    摄律仪戒七众戒故。涅??经云为无上道受
    八戒故。言毁禁者。比丘大戒及以菩萨摄律
    仪戒。七逆如下。八难者。有说八无暇也。谓三
    恶趣北洲长寿天生盲生聋世智辨聪佛前佛
    后。彼无修道故名无暇亦名为难。彼是报障。
    虽非举忏。然彼因中说果名也。此中十恶招
    恶趣难。世善生北洲。邪定感长寿。谤法生盲
    聋。邪智得聪辨。不敬三宝佛前后生。有说。十
    三难中除五逆罪。以彼五入七逆中故。虽举
    大数取污尼等。传说如此。言犯轻垢罪者。除
    无五德或反生过。彼虽不举。无违犯故。瑜伽
    论云。无违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
    语。若观待时。若观因此鬪讼乱众。知彼猛利
    惭愧还净。而不呵责治罚驱摈。皆无违犯
      住不请法戒第六
    经。若佛子见大乘法师至若不尔者犯轻垢
    罪。述曰。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能生智
    证涅??故。遗教云。智慧者度生死海牢船。无
    明?夜明灯。一切病者良药。伐烦恼树利斧。
    是故汝等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菩萨理应
    灭身尚求。而反轻慢违犯乃深。故今制也。言
    僧坊者制出家也。舍宅在家也。城邑国王等
    也。日日三时者。晨旦斋时非时药等。日食
    三两金者。所重之宝亦勿惜之。何者。施非圣
    财得圣财故。二财差别广如瑜伽。常请法师
    三时说法者。若彼法师慧行胜己。日初中后
    应请说法。以请说故语业善。三时礼故身业
    善。不生?等意业善。言为法灭身请法者。如
    求半偈魂沈雪山。其事非一。有病等难彼劣
    我胜。不请无违
      不能游学戒第七
    经。若佛子见一切处至不至彼听受者犯轻垢
    罪。述曰。万行一门。所谓得意。得意而行无
    非是。故新学菩萨触事无知理。应游学以成
    圣行。如契经言。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
    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所以然者。如七十
    九云。无上菩提以慧为体。慧能引发所余一
    切波罗蜜多。是以于慧起邪行时。当知菩萨
    于彼菩提及能引法皆起邪行。是故菩萨轻
    身重法。何者。颂曰。慧于诸善行。如船楫所
    持。百千盲失路。由一眼得存。问若尔。何故华
    严颂曰。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
    分。多闻亦如是。答彼但为遮闻为究竟。不
    遮多闻圣慧本故。如瑜伽颂言。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言??br> 尼者。此云调伏。能止三业恶炽然故。听受谘
    问者。瑜伽三十云。始修业者为证义利。先
    应四处安住正念然后请问。何等四处。略摄
    颂曰。不嫉无?x慢。非为显自能。安立自他善。
    尔乃请法师。菩萨地云。慢心嫌心恚心不往
    听受。是染违犯。懒惰不染。无违犯者。有病无
    力。若知倒说。及彼所说数已所闻。若护说者
    心。若勤修余善
      背正向邪戒第八
    经。若佛子心背至经律者犯轻垢罪。述曰。
    涅??经云。菩萨怖二乘道。如惜命者怖畏舍
    身。弃大向小逆菩萨道。故须制也。问心背大
    乘失戒。何轻。答此谤别教。非总背故。即菩萨
    地若不诽谤仰推如来。虽无信解。而无违犯
    也。言常住经律者。常住所诠。经律能诠。又三
    世佛同说同行无改易故。若其二乘谤法空
    等名为邪见
      不瞻病苦戒第九
    经。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至不救济者犯轻垢
    罪。述曰。菩萨大悲拔苦为义。病而无救难
    莫过斯焉。是以不救制之为罪。以其看病即
    施命故。言供养如佛无异者。佛为可敬之极。
    病是可愍之至。敬悲虽异边际义同。故无异
    也。八福田者。有人言。一造旷野美井。二水路
    桥梁。三平治?M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
    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厄难。八设无遮会
    (法藏师云。未见圣教)。今解。一佛二圣人三和上四?梨五
    众僧六父七母八病人。以何知然。即下文云
    八福田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故。言
    犯轻垢罪者。瑜伽论云。若嫌恚心是染违犯。
    若由懈怠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
    无气力。若传请他。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
    病者自能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
    持。若修胜善令无间缺。若自知钝难修定慧。
    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等为
    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
      畜杀生具戒第十
    经。若佛子不得畜至畜刀杖者犯轻垢罪。述
    曰。菩萨应聚利有情物。而畜杀具深违愍
    济。故须制也。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者。以彼
    还受自宿业果因果法尔。不应?故。若?自
    害。无所益故。言犯轻垢罪者。若护正法即无
    违犯。涅??经中在家护法听持伏故
    经。如是十戒至六品中当广明 自下十戒分
    为二门。初四护自善门。后六护摄他门。如文
    可解
      通国使命戒第一
    经。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至若故作者犯轻垢
    罪。述曰。菩萨理应和诸违诤。而通国使命
    相杀害违菩萨道。故今制也。若为调伏止长
    相杀入国。理应无犯。兴者起也。师者众也
      恼他贩卖戒第二
    经。若佛子故贩卖至教人作者犯轻垢罪。述
    曰。贩卖有情他别为乐。市易棺材必求人死。
    下贱活命无过此焉。无罪命缘世间多有。故
    制菩萨犯即为罪。言六畜者。周礼云。牛马犬
    羊豕鸡为六。理实通于一切畜生。况教人作
    者。以利他为最故举自况他。除下贱业余正
    贩卖。制道开俗。如优婆塞戒经云。在家人得
    财应作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二分如法
    贩卖。余一分藏积
      无根谤毁戒第三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述曰。轻拒贤善即是无愧。一切恶法从此
    而生。绍隆佛种之所不宜。故须制也。无利益
    心故言恶心。离三根故亦言无事。此无根谤
    不能陷没。故于利他制为轻罪。其声闻戒无
    根谤重。谤实为轻。于彼自行通轻重故。俗
    云。士为知己者用。其知己者良人也。施我之
    善其师也。护身财者王之教也。蒙覆养者亲
    之恩也。言六亲者。父母伯叔兄弟为六。知恩
    报恩菩萨本行。死尚不辞。而生反害。如说。世
    尊为雁王时。将五百雁向南飞之。尔时雁王
    堕猎师网。时有一雁悲鸣吐血徘徊不去。尔
    时猎师弯弓欲射。不避弓矢目不暂舍。即鼓
    两翅来投雁王。五百群雁徘徊虚空亦复不
    去。尔时猎师见此一雁即生惭愧。寻时放舍。
    其一雁者即阿难是。阿?世王虽放醉象。心
    生顾恋不离世尊。五百罗汉登空如本。既重
    其恩至人所赞。菩萨若背制之为罪
      放火损生戒第四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若故烧者犯轻垢罪。述
    曰。无择杀生无过放火。雉尚润翅救烧之难。
    菩萨放火逆道之甚。所以制之。若欲放火害
    命损物。别得杀盗。瑜伽说烧是盗之重。此中
    山等多分无主。但无慈悲言以恶心。定有主
    物略标有六。一他室宅。二城邑。三僧坊。四田
    木。五鬼神物。六官物
      法化违宗戒第五
    经。若佛子自佛弟子至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应以大法化生。如维摩经。入讲
    论处导以大乘。以小障大逆菩萨道。所以制
    之。问若尔。何故瑜伽论云。若有求法先问
    种姓。若彼黠慧说其根性。即随所应授彼乘
    法。若彼不知自种姓者。应为历说三乘之法。
    随其种姓闻之发心。然后如应说其乘法。答
    今制恶心不违彼论。准妄语业。虽不信犯。今
    此文中众略有四。一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
    同气连枝。四同乘亲厚。所授有三。一者教法。
    即教大乘经律也。二者理法。谓教义理也。三
    者行法。谓发心等。依教生解。依解发行。其次
    第也。此中发菩提心十信也。十发心者十住
    也。长养心者十行也。金刚心者十回向也。不
    说十地自证解故。或有经本无长养心。应知
    少也。言横教者。如大集云。劝学小乘是魔业
    也。况乎外道邪论。犯罪应知
      贪财惜法戒第六
    经。若佛子应以好心至说者犯轻垢罪。述
    曰。先应自学后必教他。贪财惜法即断佛种
    违菩萨道。故今制也。此中意言。先说苦行诫
    心令固。然后为说真实正法。应答不答者。谓
    不说也。然但为利不由悭法。所以轻摄。如瑜
    伽说。现有财法。悭财法而不施他胜处故。谤
    三宝说者。如文取义。如涅??经。若说众生定
    有佛性定无佛性。皆为谤佛法僧宝也。犯轻
    垢罪者。瑜伽云。他来求法。嫌心恚心嫉妒不
    施。是染违犯。懈怠忘念无记之心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外道伺过。或病或狂。或欲调伏。或
    于此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敬不愧恶威
    仪来。或知彼钝反生邪见。或复知彼转布非
    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
      依势恶求戒第七
    经。若佛子自为饮食至无孝顺心犯轻垢罪
    述曰。非但恼他自亦劳倦。深障二利。所以
    制之。如遗教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
    多。行少欲者心即坦然。无所忧畏。不知足者
    虽富而贫。恒乏短故。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常
    安乐故。言恶求多求者。为简非染有义利求。
    如瑜伽云。若诸菩萨如佛戒经。为令声闻少
    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令不造作。不应
    等学。何以故。彼修自利。于利他中少事为妙。
    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
    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
    他故。从非亲里长者等边。应求百千衣鉢等
    物畜种种宝
      虚伪作师戒第八
    经。若佛子学诵戒至授戒者犯轻垢罪。述
    曰。日日诵持明解为师。懈怠不明此戒所制。
    言即为自欺诳亦欺他人者。自作后法大衰
    损故言自欺诳。授虚妄教无利勤苦言亦欺
    他。菩萨地云。诈现威仪菩萨相似功德摄故。
    此虽妄语。诈作师义犯轻垢罪
      鬪诤两头戒第九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述曰。理应赞美菩萨行人。能令此彼和合生
    善。而反鬪遘两头逆道。故制斯戒。见持戒比
    丘者。此是所鬪贤良之众。手捉香炉等是行
    道威仪也。言而鬪遘两头等者。谓遘两头令
    鬪诤故。遘者遇也。谤欺此彼众恶起也。菩萨
    地云。若见恶友之所摄受行离间语。反生功德
      不救存亡戒第十
    经。若佛子以慈心至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述
    曰。经文二意。初放生以救死难。后斋讲以
    资亡灵。皆我父母者。起普亲观。如世尊云。我
    不能见一切有情长夜不曾为汝父母故。言
    亦杀我故身者。四大五常无曾不禀。皆是旧
    我二亲之孙。无不与我分受气故。如俗间有
    语。丈夫意气寸心之中自有风云。烈士交游
    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言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风是我本体者。此于万物作同体想。
    大地无曾不舍身处故。火风存为身。散即归
    本故。常行放生。及以方便除能所杀现当苦
    也。死亡之日讲戒经者。良由此戒有二德故。
    一能遮恶故不堕三途。二诸善本故见佛生
    天。戒中之戒谓菩萨戒。广度众生。以理本故。
    是故偏说菩萨戒经
    经。如是十戒至明一一戒相。自下十戒成六
    和敬。谓十如次三一四二摄彼业见利戒同
    故。初三各摄三业同故成六和敬
      不忍违犯戒第一
    经。佛言佛子以?报?至报者犯轻垢罪。述
    曰。以怨报怨即违忍行。若失忍行可谓退乘。
    故今制也。言以?报?等者。如长寿王经云。
    以怨报怨怨终不灭。以德报怨怨乃尽耳。是
    故菩萨不?为勇。言若杀父母至不顺孝道
    者。问俗礼之中君父之怨不报非孝。何故今
    言于害王亲报之违孝。答孝有二种。世间之
    孝以怨报怨。如草灭火。胜义之孝以慈报怨。
    如水灭火。既信六道皆我父母。岂为一亲更
    害一亲。彼杀今亲后堕地狱。但可悲愍。更无
    可报。故以慈心平等解怨速令断绝。孝中之
    孝。言而出家菩萨无慈报雠者。出家有二。一
    心出家。二身出家。故通二众不忍为非。如戒
    经云。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慢人轻法戒第二
    经。若佛子初始出家至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述曰。昔人求法投身火坑。欲闻半偈悬命
    雪山。王身亦为罗刹之牀。天衣复作野干之
    座。天顶虽尊戴畜生足。良由重法为先者乎。
    是故轻慢制之为罪。此中有智及大解者世俗事
      轻蔑新学戒第三
    经。若佛子佛灭度后至不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理应赞励新学。而蔑不摄制之
    为罪。如璎珞经云。若化一人令发心受菩萨
    戒者。胜造大千界满中佛塔。言佛前忏悔者。
    谓忏悔时忆念斯义。略摄颂曰。佛誓度群生。
    我入一生数。遍知助我善。一切罪灭除。自受
    羯磨如菩萨地四十一说。若千里内等者。若
    尔自受功德劣耶。不尔。虽无现缘。心猛利故。
    如五十三云。自受从他若等心受亦如是持。
    福德无别。问五十三云。若复有人作如是思。
    我处居家难可活命。要当出家方易存济。如
    诸?刍所修梵行。我亦如是。乃至命终当修
    梵行。如是出家戒不名意乐损害。虽非纯净。
    非不说名出家受具。既尔亦可不求菩提亦
    有受得菩萨净戒。答声闻之行身语为先。虽
    心不纯梵行容成。菩萨不尔。存意地故。或
    说。彼文显此心杂。非说都无涅??意乐
      怖胜顺劣戒第四
    经。若佛子有佛经律至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述曰。难遇大乘。如经广说。言菩萨者大乘学
    也。抱己无知随恶友转。为防此失故制斯戒。
    言有佛经律大乘法者教法也。简外道故言
    佛经律。异二乘故言大乘法。言正见者行法。
    正性者理法。法身者果法。言而舍七宝者。大
    法可珍。从喻为名。如舍七宝反取瓦砾也。或
    有经本不舍七宝。即世珍也。此中增减名为
    邪见。小乘论等名阿?酬肌Q允榧钦呤兰涫?br> 文。瑜伽云。宣似正法及预世间文章明数。即
    菩萨相似功德故。是断佛种障道因缘者。退
    大进余名断佛性。重邪阙正名障道因缘。如
    契经云。大乘法流行名佛种子不断。法华经
    云。学小乘者不应共住。如瑜伽云。于菩萨藏
    未精研究。专学声闻及外论等。是染违犯。若
    上聪敏速受不忘。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
    佛教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
    语。一分学外。即无违犯。又云。若说菩萨何用
    受持声闻藏法。是染违犯。尚学外道。况于佛
    语。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乘者舍彼欲故。
    作如是说
      为主失仪戒第五
    若佛子佛灭度后至用三宝物犯轻垢罪。述
    曰。说法主者即说法者。为行法主者守经藏
    等。僧坊主者纲维知事。教化主者化俗护法。
    坐禅主者教授止观。行来主者领众游方。泛
    为他主仁义为尊。师子拔胁救猕猴子。鹿苑
    鹿王代孕就死。即其事也。如自己有者谓有
    二义。一勿如己有任意用也。二勿应用处如
    己吝惜。今此戒中不守护边得轻垢罪。约所
    损物犯波罗夷
      领宾违式戒第六
    经。若佛子先在僧房中至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述曰。预在佛种法利应同。而不平用故制
    为罪。夏坐安居处者。北并洲疏云。昔来经
    论或名坐夏。或名坐腊或名夏腊。皆由不善
    方言也。今依大唐三藏译。云雨安居。谓雨时
    安居故。然西方立时不同。或立四时。谓从正
    月十六日室四月十五日为春时。从四月十
    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时。如此秋冬并各
    三月。至正月十五日总为一岁。或总一年分
    为三时。谓即佛法依此为定。谓从正月十六
    日至五月十五日以为热际。从五月十六日
    至九月十五日立为雨际。从九月十六日至
    正月十五日即为寒际。雨际虫多令人讥谤。
    故制安居。然初安居即从五月十六日至八
    月十五日。良以雨时将毕。恐至寒时不济。故
    开一月为偿劳月。若后安居从六月十六日
    至九月十五日。即无偿劳。三月雨时尽故。今
    此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实为疏谬。既
    非夏时。言雨安居。言客僧有利养分者。信施
    该十方。佛制僧次故。言得无量罪者。以盗十
    方现前僧物。利纵微小。僧无边故
      受他别请戒第七
    经。若佛子一切至自己用者犯轻垢罪。述
    曰。以损施主无限之福亦失众僧平等之利
    故须制也。言一切不得受者。为简声闻若非
    头陀许受别请。言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者。若
    次第受理属十方僧及八福田故。言即取十
    方僧物入己者。既受他施。非第二重。八福田
    者如文佛等。前已说也。若尔何故菩萨地云。
    他来延请嫌恚不受。是染违犯。乃至广说。有
    说。彼亦次第请。有说。欲说法等别有所化。不
    关僧次得受别请。如此不受如论所制。以后
    为胜。前说供养说法者故
      自别请僧戒第八
    经。若佛子有出家菩萨至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述曰。二众菩萨正所制也。一切檀越兼所
    制也。言即得十方贤圣僧者。于一味僧广心
    供故。如饮海水即饮诸河。言不如僧次一凡
    夫僧者。问以广心故得福如此。亦可无择逢
    一定杀得杀一切有情界罪。答不尔。诸佛本
    愿遍许受故。然无普愿害一遍余。不尔彼受
    苦应无尽期故。言犯轻垢罪者。除有希望别道德也
      邪命养身戒第九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无慈心犯轻垢罪。述
    曰。贩卖男女色者。以开?H肆而求利也。此贩
    卖边犯轻垢罪。自手作食者。即是恶触坏生
    等罪。反作世间之所嫌也。此一不制在家菩
    萨。占相男女者。占婚嫁宜又相手文等。解梦
    吉凶者可解。是男女者占卜胎也。呪者咒咀。
    术即眩惑。工巧为匠也。蛇毒者。如五月五
    日毒蛇合毒药。又以毒药避蛇等也。生金
    银者。造假金银以诳惑人。虫毒者使鬼等也
      诈亲害生戒第十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犯戒者犯轻垢罪。述
    曰。此谤三宝第十重摄。诈觅利边并得此罪。
    媒嫁令?H第三重摄。然就媒边结此罪耳。其
    杀生等随应亦尔。不敬斋边制为轻罪。言六
    斋者。黑白各三。谓第八日十四十五。此日鬼
    神得势伤人。为令免害故须制也。年三长斋
    者。提谓经云。正月本斋十五日。五月本斋十
    五日。九月本斋十五日。三斋因缘如经广说
    经。如是十戒至制戒品中广解 自下九戒。
    开正施故。遮横取故。避邪缘故。趣正乘故。发
    愿求故。立誓厌故。离难故。无乱故。利乐故。
    所为应知
      不救尊厄戒第一
    经。佛言佛子至若不赎者犯轻垢罪。述曰。
    菩萨既以护法度生为心。不赎不救违敬违
    慈。故不赎救制为罪也。父母形像者。法藏师
    云。己父母形像为他所卖。或佛即名父母
      横取他财戒第二
    经。若佛子不得至养者犯轻垢罪。述曰。菩
    萨地云。物主迷物贱价而卖。菩萨教悟如价
    贾之。然此伪器少与多取违犯乃深。故今制
    也。今为护财畜刀杖。故与前爱杀而畜者
    别。此是在家虽许贩卖。但不得以伪秤斗
    也。此自身官破他成功领非功物。异前凭
    他。既取他与非盗戒摄。养猫狸等觅财具也
      虚作无义戒第三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若故作者犯轻垢罪。述
    曰。菩萨为道应惜寸阴。虚度时节制为罪也。
    贝者螺也。涅??云。吹贝知时也。角亦所吹。西
    方乐器。波罗塞戏者。法藏师云。是西国兵戏
    法。谓两人各执二十余小玉。乘象或马。于局
    道所争得要道以为胜也。弹?者。以指弹?
    子。得远为胜。世说弹?始自魏宫。六博者双
    六。投壶者。投杖于壶中。八道行成(此无译者)。抓
    镜者。法藏师云。承闻西方术师以药涂爪甲。
    呪之即于中见吉凶等事。此等卜筮皆妖术
    也。又用芝草作术。或呪杨枝。或呪鉢盂。或人
    髑髅并用作筮卜知吉凶
      退菩提心戒第四
    经。若佛子护持禁戒至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述曰。大菩提心万行之本。菩萨净戒三德之
    原。故制坚持不应暂失。言行住坐卧者。劝势
    相接。如华严颂言。譬如人攒火。未出数休息。
    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言犹如金刚者。意
    坚固不可坏也。如带持浮囊者。见微小罪生
    大怖畏。微有缺漏易沈流故。如涅??云。菩
    萨护戒如护浮囊。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度
    大海。路逢罗刹乞索浮囊不可分与。生死大
    海护戒浮囊。烦恼鬼索不可小缺。畏没死故。
    广说如彼。如草系比丘者。既生怖已终无犯
    也。如庄严论说。有诸比丘。为贼所剥裸形伏
    地。以连根草缚之。经宿不转。国王因猎见
    草中裸形。谓是外道。傍人答云。是佛弟子。何
    以得知。其右?全黑。是偏袒之相。王即以偈
    问云。看时似无病。肥壮有多力。如何为草系。
    日夜不转侧。尔时比丘以偈答曰。此草甚危
    脆。断时岂有难。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制。王
    发信心解放。与衣将至宫中。为造新衣种种
    供养。况菩萨戒。言若起一念二乘等心轻垢
    罪者。退乘本故。如大般若戒品云。若菩萨设
    ??伽沙劫受妙五欲。于菩萨戒犹不名犯。若
    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为犯
      不发愿戒第五
    经。若佛子常应发至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述曰。邪正是非莫不由愿。或有小善招无量
    果。或有多善感狭小果。引行趣果愿为最要。
    今此文意应发大愿孝顺二恩。一覆育生身
    恩。即父母也。二长养法身恩。即师众也。孝顺
    为因大愿为缘所愿成就。此中意也。愿有四
    种。得好师等者亲近善士愿。常教我等者听
    闻正法愿。使我开解者如理作意愿。如法修
    行者法随法行愿。如是四愿尽摄诸善。是故
    上言发一切愿
      不生自要戒第六
    经。若佛子发十大愿至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
    罪。述曰。虽发大愿。若不要心。串习中恶难
    可弃之。倾贝酌海润羽洒林获珠感帝之至
    莫不由于誓愿。是故制立要契之戒。云何名
    为十大愿耶。谓发菩提心经云。初始发心大
    悲为首。皆发转胜十大正愿。一愿曾今所有
    善根施与众生共我佛道。二愿由此善不生
    无佛国。三愿生已常不离佛如影随身。四愿
    如应为我说法成菩萨五通。五愿由此即达
    二谛得正法智。六愿得智为众生说恒令开
    解。七愿佛力遍生十方奉佛听法广摄众生。
    八愿闻已随转法轮听我名者发菩提心。九
    愿令发菩提心已常随利乐荷正法担。十愿
    荷已虽行正法心无所行。是名十大愿。总誓
    此愿。如真法界无所不至。如众生界终无尽
    期。发此愿已立十三誓。此中初十二护戒誓
    愿。后一证果誓愿。初中前七护戒律仪。后五
    护根律仪。二种律仪如瑜伽说。此中宁以此
    身投火坑等。人间火等害一肉身。犯戒之罪
    害法身。故??量应知
      故入难处戒第七
    经。若佛子常应二时至入者犯轻垢罪。述
    曰。身心道器。不敢毁伤。逐静游行亦避?M
    难也。言头陀者。新音杜多。此云抖擞。抖擞烦
    恼生死染故。如善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
    贪?痴三界六入等。依瑜伽等。或十二或十
    三。谓依食四。依衣有三。敷具有六。依食四
    者。一常期乞食。随往还家随得受故。二次第
    乞食。巡家乞故。三但一坐食。四先止后食。瑜
    伽论云。初二对治美食贪。后二对治多食贪。
    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十二杜多。若开十三。大
    智论云。受请食者若得起慢。不得懊恼。受
    僧食者随众事多心散妨道。受常乞食。尚求
    一食多有所妨。况小食等。故一坐食。有虽
    一食极饱妨道。故节量食。谓随所食三分留
    一。即身轻安易消无患。衣中有三者。一但持
    三衣。二但持毳衣。三持粪扫衣。如次对治多
    衣?触上妙三贪。大智论云。衣辄盖身。不多
    不少。少欲知足。故受三衣。好衣难觅亦招贼
    难。故受纳衣等法。敷具六者。一住阿练若。除
    谊杂贪。近远去一拘卢舍。西域记云。名一牛
    吼。谓大牛吼声可闻也。大智论云。虽出居家。
    还属师徒心复娆乱。故受练若。二树下坐。瑜
    伽论云。除屋宇贪。三露地坐。智论云。除好树
    贪。月光遍照空中明净。心易入空三昧故。四
    冢间坐。除?H?u贪。易得离欲故。五常期端坐。
    除倚卧贪。智论云。身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
    易消化。离沈掉故。六处如常坐。除敷具贪。一
    敷设后终不数数。翻修理故。瑜伽论云。由食
    等贪不顺梵行。如未弹毛不任作毡。今此杜
    多净修令纯。有所堪任。不增不减。智论云。佛
    法唯以智慧为本。不以苦为先。是法皆助道。
    诸佛常赞叹。言二时头陀者。春秋二时宜皆
    游方。冬夏坐禅者。以极寒热宜摄迹故。七十
    三云。菩萨虽行十二杜多。不贵阿练若等法。
    解云。以顺声闻少事行故。此中杨枝口香除
    热故晨嚼之。杨枝有德如阿含说。澡豆落垢
    去腻洗身。三衣者。三世诸佛福田之相。大悲
    经说。若佛子于我灭后有戒无戒但有被着
    如来三衣。从慈氏佛终至楼至佛皆得涅??
    无有遗余。瓶持水器。鉢欲乞食。梵云鉢多罗。
    此云应量器。大者即容斗半。小即可受五舛。
    律制铁瓦。余不得畜。坐具护衣之触。锡杖
    止毒虫兽。香炉感佛。漉水救生。手巾拭手。刀
    子割甲。火燧求火。镊子拔?。绳牀安身。经律
    生解。尊像起信。是故道具必须具也。十八种
    物者。义寂师云。除杨枝澡豆取三衣等。别开
    经律佛菩萨故。然唐国说。三衣为三。经律为
    一。佛菩萨为一。故十八。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者。道具已足。离多事故。如大集云。初业菩萨
    常乐寂静不乐多事。于多事人莫起嫌心。若
    优婆塞戒经云。优婆塞应畜僧伽梨衣鉢锡
    杖。此何所用。和上云。菩萨亦有心出家故。如
    无垢称经赞维摩诘云不离三衣鉢等。余文
    可解。于难处中有其二文。一制初入。如经若
    头陀时莫入难处。所谓国难等一切难处中
    也。二制住中。如经悉不得入一切难处故。言
    头陀乃至夏坐安居。自下如次牒前结犯。是
    诸难处亦不得入者。牒初制也。此诸难处况
    行头陀者。牒后制也。见难处已下举违结罪
      坐无次第戒第八
    经。若佛子应如法至不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述曰。佛法中者戒为上首。不同世间年岁为
    尊。尊卑若乱即无轨则。故今制也。不问老少
    等者。法藏师云。有释。令四众杂合通坐。非
    也。此文意者通举别制。实随自宗各依次坐。
    义寂师云。诸师释不同。一云。但受菩萨戒为
    次第。一云。百岁比丘未受菩萨戒。坐于十岁
    菩萨已下。若受即依旧夏数坐。戒亦反成菩
    萨戒故。如此在家奴主亦尔。尊卑异故。如比
    丘后受在百岁尼上。一云。不问声闻菩萨差
    别。但先受戒即在前坐。如智论说。文殊弥勒
    入声闻众次第坐故。在家亦应先受声闻五戒
    为上。虽主后受。于奴为上。类不杂故。犹如僧
    尼尊卑不杂。问若尔出家贵胜为上。答如已
    放奴受戒为次。此中不问老少即不同律云。
    沙弥生年为次。若生年等受戒为次。和上云。
    据实菩萨虽是在家。坐于声闻大僧之上。如
    阿?世王经云。文殊云。迦叶坐上。以耆年故。
    迦叶让言。我等在后。菩萨尊故。舍利弗云。我
    等亦尊。已发无上心故。迦叶云。菩萨年尊。久
    发心故。故文殊所将二千在家在前而住。迦
    叶等五百声闻在后而坐。虽然若彼声闻不
    和。即依次坐。如智论云。释迦法中无别菩萨
    僧。是故文殊弥勒等入声闻众次第而坐。此
    明现身出家为初。尔时现相余众许故。若依
    文殊实戒次第。已经三大劫。不应杂坐故。亦
    非遍学入声闻众。若受声闻如富楼那。是声
    闻众非菩萨故。总而言之。若纯声闻不受菩
    萨戒依次第坐。后受菩萨戒声闻夏虽多。依
    菩萨戒次第而坐。设先所受成菩萨戒。后转
    乘时方反成故。菩萨乘中女人先受于男为
    上。但不杂坐。王臣奴主若就俗坐如其尊卑。
    若就法坐悉受为次。由此经云一切不问先
    者先坐。问菩萨几众。答智论四众。谓彼论意
    等受三聚。出家在家男女别故。若遍学者如声闻也
      不行利乐戒第九
    经。若佛子常应教化至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述曰。福慧二善如二翼轮。随阙一种胜果难
    成。是以教化立行道处即福行也。讲经生解
    即智行也。修福生慧名利。法力救难名乐。如
    其次第文相可解。疾病下即救难也。言行来
    治生者。南人经营产业为治生。治生不利亦
    讲大乘也。救罪报中。报者三时报罪也。救狱
    难中。在手曰??。在足曰械。在颈名枷。在腰名
    锁。皆由业报致斯罪网。多疾病者。性多病等。
    前天行等。故有差别。何以皆制讲大乘者。大
    乘利生以为本故
    经。如是九戒至梵坛品中当说 言梵坛者此
    翻默摈。不受调伏故以治也。自下九戒初五
    以戒摄受。后四以悲教化。初五如次。摄器
    故。简非故。外护故。内护故。恭敬故。后四如
    次。唱导故。说化故。遮恶故。护正故。所为应知
      摄化漏失戒第一
    经。佛言佛子与人受戒至一切众生戒者犯轻
    垢罪。述曰。有堪受器。不择而舍则成摄化
    漏失之过。所以制之。身所著衣皆使坏色者。
    别制出家。袈裟此云不正色。谓青等五成不
    正色故名坏色。虽言青等非正青等。如文殊
    问经。文殊白言。有几色衣。佛告文殊。不太赤
    色。不太黄。不太黑。不太白。清净如法三法
    服。及以余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
    法?F成随时浣濯常使清洁。如是臣具得用
    青黄杂色。言一切染衣已下制余衣色。与俗
    服有异者。样亦须别。所以然者。如遗教云。汝
    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妙着坏色衣。执持
    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x慢当疾灭
    之。增长?x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
    入道之人。言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者。有
    说。未忏七逆犹罪现存。故言现身不得戒。若
    依教忏罪灭应得。如集法悦经办诵陀罗尼
    灭五逆罪。有说。不然。无文忏已得受破故。言
    若具七遮者。以一一罪具缘成故。非谓要具
    七数方尔。破法轮僧时不破羯磨僧。然谤羯
    磨法。是故唯言破羯磨不言僧也。唯破羯磨
    僧不为遮难。唯取破轮立为一逆。善生经云。
    杀发菩提心众生。不得受菩萨戒。此中何摄。
    谓即和上?梨类也。彼先入故。言不向国王
    礼拜等者。谓国王等有戒无戒一切不如出
    家功德。是即出家若礼在家。在家即得无量罪故
      恶求弟子戒第二
    经。若佛子教化人至与人受戒者犯轻垢罪
    述曰。应教请二师者。和上是得戒之本。阿?
    梨耶得戒因缘故。普贤观经请三师者。生?@
    重故。喻伽唯请一师者。一人能作多事义故。
    善戒经云。师有二种。一是不可见。谓诸佛菩
    萨。二是可见。谓授戒师。又云。若不于佛菩萨
    受者不名菩萨戒。当知通说相对所师。问七
    遮者障此戒故。若善戒经约具德故。问十种
    事具方得受。谓先受声闻戒等。问优婆塞戒
    经说。受优婆塞戒有十五遮难。何故通俗唯
    问七遮。答彼依近事性故不相违。言教忏者。
    如涅??经云。世间有两种健人。一欲不作恶。
    二作已能悔。是则谁人无过。改莫大焉。如瑜
    伽云。忏在至心。如世尊言。于所犯罪由意
    乐故我说能出。非治罚故。谓惭愧药杀罪毒
    也。依善戒经。菩萨覆罪重于本罪。但覆僧残
    即波罗夷。此等随品。若声闻覆但突吉罗。言
    三世千佛者。法藏师云。过去庄严劫华光佛
    等一千佛。现在贤劫俱留孙等一千佛。未来
    星宿劫日光佛等一千佛。此随显说。理通
    一切。言若无好相虽忏无益者。此约上缠犯
    失者说。非中下缠。如瑜伽云。又此菩萨一切
    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
    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
    若诸菩萨以上品缠犯他胜处失戒律仪。应
    当更受。若中品缠应对三人或过此数陈所
    犯悔。若下品缠犯他胜处及余违犯(轻罪名余)。应
    对一人。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
    所犯。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
    来终不重犯。今此中言虽忏无益者。藏师及
    寂师云。上缠失戒。若得好相。旧戒还生。更不
    须受。若不得相。旧戒已失。故言现身不得戒。
    既非七遮更受。故言而得增受戒。言不同七
    遮者结。显犯重及轻垢罪不同七遮永不得
    受。言一一好解者。如瑜伽云。唯从有德。如
    彼广说。经许夫妇互为师者。亦有德故。言若
    不解大乘等。不了教法也。言不解第一义谛。
    不了理法也。习种姓等行果法也。习种姓即
    十发趣。初熏习故。长养性即十长养性。渐增
    长故。不可坏性十回向也。已坚固故。道种姓
    顺决择分。引圣道故。虽回向摄。别说如常。由
    此仁王十回向位皆名道种。正法性者即圣种
    姓。通摄佛地。已了真性名正法性。言十禅支。
    总束十八为十支也。喜乐定等随地虽别。名
    义同故。何等为十。谓寻伺喜乐定内等净舍
    念正知及以舍受。虽知内等净即舍念正智。
    总别异故别立为数。传说如此。言恶求等者。
    非法求利故曰恶求。耽无厌足故名为贪。矫
    现异仪故名为诈。网[冒-目+月]他人言之欺也。此戒
    何异第十八戒。彼制懈怠而不明了。此制贪
    利恶求弟子
      非处说戒第三
    经。若佛子不得至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述
    曰。瑜伽四十云。于谤大乘及无信者。终不率
    尔宣示开悟。所以者何。为其闻已不能信解。
    大无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诽谤。由诽谤故。如
    住菩萨净戒律仪成就无量大功德藏。彼诽
    谤者亦为无量大罪业藏之所随逐。有此大
    过故今制也。此中未受戒者遮不发心。如瑜
    伽四十云。欲授菩萨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
    藏摩怛履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
    以慧观察自所意乐堪能思择。言外道者。求
    正法过。言恶人者。闻已谤也。大邪见者。总拨
    内外。恐增彼恶故不为说。如善戒经云。不应
    向彼不信者说。乃至不向谤大乘者说。何以
    故。若不信者以是因缘堕地狱故。除国王者。
    佛法付属两人。一佛弟子以为内护。二诸国
    王以为外护。故为说之。又王有力。当依戒律
    仪策励行人。故须知也。言不受佛戒名为畜
    生者。此身虽人。无生因故得当果名
      故违圣禁戒第四
    经。若佛子信心出家至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述曰。心尚不应窃怀犯戒。何况菩萨亦行毁
    犯。若重若轻故违教边得此罪也。言不受一
    切檀越供养者。非但自增罪。于他损福故。不
    得饮国王水者。出家避役而非福田。于其国
    王无恩分故无所用故言大贼。有罪同畜生。
    无善同木头也
      不重经律戒第五
    经。若佛子常应一心至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
    罪。述曰。此中以难况易。如文可解。各随其
    力以宝供养。此中意也。瑜伽中边等所说书
    写等十种法行此中应具。此当瑜伽供养三
    宝第一轻戒。善生经云。若作衣服鉢器。先奉
    上佛父母师长。先一受用然后自服。若上佛
    者当以香华赎之
      不化有情戒第六
    经。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至教化众生心者犯轻
    垢罪。述曰。一切圣道他音为本。虽有其性
    无教不成。故制教化。下劣有情设无领解。声
    入毛孔远作菩提之因缘故。此中文相可解。
    然瑜伽云。教化众生善巧方便略有六种。一
    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劝有情舍
    微少物乃至最下唯一糗团。施鄙秽田乃至
    蠢动傍生之类。回求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善
    根物田虽下。由回向力感无量果。二能令有
    情小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以要言之。
    若依邪法为说正法。又于世间作福受乐因
    缘。随喜劝他亦尔。又缘十方受苦有情愿自
    代受。又以意乐礼佛法僧。乃至命终时无虚
    度。又于过现一切违犯。以净意乐想对诸佛。
    至诚发露诲往修来。如是数数小用功力。一
    切业障皆得解脱。广说如彼。三憎背圣教除
    具恚恼。四处中有情令其趣入。五已入令熟。
    六已熟解脱。辨次前四复有六种方便善巧。
    一者随顺会通方便善巧。谓顺行彼欲后以
    法化。又于深教会通而说。二共立要契方便
    善巧。谓见有情有所求来。即要契言汝若修
    善随汝欲施。又救有苦亦如是等。三异分意
    乐方便善巧。谓要契已若彼不行如要契事。
    但为利益示现愤责而不施彼。权时弃舍终
    归安处。四逼迫所生方便善巧。谓或家主或
    作国王得增上力。强逼令修善。五施恩报恩
    方便善巧。谓于有情随力少多施作恩惠。或
    济厄难。彼欲报恩。菩萨尔时劝令修善以受
    报恩。告言莫以世财相酬。六究竟清净方便
    善巧。谓到究竟从都支天八相成道。如是方
    便应当学之
      说法乖仪戒第七
    经。若佛子常行教化至不如法说者犯轻垢罪
    述曰。敬人重法胜善方生。不尔便生翻彼
    恶法。此中贵人多慢故偏举之。言听者下
    坐等。生渴仰故。如摄论云。若人戒足虽羸
    劣。而能说法利多人。如佛世尊应供养。受彼
    善说相似故。又涅??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
    如第二天奉事帝释
      非法立制戒第八
    经。若佛子皆以信心至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述曰。若于恶人不令出家。不须造像而市卖
    等。理应无犯。余皆结犯
      自破内法戒第九
    经。若佛子以好心至若故作者犯轻垢罪。述
    曰。说是非而破唯在内家。非外道等之所能
    也。如莲华面经云。佛告阿难。譬如师子命
    终。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师
    子身肉。唯师子自生诸虫自食师子虫之肉。
    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比丘
    破我三大阿僧只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
    经。如是九戒至心心顶戴喜跃受持。述曰。
    轻戒三门。自下第三结劝奉行门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七行品中说。述曰。
    始终卷初分为三段。此即第三流通分也。此
    文意言。此一释迦行作意时。其余释迦亦尔。
    应知。从摩醯首罗等者。说十世界海等。处如
    卷初说。言心藏等者。传说。心藏即三贤也。地
    藏者十圣之地。戒藏即十重四十八轻戒也。
    无量行愿藏者即上三贤十圣所有行愿也。
    因谓三劫。果即四智。佛性常住清净法界也。
    自下总结如文可解
    经。明人忍慧强至疾得成佛道

    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末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