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藏经阁!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登录

网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律藏 > 律部 >
  • 菩萨戒本疏卷下

    第一救赎危苦戒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
    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
    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
    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
    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
    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
    者犯轻垢罪 货卖经像有损辱之过。货卖
    行人有幽逼之恼。大士既以护法济苦为怀。
    当应随力救赎。若不赎不救违敬违慈。故制
    为之。论云。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
    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
    如是诸怖畏处。大小不共。声闻见眷属被卖
    不赎犯第七聚。经像及余人不见别制。菩萨
    一切不得不救。唯除力所不及。七众同学也。
    文中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者。一云。品是大慈
    父母。故云菩萨父母像。一云。刻铸作父母形
    像。如丁兰之类。故云父母形像。贩卖比丘下
    明救赎行人。文中但说道人者。妨损多故。余
    人堕难理亦应救
      第二不畜损害戒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畜轻秤小斗因官
    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
    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此下八戒以法摄
    中有二。前七以行法摄。第八以教法摄。以行
    摄中又二。初二戒明离过行。后五戒明摄善
    行。离过行中。初离损害之过。后离放逸之过。
    畜养损害乖慈摄行故制令断。大小俱制。七
    众同防。文中具列六事。一不得畜刀杖弓箭。
    此防杀害之过。前第十戒中违摄善故制。今
    此戒中违摄善故制。令利生故制。二不得贩
    卖轻秤小斗。此防盗损之过。三因官形势取
    人财物。前第十七制因势乞求。今此戒制因
    公嘱致。此亦防盗损也。四害心系缚。谓心欲
    损恼未必致害也。五破坏成功。谓破他人用
    所成。六长养猫等。远有侵害故不应畜。见彼
    临危拯赎者不犯
      第三不行邪逸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鬪军阵兵将
    劫贼等鬪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
    歌叫伎乐之声不得???`/补]围?波罗塞戏弹?
    六博拍?轮朗?逗?5腊说佬谐勺?递椴?br> 杨枝鉢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一
    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违正业故
    制。大小同制。七众不共。文中列事有五。一不
    得观诸鬪。若无缘事道俗俱制。二不得听诸
    乐。若为自娱道俗俱制。若供养三宝道俗俱
    开。若自身作制道开俗。三不得作诸戏。道俗
    俱制。四不得作卜筮。为利道俗俱制。如法指
    示俗人开。五不得作盗贼使命。前十一戒制
    公通使命。此戒制私窃使命。此亦道俗俱断
      第四不念余乘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
    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
    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
    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
    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此下五戒明摄善
    行。初遮念余乘道。次遮不起大愿。次遮不发
    坚誓。次遮不修离着。次遮不逊长幼。初不
    念余乘者。恐亏大行故制。道俗同学。大小不
    共。以所习各异故。文中列事有三。一护诵戒
    法。护持禁戒者。谓若性若遮皆悉护持。日夜
    六时读诵是戒者。若文若义诵持不忘。犹如
    金刚者。持心坚固因缘不殂故。带持浮囊欲
    度大海者。爱惜守护不欲漏故。事出涅??经。
    如草系比丘者。谨慎敬持不敢犯故。事出因
    缘经。二生大乘信。自知我是未成佛者。虽有
    佛性。因未修故。诸佛是已成佛者。已修妙因
    克胜果故。三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者。期心
    大果。余念不间。若起一念下就后显犯
      第五发愿希求戒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愿
    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
    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
    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
    是愿者犯轻垢罪 愿犹善御。将趣胜果。若
    不发愿行无所籍。故制令发。七众同学。大小
    不共。所求异故。文中常应发一切愿者。随事
    兴愿无一空过。如华严中净行品说。又十大
    愿故云应发一切愿。十大愿者。如发菩提心
    论说。孝顺已下举一切愿中。要者略陈三五。
    孝顺父母师众者。不违胜恩愿。父母有生养
    之劳。师众有训导之功。俱有胜恩故应顺孝
    也。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者。遭遇胜缘愿。常
    教我大乘经律者。资承胜教愿。十发趣乃至
    十地者。解入胜位愿。使我开解如法修行者。
    集胜行愿。坚持佛戒等者。护持胜戒愿。戒为
    行基故别标之
      第六作誓自要戒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
    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
    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
    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
    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
    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
    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破戒
    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牀座复作是愿宁以
    此身受三百矛刺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
    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
    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
    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复作是愿
    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
    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复作是
    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破戒
    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br> 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破
    戒之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
    断其舌终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
    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破戒之心贪
    着好触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而菩
    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在心为愿。形
    口为誓。恐随缘倾动故立誓自要。大小不共。
    七众同学。文中发十大愿已者。或有本云发
    十三大愿。即下所立十三誓也。先心中发已
    然后口立故云发已。若言十大愿者。别有十
    愿。初心菩萨之所先发。如发菩提心经说。菩
    萨云何发趣菩提。以何业行成就菩提心。发
    心菩萨住于慧地。先当坚固发于正愿摄受
    一切无量众生。我求无上菩提救护度脱。令
    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是故初发心大
    悲为首。以悲心故能发转胜十大正愿。何为
    十。谓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以
    此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悉共回向无上
    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常系在
    心终不忘失。为陀罗尼之所守护。二者愿我
    回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处常得
    供养一切诸佛。永必不生无佛国土。三者愿
    我得生诸佛国已。常得亲近随侍左右。如影
    随形。无刹那顷远离诸佛。四者愿我得亲近
    佛已。随我所应为我说法。则得成就菩萨五
    通。五者愿我成就菩萨五通已。则通达世谛
    假名流布。解了第一义谛。如真实性得正法
    智。六者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
    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七者愿我能开解诸
    众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
    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八者愿我于诸佛
    所受正法已。则能随转清净法轮。十方世界
    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
    切烦恼发菩提心。九者愿我能令一切众生
    发菩提心已。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
    舍身命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十者愿我能
    荷负正法已。虽行正法心无所行。如诸菩萨
    行于正法而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
    舍正愿。我是名发心菩萨十大正愿。此十大
    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河沙诸愿。若众生
    尽我愿乃尽。而众生实不可尽。我此大愿亦
    无有尽。持佛禁戒作是愿言下立誓自要。十
    三誓中前十二作护戒誓。最后一愿作证果
    誓。十二中前七护律仪戒。后五护五根戒。七
    中前一对境立誓。女境易染可畏中甚。故偏
    誓护。后六对供立誓。与涅??圣行说大意同

      第七随时头陀戒(亦可名头陀避难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
    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
    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牀经律佛像菩萨形
    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
    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
    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
    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
    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
    轻戒若谓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
    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
    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被九条七条五
    条袈裟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若行头陀
    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
    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
    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
    居时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头陀此云抖擞。抖擞着心故。萧然尘外能庄
    严戒故。应随行。行不择处。容致夭丧。又未离
    欲者在难心不得安。故须避难。行得其所。七
    众同制。声闻避难。亦应同制。二时常行不必
    制之。文中常应二时头陀者。以春秋二时寒
    腽调适无妨损故制。在此二时行。瑜伽论云。
    问何故名为杜多功德。答譬如世间或毛或
    [叠*毛]未鞭未弹未纷未擘。尔时相着不?不轻。
    不任造作缕线毡蓐。若鞭若弹若纷若擘。尔
    时分散柔软轻妙。堪任造作缕线毡蓐。如是
    行者由饮食贪于诸饮食令心染着。由衣服
    贪于诸衣服令心染着。由敷具贪于诸敷具
    令心染着。彼由如是杜多功德能净修治令
    其纯直。柔软轻妙有所堪任。随顺依止能修
    梵行。是故名为杜多功德。于饮食中有美食
    贪及多食贪能障修善。为欲断除美食贪故。
    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为欲断除多食贪故。但
    一座食先止后食。于衣服中有三种贪能障
    修善。一多衣贪。二?触贪。三上妙贪。为欲断
    除多衣贪故但持三衣。为欲断除?触贪故
    但持毳衣。为欲断除上妙贪故持粪扫衣。
    于诸敷具有四种贪能障修善。一喧杂贪。二
    屋宇贪。三倚乐卧乐贪。四敷具贪。为欲断
    除喧杂贪故住阿练若。为欲断除屋宇贪故。
    常居树下迥露冢间。又为欲断除?H佚贪故
    常住冢间。为欲断除倚卧贪故常期端座。为
    欲断除敷具贪故处如常座。是名成就杜多
    功德。又云。当知此中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唯
    有十二。若依乞食有差别性便有十三。冬夏
    坐禅者。冬则大寒。夏则大热。又损伤多妨于
    游行故制静坐。结夏安居者。期心一处静缘
    栖托故云安居。必无急缘不妄游行。若于自
    他有利益处。随缘开许受日出界。受日之法
    于五部中随应用之。常用扬枝澡豆者。杨枝
    有五德故常用。澡豆为清净故亦常用。十八
    物者。三衣为三。四瓶。五鉢。六坐具。七锡杖。
    八香炉。九漉水囊。十手巾。十一刀子。十二火
    燧。十三镊子。十四绳牀。十五经。十六律。十
    七佛像。十八菩萨形。前十四资身道具。后四
    出世胜轨。故制令常随不得离也。头陀者从
    正月下制时节也。非但行时调适。亦有所标
    胜轨。如心王经所说应知。若布萨日下制布
    萨法。法如经初序说。旧疏云。声闻心弱。必假
    四人已上方得广诵。大士行胜。一人亦许广
    说。今谓广诵声闻亦许。但不得作白羯磨也。
    菩萨法中理应如此。虽复广诵不得作白。诵
    者高座听者下坐者。为恭敬法故。律亦不听
    在下为高说。各各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者。
    一云。以此文证。三衣皆得入众用。一云。此是
    并着被衣。如三千威仪云。不箸泥洹僧不得
    被五条。不着五条不得被七条。不着七条不
    得被九条。故知并着也(更详彼文)。结夏安居一一
    如法者。结时依处受日出界自恣举忏。皆准
    律行之。若头陀时莫入难处下。辨行头陀及
    夏安居择处避难。此中所制从始至末。一云。
    道俗悉同。一云。游止教化不得[冒-目+月]难。此则
    通制道俗。若安居法布萨令坐。但制出家五
    众。优婆塞经云。优婆塞应畜僧伽梨衣鉢锡
    杖。未知十八物尽须备不。菩萨僧尼至半月
    应两边布萨诵大小二本。不者轻垢(更详本文)。在
    家菩萨若家内有净室。半月应自诵。若无者
    由旬内寺舍作菩萨布萨。则应往听。都不者
    轻垢。若自家喧迫。及由旬内无菩萨会集者。
    不犯也
      第八尊卑次第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
    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
    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
    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
    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
    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不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为离?x慢随顺教法故制。大小俱制。道俗
    同学。律中世尊集比丘僧告言。汝等谓谁应
    受第一坐第一水第一食起迎送礼拜恭敬善
    言问讯。或有言大姓家出者。或言颜貌端政
    者。或有言阿兰若者。或有言乞食者。或有
    言粪扫衣者。如是乃至或有言能呗者。或有
    言多闻者。或有言法师者。或有言持律者。或
    有言坐禅者。佛告诸比丘。乃引过去象狸?
    鸟相敬因缘。汝等于我法律中出家应更相
    恭敬。如是佛法可得流布。自今已去听随长
    幼恭敬礼拜上坐迎送问讯。又云。不应礼白
    衣。一切女人不应礼。前受大戒者。后受大戒
    者。十三难三举二灭一切非法语者不应礼。
    何等人应礼。小沙弥尼应礼大沙弥尼。沙弥
    式刃摩那比丘尼比丘。如是等人塔一切应
    礼。若年少沙弥应礼大沙弥尼。式刃摩那乃
    至比丘及塔一切应礼。小式刃摩那应礼大
    式刃摩那。比丘尼比丘及塔应礼。年小比丘
    尼应礼大比丘尼。比丘及塔亦应礼。小比丘
    应礼大比丘。大比丘塔亦应礼。释迦法中既
    云无别菩萨僧故。准上律行。于理无爽。文中
    应如法次第坐者。谓上下次第不违佛制。此
    中行法诸师不同。一说。悉以受菩萨戒为次
    第。百岁比丘后受菩萨戒。一岁比丘前受菩
    萨戒。则一岁比丘在前座。百岁比丘在后坐。
    男女黑白尊卑类别虽前受戒。不得交杂。若
    奴前受郎后受者。则奴上郎下。已入戒法中
    不随本位故。二说。若本未受菩萨戒者。皆在
    前受菩萨戒下。若进受戒则还本次。如百岁
    比丘未受一岁比丘已受。已受者为上。未受
    者为下。若百岁者进受则还在上。奴郎亦尔。
    若奴先受郎未受者。则奴上郎下。郎若进受
    还在奴上。既同在戒应随本位。如沙弥进受
    则在百岁尼上。三说。威仪坐次皆以声闻法
    为次序。莫问声闻菩萨。但先受者为上。若
    声闻比丘十岁菩萨比丘九岁。犹十岁者为
    上。智度论云。诸佛多以声闻为僧。无别菩萨
    僧。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以释迦牟
    尼佛无别菩萨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此
    文但言先受者在前坐。后受者在后坐。不简
    声闻菩萨戒故。在家菩萨既无岁数。悉以菩
    萨戒为次。今谓在家中亦应以受戒为先。若
    受声闻五戒。若受菩萨五戒。但先受者为上。
    若奴先受郎后受者。不得以受为次。奴郎位
    别。本不杂故。设放奴为郎。应随受次。世中行
    事多依后说。不问老少者。不随生年之老少。
    律中沙弥生年为次。生年等者受戒为次。此
    文既云不问老少。以不随其生年次第。比丘
    比丘尼者谓二众皆各受戒为次。非谓先受
    尼在后受比丘上。男女尊卑本不杂故。俗中
    贵贱如前分别。坐无次第兵奴之法者。兵奴
    强者为先。不以长幼次第。佛法道尊不应如

      第九福慧摄人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
    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
    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
    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上阿?梨亡
    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
    读诵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
    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
    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
    三恶七逆八难??械枷锁系缚其身多?H多?
    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读诵讲说此经律而新学
    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福慧两善事犹轮
    翼。随阙一种胜果难辨。故制令修大小不共。
    七众同学。文中有二。一教化令修福业。二讲
    说令修智业。初中常应教化一切众生乃至
    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者。谓修福业虽有多
    门。就其要者。且说建立行道处也。随力随
    能化他。自作必力所不瞻虽阙。而不犯令修
    起智。中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者。谓
    自有解智者。谓其力能为他讲说。若疾病下
    别明为有难报恩之处。亦为讲说。且列十种。
    一病难。谓国土多疾之时。二国难。谓恶王御
    世时。三贼难。谓恶人侵暴时。四所尊终亡时。
    五往来治生时。有经本云行末将生。六水火
    风难。七罗刹难。八一切罪报。谓三报八难乃
    至系缚其身。九多烦恼。十多疾病。谓自身中
    有疾病也。凡为十事应讲经律。使免离诸难
    转诸业障。研饰神明智慧增长。若不尔者违
    而成犯也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中当说
     如是九已下总结指余。第二九戒中。初五戒
    并以戒法摄受。后四戒并以悲心教化。前中
    初三明戒法授人。后二明戒法自摄。菩萨自
    摄令他随学故。虽自摄则是利他。初三中。第
    一明有器者不择便授。第二明有障者教令
    忏除。第三明未受者不辄为说
      第一不择堪受戒
    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简择一切国王王
    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H男?H女
    十八梵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
    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
    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
    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
    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
    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
    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
    身血杀父杀母杀和上杀阿?梨破羯磨转法
    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遮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
    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
    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
    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心而
    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有器堪
    受皆应为授。若以?嫌简择。便乖奖导之义。
    故制令不简。菩萨有求受者悉不得乖。以本
    誓兼济故。声闻许而中悔是犯。若本不许不
    犯。七众同学。经许夫妇互为师故。文中与人
    受戒时不得简择乃至尽得受戒者。举十七类
    悉许受戒。文中不简在家出家沙弥具足。唯
    言得受。若准下文。教服异俗。应通出家。然受
    法有二。若准律法自四受者。应须简择无根
    等类。若依三归三聚总受。文既不简。理应通
    受。准半择等许受五戒而遮近事性。此中亦
    应许受具足而遮比丘等性。文无别简。以义
    准的。诸有智者当更寻教。应教身所著袈裟
    下。明毁俗好以应道服。言坏色者。坏彼大
    色成不正色。与道相应者。毁俗好故应道服
    也。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者。小乘五部异见
    故服各一色。菩萨于五无所偏执故通服五
    色。此言青等五者。皆取坏成青等。非是大色
    青等。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者。非但三衣坏色。
    一切衣服乃至卧具亦同三衣皆使坏色。身
    所著衣乃至与其国土下。衣服色异者。令色
    异俗也。与俗服有异者。作之方法亦令异俗。
    既言比丘。不应通俗。旧说道俗皆须坏色者。
    非也。若欲受戒时下。简除重障以成净器。七
    逆者。障之重也。若现身作则不能成纳戒之
    器。设作法受终无克获。故须简别。十三难中
    简取五逆。并加害师为七逆也。其七名者。一
    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上。五杀阿
    ?梨。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破羯
    磨法轮僧者。一解。唯破法轮僧是逆。若破羯
    磨僧非逆。破羯磨僧时。不欲诤作起异见故。
    然破法轮时。羯磨坏故。云破羯磨转法轮僧。
    论一解。破法轮僧一向是逆。若破羯磨应当
    分别。若起法想破是则非逆。若以非法想破。
    于声闻非逆。于菩萨是逆。如害二师及有学
    圣。于声闻非逆。于菩萨为逆。此亦应尔。杀
    圣人者。通取学无学。不同五逆中唯取害无
    学。菩萨声闻相对分别是难非难应作四句。
    一于声闻是难非菩萨者。谓十三中除五逆
    余八。二于菩萨是难非声闻者。谓七逆中杀
    学圣人破羯磨僧。若害二师难非是逆。八边
    罪故。于彼声闻亦是难摄。杀学圣人者。曾受
    戒者八边罪难。未曾受者则非难也。三于二
    俱是难者。谓五逆也。俱非难者。除上事也。若
    具七遮即身不得戒者。则上七逆能遮戒故
    名之为遮。具有两义。一具缘成业故名为具。
    简彼阙缘不具之逆。二于一身中容具七逆。
    谓曾受具大比丘者于一身中容具七故。若
    未曾受除害二师及破僧逆。问若就后义。不
    具七逆亦应得受。答不也。具就极多说具七
    遮现不得戒。非谓犯一一逆不成遮障。若不
    尔者。佛灭度后不须更问。言无破僧出佛血
    故。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乃至鬼神不礼
    者。示彼道尊。言出家者简彼在家。在家菩萨
    既随俗仪。虽礼所尊亦无所犯。鬼神者。为求
    福故礼世间鬼。若受戒人虽俗不听。若审知
    彼权现鬼神。在俗菩萨礼亦无犯。但解师语
    下并违之成犯
      第二具德作师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戒
    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上阿?梨
    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
    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若有
    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
    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
    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
    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
    增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
    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
    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
    义谛习种性长养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
    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
    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
    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是自欺诈
    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内无
    深解为利辄授。有误人之过。故制之。大小俱
    制。七众之中正在出家兼通在家。在家亦有
    互作师故。文中教化人起信心时者。谓教化
    人令起欲受菩萨戒信。菩萨与他人作教戒
    法师者。谓与他人作受戒师。应正制和上。始
    终亲教是和上故。见欲受戒人应教而请二
    师者。自未被请故教令请为和上也。又须一
    人作羯磨师故。更教令请一人为阿?梨。即
    是羯磨阿?梨也。义同声闻沙弥受法。而法
    仍通五众。受戒无简别故。问菩萨地受戒文
    中不云请二师。文相似唯请羯磨师。无请和
    上文。何故彼此说不同耶。答理应具请二师。
    而彼文中不请和上者。当是预请为亲教师。
    是故不须临受方请。或即一人具兼两事。谓
    作和上及阿?梨。是故彼文不别请也。二师
    应问言下。明欲将受问其遮法。问为二师并
    问。为一人问。一人谁应问。答若请二人阿?
    梨应问。正作羯磨人故。若请一人为二师则
    无所妨也。所问罪有三种。一七逆一向不得
    受。二十重若忏得相得受。不得相不得戒。今
    谓十重若忏得相不作受法。便得本戒。若不
    忏除应更增受。三四十八唯须对悔不须更
    受。若无好相虽忏无益者。谓无罪灭得戒之
    益。是现身亦不得戒者。旧说。非但不得本戒。
    亦复不得更增戒也。今谓遮其由忏得。不遮
    由受得。而得增受戒者。旧作三解。一云。不得
    而强受更增受戒罪。以违教故。二云。虽不
    得戒而得增受戒之福。三云。直是惊跪不得
    之辞耳。今谓而得增受戒者是许重受之言。
    谓犯十重忏不得相。虽现身中不得本戒。而
    得更增重受新戒。所以得知。璎珞经云。十重
    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八万威仪戒尽名轻。
    有犯得使悔过对手悔灭。菩萨地云。若诸菩
    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
    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刍住别解脱戒犯
    他胜处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决择分云。由
    此因缘当知弃舍菩萨律仪。若有还得清净
    受心。复应还受。由此诸文知。菩萨戒虽犯重。
    舍而得更受。若犯四十八轻者对手忏罪灭
    者。谓对一人对手忏灭还得清净。手者亦名
    对首。谓对一人合手忏谢故云对手。面首相
    对陈罪悔灭故云对首。菩萨地云。又此菩萨
    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
    语表义能学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
    灭。若准此文。声闻亦得受菩萨忏。又云。若诸
    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
    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
    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
    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
    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
    是说。长老专志或云。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
    萨?衬且?āH缢?剖路付褡髯铩S嗳缙?刍
    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
    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
    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
    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
    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
    是于犯还出还净。不同七遮者。十重悔得更
    受。四十八轻但悔得清。是故不同七遮一向
    不得现受。而教戒师下。制其教师令好解法。
    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者。谓不
    解教法。于律知其轻重。于经知其是非。谓十
    戒为重。四十八为轻。又染犯为重。不染为轻。
    又故作为重。误作为轻。是谓轻重之相。顺理
    为是。违理为非。又大乘为是。小乘为非。所断
    为非。所修为是。是为是非之相。不解第一
    义谛者。谓不解理法。地论所说四种真实等
    名第一义。若习种下。谓不解行法。习种姓谓
    十发趣。长养姓者谓十长养。不可坏姓者谓
    十金刚。此三即是地前三贤。道姓者谓十地。
    正性谓佛地。本业经中并六种姓。谓习种姓。
    性种姓。道种姓。圣种姓。等觉姓。妙觉姓。道
    性之中并摄等觉故此唯五。又道性入彼道
    种姓中。正性摄彼十地。等觉及妙觉性不可
    坏性外别立。道性者。十回向后更修?^等四
    善根。是入圣道之近方便。故别立之。其中多
    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
    中意者。谓于定门不得意趣。十禅支者。上卷
    经中云。十心第十心云八百三昧十禅支。而
    不别名。未详是何。旧云。十八禅支中除同
    取异故成十支。谓初禅有五。觉观喜乐一心。
    二禅四中唯取内净。增前为六。余三同初故
    不取之。三禅五中唯取舍念安慧。增前为九。
    余二同前故不取之。四禅四支唯取不苦不
    乐。增前为十。余三同前故不取之。而菩萨下。
    辨无德作师成犯违也。与十八戒有何别者。
    一云。前制为新受者。必须有解。此制为重者。
    必须具解。一云。前制无解辄授。多是掘尾者
    所行。此制为利妄授。多是无羞者所为。今谓
    前于摄善门中制。今于利生门中制
      第三说戒简人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
    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
    说除国王余一切人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
    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
    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
    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戒法尊重理
    须简器。非器辄说反生罪过。故制断也。大
    小俱制。七众亦同。菩萨地云。又诸菩萨于受
    菩萨戒律仪法。虽已具足受持究竟。而于谤
    毁菩萨藏者无信有情。终不率尔宣示开悟。
    所以者何。为其闻已不能信解。大无知障之
    所覆蔽便生诽谤。由诽谤故如住菩萨净戒
    律仪成就无量大功德藏。彼诽谤者亦为无
    量大罪业藏之所随遂。乃至一切恶言恶见
    及恶思惟未永弃舍终不远离。文中不得为
    利养于未受菩萨戒者前乃至大邪见人前亦
    不得说者。若不为利。欲为将受知戒相故。虽
    说无犯故。地论云。又诸菩萨欲授菩萨菩萨
    戒时。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学
    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以慧观察自所意乐
    堪能思择受菩萨戒。非唯他劝非为胜他。当
    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以受
    戒法如应正授。故知为信将欲受者。虽未受
    时亦得预说。非如声闻受后方说。未受菩萨
    戒者。设无异见。由未受故不得为说。声闻具
    戒既未受大。理亦不得辄为彼说。外道恶人
    者。谓异见人也。大邪见者。谓毁谤人。唯除
    国王者。王得自在成败由彼。又令知法清其
    心故得为说也。是恶人辈下呵不受人。而菩
    萨下辄说成犯。无心受者皆名恶人。善戒经
    云。若比丘为求罪过听菩萨戒不信受教者。
    及不成就优婆塞戒。不成就沙弥戒。不成就
    波罗提木叉戒者。不得听菩萨戒。听者得罪。
    若比丘犯波罗提不愧不悔。听菩萨戒得偷
    兰遮。若犯偷兰。不愧不悔。听菩萨戒得僧残
    罪。若犯僧残不愧不悔。听菩萨戒得波罗夷
    罪。谓十八重若有说者得僧残罪。是故经中
    作如是言。不信者不应听。不信者不应说
      第四不故毁犯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
    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
    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
    若入坊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
    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
    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
    轻垢罪 此下两戒辨自摄戒。于中初戒辨
    摄戒行。后戒辨摄戒教。毁犯净戒[冒-目+月]当信施。
    于自增罪。于他损福。故制断也。大小乘俱制。
    而声闻中未见别结毁戒受施之罪。大士损
    利生行故。别结罪正在五众。文言信心出家
    故。谓随所犯结本罪。已更增毁犯受施之罪。
    所犯本罪通于轻重。唯除上缠失戒者也。文
    中信心出家受佛正戒者。由出家受戒。当任
    福田故。偏言出家。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佛所
    制戒皆名圣戒。知而故违名故起心。亏损受
    体故云毁犯。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等者。戒
    田既毁不当受供。五千大鬼常遮其前者。以
    非分[冒-目+月]受故幽被非人之呵。一切世人骂詈
    下。以虚损信施故显受世人之骂
      第五供养经典戒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
    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木
    皮[谷-(一/禾)+采]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
    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
    者犯轻垢罪 法为开神之摸。特须尊敬。若
    不如法故护。则于行多亏。故制之令敬。七众
    同学。大小不共。文中凡列五种。一受持。二
    读。三诵。四书写。五供养。第四中剥皮为纸等
    者。若得坚心无动者则应行之。不尔未必须
    行。但应作心愿。为木皮角纸绢等。随力必须
    为之。菩萨地中于三通制。故彼文云。若诸菩
    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
    造制多所。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
    诸菩萨索怛揽藏摩怛理迦。若于僧伽谓十
    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若不以其或小或
    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
    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
    至以心一清净心随念三宝真实功德。空度
    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若不恭敬?龆樾?br> 怠而违犯者。是染违犯。若误失念而违犯者。
    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若已证入
    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
    如已得证净?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
    具承事供养。善生经云。若作衣服鉢器。先奉
    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先一受用。然后自服。若
    上佛者。当以香花赎之
      第六悲心唱导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
    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
    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川林野皆使
    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
    心者犯轻垢罪 此下四戒以悲教化。于中
    初二明悲摄众生。后二辨以敬护正法。法住
    人益故。虽护法即是化人。初二中初戒明唱
    导教化。次戒辨说法教化。见生不化乖普摄
    行故制之。道俗同学。大小不失。以声闻本不
    兼济故。文中常起大悲心者。愍彼长没苦海。
    常欲拔之令出。若入已下。内心起悲发言唱
    导。十戒者。或是十善业道之戒。或是菩萨十
    无尽戒。见畜令发菩萨心者。畜生之中或有
    黠慧得领解者。或虽当时无能领解。法声光
    明入毛孔中。远作菩提之因缘故
      第七敬心说法戒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
    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
    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
    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
    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
    若不如法说者犯轻垢罪 道听途说。有慢
    法之过。故制断之七众同学。文言比丘者。在
    家为师范义小故。大小共制。文中常行教化
    大悲心者。悲心教化事在益物。理宜严敬生
    善。不应轻薄起非。一切众中已下正明说法
    仪式。于中有二。一明为白衣说法仪。二辨为
    四众说法仪。准律。人卧已坐。或为覆头投杖
    等。悉应同制。如孝顺父母者。尊人也。如事火
    婆罗门者。重法也
      第八不立恶制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
    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
    以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
    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
    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
    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
    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
    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此下两戒
    敬护正法。初戒遮其恶制。后戒护其正教。初
    中违佛立制。是破法因缘。故制令断。华严云。
    不非先制不更造立。此之谓也。大小俱制。七
    众同防。文中皆以信心受戒者。谓本受戒时
    皆用信心也。若国王下。谓变持邪慢灭破佛
    法。由二因缘灭破佛法。一立非法制。二不听
    出家行道等事。破三宝之罪者。法痴人摧三
    宝俱破也。故作破法者。由非制而制是制便
    断也
      第九爱护正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
    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
    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
    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
    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
    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
    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刺心千刀万
    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
    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
    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
    者犯轻垢罪 戒法秘密非俗宜闻。理应爱
    护。同自子亲。而于未信俗前妄说佛戒秘要。
    反为行人系缚。更起正法?刺。法衰人坠。莫
    不由此。故制令敬护。大小俱制。七众同学。文
    中以出家好心者。谓本出家时有爱法好心
    也。而为名闻下。乖本好心反从名利。于国王
    百官前说佛戒者。驰心臭饵。赠以圣言也。横
    与比丘等系缚者。由俗闻佛戒。非理捡??故
    横作系缚也。如师子身中虫下。引喻重啧破
    法由自佛子不由外道天魔也。若受佛戒者
    下劝令敬护。而何况自破下违成犯也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是八戒应当
    下总结敬持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
    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
    佛子下大段第三总结轻垢劝令受持
    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
    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
    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
    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
    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
    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
    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
    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
    顶戴欢喜受持 佛子谛听下是流通分。于
    中有二。一付法令持。二结通余化。初中有三。
    一命众。即佛子谛听也。二正以付嘱。三三千
    学下时众顶戴。正付中有二。一戒经令受持。
    二我在今树下嘱戒法令奉行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
    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
    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酉*盍]首罗天王宫至此道
    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
    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
    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
    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如一切佛说无量
    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
    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
    中说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净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计我着相者  不能信是法
     灭尽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由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菩萨戒经终

    菩萨戒本疏卷下(之末终)

      跋
    余曾闻之师。世多梵网疏钞。而义寂师所述
    最为妙诠也。尔来求之仿佛乎宝觉尊者之
    于首楞严者。有稔于期矣。顷寓城北密严?。
    偶书林某氏携来一古书曰。此是寂法师之
    梵网疏也。余惊叹顶受而烧芗拜阅。传写展
    转误鲁鱼者不为不多。管识之所及谨校随
    正。遂谕某氏绣梓行世。庶几自利延及他焉。
    然此疏所[碟-石+爿]与流布经往往有异。东掖注疏
    言藏中有阙本。盖指之乎。是故且执天台经
    本。驳入疏中以便合稽。又旁添和字者。欲令
    婴学易解也。其犹未正者。更俟后贤之参订
    而已
     时
    贞亨元年龙集甲子僧自恣之日晚学比丘
    (妙辨)谨书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京ICP备16063509号-1]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