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律藏 > 律部 >
  • 梵网经古迹记下本(终)

    青丘太贤集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品第十

    快意杀生戒第一
    劫盗人物戒第二
    无慈行欲戒第三
    故心妄语戒第四
    酤酒生罪戒第五
    谈他过失戒第六
    自赞毁他戒第七
    悭生毁辱戒第八
    ?不受谢戒第九
    毁谤三宝戒第十

    经。尔时卢舍那佛至自性清净 已下十一
    颂半第二劝信。信为入法之本。戒为住法之
    原。所以说偈更令信戒。然菩萨戒略有三门。
    一受得门。二护持门。三犯失门。初受得者。六
    道众生但解师语。要须先发大菩提心。谓誓
    定取无上菩提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如瑜伽
    云。菩提心者决定希求以为行相故。无上菩
    提一切有情义利为境。发此心已有二种受。
    一者一分受随其受者意乐所堪。或受一戒
    或多皆得成戒名为菩萨。不同声闻必总受
    持若其一分不名比丘。谓令现身得阿罗汉。
    圆满轨则建立学处。十戒具戒各必总受。若
    凡若圣受学一轨。即由此义简择人器。除有
    遮难及余趣也。菩萨不尔。随分戒故。谓凡
    必无现身成佛。要经无数大劫修故。从但解
    语乃至金刚。随其位力渐渐修满。如成山海
    尘?v为初。既大菩提无德不摄。欲成彼聚何
    善非因。即由此义不择趣生。但解师语发心
    皆得。虽但解语唯受一戒。犹胜二乘一切功
    德。罗汉功德但为自身。于有情界无有恩分。
    菩萨一戒为度一切。无一众生不荷恩故。二
    者全分受。谓三聚戒。摄律仪者断一切恶。恶
    谓一切应断舍法。从初发心断杀生等。三贤
    十圣伏断二障。乃至佛舍生死法故。摄善戒
    者修一切善。善谓一切应修证法。从初发心
    随分所学。三贤十圣各十胜行。乃至佛证二
    转依故。饶益有情者度一切众生。从初发心
    随分教化。穷未来际度一切故。非诸凡夫即
    能一切三聚顿誓。渐修满故。如是无碍所发
    愿行于诸愿行最无上。故随所生处心其中
    王。然无毕竟堪为其果。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第二护持者略有十门。一随心门。随其宿习
    心乐住故。犹如世间随其本色虽一?水缘
    碧等异。故先固一渐具余行。如本业云。若受
    一戒名一分菩萨。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萨故。
    然佛所制应渐遍学。由此第二有遍学门。如
    瑜伽说。声闻自利尚护他心。况诸菩萨利他
    为先。故应遍护诸讥嫌戒。然智论云。新行菩
    萨不能一世一时遍行五度。如护三衣不能
    施等。由此第三有随性门。相违学处现在前
    时。唯护性戒纵遮戒故。如摄大乘菩萨性罪
    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
    彼不共。然瑜伽云。若有胜利性罪现行。由此
    第四有隐密门。如摄大乘行十恶故。就中瑜
    伽但开七非。然其第三但非性罪。于无属女
    许欲行故。摄大乘论通开邪行。以言十恶见
    利行故。如杀生等随一摄故。然庄严云。由利
    群生意起贪不得罪。?则与彼违。恒欲损他
    故。由此第五有顺胜门。爱顺大悲故罪为劣。
    ?彼相违。罪为重故。如瑜伽云。是诸菩萨多
    分应与?所起犯。非贪所起。乃至广说。又智
    论云。菩萨不恼众生为戒。不同声闻求现涅
    ??。?H欲虽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菩
    萨不求现世涅??。往返生死具资粮故。然瑜
    伽云。若欲断彼生起意乐发勤精进。烦恼炽
    盛蔽抑其心起?盖等。无所违犯。由此第六
    有意乐门。由意乐力恶无犯故。如十住论。悭
    心不解不能施时。谢今未熟后当施故。然经
    亦说。护戒之心如惜浮囊及草系者。由此第
    七有怖畏门。见微遮罪如性罪故。然涅??云。
    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由
    此第八有成胜门。作善有胜且放止故。然庄
    严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由此第九有护障门。虽有作善
    护小乘故。如大般若云。若菩萨设??伽沙劫
    受妙五欲。于菩萨戒犹不名犯。若起一念二
    乘之心。即名为犯。解云。虽贪所污。大心不
    尽。无无余犯。故名无犯。然文殊问经云。若以
    心分别男女非男女相。是菩萨波罗夷罪。由
    此第十有究竟门。若取法相非究竟故。如大
    般若。应以不护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
    相不可得故。第三犯失者。谓菩萨戒无无余
    犯。如有一分受。有一分持故。不同声闻犯一
    重时。便破一切失比丘性。如本业经。一切菩
    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
    尽故戒亦无尽。心谓期心。若不放舍无尽戒
    愿。无有尽犯。无边戒故。由此转生。戒亦恒随
    运运增长乃至成佛。犹如河水日夜不停运
    运迁流自到大海。唯除故舍大菩提心。彼既
    心尽戒亦尽故。然犯重戒略有二种。一破二
    污。若以上品烦恼缠犯。随所犯支失戒律仪。
    若中下缠唯污不失。如瑜伽云。若诸菩萨毁
    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
    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
    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
    不同声闻一犯即舍。又上缠犯虽失净戒。经
    说即忏亦得重受。不同声闻如斩头者现身
    不能复入僧数。广引教理如宗要释。且止傍
    论释颂二门。谓初六颂传诵本师门。释迦传
    诵本师序故。后五颂半末主显扬门。释迦自
    演戒宗要故。初亦有二种。初五颂显主尊胜
    门。后之一颂赞戒功能门。初亦有二。初二颂
    半现身本末门。后二颂半说法本末门
    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述曰。现身本
    末门略有四重。此初他受用身。传说。此身应
    第二地。戒波罗蜜此经宗故。非自受用。华
    严等说彼无边故。方者正也。千叶台总成二
    地菩萨净土。此中台上是身所居。千叶即是
    所化部落。如仁王云。信忍菩萨百佛千佛万
    佛国中化现百身千身万身。十地经云。二地
    菩萨入千世界见千佛故。于此台上别有佛
    座。此千叶台有说是座。非也。上卷别说卢舍
    那佛坐百万莲华赫赫光明座上故。既说我
    住莲华藏世界海。其台周匝有千叶。一叶一
    世界。我化为千释迦。复有百亿须弥。明知是
    土。有难。彼土岂狭弥陀圆光。经说彼佛圆光
    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故。此难不然。佛光不
    定。释迦亦照无量刹故。或既言如。但比广
    大。未必量同。如眼喻海。故知百万莲华为座。
    何故诸佛莲华为座。表佛虽在世如不着水

    经。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述曰。第二净
    土化身。传说。此身应地前机。有说。唯四善根
    方生净土。理未必然。净土经说余亦生故。净
    秽同处随业异见。犹如四识等事心异。如说
    ?子所见山河螺髻梵王反宝土故
    经。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述曰。第三秽
    土化身。言一国者一须弥界。以世界别南洲
    现故。瑜伽论云一大千有百俱胝界。杂集云
    一俱胝量当于百亿。何故此中唯言百亿。亿
    有多种。瑜伽且依十万为亿。此经千万故不
    相违。此依?相且说一类须弥世界。据实树
    形人形倒及侧等。各随其类遍满诸方。异类
    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出过思议之表。
    然皆摄在莲华台藏世界海中。并卢舍那转
    法轮处
    经。各坐菩提树至卢舍那本身。述曰。第四
    举净秽土。机根顿熟一时重化。摄末归本。如
    上卷云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
    千释迦化身故
    经。千百亿释迦至十重四十八。述曰。第二
    说法本末。卢舍那身虽非凡境。加力见闻接
    众而至。既贯三际之则。非随时宜所制。故说
    我诵不言说也。味中之上名为甘露。故喻乐
    中最极涅??。戒则出苦证乐之门。故言听诵
    甘露门开也。或说戒经名之为门。所诠之戒
    名为甘露。教能开理出三界门。对机而显是
    为开也。凡心易竭。胜影难留。故归本处诵本
    师戒。此中本师谓即本身。或可戒法名为本
    师。佛所师故
    经。戒如明日月至由是成正觉。述曰。此即
    第二赞戒威力门也。戒破罪?犹如日月。庄
    严行者如璎珞珠。如遗教云。惭愧之衣于诸
    庄严最为第一。或说。性戒明如日月。遮戒庄
    严如璎珞珠。破性罪?严性戒故。万行之始
    以戒为本。万行之终菩提为果。是故三际皆
    由戒成佛。三聚如应成三德故。如瑜伽云。如
    是所集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摄。唯除
    无上正等菩提
    经。是卢舍那诵至转授诸众生。述曰。自下
    末主显扬门。此有四门。一展转开化门。二所
    成戒相门。三能受有情门。四开许广说门。此
    即初也。谓上六颂本师诵出。如我传诵汝亦
    应尔。戒手相接佛种即不断也
    经。谛听我正诵至戒品已具足。述曰。第二
    门也。世尊所制一切禁戒上乘下乘皆从此
    出。故言佛法中戒藏也。简定道戒故言波罗
    提木叉。梵云波罗提。此云别也。若具应言
    ?衬静妗4嗽票鸾馔选1鸪龇枪拭?鸾馔选S?br> 遗教云。戒是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
    若受菩萨戒。谓由此戒我当成佛。犹如释迦
    由戒已成。便不起余不同分心。尔时名为戒
    品具足。善思分限名为戒故。如本业云。一切
    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其心若尽戒亦尽。心
    无尽故戒亦无尽。此中心者大乘心也。非诸
    退乘及未发心之所能得
    经。一切有心者至真是诸佛子。述曰。第三
    门也。应者容也。有障无性不成戒故。此戒最
    胜。何易声闻。谁言易得。难发心故。无上菩提
    无德不摄。发心所修无善不因。故有心者得
    发大心。所有愿行皆成因性。即入诸佛位者。
    佛位有二。一发心满位。二行果满位。今入初
    故。初发之愿无不周圆。与佛无异。言同大
    觉。如契经云发心毕竟二无别故。已得此位
    真是佛子。从佛法生绍佛位故。颂曰。方便父
    信种。般若母禅胎。慈悲为养母。佛子绍位生。
    广说此义如摄大乘
    经。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其第四门如文
    可解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一切佛大乘戒。述
    曰。自下第三结戒序中有二。初经家序。后世
    尊序。此即初也。言尔时者。从天宫来应现时
    也。释迦此云能。牟尼即寂也。菩提树者在
    摩伽陀国。于此树下有金刚台。此下证觉名
    菩提树。何故初顿结者。三乘万行从此生故。
    三际决定不待犯故。不同声闻随时渐制。如
    文殊问经及涅??经云。先预制戒。世间生疑
    故。如补衣随破随补。今菩萨戒则不如是。故
    初成佛初结此戒。依十地论。成道初七日自
    受法乐。第二七日方起言说。今云初结应第
    二七。孝谓养育。顺即恭敬。知恩报恩即是孝
    道。恩有二种。一滋长生身恩。谓即父母。二长
    养法身恩。即师僧等。以财法二如应敬养。此
    中师僧三宝至道如次助伴所依所缘。所以
    别举。孝名戒亦名制止者。孝为百行之本。先
    王要道。戒为万善之基。诸佛本原。善从此
    生。孝名为戒。恶从此灭亦名制止。所以孝戒
    名异义同。言即口放等者。放光招众。放无量
    光而招有缘。表无碍门照导长夜。言大戒者
    大乘戒也。是以此中无声闻众
    经。佛告诸菩萨至非无因故。述曰。自下佛
    序如次序成师法弟子三轮相也。师有二种。
    一本谓佛。二末菩萨。故言我诵汝等亦诵。半
    月诵者。虽师隐没依法住故。增即易退减即
    难进。为不退戒进修定慧。是故半月不增不
    减。如遗教云。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师。若我住
    世无异此也。言发心者十信位也。行实有退。
    非三贤之正位。十发趣者十住也。三贤初故。
    十长养者十行也。长养圣胎故。十金刚者十
    回向也。摄五力故。本业下卷皆地前故。戒能
    破暗。以光为瑞。常所诵持从口而出。故说有
    缘非无因也
    经。光光非青黄至应读诵善学。述曰。此第
    二法也。此中光光谓诸戒也。从喻瑞相而得
    名故。戒虽名色而非显形。以依善思分限立
    故。无质碍故非色。无缘虑故非心。不离缘故
    非有。不即缘故非无。以非有故非因果法。以
    非无故诸佛本原。佛本原故菩萨根本。以与
    因果作根本故。由此时众亦为根本。是以佛
    子初受后持诵文学义
    经。佛子谛听至第一清净者。述曰。此即第
    三所被弟子。言比丘者。先受声闻。有说。回心
    受戒时转成菩萨戒。非也。彼依余乘种子立
    故。但前小戒有助大力。菩萨乘心别种子生。
    于彼所熏别起无表。十八梵者色界众也。谓
    三静虑各有三天。第四有九故。无想初后许
    有心故。善戒经云。要先发菩提心方得受菩
    萨戒。如何净居亦得受戒。有说。十八言总意
    别。如一比丘名六群。有说。除无想净居别有
    十八梵。如本业经。下三静虑各有四天。第四
    六故。有说。据实亦有成佛。然唯识论总成
    色界有回心。已傍述未建立回向菩提声闻
    教。云若依般若不发大心即五净居无回心
    者。不谓了义亦无回心。于中且依受不共戒。
    许黄门等亦受得戒。若遍学行别受七众当
    知遮难同声闻受。有问。若黄门等亦受得戒。
    何故经云。若言不受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
    戒得菩萨戒。无有是处。譬如重楼不由初级
    得第二级。无有是处。彼自解云。必由律仪得
    后不共二菩萨戒故作是说。未必菩萨先发
    小心。皆名第一清净者。如论超胜诸罗汉故。
    何故尔者。如般若言。二乘善根犹如萤火。唯
    照自身。大乘善根犹如日光。导一切故
    经。佛告诸佛子至我亦如是诵。述曰。第二
    正说分。此有二。初重后轻。初中有三。总标故
    别诵故结成故。总中有二。举数制持故示相
    劝学故。此初也。瑜伽立四。如宗要释。若善生
    经依在家众唯说前六。以?显故。依善戒经。
    出家菩萨立有八重。即此十中初四后四。以
    共不共根本重故。此经本业总立十重。以通
    摄故。颂曰。四身三语意亦三。由贪?痴四二
    一。三语由三得究竟。?H?邪见亦非情。十中
    四以身业为体。智论十三云酒及前三俱身
    戒故。第四六七语业为罪。余三语随相为第
    六七故。然有业道非他胜处。谓染歌等绮语
    所摄。此一一重各容贪?痴为方便。盗?H酤
    悭由贪究竟。杀?由?。邪见由痴。余三由三。
    于他名利由嫉赞毁。?究竟故。?H?邪见或
    从非情。?H尸未坏是非情类故。余唯情边方
    结重罪。虽盗非情主边结故。复次颂曰。皆
    自于他造。他于他亦然。自于自有五。他于自
    唯?H。自于他边一切应造。他向于他亦容具
    十。谓教他人向他造故。自于自造。传说有五。
    杀?H悭?及以邪见。谓舍利他自死为罪。律
    云。弱背自?H面门。善生经云自施不成施。自
    悭即成悭。于自发愤谤理性等皆自犯故。他
    于自造?H有余无。被贼所污顺生爱染亦为
    犯故。颇有犯罪自亦不作不教他作。有。谓随
    喜。颇有不发身语意业得犯戒罪。有。谓不作
    所应作等。此等问答广如宗要持犯门说。已
    辨傍义。应释本文。如是十重受而不诵。即迷
    持犯失菩萨行。既非菩萨。宁佛种子。我已果
    满犹如是诵。况新学者。此中意也
    经。一切菩萨至敬心奉持。述曰。第二示相
    劝持门也。涅??经云。声闻戒中佛知时宜。说
    轻为重说重为轻。大智论云。?衬峤晕?浪?br> 摄意。不论实相。为护佛法故。不观后世罪多
    少。又后世罪重戒中便轻。如道人杀牛羊等。
    赞叹女人戒中重后世罪轻。乃至广说。菩萨
    不尔。实重说重理轻说轻。法性常然贯三际
    故。是谓菩萨别解脱相。欲取大果宜敬心持。
    如遗教云。若勤精进事无难者。譬如小水常
    流穿石。无为空死后必有悔。譬如良医知病
    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快意杀生戒第一
    经。若佛子若自杀至是菩萨波罗夷罪。述
    曰。第二别诵。此初十戒。各二门说。一显制
    意。二释经文。初制意者。世间所畏死苦为穷。
    损他之中无过夺命。如智论云。设满世界宝
    无有直身命。是则菩萨济物为心。而施极怖
    便失其性。如瑜伽云。若问菩萨以何为体。应
    正答云大悲为体。由此最初制斯戒也。犹如
    声闻出苦为先。初制欲贪最为重戒。第二释
    文者。经有四门。一违犯相门。二违犯性门。三
    境界事门。四结成罪门。初者如经若自杀至
    呪杀。此即违犯差别相故。违犯性者。如经杀
    业至杀缘故。谓具五支必成犯故。此中杀业
    即究竟也。杀法方便。杀因意乐及烦恼也。杀
    缘事也。依此有说。不成业道不入犯重。如
    瑜伽说。菩萨若见欲作重罪发心思惟。我若
    断彼恶众生命当堕地狱。如其不断彼罪。业
    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
    受无间苦。如是于彼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
    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
    彼命。由此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
    德。此阙烦恼故无违犯。意乐善故生多功德。
    今解。不然。不成业道亦成犯故。如诸有命皆
    犯重处。虽想颠倒而犯重故。况随分戒随位
    制别。如文殊问经说此戒云。若受出世间菩
    萨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萨波罗夷罪。于诸
    犯处论除三人。谓心狂乱重苦无戒。传说。亦
    应除无忆念及有胜利。转生不能忆。虽作无
    犯故。诸有胜利处一切无犯故。言境界事门
    者。如经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故。声闻
    戒中唯取杀人。今不简趣故言乃至。彼随事
    重。今约理制。如涅??经。佛告阿?世王言。大
    王汝王宫中常敕屠羊。心初无惧。云何于父
    独生惧心。虽复人兽尊卑差别。宝命重死二
    俱无异。若中彼寿尽刹那杀如何得罪。文殊
    问经说得同罪。以加彼苦缘具足故。广如彼
    说。违教之罪轻重虽同。随心境等业有轻重。
    如论广说。问自品烦恼势力应等。何故善生
    云贪杀生轻?次痴重。答?细虽等。所违有
    异。违于出离大乘正理。如其次第贪等为重。
    经约相通且痴为重。结成罪门者如经是菩
    萨至波罗夷罪。以对正行翻结罪故。常住慈
    悲心者。下缘群生伤愍心也。有情法尔种性
    系属。属我之类由我没故。孝顺心者。上缘胜
    品惭愧心也。以诸菩萨为度于我无量劫受
    大苦行故。菩萨应起如是二心。而快恣心杀
    生犯重。律云。声闻人作人想得波罗夷。非
    人人想但偷兰遮。菩萨不尔。但于有命故意
    杀生皆波罗夷。波罗夷者此云他胜处。善自
    恶他。恶法所胜。戒是持犯所依名处。此文略
    意。谓彼彼相差别。犯中以五缘犯。翻正得罪。
    余诸戒文准此应释。此中诸戒依主为名
      劫盗人物戒第二
    经。若佛子自盗至是菩萨波罗夷罪。述曰。
    此中第一制意者。施摄六度广济群生。盗正
    坏檀二利俱丧。世间丑谓盗也。如应障道广
    招苦故。宁应舍身以避斯咎。何以少财自辱
    二世。故损依报次正报制。第二释文。于中亦
    四。初门者如经自盗至方便盗。故赞叹随喜
    略而不论。理应有故。其第二门如前应知。此
    世间门。若出世戒文殊问经云。若于他物心
    起盗想犯波罗夷。境界事门者。如经乃至鬼
    神至不得盗。此中摄重故言乃至。然有主物
    略有五种。一三宝物。二属人物。三畜生物。四
    鬼神物。五劫贼物。其有主言摄前后也。僧
    只律云。知事人互用三宝物佛言波罗夷。宝
    梁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于佛法物无有
    主故。复无可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
    用。营事比丘和僧得用。若用僧物修治佛塔。
    僧若不和劝俗修理。若依此文。前僧只律约
    僧不和皆言犯重。互用尚尔。况盗心取。若尔
    何故涅??经云。盗佛物者若知不知犯偷兰
    遮。以佛于物无我所故无恼害故。汉地传说。
    约无守护经说偷兰。若有守护互用尚重。况
    盗何轻。故善生经望护人结重。然涅??经说
    小乘戒。菩萨不尔。但有主物皆犯重故。凡
    三宝物难可掌之。制听持犯难可委故。如大
    集言。佛听二人。一阿罗汉二须陀洹。又有二
    人。一持戒识知。二畏罪惭愧。然菩萨戒亦用
    佛物。如瑜伽说。菩萨先于所畜资具。为作净
    故以净意乐舍与十方诸佛菩萨。见来求者
    不称道理言此他物?言发遣。若当正理应
    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小物于诸众生而不
    施者。如是知已取净施物。施来求者令所愿
    满。由此等教和上云。轨则虽如小乘律说。然
    如杀生有利应行。诸佛出现皆为兴法。兴法
    之意皆为众生。兴法利生何所不用。除有染
    心及无胜利。但小乘戒不得互用。虽佛即法
    违施意故。然四分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
    食。五分云。若白衣入寺僧不与食便起嫌心。
    佛言应与。又僧只云。若损者益者应与。十诵
    供给王大臣贼。小乘狭小犹见损益。何况大
    乘不可一定。问十诵云。偷佛舍利净心供养。
    自作念言。于彼亦师于我亦师。如是意者不
    犯。若盗卖者犯罪。何故盗法律中结重。法亦
    师故。答佛得遥申敬。法对方生解。然菩萨
    戒知彼不用。净心盗学理应无犯。知障彼善。
    盗佛亦重。问瑜伽俱舍云劫夺僧物破僧同
    类。何故大集盗僧物者罪过五逆。方等经云
    四重五逆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答
    所望各别。破僧暂时。且现前僧。盗和合财普
    障三世常住僧道。非亲障圣故名同类。言劫
    贼物者。物已属彼。律不许夺。如律云。贼夺贼
    物。五分云。有比丘为贼所剥。争得衣物。然疑
    问佛。佛言不犯。菩萨不然。如瑜伽云。菩萨见
    有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慈逼恼。
    起怜愍心废增上位。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
    僧伽物率堵波物执为己有。利乐意乐随力
    逼夺。勿令受用受长夜苦。所夺财宝各还其
    本。乃至广说。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
    生多功德。如五分云争衣比丘。若菩萨戒由
    悭财罪。若护彼罪生多功德。如是所说但有
    主物于无义利盗心取。乃至一草犯波罗夷。
    若于己物或无主物或于有主。迷谓无主。或
    虽有主不作盗心。不成盗故若于己物谓他
    而盗。或无主物谓有主物。传说。约心结重方
    便。彼物实非犯重境故。若于有主迷谓无主
    后知不还。或于人物谓非人物。或求余物余
    人物替。传说皆重。是犯境故。云何名为无主。
    物耶。如他弃等。善见论云。子作恶事。父母
    趁出。后父母死。其物无主。婆娑等云。二国中
    间伏藏等也。若尔百姓取山林等应盗王物。
    不尔。国王拟养彼故。声闻法中五钱方重。今
    欲简异言一针草。言菩萨下第四门也。孝顺
    慈悲名为佛性。菩萨由此异二乘故。生福者
    利益故。生乐者安乐故。而盗人物生彼烦恼
    故违利益。夺命缘故亦违安乐。如智论十三
    颂曰。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劫若夺取。
    则为劫夺命
      无慈行欲戒第三
    经。若佛子自?H至是菩萨波罗夷罪。述曰。
    初制意者。生死牢狱?H为枷锁。深缚有情难
    出离故。如智论云。?H欲者虽不恼众生。系缚
    心故立为大罪。瑜伽论云。诸爱之中欲爱为
    最。若能治彼。余自然伏。如制强力劣者自伏。
    然此欲法有三种过。苦而似乐故。少味多灾
    故。不净似净故。初者颂曰。不忍烦恼病。行?H
    似乐生。犹如抓疥病。于苦乐想生。如抓疥
    者以苦为乐。欲所生乐应知亦然。已离欲者
    见欲为苦。如无疥者疥乐为苦。然诸欲尘其
    性虚伪能诳众生恒生烧害。如世尊言。欲如
    枯骨。乃至亦如树端烂果。如齿骨故令无饱
    期。如段肉故无定属主。如草炬故忧火恒烧。
    如火坑故增长渴爱。如蟒毒故贤圣远避。如
    梦见故速趣坏灭。如借严具故但托众缘。如
    熟果故危所依地。如是应观苦而似乐。云何
    诸欲少味多灾。颂曰。犹如罗刹女。如怨诈示
    亲。诳心生恶业。招苦障涅??。如罗刹女交已
    致食。亦如怨士诈亲加害。五欲怨贼亦复如
    此。烧乱迷心害于慧命。招无量苦障涅??乐。
    如菩萨藏经第十云。习近欲时无恶不造。受
    彼果时无苦不受。爱河欲海漂溺无岸。死生
    之波长流莫绝。一切怨害皆从欲生。愚人所
    贪如蛾投火。五百登空失通而落。一角仙人
    被女人捉。是以律云。可畏之甚无过女人。宁
    以男根内毒蛇口。蛇害一肉身。女害法身故。
    又龙树说。巧察人意女人为智。不观余得失。
    但以欲为亲。清风犹可捉。女心难得定。终无
    厌期感生无穷。生死长夜会离之悲六趣无
    己。是谓诸欲少味多灾。云何欲尘不净似净。
    颂曰。肉身虽不净。似净诳愚夫。乐秽而无厌。
    似猪乐淤泥。此身不净累骨所成。血肉便秽
    薄皮所持。八万户虫一户九亿。种种臭秽九
    孔流漏。不净似净。谓皮上分白膏热血交所
    重映。诳心媚眼种种烧害。然诸愚夫曾无厌
    背。似猪竟日不离淤泥。所以今制。随应莫犯。
    第二释文中。违犯相门者。如经自?H至不得
    故?H。声闻法中自?H方重。今菩萨戒教他亦
    重。如小乘教自行方业道。大乘教中媒他亦
    业道。通制二众言一切女人。据实在家唯制
    邪行。非但障道。招恶趣故。云何邪行。如瑜伽
    云。女不应行。设所应行。非支非时非处非量。
    若不应理一切男及不男。母等名为所不应
    行。除产门外皆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
    饮儿乳时。受齐戒时。或有病时。谓有病不宜
    ?H。是名非时。若诸尊重所集会处。或灵庙中。
    或大众前。或坚鞭地高下不安。此等非处。若
    过五返名为非量。不依世礼名为非理。在家
    除此于自分行。虽非自妇若无所属。在家见
    利亦得行?H。如菩萨地云。在家菩萨见有母
    邑现无系属习?H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
    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彼恚多生非福。若
    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种善舍恶住慈
    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
    犯多生功德。出家不尔。护声闻故。言违犯性
    门者。如经?H因?H业?H法?H缘。且依?相制
    初业故。若就出世。涅??经云。虽不交女。壁外
    遥闻女璎珞声。心生爱着成欲破戒。优婆塞
    戒经云。菩萨想女人身上璎珞等皆波罗夷。
    当知此皆依地上制。如文殊问经云。菩萨出
    世戒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女相。是菩萨波
    罗夷故。境界事门者。如经乃至畜生女至及
    非道行?H。女三男二正是境也。以行余处不
    犯重故。言诸天者。魔女等反身为人?H比丘
    等。言非道者。法藏师云。除其产门余二处也。
    义寂师云。除三重处余支分等。若准律文。于
    道道想。于道非道想。及疑皆成重。若与境合
    入如毛头。即成究竟。若为怨逼开与境合。禁
    其受乐。今菩萨戒虽不乐欲。烦恼所制生乐
    无犯。言结成罪门者。如经而菩萨至波罗夷
    罪。对正结罪故。净法与人者。菩萨应以离欲
    法门施与众生度生死苦
      故心妄语戒第四
    经。若佛子自妄语至是菩萨波罗夷罪。述
    曰。初制意者。智论十五云。妄语之人先自诳
    身。然后诳他。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
    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如世尊言。
    妄语覆心道水不入。又实语人其心端直易
    得出离。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瑜伽云。所
    犯学处重修行支。谓离妄语。妄语翻此。既障
    善法颠坠恶趣。后生人间常被诽谤。过失重
    故。次身业制。第二释文中。初犯相门者。如经
    自妄语至方便妄语。言方便者。假托余事令
    他异解。次犯性门者。如经妄语因至妄语缘。
    此中问答如大论记。境界事门者。如经乃至
    不见言见至身心妄语。为简声闻唯大妄语
    故言乃至。或见闻等四言说中摄余三故。身
    妄语者。无语动身。心妄语者。谓想倒等。如于
    不见而起见想诳言不见。虽称于事。以覆所
    知此即名为以心妄语。又如文殊问经出世
    间戒品言。若起妄语心犯波罗夷。结成罪门
    者。如经而菩萨至波罗夷罪。菩萨应常自行
    正语亦劝他人令生正语。为简妄语故言正
    语。为简覆想故言正见。而反自起妄语之时。
    众生随说故生邪语。他谓为实故言邪见。随
    此心语有所作故言生邪业。若为救脱多有
    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妄语。瑜伽论云。无所违
    犯生多功德。不尔妄语犯他胜处
      酤酒生罪戒第五
    经。若佛子自酤酒至是菩萨波罗夷罪。述
    曰。初制意者。耽酒放逸后必有悔。失自正念
    违本心故。作不应作言不应言。无恶不造。制
    勿施人。此不共戒。或对五戒故。今第五制酤
    酒戒。余如前说。具缘成犯中。欲乐者。以酒与
    人求利心也。酒已属彼即为究竟。事中言是
    酒起罪因缘者。唯除破僧余恶并起
      谈他过失戒第六
    经。若佛子口自说至是菩萨波罗夷。述曰。
    初制意者。说佛法过必坏他信失坏菩萨兴
    法利生。况复能招广大苦果。是故制为他胜
    处法。如正法念处经云。入拔舌地狱耕其舌
    等。大智论云。胜意比丘持戒清净。闻喜根
    比丘无戒说偈?H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便
    生诽谤陷入地狱。又不思议光菩萨经云。饶
    财菩萨说贤天菩萨过故。九十一劫常堕?H
    女腹中生。生已弃之。为狐狠所食。乃至广说。
    第二释文。违犯相者。如经口自说至教人说
    罪过。今此戒中初门兼摄境界事门。此中初
    二受菩萨戒。后二声闻。俱是内众。人天师故。
    若实有犯。说过何失。犹有堪作福田义故。如
    本业经云。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
    无犯名外道。又十轮云。占匐花虽萎犹胜诸
    余花。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说出家人过。
    若破戒若持戒若有戒若无戒若有过若无过
    说者。过出万亿佛身血。解云。出血不能障道。
    说僧过时坏多人信生彼烦恼。障圣道故。是
    故菩萨乐求彼德不乐求失。求失之者麟角圣
    上有失可取。求德之者断善者身有德可录。
    如涅??云。若彼众生无善可赞。当念佛性而
    赞叹之。世间无有凡而无失。谈人之短。短在
    己身。如大集经新发菩萨十六行中云。不说
    己德而起高心。不说他失而起嫌心。诸法无
    行经颂云。若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应当念
    彼人。久久亦得道。结成罪者。如经而菩萨至
    波罗夷罪。言常生悲心者。如菩萨地云。怜愍
    恶人胜于正行。又云。若憎犯戒行不饶益。是
    名菩萨相似功德。故说悲心教化恶辈。问下
    轻戒云说七逆十重。如何此重彼为轻耶。答
    彼向同法说故罪轻。此向异道说故过重。或
    说彼无事不能被罪过。此说有实犯故制为重罪
      自赞毁他戒第七
    经。若佛子口自赞毁他至是菩萨波罗夷罪
    述曰。初制意者。且孔丘云。吾有一言。可以终
    身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戒亦尔。虽言
    赞毁义通一切。菩萨普为饶益有情。正发无
    上菩提大愿。誓处生死受无量苦。反施恶他
    失坏大乘。所以偏制为根本重。第二释文中。
    违犯相者。如经口自赞毁他。必有赞毁方重
    罪故。别赞别毁别得两轻。犹如别时别取四
    钱。余四句等如宗要记。违犯性者。如经毁他
    因至毁他缘故。次前及此随相离间?绮语
    摄。是即随应究竟应知。妄语虽通前已制故。
    略无第三境界事门。然瑜伽云。为欲贪求利
    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是即
    多分以贪究竟。若无所得但由嫉妒。以?究
    竟。第四门者。如经而菩萨至波罗夷罪。菩萨
    本愿利他为心。引好推恶失坏大乘。若人无
    道毁菩萨时。如何引恶好事向他。谓作是念。
    彼行此事坚固我戒。我若不忍恶在己身
      悭生毁辱戒第八
    经。若佛子自悭至是菩萨波罗夷罪。述曰。
    初制意者。菩萨本愿为有情界留生死身。既
    菩萨身属于众生。况乎财物非自所有。故悭
    施障。破万行甚深。居意地广毁六度。是故
    偏制为根本重。多求广施菩萨所宜。贪不深
    违故为轻罪。释文中。言菩萨见一切贫穷人
    来乞者。菩萨地云。见有胜利而来乞者。方应
    施与。欲以财摄易化导故。若无利益。设有
    安乐不应施与。何以故。若施彼时。虽暂令彼
    于菩萨所心生欢喜。而后令彼广作种种不
    饶益事。谓因施故。令彼多行?x逸恶行身坏
    已后堕恶趣故。此中诸句如七十五。略摄颂
    曰。设他财法利。不应自法衰。若自但衰物。他
    财法盛为。言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者。七十
    四云。若贫乏者于自仆从。若中财者即于彼
    所及贫苦所。若大财者即于彼所。亦于其余
    来求者所。各善分布而行布施。今此经文且
    依第三也。如龙树云。菩萨身心应如药树一
    切虽取根茎枝叶而不分别由我得益。若尔
    多财但彼有益一切施耶。不尔。颂曰。父母及
    师长。未许自无能。此亦于一切。一向不应为。
    菩萨地云。身命乃至毒刀酒等但有义利一
    切施与。父母师长定不应施。何以故。以有恩
    者常生顶戴任屠卖故。言未许者亦有二种。
    一他所有。谓如论说。不应侵夺父母妻子奴
    婢等物持用布施。行有罪福。菩萨相似功德
    摄故。二自所有。谓如论说。若不先以正言
    晓喻令其欢喜。终不强逼令其忧恼施来求
    者。虽复晓喻令生乐欲。而不施与怨家恶者。
    不以妻子形容?弱族姓男女施来求者令作
    奴婢。此意为显此亦众生平等所愍。不应为
    彼乐令此生苦故。若尔云何须达??太子强
    逼男女施婆罗门。彼亦晓喻。谓如彼云。两儿
    白言。我宿何罪是国王种而作奴婢今乞忏
    悔。太子语言。天下恩爱皆当别离。一切无常。
    何可保守。我得无上平等道时。自当度汝。问
    若已晓喻何不肯去。如彼经云。婆罗门打血
    出流地。太子泪下其地即沸。答彼非不肯作
    奴婢。唯待阿???姹稹H缢的咐床患?摇5?br> 如牛母失犊子啼哭竟日向东西。言自无能
    者。若见由施退菩提行。则不应施。为显此
    义。?子十解示退之迹。非分慧施反生退故。
    如十住论云。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
    必多事故。故于出家称赞法施。于在家者称
    赞财施。由此决定?衬峋?啤T诩移腥?π?br> 二施。一财二法。出家菩萨应行四施。一纸二
    墨三笔四法。得忍菩萨应行三施。一王位二
    妻子三头目皮骨。然大集云。新发意菩萨于
    身命财常作舍想者。欲令渐薰至堪舍故。如
    十住论。乞极惜物时当自劝喻。心犹贪惜者。
    应辞谢乞者言。我今是新学。善根未成就。心
    未得自在。愿后当相与。言有求法者。一句
    威力能出苦轮。是故法施胜于财施。如瑜伽
    七十一金光明经第二广说。然菩萨地云。不
    求胜智不应施与。广说法施如彼应知。言而
    反骂辱者。此句通上悭财法也。悭财反骂便
    堕饿鬼。悭法招狂长夜障道。瑜伽论云。现有
    资财有来求者。怀嫌恨心坏恚恼心不施染
    犯。若怠放逸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无可施
    物。若求不宜物。若调伏彼。若彼王所匪宜。若
    护僧制。问以何义故大集经云于身命财常
    作舍想。颂曰。为身求财集恶行。当归死灭不
    知恩。财随命舍恶业随。受彼果时无共受
      ?不受谢戒第九
    经。若佛子自?至是菩萨波罗夷罪。述曰。
    初制意者。众生不喜见无过?恚也。故唯不
    善必招苦果。菩萨誓舍二乘涅??。但以怜愍
    有情界故。?障大悲为根本重。如世尊说。是
    诸菩萨多分应与?所起犯。非贪所起。论释
    此中所说密意。谓诸菩萨爱诸有情增上力
    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萨所作。非作所作
    可得成犯。若诸菩萨憎诸有情嫉诸有情不
    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诸菩萨所不应作。作不
    应作可得成犯。解云。贪实亦犯故云密意。非
    谓犯?实破一切。勿菩萨有无余犯故。但举
    ?显相示深无余义。上品邪见遍谤一切。尔
    时如何残有余戒。尔时唯犯一波罗夷。然必
    引生不同分心。第二释文。犯相犯性如前应
    知。言而菩萨至常生悲心者。劝他令生无
    ?善根。自亦应常生大悲心。谓对恶人便作
    三念。一念彼人。心性本净。醉无明酒着烦恼
    鬼。不获己有此所作耳。二念本愿。我为众
    生誓证菩提。生死大苦尚不生畏。况此小苦
    应不忍受。三念彼恩。必由恼害乃成忍行。彼
    即成满我菩提因。何乃背恩反生?害。言以
    恶口骂辱至犹?不解者。如其次第语身意
    业。虽具三业。今取意罪。以所等起显?重故。
    此意地罪决定时结。由此决定不受悔故。虽
    非众生不来忏谢。?不应谏犹成重罪。有说。
    据实唯有情边。以轻况重言非众生。百法何
    摄。即忿为体。如瑜伽云。长养如是种类忿缠。
    不唯发起?言便息。由?蔽故加以手打怀
    忿意乐。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名他胜处
      毁谤三宝戒第十
    经。若佛子自谤三宝至是菩萨波罗夷罪。述
    曰。初制意者。佛法僧宝出邪之大津入正之
    要门。顺之者必证常乐。背之者常沈苦海。邪
    见违逆罪莫大焉。行相幽猛断诸善故。是故
    亦立为根本重。释文者准前应知。言如三百
    ?刺心者。如瑜伽七十九云。菩萨当言。以何
    为苦。众生损恼即为自苦。若尔当言以何为
    乐。众生饶益即为自乐。乃至广说。众生损恼
    无过谤法。是以菩萨如?刺心。习不慈心他
    苦为乐。习慈心者他益为乐。乐既如此。苦亦
    然故。言况口自谤者。瑜伽论云。谤菩萨藏
    爱乐建立像似正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
    名第四他胜处法。此通增益损减邪见。此邪
    见缠若决定时。虽未断善必起不同分心。故
    菩萨戒无断善舍。邪见有二。若全分谤一切
    因果。设不谤余而谤大乘。一向犯重。若至上
    缠亦失净戒。已上所说皆世俗门。若胜义门
    即三轮净。如宗要说
    经。善学诸人者至当广明。述曰。此即第三
    结成门也。此有三文。劝不毁犯故。示犯失坏
    故。诫学指广故。初者如经善学诸人者至犯
    十戒。言善学者。简外道诸不善学及以二乘
    不究竟学。如八十云。又彼声闻虽到究竟。而
    不为彼诸天人等供养赞叹如住新业修菩萨
    行。此云不应一一犯微尘许者。虽过轻微积
    成大故。如经颂曰。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v
    虽微。渐盈大器。或复愚人犯小罪。重故微尘
    许亦不应犯。如有颂曰。愚者罪小亦堕恶。智
    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沈水。为鉢铁大
    亦能浮。即智论云。智慧心虚如鉢能浮也。问
    知而故作世间所责。非如狂夫所作无怪。智
    愚作罪亦复应然。如何智轻愚者为重。答此
    难不尔。自作自受非他制故。谓如狂夫触刀
    被害。智者虽触避刃无损。又如?室知柱触
    轻。不知有柱打着即重。愚智作罪道理亦然。
    十住论中。智所作罪如投盐池。如彼颂曰。斗
    盐投大池。其味无有异。若投小器水。咸苦不
    可饮。第二犯失坏者。如经若有犯者至一一
    犯。此中若犯不得现身发菩提心者。若犯十
    重入七遮者。更不能受菩萨戒故。所余不尔。
    瑜伽本业许重受故。问犯重失戒何故本业
    经云。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乃至广说。答
    此有多释。元晓师云。若于三乘教发心即有
    失。若闻一乘教永无退失故。然新教宗难可
    依定。义寂师云。功能虽失。种体常留。瑜伽本
    业如次说异。此亦难解。声闻戒种亦常留故。
    今解如宗要。言亦失国王位等。显因亡故失
    果利也。当堕恶趣失坏世间及二乘果。何况
    大乘三贤十圣三身妙果。言佛性者谓法身
    也。以体性故。言常住者通余二身。如次自
    性无间相续常故。不闻父母三宝名者。谓显
    世间及出世间无能救也。余文可解

    梵网经古迹记下本(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